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效曾

劉效曾

劉效曾,四十三軍 軍長 劉效曾,抗日英雄。

人物事件


崞縣保衛戰
抗日戰爭爆發后,第十九軍奉命赴大同以東聚樂堡附近應戰。軍轄第二零五旅、第二零九旅和第二一五旅。第二零五旅除本旅的第四零九團、第四一零團外,並指揮從綏遠調來的第二零四旅第四零七團。第四零七團,只有兩個營。
一九三七年九月中旬,天鎮、大同失守后,第十九軍奉命撤回雁門關一帶。第四零七團駐防雁門關西的大蓮花村。過了一兩天,正是中秋節(九月十九日)。這天大雪紛飛,老鄉們說;“三關(雁門關、寧武關平型關)戴孝,是不祥之兆!”
平型關
平型關
平型關失守后,第十九軍由雁門關附近經陽明堡在奔代縣,據說是固守代縣。第二零五旅到達代縣南關,日軍已由北門進城。第四零七團迫擊炮連的四門迫擊炮與敵對戰一陣后,又退據陽明堡。第十九軍后奉命死守崞縣,第二零五旅守北城和北郊,第四零七團在北郊布防,團指揮所是在城牆附近背敵向南的窯洞內。
日軍來犯,城北的第二零五旅首當其衝。我軍官兵雖然英勇拼殺,但由於日軍炮火猛烈和飛機的低空掃射與轟炸以及我軍武器很差,只能招架挨打,沒有能力反擊,而且傷亡很重。敵人攻到北城跟前時,守北城的第四零七團奮力抵抗,旅長田樹梅曾赤著膀子到城上督戰。在敵人集中炮火轟擊下,團指揮所的窯洞被轟塌,團長劉良相、中校團附高育麟、通信排排長李慕耕以及通信兵傳令兵等多人,在窯洞內犧牲。由於失去統一指揮,北門外的第四零七團陣地被敵突破,田樹梅旅長親到城門洞里指揮督戰。當他看到第四零七團第三營營長柳青魁(字子時,河北正定人)退下來時,便問柳:“你的部隊怎樣了?”柳答:“沒有收集起來。”又問:“你們團長怎樣?”柳答:“被埋在窯洞里。”又問:“你刨了沒有?”柳答:“沒有。”田旅長聽罷大怒,當即命令將柳槍決。
第四零七團進城后,在第一營營長指揮下,據守東城牆。崞縣縣城位於低洼之地,日軍在城外居高臨下,連日炮轟縣城。我軍處於劣勢,雖予敵一定殺傷,但漸露不支之勢。第四一零團團長石成文在指揮作戰中,中彈犧牲。全旅官兵傷亡慘重。
十月八日夜九點多,謠傳日軍進城,又說已經佔領原平,於是軍心混亂,指揮不靈。有的官兵便從東城牆跳下逃跑,後來竟有人將守東門的警衛人員砍首,奪門而出。李晏仲隨同田旅長至東門附近了解戰鬥情況時。發現人已不多了。
第四零七團突圍后,過滹沱河距城二里左右時,發現軍長王靖國還沒有出來。有人於是組織了一個奮勇隊,進城營救。王偉因下顎負傷未去。第三營第九連回來的士兵說,他們在城內天主堂的地窖內找到了王靖國軍長,便拉他出城。到城門洞時,軍長坐下不走了,說:“我回去也是一死,就死在崞縣城裡吧!”李曼仲隨田旅長走近南門時,又聽見王靖國大聲對軍部副官長李澤長說:“我不走了,你們用槍打死我吧!如果你們不忍心,就只被子包住我,再開槍。”有人說,隊伍全退下去了,你一個人也守不住崞縣!他這才在大家的簇擁下退出城來。後來他賞給參加搶救的士兵,每人三塊白洋。
李晏仲隨田旅長出了南門,看見部隊紛紛向東南方向退卻。過滹沱河時,野炮營的十門野炮,有九門沉入河底。
第十九軍經同川到了宏道鎮,恰遇八路軍北上抗日。他們軍容齊整,精神抖擻,與我們完全不同。有人問,崞縣城都丟了,你們到哪裡去?回答是,我們打游擊去!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八路軍,心裡不禁暗暗欽佩。
第十九軍以後參加了忻口戰役。王偉因受傷轉後方治療。李晏仲回到太原,遇見軍直屬補充第一團團長劉效曾,始知該團在崞縣激戰,傷亡也很嚴重,第一營營附吳敦儒和第一連連長陳日強都是在肉搏中英勇犧牲的。當劉效曾團長得知第二零五旅番號已被撤銷后,他便叫李晏仲到運城該團掩護省銀行的第三營去擔任營附。李到運城不久,就聽第十九軍軍部上尉參謀李體勇(朔縣人,北方軍校畢業)說:“當晚日軍進入崞縣城裡后,把還不知道撤退而在西城牆掩蔽部里的軍部科室人員和勤雜士兵統統俘虜,然後用鐵絲捆上每個人的手腕,集體槍斃。在子彈還沒有打到我時,我也隨著倒在地上。日本人走後,我才掙脫手腕上的鐵絲,連夜跑出敵境,來到運城。”他還說:“軍部中校參謀吳某某亦遭集體槍殺。”說罷,他還讓我看了他手腕上被鐵絲捆勒得很深的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