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武關

英武關

英武關的簡介村間驛道由於近年的城鎮建設有所損壞,林間驛道保存完好,人踩馬踏的痕迹清晰可見。英武關古驛道對南華的歷史影響較大,由東至西穿境而過稱西南絲綢之路,因其起於成都終於印度(身毒),故也叫蜀身毒古道。從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這條古道后,南華這140多里長的古驛道就承載了太多的歷史。

英武關的簡介


村間驛道由於近年的城鎮建設有所損壞,林間驛道保存完好,人踩馬踏的痕迹清晰可見。整條古驛道呈南北走向,長約一公里。保存比較完整部分有162米,從山腳一直蜿蜒到山腰,全部用青石鋪成,驛道正中一線石塊較大,兩邊略小,最寬處2.3米、最窄處0.7米。驛道上的石塊全都如磨刀石般光滑,中間一線的石塊已被踏出許多凹槽,最深處可達15厘米。

英武關古驛道


英武關古驛道是古代通往滇西咽喉雲南驛的重要通道,也是古雲南通往東南亞和京師經濟文化中心的樞紐,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從這條古驛道可以清晰看出古雲南驛道的規制和走向。古驛道先後經過了蜀身毒道西南絲綢之路、靈官道、五尺道、博南道、茶馬古道抗戰馬幫道、滇西驛道的變遷,成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勢最高最險的文明傳播古道之一,也是完全用人和馬的腳力踩出的道路。史料中有關於英武關古驛道重要性的記載:“苴水縈洄九府連,崇山險嶺直擎天。南疆英武三關鎮,西城交通一脈先。”
《南華縣誌》記載,民國初年,南華境內有主要驛道10條,累計長1410里,驛道橋49座。驛道以東西為大路,南北諸路次之。英武關古驛道對南華的歷史影響較大,由東至西穿境而過稱西南絲綢之路,因其起於成都終於印度(身毒),故也叫蜀身毒古道。這條古驛道由楚雄呂合驛經仙人谷哨入境,過高峰哨至州前鋪,經靈官橋、水盤鋪、鎮南關至沙橋驛,出沙橋驛后經新鋪、苴力鋪、英武關到達天申堂,再出必力甸進入姚州普淜驛,全程140多里。從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這條古道后,南華這140多里長的古驛道就承載了太多的歷史。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到最艱苦的階段,緬甸淪陷,日軍侵犯雲南的畹町龍陵騰衝滇緬公路被迫中斷,最後一條通往中國戰區的通道也被切斷,使外國援華的物資無法從緬甸運入中國。貫穿滇、川、藏直達印度出海口的茶馬古道成了惟一能運送國際援華物資的地面通道。藏族、漢族、納西族白族普米族回族彝族各民族馬幫組成的民間商隊,在這條古驛道上完成了抗戰物資的運輸任務,古驛道由此也被演變為抗戰馬幫道。
從秦漢時期青石鋪就的石板路到滇緬公路、320國道楚大高速公路,從漢代的雞和城到元代的鎮南州,再到今天的南華縣,英武古驛道承載著豐厚的人文歷史和動人的馬幫故事,促進了眾多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