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平貝的結果 展開

平貝

中藥

平貝母,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平貝母Fritillariaussuriensis Maxim.的乾燥鱗莖。春季採挖,除去外皮、鬚根及泥沙,曬乾或低溫於燥。分佈於我國東北地區。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用於肺熱燥咳,乾咳少痰,陰虛勞嗽,咳痰帶血。

物種簡介


平貝
平貝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平貝母(FritillariaussuriensisMaxim.)的乾燥鱗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收載。
平貝母也稱平貝、貝母,是藥用貝母類藥材的一種,貝母的應用早在東漢《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將其列入中品,"味辛,平","主傷寒煩熱,喉痹,乳難……"。魏晉年間的《名醫別錄》載"療腹中結實,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其後諸如《藥性論》、《唐本草》、《本草綱目》及《植物名實圖考》等醫藥著作對貝母的功效、採收及品種來源等均有記述。但非指本種而言。東北地區歷來就有使用平貝母治療疾病的習慣,19世紀中期咸豐年間東北的漢、朝、滿、回等民族即有"貝母梨"治療肺熱咳喘等民間驗方流傳。本世紀初吉林市的"世一堂"等藥店已有平貝母等藥材經營,並由營口等地轉銷關內。於是平貝母開始進入國內藥材市場,供應各地藥用。(常用中藥材)

化學成份

鱗莖含西貝母鹼-3β-D-葡萄糖甙(sipeimine-3β-D-glucoside),貝母辛鹼(peimisine),西貝母鹼(sipeimine),平貝鹼甲(pingbeimineA),平貝鹼乙(pingbeimineB),平貝鹼丙(pingbeimineC)及平貝鹼甙(pingbeimineglucoside)。莖、葉含貝母辛鹼,平貝鹼甲,平貝定甙(pingbeidinoside),及24α-羥基薯蕷皂甙元-3-O-α-rhamnopyranosyl-(1→2)β-D-吡喃葡萄糖甙〔24α-hydroxydiosgenin-3-O-α-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花含貝母辛鹼、去氫浙貝母鹼(peiminine),及貝母屬鹼A(fritillarineA)。全草含平貝七環鹼(ussuriendine),平貝七環酮鹼(ussuriendinone),平貝七環鹼甲醚(ussurienine),平貝七環酮鹼甲醚(ussurienone),平貝酮(pingbeinone),黑龍江貝南(beilonine)。

規格標準

國家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訂的藥材商品規格標準,平貝母商品不分等級。乾貨,呈圓形扁平。表面白色或黃白色,細膩、光滑,頂端閉口或開口。質堅實。斷面白色。味苦微酸。大小粒不分。間有黑臍、碎貝、油貝、焦粒,無全黑枯貝、雜質、蟲蛀、霉變。(常用中藥材)

發展前景

平貝母在中醫臨床中,治療氣管炎、癰瘡等疾病,還用於配製復方貝母片,小兒牛黃德肺散等多種中成藥,用量較大。近年來還從平貝母的莖、葉、花、果中提取出具有鎮咳,化痰作用的生物鹼,用以製成治療氣管炎新葯,效果良好,展示了綜合利用的途徑。據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統計,平貝母年需要量約11萬公斤,野生蘊藏量約25萬公斤,每年栽培面積約2000畝,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
東北山區、半山區自然條件優越,適宜平貝母生長,當地群眾有種植的習慣和經驗,又可糧葯間作,生產潛力較大。
平貝
平貝
平貝母產銷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野生資源減少;某些新區栽培技術還不過關,單產較低。因此,應對野生資源實行護育、採挖相結合方針,做到資源永續利用;進一步加強栽培技術的研究;建立平貝母生產基地,保持相對穩定的生產規模,儘快滿足市場需要。(常用中藥材)
60年代至80年代生產情況:
平貝母在新中國成立后,為國家計劃管理商品,1985年改為指導性計劃品種,以後由市場調節產銷。平貝母商品主要來源於野生資源,在野生變家種獲得成功后,產量逐年增加,特別是80年代后增長較快,成為商品主要來源,市場緊缺狀況有所緩和,但仍屬供應偏緊的品種。
50年代由於野生資源零星分散,採挖困難,平貝母收購量不多。為緩解市場供應緊缺狀況,各產區貫徹國務院關於發展中藥材生產問題的指示,在加強收購工作的同時,積極進行野生變家種的試驗。60年代,平貝母野生變家種進展較快,種植面積有所擴大,但尚未形成生產能力,商品量不多。70年代野生資源明顯減少,家種生產已初具規模,由於平貝母用種量多,生產周期長,投資大,生產發展緩慢,年產量一直徘徊在2-3萬公斤。進入80年代,生產技術日臻成熟,農村經濟政策進一步落實,生產面積進一步擴大,產量明顯增加。1985年比1980年增長50%,緩和了市場供應。(常用中藥材)

