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市

黔西市

黔西地處烏蒙高原東部、烏江中游、鴨池河北岸,距省會貴陽78公里,距畢節市政府所在地七星關區77公里,有“水西門戶、貴築藩屏,黔中腹地、省府咽喉”之稱,享有“中國杜鵑花都”的美譽。縣域總面積2380.5平方公里。

2021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批複同意撤銷黔西縣,設立縣級黔西市,以原黔西縣的行政區域為黔西市的行政區域。黔西市人民政府駐蓮城街道迎賓路168號。黔西市由貴州省直轄,畢節市代管。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鳳凰穿洞一帶有古人類生息繁衍。
商周,為盧夷國地。
春秋,先後屬蜀國、鱉國
戰國,為夜郎國地。
秦朝,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納入秦夜郎縣,
西漢,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划入鄨縣,南齊高帝建元二年(480)改為谷邑縣。南梁太清三年(549)為彝族閩支盧鹿部地。唐武后萬歲通天二年(697)盧鹿部歸順中央王朝,唐廷以其地置龔州(黔西大部)、義州(金沙大部黔西小部)、犍州(黔西西北和大方東部)等羈縻州。
北宋,皇祐年間為“羅氏鬼國”地。
南宋,晚期羅氏鬼國擴占黔中等地,以“夾水”(鴨池河)劃分“水西”、“水東”分別治理。
元朝,初羅氏鬼國歸順元朝,元廷以其地設順元路宣慰司。至元十九年(1282),元廷划鴨水以西地設立亦溪不薛(水西)、阿苴、笮隴路達魯花赤,駐軍鎮守。次年又立亦溪不薛宣慰司、改亦溪不薛路為軍民總管府。成宗大德五年(1301),總管府總管奢節(女)起地方武裝反抗元將劉深的勒索,大德七年(1303)奢節失敗被斬,元廷罷亦溪不薛司、府和阿苴、笮隴路,其地併入順元路宣撫司。
明朝,初順元路宣撫使靄翠、同知宋蒙古歹歸順明王朝,廷以其水西、水東地置貴州宣慰司,治所設貴陽。洪武十五年(1382),征雲南的明軍選“果珠”(郭張)地築水西城(黔西)駐軍扼控。靄翠以其宗親的封地劃分中水、下水、底水三路、12則溪。則溪之下分設土目、馬衣、夜所。天啟二年(1622)水西彝族安氏反明,崇禎三年(1630)安氏敗降后,明廷削其水東兩則溪地歸流,撤貴州宣慰司,以鴨池、六廣河以西地置水西宣慰司,設治水西城。
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水西宣慰使安坤歸附清廷。吳三桂率清軍平水西后,康熙五年(1666)清廷以安氏的則窩、以著、雄所則溪地置黔西府,改土設流,府下划8里、48甲、105寨。康熙十二年臘月吳三桂反清,黔西等地為吳氏割據。二十年三月(1681.4)清軍收復黔西地。二十二年冬月(1683.1)清廷降黔西府為州,隸大定府,恢復水西宣慰司但不準干預軍民事。三十七年(1698)撤水西宣慰司,其他分入黔西、平遠和大定州。乾隆元年(1736),清廷划四川省敘永廳岩上岩下地入黔西州,增置1里、3甲、8寨。光緒三十二年(1906)省划大定樂貢里七甲之高家岩腳、果中等地入黔西州。宣統三年十月(1911.11)黔西進步人士武裝趕跑黔西知州,設黔西軍政分府理政。
民國三年(1914)貴州省府改黔西州為縣,縣下里、甲、寨改為區、保、甲、段。次年划黔西縣跨河的鐵廠、松林、納雍、八寨、埡籠、漆家寨等地分別入大定、織金縣;划大定縣的紙廠、金坡下街、桶井、化窩底和織金縣的木渣黑等地入黔西縣。十六年(1927)區下保、甲、段改為鄉鎮、保、甲。三十年(1941)省划黔西縣六至九區地入新立的金沙縣,黔西保留的地方撤區、廢聯保制,並為24鄉、4鎮,鄉鎮下為保、甲。三十四年(1945)再並為23鄉、3鎮,直到解放初期。
黔西解放后,1949年12月縣下設一至五區分轄26鄉鎮。
1950年10月至1952年8月增為12個區。
1953年5月撤原26鄉鎮新划130個小鄉鎮,此後兩年調整合併部分鄉鎮;
1957年6月改11個鄉為民族鄉
1958年9月,全縣93個鄉鎮調整建為81個人民公社,次年2月建10個區級公社,原81個鄉級公社改為管理區。
1961年3月撤區級公社、恢復11個區公所、城關鎮和89個鄉級公社;同時,上級划大方縣的青棡公社入黔西縣。1984年夏,改90個公社為鄉、民族鄉和鄉級鎮,改生產大隊為行政村。
1990年8月,街道居委會由14個增為39個。
1991年6月,省政府划大方縣吉星鄉入黔西縣,同時批准黔西縣撤銷11個區的建制、將92個鄉鎮撤併為28個鄉鎮。
2001年9月,全縣735個村調整為382個、39個街道居委會調整為33個。
2006年8月,城關鎮的16個街道居委會整合為8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3月,甘棠、紅林建立社區居委會。
2007年,畢節地區行署將仁和、金坡2個鄉和紅林鄉岩腳、石筍2個村劃歸百里杜鵑管委會託管,全縣鄉鎮調整為26個。
2010年12月13日,全縣26個鄉鎮所在地的村(居)整合為農村社區村民委員會,全縣26個鄉鎮360個行政村24個居委會調整為26個鄉鎮339個行政村,28個農村社區,8個城市社區(不含歸百里杜鵑管委會託管的仁和、金坡2個鄉和紅林鄉岩腳、石筍2個村)。
2011年12月,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2011〕453號批複同意撤銷黔西縣城關鎮設立水西街道辦事處、蓮城街道辦事處、文峰街道辦事處、杜鵑街道辦事處,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2011〕454號批複同意撤銷黔西縣羊場鄉、洪水鄉、錦星鄉、甘棠鄉等4個鄉分別設為金蘭鎮、洪水鎮、錦星鎮、甘棠鎮等4個鎮。
2013年5月9日,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2013〕96號批複同意撤銷黔西縣鐘山布依族彝族鄉、協和彝族苗族鄉、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鄉分別設為鐘山鎮、協和鎮、觀音洞鎮。
2018年7月5日,中共畢節市委二屆三次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了《黔西縣撤縣設市決議(草案)》。

