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祿鎮

雲南省姚安縣下轄鎮

光祿鎮的常住人口為22288人(2020年)。

2018年9月,光祿鎮入選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2019年1月,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光祿鎮
光祿鎮
光祿鎮,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城北部,東經101°34´,北緯25°45´,距縣城棟川鎮12公里,東鄰前場鎮,西倚左門鄉,南壤棟川鎮,北接大姚縣倉街鄉和七街鄉,國土面積136.64平方公里,海拔1816米,總耕地面積21332.36畝人均耕地0.67畝。光祿鎮境內居住著漢、彝、回、白等民族,轄光祿、舊城、福光、江尾、小邑、班劉、后營、吳海、新莊、梯子、草海11個村民委員會,65個自然村,16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8284戶。

氣候

古鎮坐落於群山環抱的盆地之中,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古鎮位於光木山麓的緩坡上,座西北面東南。背靠光木山,左面有小邑後山,右面有高陀山。在光木山和高陀山之間,有大康郎菁,溪水常年不斷,經古鎮流入蜻嶺河。古鎮山環水繞,綠樹成蔭。省道南(南華)永(永仁)公路縱貫其中,姚左公路橫穿集鎮而過,蜻蛉河“玉帶”纏腰。西南多山,地勢較高,東北有平川田疇,地勢平坦,屬平壩區,鎮政府駐地海拔1878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3°C,,年均降雨量575.4毫米,無霜期232天,土壤肥沃,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鎮。
光祿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田園風光秀麗,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具有發展特色旅遊業的資源優勢。2004年10月18日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鎮”,這是光祿鎮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旅程碑,將極大地提高古鎮的知名度,為各項開發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省政府兩次召開了特色旅遊小鎮發展會議,光祿旅遊小鎮被省政府確定為重點開發建設型旅遊小鎮。

人口數據


2021年7月,姚安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光祿鎮常住人口22288人。

歷史沿革


光祿鎮
光祿鎮
光祿古鎮歷史悠久。漢武帝元封2年(公元前109)年,設弄棟縣,城址在今舊城村高陀山。
隋開皇17年(公元597年),在這裡設弄棟總管府。
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設姚州都督府,統轄今滇西、滇東、黔南及川南大片土地。
南詔時設弄棟節度。宋代歸大理國,實為高氏土司家族執掌天下,曾有“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之稱,是高氏土司家族的鼎盛時期。
元代置姚安路於光祿(今光祿糧所,屬州級文物),明清改稱姚州府、姚州。長期以來,一直是古代治滇重鎮,歷史上曾是全省、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從四川進入雲南后,東進昆明西下大理的必經之地,是中原進入滇池和洱海的咽喉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代王朝均在此設路、府、州、縣,並選派名流之士鎮守其邦。也是古南方“絲綢之路”通往東南亞和印度等地的一個重要據點。