藥典標準

平貝
平貝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平貝母FritillariaussuriensisMaxim.的乾燥鱗莖。春季採挖,除去外皮、鬚根及泥砂,曬乾或低溫乾燥。
性狀:本品呈扁球形,高0.5-1cm,直徑0.6-2cm。表面乳白色或淡黃白色,外層鱗葉2瓣,肥厚,大小相近或一片稍大抱合,頂端略平或微凹入,常稍開裂;中央鱗片小。質堅實而脆,斷麵粉性。氣微,味苦。
鑒別:(1)本品粉末類白色。澱粉粒單粒多為圓三角形、卵形、圓貝殼形、三角狀卵形、長繭形,直徑6-58(74)μm,長約至67μm,臍點裂縫狀、點狀或人字狀,多位於較小端,層紋細密;半復粒稀少,臍點2個;多臍點單粒可見,臍點2-4個。氣孔類圓形或扁圓形,直徑40-48(50)μm,副衛細胞4-6個。
(2)取本品粉末10g,加濃氨試液10ml,三氯甲烷3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平貝甲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12μl、對照品溶液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濃氨試液(6:1:0.5)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依次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和5%亞硝酸鈉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製: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性味與歸經:苦、甘,微寒。歸肺、心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於肺熱燥咳,乾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
用法與用量:3-9g,研粉沖服,一次1-2g。
注意:量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於長白山脈,濕潤的山角坡地闊葉林帶。人工栽培平貝我省主要產於尚志、五常、鐵力等地區。

形態特徵


平貝
平貝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鬚根多數,生於鱗莖莖盤下面,長6-20厘米,直徑0.3-0.5毫米。鱗莖圓而扁平,由2-3片肥厚的鱗瓣抱合而成,縱徑1厘米左右,橫徑1-1.5厘米。地上莖直立,光滑無毛,紫色或綠色。葉片15-25枚,莖的下部葉常輪生,上部葉對生或互生,葉線狀披針形或線形,無柄,全緣,先端漸尖,頂部小葉呈卷鬚狀,葉長8-10厘米,寬2-6毫米,綠色。花單生於莖上部葉腋間,下垂;花梗長2-3厘米;花冠鐘形;花被片6枚,矩圓狀倒卵形,先端鈍,長2-3厘米,寬0.5-1厘米,黃綠色帶紫色網狀斑紋,基部有蜜腺;雄蕊6枚,花藥黃色;雌蕊柱頭3裂,子房稜柱形。蒴果寬倒卵形,三室,具6棱,果皮膜質,內含100-150粒種子。種子褐色,3角形,扁平。(常用中藥材)

生長環境


平貝母分佈於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區,多生於紅松針闊葉混交林下。是早植春植物,鱗莖小,鬚根少,吸肥力較差,而地上部分生長期僅55-60天,故適宜生於水肥充足而富有腐殖質的土地上,喜清涼、清潤的氣候。3月下旬至4月上旬即頂凍出苗,5月開花。地溫在2-4℃時即開始抽莖,氣溫13-16℃,土溫20℃以上時,生長即受到抑制,故在5月下旬至6月地上部分即枯萎,地下鱗莖進入休眠狀態,休眠至8月中、下旬又開始萌動,在鱗片上開始生長子貝。9月上、中旬子貝漸多,直至結冰,又進入休眠。待翌春又返春出苗。

