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

講哲理,論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講哲理,啟迪人生的文章。分為:經典哲理散文,愛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誼哲理散文。

經典徠哲理散文,愛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誼哲理散文。其開頭沒有鮮明開頭,一般以一件事開頭,論述道理,加以評論總結。哲理散文一般十分工整,不但有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之外,還具有行文對仗的特點,十分有韻味,不僅餘音繞梁,而且內容豐富,比起哲理詩歌、記敘文、議論文來,語言優美。雜誌《讀者》中有許多哲理散文。《一沙一世界》將哲理散文發展到了極致。

概述


分為:經典哲理散文,愛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誼哲理散文。其開頭沒有鮮明開頭,一般以一件事開頭,論述道理,加以評論總結。哲理散文一般十分工整,不但有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之外,還具有行文對仗的特點,十分有韻味,不僅餘音繞梁,而且內容豐富,比起哲理詩歌、記敘文、議論文來,語言優美。雜誌《讀者》中有許多哲理散文。《一沙一世界》將哲理散文發展到了極致。
先秦——散文與哲學的和諧共生,自古就有良好的傳統,先秦便已然有諸多的哲理散文。
周易》的表達方式是:“立言以盡相,盡相以達意的”(《易傳》) ,並且先人們是在寂然不動心性寂空的情況下,通過言象的激發,從而:“感而遂通”以預測吉凶的。如“大壯”的上六:“羚羊觸蕃,不能進,不能遂”寫公羊的角掛在了籬笆上進退兩難的情形,而這種情形正好與卦畫相配合,傳達出一種進退兩難的意義,從而給予占卜者以啟示,從而能夠預測前途之吉凶。
《論語》是孔子門徒對孔子言論的編輯和加工,能夠鮮明地反映出孔子說理的特色,那就是善於使用具體的形象。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通過頌揚松柏在嚴酷自然環境中的頑強鬥志和生命力來歌頌一種堅貞不屈的人格。用“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述而》)這樣一種安貧樂道的形象來表現儒家的一種精神追求,這裡,孔子並沒有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做抽象的教化而是用形象的言語來感化他的弟子,從而告訴他們做人應該追求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老子》說理同樣具有這樣的特色,為了說明柔弱勝剛強的道理,老子用水來譬喻:“天下之柔弱莫甚於水,而攻堅者莫能勝之。”(《十八章》)形象而生動。用:“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二十三章》)來說明物極必反的道理,使人頓悟。
孟子》和《莊子》中大量使用比喻和寓言。據不完全統計,《孟子》全書二百六十章,共使用了一百六十多個比喻。如用:“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來說明尊賢重道的重要性;再比如《滕文公下》記:載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爭,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而後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日攘一雞,以待來年而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這個比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關市之爭和偷雞一樣是不義行為,讀後令人發笑又使人深省。李白在《大鵬賦》中便讚美《莊子》中的文章是:“吐崢嶸之高論,開浩蕩之奇言”,其說理往往是靠其奇偉詭怪的文風感染人,而不靠邏輯推理來教化人。《逍遙遊》就展開了一幅壯闊神奇的畫卷:“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翅若垂天之雲。”
魏晉玄學家哲理散文——魏晉之際玄學家的著作,不僅在中國哲學史上留下了卓具異彩的一頁,在中國文學史上也開闢了新的篇章。肇自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至此又一大變,呈現出不同前代的風貌。而以何晏(《無為論》《無名論》)、王弼(《老子注》《周易注》)為代表的“正始名士”之文有別於以阮籍(《大人先生傳》)、嵇康(《絕交書》《聲無哀樂論》)為代表的“竹林名士”之文。對此,劉師培在《中國中古文學史》中有所論述:“晉代自太和以迄正始,文士輩出。其文約分兩派:一為王弼、何晏之文,清俊簡約,文質兼備,雖闡發道家之緒,實與名、法家言為近者也……一為嵇康、阮籍之文,文章壯麗,總采騁辭,雖闡發道家之緒,實與縱橫家言為近者也。”湯用彤在他的《魏晉玄學論稿。言意之辨》中便如是說:“王輔嗣(弼)兼綜名理,其學謹飭……稽叔夜(康)則宅心曠達,風格奔放。”“王氏謹飭,注重者本之宗統;嵇氏奔放,欣賞者天地之和美。”

西方簡述


——在西方的文史哲發展史上,哲學與散文同樣有著深刻的關聯。柏拉圖(《理想國》)、亞里士多德(《詩學》《形而上學》《工具論》)、奧古斯丁(《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培根(《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證。柏拉圖以“詩意對話”的方式,表達著他那深刻的哲學思想。他深諳詩與思融合的力之美,他以戲劇體式或對話敘述的方式來表達哲學思想。他的對話中飄蕩和流動著詩的韻味和思的意趣。他那充滿智慧的對話敘述,形成了他那獨具品格的散文,這種散文以輕盈靈動的形式承載著深厚的思想,為他的思想的傳播起著不可低估的促進作用。亞里士多德則以詩意的思想和詩意的敘述表達著他那冷峻的科學見解。他曾經試圖徹底拋棄科學與思想中的“詩性質素”,追求一種純粹的哲學表達話語。思想走上了科學的道路,卻遠離了詩性的智慧。從此,哲學與散文形成了一種新的關係——對抗關係。