文化


文物古迹

光祿鎮文物古迹眾多。主要有漢弄棟縣城故址、土立祠、送子娘娘殿、龍王殿、斗母閣、玉皇閣、觀音閣、文昌宮、至德寺、高雪君銅像、飛來石等。歷史文化積澱深厚。
光祿古鎮,是姚安縣西北部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是全縣除縣城外的第二大商貿集散鎮。為雲南省級歷史名鎮。光祿建鎮較早。主要有呈“坤”字型的舊街道四條,以及東南西北四關的出鎮街道,共長1020米,面積7568平方米。民居分佈在街道兩旁,一般是磚木結構或土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兩進或三進,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也有一些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等大戶民居。
龍華寺,又名“卧佛庵”、“活佛寺”,是雲南省最古老的名剎之一,始建於唐朝天佑年間(公元904-907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系古代宮殿式建築群,寺宇建築規模宏大、莊嚴宏偉,除大雄寶殿、兩廂、過廳、鐘鼓樓和走廊外,還有兩耳、兩軒、圓通樓等大小房屋110餘間,分前後四院。是雲南省留存較早、較完整的古代建築群,屬國家級文物。元代建築姚安路軍民總管府主體建築尚存,屬省級文物,清代建築文昌宮工藝精湛,飛來石新奇神秘,民國時期建築高氏土衙中西合璧,建築形式獨特,見證了上世紀初中國被西方列強侵略凌辱的歷史,清代土官、思想家、文學家高奣映銅像微妙微肖,屬國家級二級文物。北塔街舊民居整體建築布局獨特,呈“坤”字形結構,結構十分完整,建築型式十分罕見。
三豐祠,座落在龍華寺以南20米的山坳中。清光緒年間修建。為四合院建築,有正殿三間、兩廂四間及祠門。可看成是龍華寺建築群的一個組成部分。
高氏土衙
高氏土衙
高氏土衙,位於在光祿古鎮西關,有高氏土衙建築群,和古街連為一體。包括高氏土衙、姚安路年民總管府舊址和高氏宗祠等。高氏土衙為彝族襲職土司高氏家族的土衙門,建築風格堪稱一絕。始建於唐代,后屢修。有三十餘間房屋。這裡濃縮了一個顯赫家族的興衰史,是研究土司制度和彝族土司宗族史的一部“活字典”。高氏土衙的南面,是姚安路年民總管府和高氏宗祠建築群,呈中軸線對稱。輝煌莊嚴,形態各異。姚安路年民總管府建築為三重堂古代宮殿式結構。今存正殿五間,進深四間,過廳五間,門廳七間。北廂猶存,南廂已毀。整個建築群雖破舊,但仍顯昔日的宏偉。
高氏宗祠,建於1936年,是姚安境內保存完好的中西合璧的法式建築物,是供奉高氏祖先牌位的祠堂。姚安路年民總管府前面有古戲台和古戲樓,這些建築物均為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軍民總管府
軍民總管府
軍民總管府公元1328年,元文宗在高氏土衙旁設姚安路軍民總管府。明太祖時,為姚安軍民總管府。總管府坐西朝東。沿中軸線,依次是儀門,為迎送賓客之地。一堂,處理政務之地。兩廂為“吏戶禮兵刑工”六房。二堂,處理軍務之地,兩廂為會文館、會武館。三堂,為最高長官生活起居及平時閱審文案、讀書之地。主體建築南側,兩個院落寬敞明亮,有花圃廊榭亭台,十分幽靜。總管府是保存較為完整、雕樑畫棟原模原樣的古代建築群,斗拱錯綜疊加,雕繪靈動,明清風格明顯。

民族文化

光祿鎮文化底蘊深厚,素有"花燈之鄉"、"梅葛故地"、"文化名邦"的美稱。高奣映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學識淵博,一生著書八十餘種之多,是與顧炎武、王曦之等齊名的思想家、趙子驤文武才智雙全,趙鶴清書畫藝術精湛,馬駟良書、畫、音樂技藝令人嘆服。小邑花燈藝術韻味十冒著,傳統龍華盛會影響深遠,彝族左腳、梅葛民族特色濃厚。
龍華會,在光祿龍華寺(活佛寺)舉行,是姚安境內歷史淵源最長的傳統節日。始於元朝初期,明、清時代已有相當規模。與菩提女有關。關於“龍華會”,有個民間傳說。據傳,大理國相高泰祥,被元軍殺害。他有9子1女。他被害后,子女各奔東西。有一女,名“善提”。出生時,啼哭不已。一番僧路過,贈她善提子十粒。因而被稱“善提女”。父親被害時,她已長大成人,出家為尼。她把番僧所贈善提子種於庵內,以占兄弟吉凶。9顆善提子皆茁壯生長成樹。她得知兄弟健在。就把樹上所結善提子分送香客。她的兄弟得到善提子,知道是卧佛庵所贈。他們利用2月8日光祿鎮一帶群眾涌往卧佛庵朝拜土主的機會,來尋找“善提女”。一家人得以團聚。《姚安縣誌》記載此事:“善提樹在光祿鎮世傳高泰祥死節,一女流亡民間,不知兄弟所在,手值此林,以卜存亡。九植皆茁,后兄弟成聚”。後來,“善提女”的長兄高長壽,出任姚安府土官,為追念其妹,在卧佛庵內塑像,並改建了佛庵,稱“活佛寺”。來活佛寺進香的人們紛紛向善提女塑像頂禮膜拜。並將原來2月初八朝拜土主的活動,改為“龍華會”。每年的農曆二月初八日,屆時,姚安壩子和四周山區以及大姚、石羊等地各族群眾彙集龍華寺前,盛況空前。清人有所描寫“龍華會”的情況:“歲歲早春天,尋春到佛前,二月初八日,遊人萬萬千,喜連連,相約飛鳳山頭見”。

