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
俄羅斯唯物主義哲學家
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俄語: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нович черничевский,1828年7月12日—1889年10月29日),1828年7月24日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薩拉托夫市,俄羅斯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評論家、作家,革命民主主義者。
1853年遷居聖彼得堡,並著手寫作學位論文《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係》。代表作品有《對反對公社所有制的哲學偏見的批判》《生活與美學》《怎麼辦?》等。
1889年10月29日因腦溢血去世,享年61歲。
1846年入聖彼得堡大學文史系。
1850年大學畢業。次年返回故鄉,曾在中學任語文教師。
車爾尼雪夫斯基紀念郵票
1854年發表《阿甫傑耶夫中篇小說集》《論批評中的真誠態度》和評論奧斯特洛夫斯基喜劇《貧非罪》等文章,強調文學作品思想內容和傾向性的重要意義。
1855年通過學位論文答辯,並發表代表作《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同年發表著名學位論文《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係》。
1856年期間發表了《萊辛,他的時代,他的一生與活動》以及論普希金、托爾斯泰、謝德林、奧斯特洛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等的文章,同時撰寫了許多關於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方面的著作,如《對反對公社所有制的哲學偏見的批判》《資本與勞動》《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等。
1861年發表《論戰之美》,批駁自由派文人對《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一書的攻擊。
1862一1863年完成《怎麼辦?》。
1867一1869年完成《序幕》
1883年由於健康原因獲准回到阿斯特拉罕居住,撰寫了《回憶屠格涅夫與杜勃羅留波夫的關係》《人類知識的特徵》等文章。
還創作了《對反對公社所有制的哲學偏見的批判》《生活與美學》。
1853年同本地醫生女兒結婚。
1889年10月29日因腦溢血去世,享年61歲。
《對反對公社所有制的哲學偏見的批判》 | 《生活與美學》 | 《回憶屠格涅夫與杜勃羅留波夫的關係》 | 《人類知識的特徵》 |
《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 | 《阿爾費利耶夫》 |
哲學思想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小說《怎麼辦》中文譯本
在認識論方面,車爾尼雪夫斯基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論和主觀主義。他確信人類具有認識世界的能力,自然界的一切對象及其屬性都是能夠被認識的。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人就能夠在許多對象中認識到從前沒有被歷史運動充分揭露而為我們忽視的那些方面。他已經接觸到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實踐是在科學上評判一切爭論點的極重要的標準,但他對實踐的理解還未能完全擺脫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車爾尼雪夫斯基堅決反駁對知識的主觀主義的解釋,他強調自然規律的客觀性,承認自然界的客觀的因果性、必然性,認為人的認識、思維規律不是只有主觀的意義,而是反映對象的真實存在形式的。他深刻地揭露了康德主義和形形色色的實證主義對科學發展的危害。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義哲學基本上仍屬於費爾巴哈的階段,但他重視辯證法。車爾尼雪夫斯基像費爾巴哈一樣,尖銳地批評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錯誤,但並沒有象費爾巴哈那樣拋棄辯證法,而是充分肯定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對哲學發展的重大貢獻。他認為,黑格爾的原則是非常有力而寬廣的,可是結論卻狹窄而渺小。在他看來,辯證方法的實質就在於從各方面去觀察對象,從各種對立意見的鬥爭中去探索真理。他認為抽象的真理是沒有的,真理總是具體的,一切都取決於情況,取決於地點和時間的條件,只有在考察了某一特定事實所以產生的一切情況之後,才能對這一事實做出肯定的判斷。他用辯證法的觀點去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和歷史事件,指出自然界和歷史的發展都是通過對舊形式的否定、通過飛躍和質變而進行的。但是,他並沒有徹底地貫徹辯證法,例如他在經濟學研究中提出了另一種方法,即所謂“假設法”。這種“假設法”要求撇開一切具體歷史情況和條件,把問題盡量簡化而加以抽象的思考。這種方法是和辯證法所要求的真理的具體性背道而馳的,從而使他的理論自身包含了矛盾。
美學和倫理學思想
車爾尼雪夫斯基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創造性地應用於美學和倫理學。他批判了黑格爾的“美是理念”說的唯心主義實質,提出了“美是生活”這一重要命題,認為“任何事物,我們在那裡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在藝術對現實的關係這個美學基本問題上,他堅持現實生活高於藝術,藝術的目的和本質就在於再現生活。在倫理學說方面,車爾尼雪夫斯基主張,人按其本性來說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只是因環境的不同而變成善的或惡的。他認為,支配人們行為動機的決定因素在於利益。怎樣做更愉快、更符合自己的利益,人就怎樣做,其出發點就是放棄較小的利益或滿足,以獲得較大的利益或滿足。他提倡“合理利己主義”,把正確理解個人利益作為道德的基礎,同時又強調整體利益高於局部利益,全人類的利益高於一切。
社會政治觀點
車爾尼雪夫斯基是沙皇封建專制主義和農奴制的堅定反抗者。他站在革命民主派的立場上,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了挽救封建地主統治而實行的所謂"農奴改革"的掠奪性質,把它稱之為“醜事”,堅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派對沙皇制度的妥協和投降。他號召農民群眾“拿起斧頭”來推翻沙皇統治和腐朽的農奴制度,用革命手段無償地奪取土地。列寧說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著作散發著階級鬥爭的氣息,並且充分肯定了他揭露和批判自由派叛賣行為的歷史功績。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包含著唯物主義的看法,但基本上仍然是一個歷史唯心主義者。他不理解物質生活方式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性作用,而把知識看作推動歷史前進的基本力量。特別是,他把永恆不變的人類本性作為衡量一切的最高標準,認為人類生活的物質的和道德的條件,支配著社會生活方式的經濟規律,人們研究的目的,是要明確它們適應“人類本性”要求的程度。這種歷史唯心主義觀點使他始終未能克服舊唯物主義者的根本缺陷。列寧指出,由於俄國生活的落後,車爾尼雪夫斯基沒有上升到、也不可能上升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水平。
1856年起主持《現代人》雜誌,使它成了傳播革命思想的論壇。
1862年車爾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
1864年被判處服7年苦役並終身流放西伯利亞。
1883年獲准在阿斯特拉罕居住。
1889年獲准返回故鄉。
車爾尼雪夫斯基是繼貴族革命家之後登上歷史舞台的第二代俄國革命戰士,即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中最傑出的代表,一生為真理而奔走呼號,戰鬥不止。他把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發展到空前的高度,被列寧譽為“未來風暴中的年輕舵手”,普列漢諾夫則把他比作俄國的普羅米修斯。他的光輝著作和威武不屈的品質,為他贏得了崇高的威望,成為俄國一代進步青年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對俄國革命運動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車爾尼雪夫斯基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的批判者和“俄國最早的社會主義者之一”。他向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猛烈開火,主張在大規模機器生產的基礎上實行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