中國散文


中國近現代哲理散文——現代哲人梁漱溟馮友蘭熊十力等,他們的散文就涌動著這種生命的理性。文革時期,面對打倒“孔老二”的彌天大勢,梁漱溟先生能夠毅然據理力爭,闡發孔學之大義,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這在梁老先生的《人心與人生》以及他的一些哲學著作中,就有很多的書寫。熊十力更以散文的“曲徑通幽”來表達對於災難年代的不滿,“秋盡冬來,余不堪提筆。近五年中(1959 -1963)常為險病所厄、精氣虧竭。解悟,視從前不必弱,而記憶力大減。”“余年七十,始來上海,孑然一老,小樓面壁,忽逾十祀,絕無問學之青年,亦鮮有客至。衰年之苦,莫大於孤。五年以前,余猶積義以自富,積健以自強,不必有孤感也。”“今年春夏,寫此稿,甚苦,精力虧竭,或半月不可寫出百餘字。時有要義,未能連日寫完。歷時之,而續寫,則已失其往日胸懷欲發而未得發之種種條理。作意追尋,不獨腦困而更傷神。此等苦痛,益增暮境之衰。談及莊子,亦有“:“莊子博學多聞,其文學天才可謂空前絕後。印度古時大乘菩薩有庄之浩博,而庄之文純以神運,則非若輩所可及也。莊子聞見廣而知識多,其文足以暢意,故自信其長,而難自見其短也”,真乃詩與思的結合,就是理智與情感的熔鑄。(熊十力:《存齋隨筆》,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 年版,第208~109 頁、第122~123 頁)
當代——哲思的主體默默地忍受著苦難和屈辱,他們以堅忍和沉默的方式無言地對抗著命運的不公,讓人產生一種無限的敬意。譬如趙鑫珊、高爾泰、張志揚等人的哲理散文就是很好的例證。“真正驚人的美,會有一顆期求極高的心靈。它向生活要的東西太多,這是它天賦的權利。如果不是這樣,人類及其歷史,就不會是以自我完善為目的的不斷追求不斷創造的人的歷史。”“男女之間的愛情,是這種美的最自然的形式,也是人的一切願望的公然袒露的秘密。它永遠是自身,又永遠超出自身,即超出常識,超出傳統,超出現存一切而憧憬未來,它永遠是年輕的。(張志揚:《瀆神的節日》,上海三聯書店1997 年版,第12 頁)
哲理散文中亦有情感與細節,所佔甚微,然偶一點綴,卻也光輝異常。如劉小楓先生的《這一代人的怕與愛》、張志揚的《瀆神的節日》《門》,以及《李澤厚十年集》第四卷里的一些文章,都是很好的典範。劉小楓有一篇寫他的老師宗白華教授的散文《湖畔漫步者的身影:憶念宗白華教授》。在這篇文章中,劉小楓以生命的思與詩的筆觸追問“散步”之於宗先生的價值意義。宗先生的“精神散步”折射出了他探究生命真諦的精神形象。李澤厚有一篇為宗白華的《美學散步》所作的序文,也是體現這方面散文特質的範例。在這篇散文中,前面的部分主要是回憶與宗先生的交往瑣事,後面的部分則是對宗先生美學之思。它把文學性散文和哲理性散文進行了有機的調和與統一。李澤厚的散文是在思中融入了詩的意趣,從而顯得率性真純。
周國平哲理散文。思考死生,擁抱虛無。在《探究存在之迷》中他說道: “一個人只要認真思考過死亡,不管是否獲得使自己滿意的結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會形成一種豁達的胸懷,在沉浮人世的同時也能跳出來加以審視。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會把成功和失敗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難的相對性質,因而快樂時不會忘形,痛苦時也不致失態。”(周國平《周國平作品精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 第108頁)“死是荒謬的,但永生也是荒謬的:你將在這個終有一天熟透了的世界上永遠活下去,太陽下不再有新的事物,生活中不再有新的誘惑,而你必須永遠忍受這無休止的單調。這是人生的大二律背反。”“沒有死,就沒有愛和激情,沒有冒險和悲劇,沒有歡樂和痛苦,沒有生命的魅力,總之,沒有死,就沒有生的意義。”(周國平 《人與永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222頁)對於人是本質上孤獨的認同感成為了周國平寫作的重要主題。也正是他對人人的孤獨感、人與人之間尋求理解的差異性的獨到見解,讓更多的讀者讀後產生共鳴。“人們常常說,人與人之間,尤其相愛的人之間,應該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人們一方面非常看重別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開索取理解。至少在性愛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種最正當的行為,而指責對方不理解自己則成了最嚴厲的譴責,有時候還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後通牒。另一方面,人們又非常踴躍地要求理解別人,甚至以此名義強迫別人袒露內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絕,便斥以缺乏信任。”