代表人物


高奣映(1647年——1707年),字雪君,號問米居士,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學識淵博,一生著書八十餘種之多,是與顧炎武、王曦之等齊名的思想家。康熙十二年(1673)年,高奣映承襲姚安土司同知世職,因參加平定四川米易、會理的暴亂,受到朝廷的賞識,因而擢升提刑,分巡川東。1677年吳三桂之亂平定后,高奣映回到姚安,執政期間,為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的穩定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得授布政司參政道一職。但高奣映作為一名文學家和學者,志趣不在從政,37歲即將土司職位交予兒子,自己歸隱結嶙山,自號結嶙山叟。作為明末清初姚安一位有作為的世襲土司的高奣映,酷愛讀書,學識廣泛,樂於助人,集儒、釋、道於一身,在理學、佛學、文學、歷史等各方面均有建樹,一生創作大量詩文,著述凡81種之多,一時為世賢所傳誦。其至今尚存的代表作有《金剛慧解》、《太極明辨》、《雞足山志》、《滇鑒》、《迪孫》、《妙香國草》等,涉及文、史、哲、佛、理、道,以及心學、音韻、訓詁等領域,其思想深度,高度和意境令人敬佩。遺憾的是,他的著作現在“什僅存一”,多數皆為“存且”,後人難以窺其全貌。儘管如此,他在哲學思想上的“覺”和“理”;他在史學思想上的“迪”和“訓”;他在文學思想上的“氣”和“真”;他在人際關係思想上的“醉”和“睡”等等,都值得後人深入研討,認真總結,在其學術成就中汲取歷史文化營養。高奣映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民族教育家,親授弟子中,有22人進士,47人中舉。現楚雄州博物館中存其銅睡像一尊。
趙鶴清(1865—1954)字松泉,別號瘦仙,姚安光祿鎮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其父官至河南汝南道員,他從小跟隨父親宦遊國內外,“東渡瀛浙之島,北游燕趙之都,南攬六朝之風,西采三峽之勝。”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趙鶴清鄉試中舉,本想考中進士后再步入仕途,后因朝廷廢除科舉,被派到八旗高等學堂擔任美術教員。
辛亥革命后,趙鶴清回到故鄉雲南,先後擔任過他郎廳(今墨江縣)長官、瀾滄縣縣長、鹽豐縣白鹽井場知事等職。趙鶴清自幼就鍾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成年後又迷戀上書畫、篆刻、詩詞和園林盆景藝術。早在1915年,他創作的美術作品和工藝品,就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和金質獎章。退出官場后,他更是將全部心血獻給他喜愛的文學、藝術,雲南的許多市縣都留下了趙鶴清的匾聯和其它藝術傑作。如翠湖海心亭有趙鶴清題寫的匾額:“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西山達天閣有趙鶴清題寫的對聯:“舉步艱危,要把腳根立穩;置身霄漢,更宜心境放平。”大觀樓可以攀登的著名假山“彩雲崖”,也是趙鶴清精心壘建的。趙鶴清的山水、花鳥畫卷、詩詞楹聯和園林盆景受到人們的普遍讚賞,當時的昆明市長張維翰曾寫詩稱讚趙鶴清“善畫工書詩亦然”。
趙鶴清一生的文學藝術創作雖然很多,但影響最大的恐怕還是他親自繪畫和編寫的《滇南名勝圖》。由昆明崇文印書館於民國初年石印出版的《滇南名勝圖》收有趙鶴清繪畫的178幅山水畫。這部最早介紹雲南風光的圖書,左邊是精美的圖畫,右邊是準確、簡練的文字說明。昆明之所有名勝及安寧溫泉武定獅子山、楚雄雁塔山、姚安光祿山、大理洱海、賓川雞足山、瀘西阿廬古洞、通海秀山、建水燕子洞、他郎(今墨江)雙橋、金沙江、瀾滄江等都收進了圖書中。
《滇南名勝圖》中的圖畫,絕大部分是趙鶴清實地考察后的寫生之作。這些寫生畫既繼承了中國畫的傳統,又吸收了一些西洋畫的法理。故趙鶴清在該書的“例言”中說:“中國畫法有筆有墨,尤注重布景,惟理法則大多忽略,故遠人大於近屋,遠水高於近山,其弊恆有。泰西畫法則陰陽異色,遠近異形,每一披閱,如置身其中,惟無筆墨之可尋與局勢之布置,故賞鑒家不無缺憾。茲圖以中國之筆墨,參泰西之法理,取長棄短。”《滇南名勝圖》中的文字說明,既準確、簡練,還注意介紹名勝的歷史沿革,已經具備了鄉土志的雛形。
由於《滇南名勝圖》有諸多特色和較高的歷史價值,上世紀八十年代台灣成文出版社又將其影印再版,並引起海內外很多學者的關注。