生長習性


野生平貝母喜冷晾、濕潤氣侯,抗逆性強,具有耐低溫,怕高溫和乾旱的特性。在年平均氣溫2-5℃,1月平均氣溫-17--20℃,7月平均氣溫20-23℃,溫度年較差40℃左右;終霜期5月中、下旬,初霜期9月中、下旬,無霜期110-120天;年平均降水量750-1000毫米,多集中在7-9月;土壤含水量20-30%左右的條件下生長良好。能在氣溫-30--40℃的嚴寒下越冬而不發生凍害。
平貝母屬早春植物,在東北3月下旬-4月上旬,溫度在2-4℃出苗,4月上旬至中旬,溫度在3-5℃展葉;5月上旬,溫度10-14℃開花,花期7-15天。溫度在13-16℃時進入生長盛期,開花后1個月左右,6月上旬,溫度17-19℃,果實陸續成熟,6月上旬,氣溫28℃以上,平貝母鱗莖所在土層溫度達到20℃以上時,地上植株枯萎,進入夏眠,即完成1個年生長發育過程。平貝母生育期較短,僅60天左右。7月上旬-8月下旬,越冬芽開始生長發育,並形成新鬚根和子貝。冬季進入休眠。
平貝
平貝
從平貝母種子播種到新種子形成需7年時間,6月末至7月中旬播種后,2個月左右長根。由於種子具胚后熟和上胚軸低溫休眠特性,播種當年種子不出苗。翌年4月初,小苗出土,只生長1片狹長的線形基生葉,6月上旬枯萎。鱗莖直徑約3-4毫米,鮮重0.025克。2、3年生平貝母也只有一片披針形葉。鱗莖鮮重2-10克。4、5年生的平貝母有明顯地上莖,其上長有3-9片葉,株高8-20厘米。無花,鱗莖直徑1-1.5厘米,鱗莖重3-20克。老鱗莖邊緣可產生小子貝。6年生以後開花結果,植株高30-60厘米,莖上有葉15-25片。葉腋生出1-3朵鐘形花,下垂。鱗莖圓而扁平,直徑2厘米左右,鮮重20-30克。
種胚的后熟和上胚軸休眠:自然成熟的種子,其種胚在形態上尚未完成,需經一段時間的低溫,完成胚形態后熟。這樣的種子在3-4℃條件下可以發育,13-14℃時發育較快,高於18℃發育較緩,再高停止發育。當平貝母種子線形胚充滿胚腔而完成形態后熟后,胚根由珠孔伸出,發育成初生根。此時胚芽漸漸長大,由於上胚軸需要的低溫條件沒有得到滿足,胚芽長到一定程度停止生長,需再經過一段低溫,翌年春才能出土。
鱗莖和芽的更新:平貝母鱗莖的增大是通過鱗莖的更新來完成的。新鱗莖是由更新芽芽鞘基部膨大增厚而形成的。夏眠后芽鞘基部開始膨大,形成鱗片,冬眠后新鱗莖逐漸長大,花后鱗莖生長最快,到地上部分枯萎時新鱗莖停止生長。在新鱗莖形成過程中,老鱗莖上的子貝靠老鱗莖的營養或自行製造的營養逐漸長大,老鱗莖養分耗盡乾癟后,子貝脫離母體形成新的獨立小鱗莖。
平貝母的芽也年年更新,新芽的更新是在鱗莖進入夏眠后開始。夏眠後期上1年形成的更新芽原基分化出莖、葉、花及新的更新芽原基。夏眠后,分化的莖、葉、花原基在芽鞘內漸漸長大,發育成莖、葉、花的雛形,然後進入冬眠,翌春萌發出土,長成莖、葉、花。
平貝母無性繁殖力強。3年生的平貝母鱗莖即能產生子貝,5、6年生者可產生30-50個子貝,子貝是生產上主要繁殖材料。(常用中藥材)