行政區劃


截至黔西市轄建制鎮15個、建制鄉10個(少數民族鄉10個)、街道4個,黔西縣2017年末戶籍人口(含拖管區)100.19萬人,不含拖管區95.64萬人。
黔西市的行政區劃代碼為520581。

自然資源


是貴州省“西電東送”的能源基地,煤炭遠景儲量70多億噸,水能資源徑流年總量77億立方米,現有青龍、桂箐、新田等大中型煤礦,有黔西電廠、洪家渡、索風營等大型電廠,電力總裝機310萬千瓦;森林覆蓋率達43.7%。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戶籍總人口95.6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78萬人,增長0.8%。其中,城鎮人口39.60萬人,鄉村人口56.04萬人。年末常住人口67.1萬人,增加0.1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3.9‰,死亡率5.6‰,自然增長率8.3‰。

民族

居住著漢、彝、苗等18個民族。

經濟


綜述

2017年,黔西市生產總值為207.13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65億元,增長7.2%;第二產業增加值85.17億元,增長10.8%;第三產業增加值87.31億元,增長15.0%。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62.39億元,增長10.5%。全縣人均生產總值30892元,比上年增長12.3%。
黔西縣固定資產投資156.15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億元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5.25億元,增長25.2%,房地產投資完成22.90億元,下降3.7%。截止12月末,黔西縣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項目281個,比上年末多52個。
全年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68億元,比上年增長20.5%。
年末實有內資企業643戶,註冊資金84.30億元,比上年末分別增加87戶和45.39億元;私營企業4160戶,註冊資金166.48億元,分別增加849戶和34.91億元;個體工商戶24939戶,資金數額24.67億元,分別減少9860戶和5.08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1174戶,出資總額17.72億元,分別增加411戶和5.45億元。