經濟


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鎮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5.38億元,同比增長12.9%;實現農業總產值2.8億元,同比增長15%。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1155萬元,同比增長10.4%,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47.5萬元,同比增長10.94%。小春生產,全鎮完成小春總播種面積26759畝,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6700畝,實現糧食總產量4150噸,同比增長5.49%;大春生產,科學調度農業生產用水,保障了烤煙、水稻移栽和1000畝蓮藕種植,大春作物種植面積28806畝,其中:種植烤煙6900畝,水稻3118畝,玉米11069畝,蔬菜3056畝。高原特色農業,雲南晟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已到位投資4180萬元,已規劃種植玫瑰花1000畝;昆明客商藍莓種植項目順利落地實施,計劃總投資6000萬元,已流轉小邑村委會農田400畝,投資1500萬元,完成營養土配置、種苗購置培育等各項工作,正在進行移栽前期準備工作,計劃3月份移栽;楚雄金科利農產品經貿有限公司引進馬來西亞當代農業水肥一體化精準灌溉系統技術得到成熟應用,彩椒及有機蔬菜種植碩果累累;雲南茗達農產品經貿有限公司,在江尾村投資建成了總容積達8600立方米的冷庫一座,完成投資2500萬元。通過公司帶動農戶,全年,全鎮種植蔬菜達8769畝,產量2190.5萬公斤,產值4600萬元,種植蔬菜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蠶桑產業,完成新栽桑618.4畝,完成蠶室建設57座,流轉桑園996.4畝,加強養蠶新技術推廣工作。全年,全鎮共養蠶12634張,產繭量達482噸,實際完成鮮繭收購176.8噸。畜牧產業,全鎮畜牧業產值達1.5億元,同比增長15%。生豬出欄26279頭,比上年增4600頭,同比增長12%,羊出欄5779隻,比上年增132隻,同比增長2.28%,牛出欄3042頭,比上年增197頭,同比增長6.4%,家禽出欄21.1萬隻,比上年增6.8萬隻,同比增長32.%。核桃產業,全鎮完成新植核桃3000畝(其中連片面積1738畝)核桃產值達6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