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評劇
蓮花落這種民間說唱藝術歷史悠久
評劇,又稱評戲,戲曲劇種,1910年左右形成於唐山,是在民間說唱“蓮花落”和民間歌舞“蹦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35年白玉霜等在上海演出時,正式使用評劇名稱。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評劇產生於河北東部的灤縣農村,1910年左右,形成於河北唐山一帶。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正式使用評劇名稱。
蓮花落是窮人行乞時的演唱藝術。或說唱吉祥如意的話,或演唱故事。解放前,灤南縣境內的居民生活比較貧困,本縣地近京城,受京都影響,縣境乃“文學之邦,士大夫揖讓進退,皆彬彬有禮,重然諾,尚氣節,文字朴茂……”(《灤縣誌·序》),風氣開化,民間文學發達。皮影、大鼓書、秧歌等傳統藝術形式豐富多彩,民歌、民謠、民諺、民間故事也繁茂優美。勤勞勇敢的灤南人,依歲時風俗,各村多有唱影、說書、扭秧歌、演大戲的。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使人們賞心悅目,養成了對藝術的愛好。蓮花落作為乞食的藝術,緊迫時尚,從民歌、民謠、民間故事、秧歌、皮影、大鼓等藝術形式中吸收了許多營養,經過單口對口蓮花落、拆出蓮花落、唐山落子等階段,逐步發展成評劇,成為我國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歡。
唐山評劇
成兆才是第一個評劇劇作家,他編寫了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劇本,尤以1919年的《楊三姐告狀》最為著名,久演不衰,成為評劇的代表劇目之一。新中國成立后,評劇進入了新的繁榮發展時期,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新鳳霞、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魏榮元、馬泰等。在評劇中除了少數以說白為主的劇目(如《櫃中緣》)之外,一般地說來,是以唱見長的。唱腔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刻畫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評劇除在東北、華北廣為流傳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也有演出團體,它已成為一個有廣泛影響的戲曲劇種。
評劇在不長的歷史里積累了眾多雅俗共賞的經典劇目:《花為媒》、《牧羊圈》、《打金枝》、《杜十娘》、《人面桃花》、《玉堂春》、《馬寡婦開店》等。而評劇在現代戲的創作演出方面的成就則更是其它劇種所不及的。其中如解放初期韓少雲演出的《小女婿》、新鳳霞演出的《劉巧兒》及之後由小白玉霜、新鳳霞、魏榮元、喜彩蓮、張德福、喜彩春、趙麗蓉、李憶蘭、花月仙、馬泰、陳少舫等一大批名家組成的中國評劇團(現在的中國評劇院之前身)通力合作的《金沙江畔》、《祥林嫂》、《奪印》、《向陽商店》;由東北三大旦角流派創始人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組成的瀋陽評劇院也是佳作頻頻:《江姐》、《黛諾》、《杜鵑山》、《洪湖赤衛隊》等等不勝枚舉。當然,評劇名家也沒有放棄對傳統戲的繼承和革新,尤其是集中了鮮靈霞、六歲紅等一批老藝術家的天津評劇院則更偏重這方面的工作,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包公三勘蝴蝶夢》、《占花魁》等。
小女婿杜十娘奪印馬寡婦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