第一產業

2017年,縣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6.7%,比上年上升0.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1.1%,下降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42.2%,與上年持平。
全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6.65億元,比上年增長7.1%。其中,農業增加值23.90億元,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重65.2%,比上年增長7.0%;林業增加值1.18億元,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2%,增長8.6%;牧業增加值9.28億元,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重25.3%,增長6.5%;漁業增加值0.28漁業,占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0.8%,增長9.3%;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2.01億元,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重5.5%,增長6.1%。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7.57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9.6%。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7.21萬公頃,下降2.4%;油菜籽種植面積3.45萬公頃,增長9.0%;烤煙種植面積0.27萬公頃,下降13.0%;蔬菜種植面積3.01萬公頃,增長12.7%。
全年糧食總產量267129噸,比上年下降1.2%。其中,夏糧產量81762噸,增長1.9%;秋糧產量185367噸,下降2.5%。油菜籽產量79773噸,增長9.0%;烤煙產量4758噸,下降13.0%;蔬菜產量226434噸,增長25.0%。中草藥材產量2850噸,增長16.3%;草莓產量925噸,增長5.7倍。
全年肉類總產量36805噸,比上年增長3.4%。其中:豬肉產量30413噸,增長2.9%;牛肉產量2707噸,增長14.1%;羊肉產量91噸,增長3.8%。年末牛存欄數9.15萬頭,與上年持平;年末生豬存欄28.28萬頭,增長5.5%;年末家禽存欄207.29萬隻,增長6.6%。全年禽蛋產量3010噸,比上年增長3.1%。
全年水產品產量1230噸,比上年增長9.3%。
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63.09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5.2%。

第二產業

2017年工業增加值62.39億元,比上年增長10.5%,佔全縣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0.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9.14億元,增長10.8%。在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量中,原煤產量495.33萬噸,增長26.3%;商品混泥土14.38萬立方米,下降5.6%;水泥106.28萬噸,增長3.3%;飼料1.24萬噸,下降53.3%;發電量70.21億度,下降12.4%(其中:火力發電量、水力發電量分別為59.28億度、10.93億度,分別下降3.0%、42.6%)。
全年建築業增加值22.78億元,比上年增長11.5%,佔全縣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11.0%。

第三產業

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98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分行業看,批發業銷售額25.74億元,增長19.7%;零售業銷售額51.57億元,增長17.2%;住宿業營業額0.87億元,增長15.6%;餐飲業營業額6.45億元,增長24.2%。
全年工業產品質量抽查52批次,合格50批次,合格率96.2%。
2017全年郵政業務收入3462.89萬元,比上年增長22.7%。電信業務收入37399萬元,增長4.0%。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83萬戶,下降8.0%;年末行動電話用戶50.90萬戶,下降5.3%;年末網際網路用戶6.31萬戶,增長1.3%。
全年財政總收入26.23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01億元,增長10.5%。全年財政總支出49.10億元,增長11.0%,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8.86億元,增長3.7%。
全年稅收收入14.02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在稅收收入中,增值稅6.27億元,增長10.4%;所得稅2.09億元,下降5.9%;車輛購置稅0.93億元,增長54.8%;耕地佔用稅0.81億元,增長54.9%。在增值稅收入中,工業增值稅2.72億元,下降14.0%;商業增值稅0.66億元,增長31.5%;建築業增值稅1.43億元,增長19.6%;金融業增值稅0.38億元,增長2.7倍;房地產業增值稅0.51億元,增長2.8倍。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95.9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9%。其中:住戶存款104.21億元,增長16.7%。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65.78億元,增長23.4%。
年末擁有保險機構9家,全年保費收入19092萬元,比上年增長43.4%,其中:財險保費收入13877萬元,增長21.3%;壽險保費收入5215萬元,增長2.7倍。全年保險機構賠款支出8254萬元,增長28.0%。

社會事業


教育

學年初,幼兒園281所,在園幼兒數19108人,教職工人數3247人,專任教師1694人,校舍建築面積170818.3平方米,生均校舍面8.94平方米。學前三年入園率96.1%。
學年初,小學124所,小學招生11984人,在校生66559人,畢業生數10632人,教職工人數3418人,專任教師3299人,校舍建築面積379923.25平方米。學齡兒童入學率99.7%。
學年初,初級中學34所,普通初中招生10920人,在校生33597人,畢業生12949人,教職工人數1956人,專任教師1867人,校舍建築面積245015.32平方米。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95.2%。
學年初,普通高中8所,普通高中招生5655人,在校生16493人,畢業生5719人,教職工人數1505人,專任教師1143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9.2%。
學年初,中等職業學校1所,招生數1104人,在校生2958人,畢業生2266人,教職工人數189人,專任教師149人。
學年初,民辦幼兒園107所,在園幼兒數10714人,佔全縣在園幼兒數的56.1%;民辦小學3所,在校學生3377人,佔全縣小學在校生人數的5.1%;民辦中學9所,在校學生10151人,佔全縣中學在校生人數的20.3%。