台灣散文


台灣當代哲理散文
參見論文《破解人生密碼 剖析生命意境——台灣當代哲理散文選<靈光照眼>品評》倪金華——台灣方面,所知不多,慚愧異常,只作一索引。
其中有孟東籬直追人的死生核心問題的散文《佛困》,先前我看過《九州》上的一篇名曰《佛裂》的文章(作者:瞎子,榕樹下曾轉載),行文飄渺,意境非凡,現有作家垂垂老矣,散文創作易入俗套困境。散文批評不可拘囿於陳朽的,無關痛癢的濫觴之文,要去找一些新的,滿是活力的,開放性的散文文本,不限什麼名家之作。林清玄先生的散文也特具有哲理性的例如,《蜉蝣抒情》《乃敢與君絕》等都令人深思,深入肺腑。

散文欣賞


花敗常開,一歲枯榮
揉碎了筆下的蒼白,拋入風中,捲起的紙屑如白色的蝴蝶在半空中飛旋,有一片,輕盈地飄落在我的左肩,我知道,不管怎樣地撕碎過往,有一些記憶卻一直停靠在離心臟最近的地方,綿密而冗長。
—— 題記
春意濃,花香四濺,凋零在枝頭的花兒又嫵媚在繁密的枝椏笑迎春風。看,那一樹桃紅,一樹梨白從未曾輸給一季又一季的更替,依然那麼生動而鮮活。
久之,便明白了花敗常開,一歲枯榮的道理,有些事不必強求,該來的自然會來,溜走的也不必在意,時光雖去,記憶則變得更豐滿,閱歷也會更加地豐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大概就是如此般吧。
攤開手心,除了掌心的紋理縱橫交錯愈加地清晰,就是歲月的刀刃刻下的痕迹,抓不住風,也攬不住雨,我知曉,哪怕是傾盡韶光也換不來它的半盞停留。
看著風兒的影子吹瘦了時光,吹疼了雙眼,吹醒了記憶也吹濃了思念,時光的縫隙里,總有那麼一汪清泉在記憶的河流里潺潺至今,寂靜著歡喜。
就這樣,失落,欣喜,讓自己的情緒進入了一個神經元的矛盾體,偶有風來過,偶有雨飄過,那一場開到荼蘼的花事也在季風中搖曳生香,熏染著紫色的年華,編織著七彩的夢。
記得那時,我喜歡撐一蒿心事在湖光中獨行,惹起幽幽碧波,浪翻了我心中的小船,那些細小的心事也隨之傾瀉入浩瀚的心海,讓它慢慢沉底構築起珊瑚般的美麗。
而今,我仍然喜歡一個人的沉思,喜歡聽風踏水的心情,有一種姿態就是背對喧囂的靜默,安若初年,那些依山傍水的徒行,依然牽動我的心懷。
若可徠,我還想背著背包,穿著舒服的運動鞋,拿著能閃下美麗瞬間的單反,沿著我們曾經走過的腳步再細細走一遍,找尋我們曾遺漏的那些風景,把它們拍下來,鑲進木製的相框寄給曾經的我們,再在含著香味的信箋上輕輕附上一句“哦,原來那一路上並不只是荊棘,還有被我們落下的無數美景。”
美好的記憶便是錯落的永恆,是不忘初心的眷戀,痛苦的片段就像是玫瑰根莖上的刺,雖然摘的時候會不小心被刺疼,可那份手握玫瑰的愉悅心情早已蓋過了流血疼痛的傷口,若問:“如果明知道會受傷,你還會這樣義無反顧地去採摘嗎?”答案是肯定的,這也是一種堅定的執著。
沒有深愛過的美麗就不知道什麼是痛到不能呼吸,沒有失去過就不會懂得什麼才叫珍惜,那些舊時光,就是你我的輪廓,勾勒的畫筆中有許多種不一樣的顏色,黑白灰的傷感,紅黃橙的明快,藍青紫的憂鬱,粉色系的夢幻,只要手輕輕一揮,就是鑲嵌在時光里的一幅水墨,雖然久遠,卻毫未褪色。
過盡千帆心載一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輪迴里,總有那麼一人與你在塵世中不期而遇,相識相知相依,轉身之後,也總有那麼一人,讓你如荼般相憶。
走在春天的迴廊里,感受著沉浮的時光,信手摘一朵微笑的小花插在發間,閉目仰首,貪婪地呼吸著這有些濕潤有些泥草香味的空氣,久久地,久久地……
若,今生你我註定只是擦肩而過的緣,註定永隔一江水,當某一天翻開回憶的篇章,不求你記得,只願你還未忘記,那一隻停靠在肩上的蝶,那一場酣暢而清澈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