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六人的結果 展開

六人

圖書

《六人》是由德魯多爾夫·洛克爾編寫的一本隨筆。講述了六個人的故事。他們不是芸芸眾生中六個普通人,而是特立獨行、有各自精神追求的世界性人物。除了僧侶達梅爾都斯(德國浪漫主義作家霍夫曼小說《魔鬼的萬靈藥水》主角)和游吟詩人阿夫特爾丁根(德國詩人諾瓦利斯同名小說主人公)以外,另四個人:浮士德博士、唐·璜、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和騎士堂·吉訶德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典型人物。作者借重述這幾個人物形象,探討的是人到底該選擇什麼樣的人生道路的重大問題。《六人》的英譯者將這本書比作一部交響樂,開篇是一個介紹主題的序曲,六個故事是六個樂章,結尾是一首歡欣、和諧的終曲。

圖書目錄


第一條路
第二條路
第三條路
第四條路
第五條路
第六條路
覺醒

相關書評


《六人》講述了六個人的故事。他們不是芸芸眾生中六個普通人,而是特立獨行,有各自追求的世界性人物。除了僧侶梅達爾都斯(德國浪漫主義作家E.T.霍夫曼小說《魔鬼的萬靈藥水》中主角)和游吟詩人阿夫特爾丁根(德國詩人諾瓦利斯同名小說主人公)我們並不熟悉外,另外四個人——浮士德博士,唐·璜,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和騎士堂·吉訶德對國內讀者都不陌生。即使有的人沒有機會,沒有時間閱讀為這些英雄樹立豐碑的幾部世界文學名著——歌德的《浮士德》,拜倫的《唐·璜》,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塞萬提斯的《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德·拉·曼卻》,他們的故事我們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舞台上,銀幕上,作曲家的樂譜上,頻繁出現他們的身影,叩擊著人們的心扉。法國音樂家古諾寫過歌劇《浮士德》,柏遼茲寫過清唱劇《浮士德的沉淪》,奧地利音樂大師莫扎特寫過歌劇《唐·璜》(或音譯為《唐·喬萬尼》)。較近一些,德國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又先後把《唐·璜》和《堂·吉訶德》譜成交響詩。榮獲英皇室男爵封號的著名演員勞倫斯·奧利弗在電影《王子復仇記》里扮演丹麥王子哈姆雷特,使這一悲劇人物牽動了千萬顆觀眾的心。其實這些故事傳人中國甚至可以追溯到大約一個世紀以前。我國最早譯介國外作品的林紓用文言文譯過《魔俠傳》(《堂·吉訶德》的節譯)。郭沫若早在1919年就根據日文本動手翻譯《浮土德》。五四時代的愛國知識分子在讀了胡適或者蘇曼殊或者馬君武的譯詩《哀希臘》,不禁熱血沸騰,引起同病相憐的“亡國恨”。《哀希臘》就是浪漫主義詩人拜倫所寫《唐·璜》第二章中的片斷,儘管拜倫按照自己的氣質已經把唐·璜的性格和經歷作了修改,遠遠超越了傳統中的浮華子弟形象了。中國的情況如此,在西方,不說也想象得到,這些故事是已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如今,一個德國人又把這些故事講了一遍。據說,這本書是作者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英國某一集中營里的幾篇講演稿,後來集結成書,1928年在德國出版。他為什麼要把這些爛熟的故事再次演繹一番呢?改變了些什麼?增添了什麼?用之做了哪些宣傳?或許這都是值得我們探索的,但是在進行一些剖析前,還是讓我們了解一下作者吧!