主要價值


採收

採收無性繁殖,大中栽子一般2-3年,小栽子4年採挖。有性繁殖的生長5-6年採挖。以地上植株枯萎后採挖為佳,一般在5月下旬-6月中旬,此時鱗莖的生物鹼含量最高。採挖時在畦床的一頭扒開部分土,露出鱗莖,用平鍬或木板鍬沿鱗莖層將覆在上面的土翻到作業道上,使畦內平貝母鱗莖露出來,挑揀出大的及較大的鱗莖,把餘下的小鱗莖攤勻,再將翻到作業道上的土重新覆蓋在畦面,鋪平。

加工

加工採用炕乾和曬乾兩種方法。炕干:是產區常用的傳統方法,在密閉的室內火炕上鋪一層篩過的柴草灰或熟石灰,將平貝母鱗莖按大小粒分級鋪在其上,再篩上一層柴草灰或熟石灰。加火增溫,炕上溫度50℃左右,24小時可全部干透。篩去草灰或熟石灰,再重新炕或日晒1次,即得到平貝母乾貨。加工過程中,炕溫不宜過高,否則易出現"焦粒",如溫度過低,乾燥時間過長,易產生"油粒"。曬乾法選擇晴天,將平貝母鱗莖放於席子上,薄薄地擺上一層(也可撒拌草灰或熟石灰吸取水分),直到曬乾為止。此法採用較少,只適用於小量加工生產。(常用中藥材)

藥用機理

儲藏養護
平貝母一般用雙層麻袋包裝,每件40公斤左右。貯於通風乾燥處,溫度30℃以下,相對濕度70%左右。商品安全水分12-13%。
本品富含澱粉,易蟲蛀,吸潮后變色,生霉。吸潮品手握感潮軟;用指甲刮鱗瓣斷面,粉塵嵌在指甲縫內;有的鱗瓣表面呈現霉斑。危害的倉蟲有大谷盜、赤擬谷盜、日本蛛甲、印度谷螟等,蛀孔多見於鱗瓣相對合抱凹陷處。
儲藏期間,應保持環境整潔、乾燥;可按庫、垛或成件密封抽氧充氮養護;發現吸潮或輕度霉變,及時晾曬,或用明礬水淘洗清除霉跡,乾燥,密封保藏;蟲情較嚴重時,用磷化鋁熏殺。(常用中藥材)
藥材性狀
平貝母呈扁圓形,縱徑0.5-0.8厘米,橫徑1-2厘米。表面類白色或微棕黃色,外層鱗葉2瓣,肥厚,大小相似,相對抱合,頂端常開裂,內有小鱗葉和心芽。質硬而脆,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微苦。

性味功效

平貝母性微寒、味苦、甘。歸肺、心經。有清肺,化痰,止咳功能。主治肺熱咳嗽,痰多胸悶等症。
主要成分:生物鹼,近年來從平貝母中提取出4種生物鹼,即西貝素、貝母辛、平貝鹼甲、平貝鹼乙。還含有澱粉、蔗糖、甾醇苷、單糖及揮髮油等。
主要藥理作用:平貝母浸膏對實驗動物具有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鎮靜作用明顯。(常用中藥材)