衛生

2017年末衛生機構數58個(含民辦醫院),其中:綜合醫院2個,民辦醫院24個,衛生院29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監督所1個,疾控中心1個。年末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330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004人,註冊護士1533人。年末衛生機構實有床位數3883張,其中,醫院2990張,衛生院793張,婦幼保健院100張。全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7.29‰,兒童系統管理率81.9%,孕產婦系統管理率86.7%。
年末註冊登記私人開辦診所21個,衛生技術人員數40人,執業(助理)醫師30人,註冊護士10人。
年末註冊登記農村衛生室472個,從業人員904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助理執業醫師65人,註冊護士24人,鄉村醫生735人。

文化

2017年末有線電視用戶數6.75戶,比年初增加2.19萬戶;衛星收轉站11.32萬戶。全縣廣播綜合覆蓋率88.9%,電視綜合覆蓋率94.3%。

社會保障

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13元,比上年增加2009元,增長8.1%。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5元,比上年增加814元,增長10.5%。
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1310人,比上年末增加9760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9843人,增加711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9532人,增加631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8586人,增加271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22164人,增加521人。
年末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337戶4056人,全年發放低保金1669.06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6554戶32401人,全年發放低保金8384.30萬元。全年醫療救助人員41370人次,救助資金1707.9萬元。
年末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農業人口數76.01萬人,實際參合率83.7%。全年參合人口住院補償人數11.82萬人次,補償金額30892.56萬元,實際住院補償率62.7%,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參合人口門診補償人數181.49萬人次,補償金額5527.53萬元,補償率73.3%,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交通運輸


黔西是全省中大型城市發展帶動戰略的重點縣城和省會貴陽城市帶的衛星城,是貴陽1小時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城市,是畢節市的東大門。這裡有貴黔、黔織、黔大、白黔、息黔高速和成貴快鐵“五高一鐵”過境的交通優勢,是黔中經濟圈旅遊、物流、商貿經濟流向西北方向的第一要塞,發展基礎條件優越、潛力巨大。
2017年末機動車保有量140527輛,其中:大中型汽車1347輛,小型汽車58166輛,微型汽車157輛,普通摩托車80580輛,輕便車277輛。年末縣城營運計程車295輛,公交車126輛,公交車路線14條。年末公路通車里程3789.65公里,公路通車密度1.59公里/平方千米。

歷史文化


黔西文化底蘊厚重。早在五六十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觀音洞古人類遺址是中國南方人類始祖的發祥地,素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觀音洞”之稱;水西政權延續了15個世紀,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地方政權統治時間長度之最。這裡有凝聚著明代傑出女政治家奢香夫人歷史功績的“龍場九驛”古驛道,有寄託明代大儒王陽明“天下無不可教化之人”哲思的古象祠,是在清史上留下廉潔美名的兵部尚書李世傑的故里,有烙下黔西文明印記的三楚宮、武廟和水西古城等歷史人文景觀,還有留下血染風采的鴨池河戰鬥遺址等紅色勝跡。這裡是貴州地方代表劇種《黔劇》的故鄉,古韻悠悠的“文琴戲”、活潑有趣的“花燈戲”、原始粗獷的“太來陽戲”無不特色鮮明、引人入勝。

風景名勝


水西泰豐園

水西泰豐園
水西泰豐園
水西泰豐園,位於貴州省黔西縣烏騾壩社區(貴畢公路黔西服務區往西7公里),是黔西縣水西觀光農業示範園核心區主要組成部分,佔地1000畝,總投資5800萬元。園區以休閑農業觀光來定位,是貴州省“5個100工程”之一。

靈博山象祠

靈博山象祠
靈博山象祠
靈博山象祠,位於黔西縣東部素樸鎮,距黔西縣城35公里、距省城貴陽90公里,始建年代不詳,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貴州省宣慰使(水西彝族土司)應水西彝民之求翻新象祠。請明代大儒王陽明(王守仁)作《象祠記》。《象祠記》於清康熙三十年收入《古文觀止》,成為千古名傳之作。象祠建於靈博山上(清初改名為九龍山),該地群山峭壁崢嶙,山形奇特,一峰翹首,眾山相從,宛若九龍騰飛。既有洞穴吞雲吐霧,又有石筍插拔雲峭,還有清泉四季不竭。

所獲榮譽


2021年,入選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