魯多爾夫·洛克爾(Rudolf Rocker,1873—1958),思想家,理論家,作家,工團主義運動的領導者和精神領袖,生於德國美因茨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工人家庭里。父母早亡,在孤兒院長成。曾在印刷廠當過學徒工。青年時代受到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參加工人運動。1892年被迫逃亡英國。世界大戰爆發后,他被英國政府懷疑為德國姦細受拘禁,1918年被驅逐回國。回到德國后,他參與組織了“德國自由工人聯盟”和“國際工人聯合會”,成為德國及國際工團主義運動領袖。因積極投身於反納粹勢力的活動,希特勒上台後,他不得不再次逃離祖國,最後定居於美國,1958年去世。
洛克爾一生用德語和意第緒語(即猶太德語)寫了大量文章,主要是論述、介紹工運思潮的政論作品,包括對巴枯寧、克魯泡特金等無政府主義領袖人物的評傳。工團主義主張用工人聯合形勢代替政黨,反對政府、宗教和各種教義對人的管制。自由並非哲學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充分發揮每個人才智的保障。干預和管制越少,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自由,個性才能和諧發展,有利於為社會作出貢獻。工團主義也叫革命工團主義或無政府工團主義,一戰前後曾盛行於歐洲某些國家。蘇聯直到建國初期,國內仍有工團主義者作為“工人反對派”存在,但受到列寧嚴厲批判。
《六人》是洛克爾一生中寫的唯一一本文學書。在敘述幾個傳統故事時,他緊緊抓住已成為經典著作的幾部書的主要脈絡,去蕪存精,刪去大量蔓延枝節,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鮮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雖然談不到“舊瓶裝新酒”,洛克爾卻利用這幾個老故事把個人對宇宙人生的觀察和觀點融透進去,表達了自己的獨特思想。優美的語言、詩情畫意的描述同冷嘲熱諷互相交織,對崇高追求和孜孜不倦的探索高唱頌歌,對苟安、怯懦的薄弱意志嘲弄、鄙視,用筆極其尖刻。幾個情節簡單的小故事蘊涵著深湛的思想。從這本小書,我們看到的是作者為自己選擇的一條反抗、鬥爭的獨特道路,下面撿拾出幾個例子,略加剖析,或許能為上面的評論做一些註腳。
魔鬼施展法術使浮士德博士恢復了青春。浮士德不僅成為翩翩少年,嘗味到愛情的甜蜜,而且掌握了魔法,出入宮廷,玩弄王公貴族於股掌之上。但上帝未能使他破解人生之謎,魔鬼同樣也未能叫他如願。當他又一次進入風燭殘年,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終於悔悟。“我看到問題的核心了。上帝和撒旦看來同屬一個家族。”“上帝和魔鬼是他們共同經營的一家老店的字型大小。兩個老闆誰也缺不了誰,不然買賣就做不成了。”最後,浮士德聽見遠處傳來讚美的歌聲,他大徹大悟。那聲音說:“人必須自己解放自己!人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拯救自己!”一點不錯,“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大救星”是不能為我們造福的,這是一個真正革命者的信念。
在唐·璜的故事裡,洛克爾仍然按照傳統腳本,把主人公寫成一個勾引女性,作惡多端的浪蕩子。從表面看,這個人藐視禮規、褻瀆神靈,為奪取一個佳麗,甚至淪落為殺人兇手。但是如果往深層看,洛克爾只是借用這樣一個叛逆性格表達他對權威和禮法的輕蔑。他贊同的是一個造反者的叛逆精神。“血液在他胸頭狂舞,靈魂化作一股熱流。他像雄鷹一樣驕傲,在高空翱翔。”(這幾句話會使我們聯想到高爾基的英雄詩篇《鷹之歌》。)而那些在爛泥中蠕動的小爬蟲呢?洛克爾借用唐·璜之口嘲諷說:這些“正人君子”“發散著正直老實和溫文爾雅的氣息”。“有如訓練有素的捲毛犬,冒著規矩、禮貌、品行端正的汗珠。每說一句話,都要深思熟慮,決不違反傳統習俗。”世界上這種人難道還少嗎?特別是充滿“高壓的謊言”的時代,哪個人不謹小慎微,戰戰兢兢,生怕冒犯“權威”呢?唐·璜看不起“弱者”(“要是他自己站不穩腳,那就叫他摔跤吧”),他信奉的是“強者”的哲學,也就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反抗鬥爭精神。他明白宣示:“向上帝的權威挑釁是我的精神。上帝可以在激怒之下把我踩成齏粉,但卻永遠無法挾制我的精神。他可以消滅我,卻不能馴服我。”讀完了洛克爾筆下的浪子故事,或許我們還尋找到某些值得咀嚼的東西吧!