栽培技術


(一)種栽處理:
目前平貝母栽培多採用種栽繁殖方法。
1、選種:選無病蟲害基地生產的種栽清除混雜在種栽中的小根蒜、蘆粒及結草等,然後按種栽規格大小分別堆放。
平貝種植
平貝種植
2、種栽消毒:栽種前要對進行藥物消毒,目前採用五氯硝基苯多菌靈拌種,用藥量為1:200。將種栽與藥劑拌勻即可。
(二)選地及整地:
1、選地:平貝母栽培地塊應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以山地黑土,油砂土赤宜,不宜黃泥土的地塊,特別是忌選澇窪地。
2、整地:栽培平貝母地塊整地先起后栽培,同時套種其它作物,具體作法是:春打壠,起壠時需兩犁一壟,起壠后將壟尖用耙子拖平,以增加壟溝土層厚度。壟台可正常栽培糧食或經濟作物,壟溝留作平貝母栽培用。
(三)栽培方法:
1、栽培時間:待種栽採收后開始栽培,最遲不超過一月時間,栽培過晚,影響當年地下更新芽分化及來年出苗率。具體時間為六月中旬至七月上中旬。
2、栽培方法:
將壟溝內土用平鍬鏟去3厘米左右,為20-30厘米,把種栽種播入溝內,再復土,一般是用第二壟上的土蓋第一壟溝,以此順序進行,復土厚度3厘米左右。最後再用腐熟的農家肥(豬糞、牛糞、羊糞、鹿糞及馬糞等)均勻蓋好,厚度為1.5-2厘米左右。過去平貝栽培有施底肥習慣,但近年來反映底肥地塊如遇高溫乾旱年地,則易出現:"發燒"、"電裂"現免,影響保苗率。栽培平貝母地塊養份,同時可以何墒保水,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有利於平貝母高產起到先決的作用。
(四)田間管理:
1、除草:平貝母地塊可採用人工除草或化學除草。人工除草多為解決一些與平貝平母同生的雜草,但投工量較大,除草效果較差。近年來多採用化學除草,化學除草主要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結合套種作物進行化學除草;一種是單純為平貝母地進行化學除草。無論採用哪種除草方式都有必須在平貝母地上部枯萎死亡后(即"倒秧"后)進行,以免對平貝母產生藥害。平貝母套種玉米作物的地塊,可在六月上旬噴施:"阿特拉津"兌"乙草銨(按說明使用)進行每一次除草,同時可在玉米收穫前即九月下旬至十月初噴施"農達"進二次除草,需要注意的是在收穫前施藥時要避免"農達"接觸玉米植株,以免產生藥害。平貝母間種大豆作物的地塊,則在平貝母"倒秧"后雜草2-3葉期,採用"克闊樂"兌"拿撲凈"進行第一次除草,秋季大豆收割前(大豆黃夾黃葉時)再用"農達"進行二次除草,栽有平貝母的地塊化學除草切忌使用土壤處理藥劑,以對平貝母形成藥害。
2、清園:平貝母"倒秧"和套種作物收穫后,要及時將枯萎殘清除園外,進行處理。以免帶病植株殘體傳播病害,影響平貝母生長。
3、摘花蕾:平貝母未開花前要及時摘掉花蕾。摘除花蕾后利於有機物質的積累,增加鱗莖的產量,據調查,摘花后蕾的平貝母鱗莖產量可提高50%左右。

防治方法


1、病害鏽病:又稱"黃疸"。病原為真菌中一種擔子菌,主要侵染莖葉,5月上旬發生。一般久旱后降小雨發病嚴重。平貝母病株清理不凈和雜草較多是主要傳染途徑。防治方法:及時清除雜草和病株。保持田間衛生;發病前噴敵銹鈉300倍液或萎銹靈500-600倍液或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多菌靈600-700倍液或百菌清700-800倍液,每7-10天噴1次,連續噴3-4次。
黑腐病:又稱菌核病。病原為真菌中一種子囊菌,病菌可借水傳播或借人、畜、農機具等傳播。危害地下鱗莖,5-9月發生。被害植株的地上部萎蔫枯黃,以致全株死亡。地下水位高、低洼積水,高溫潮濕處發病嚴重。防治方法:更換老平貝母地進行輪作;建立無病種子田,進行用有性繁殖;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拔除病株並在病穴用石灰消毒,或用菌核利澆灌病區。
灰霉病:危害地上葉,一般在5月中、下旬發生。高溫潮濕條件下易發病並蔓延很快,種植過密的平貝母也易出現。防治方法:於5月中下旬出現多天陰雨,雨後立即噴灑1∶1∶120的波爾多液或500倍的液敵菌靈,一般噴1-2次即可;搞好田間衛生,及時剷除雜草和清除病株。
2、蟲害:平貝母地下害蟲主要是蠐螬金針蟲、螻蛄等。一般因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尤其是馬糞、鹿糞等蟲害更加嚴重,造成缺苗斷條。防治方法:施腐熟糞肥前摻拌敵百蟲呋喃丹等農藥;栽種前,用敵百蟲按每畝1.5-2公斤與畦內土壤混拌,進行土壤處理;用毒餌誘殺。(常用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