在洛克爾筆下,堂·吉訶德仍然是人們熟知的一位純真善良的窮鄉紳。他懷有濟世救人之心,只因為讀的騎士小說過多,著了迷,才拼湊了一副破盔爛甲,騎著駑馬,到廣大世界上去行俠仗義。洛克爾仍然保留了人所共知的一些故事:把一個粗俗村婦看成美人,當作自己的心上人;把酒店當作城堡,把一隊小偷流氓苦役犯看作受迫害的人,把風磨當成巨人,奮起作戰等等等等。這些荒唐事叫人捧腹,但洛克爾並不滿足於重述這些故事,逗人一笑。從堂·吉訶德同他的胖僕人(名字叫桑丘·潘沙,這個人是個現實主義者,構成堂·吉訶德的對立面)的對話中,作者警戒世人須用更深邃的目光觀察世界。他說:“我的孩子,你看見的只是眼前的事物,因為上帝沒有讓你看到更深一層……像你這樣的人倒也能平平穩穩過日子……你感覺不到自己負有解除人生痛苦和不幸的責任。”當堂·吉訶德把風磨當作巨人,奮力剷除這些妖魔時,僕人提出質疑。他的回答是:“你看見的是風磨……原因是,你的眼睛被蒙蔽了。我清清楚楚看見了巨人,只因為魔法迷惑不了我的視力。”作者叫堂·吉訶德說的這些話發人深思。在大多數時間,大多數人的眼睛都被魔法蒙蔽,所以黑白不分,是非混淆。什麼是“魔法”?也許是習慣勢力,也許是禮規教義,也許是聖人的訓誡,總之,人們都習慣於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大家相安無事,保持一個太平盛世的穩定局面。但總有一些人,儘管人數很少,眼睛卻未受蒙蔽。他們看得更深,看得更遠。若干時間以後,他們被證明是正確的,被讚譽為先知先覺,但當時卻不為人所理解,被諷刺、譏嘲、圍攻、謾罵,或甚至遭遇更大不幸,招致殺身之禍。這種例子並不少見。中世紀義大利人布魯諾就因為把真理捅出得過早,被判處火刑。我國近代革命史上,更有無數烈士為維護真理而拋頭顱、灑熱血。他們都是看得更深、更遠的人。不久前在我國一段無序的日子裡,還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把所見的事實真相直言道出,結果慘遭殺害。中國有一句古話,教導人們“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豈止“不彰”,恐怕還要惹禍。不是小禍,是滅頂之災。看樣子我們世故老人的話倒是經驗之談。
翻一遍《六人》,常常被洛克爾的思想火花擊中。我們閱讀的不是一本為消閑解悶的故事集,而是充滿哲理的智者的表白。
《六人》的英譯者瑞·E.柴思把這本書比作一部交響樂,開篇是一個介紹主題的序曲,六個故事是六個樂章,結尾是一首歡欣、和諧的終曲。在終曲里,洛克爾用嘹亮的聲音唱出心聲——他的革命宣言。所有的人,儘管思想不同,道路各異,都必須拋棄“孤軍奮戰”,必須與他人攜手共進。一個人只有同別人一起生活,分擔同胞弟兄的歡樂和哀愁,才有幸福。只有通過“我們”全體,才能獲得解放。“共同協作是帶給人類自由的紅色曙光,聯合起來,真正的自我才能發展。”作為一個革命者,洛克爾不僅憧憬著美好的未來,而且看到一個每人的才智都有機會發展的“大同世界”。這個世界已經近在眼前。最後,他充滿信心地說:“新國土的大門打開了。新人類踏上嶄新的土地,歡樂的歌聲從天空飄來,響徹寰宇。”
傅惟慈 2004年2月

作者簡介


魯多夫·洛克爾,德國著名作家,演說家,工團主義運動的領導者和精神領袖。希特勒執政后被放逐出國,再也沒有回去過。他在很多地方演講過,深受聽眾歡迎;據說聽眾中 有許多是工人和水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曾被關在英國的某個集中營里。他一生著作除了《六人》,還有《倫敦歲月》、《無政府主義和工團主義》、《民族主義和文化》等。他的大部分著作是用德文或猶太文寫的,但他不是猶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