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仲湘
曲仲湘
曲仲湘
1926~1930年 在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1931~1933年 在河南開封第一高中任教。
1933~1934年 任河南信陽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校長。
1934~1940年 任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植物採集員、研究員。中國西部科學院植物部主任。
1940~1945年 任復旦大學副教授。
1945~1948年 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進修,後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留學,獲植物生態學碩士學位。
1948~1956年 任復旦大學教授兼南京大學教授。
1956~1990年 任雲南大學教授。
1990年9月14日 逝世於雲南省昆明市。
曲仲湘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時局動蕩。迫於日本侵略軍炮艦威脅,南京國民政府遷都洛陽,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為保存圖書、儀器、標本,遷入上海租界。曲仲湘隨逃難人群回到河南。先後在開封第一高中和一個農村師範學校工作一年有餘。1933年,擔任了河南信陽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校長之職。1934年9月重返他的“第二家庭”——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自此,開始了他真正的科學生涯。他先後任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採集員、研究員和重慶北碚中國西部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1940年起,任重慶北碚復旦大學生物系副教授並任峨眉山四川大學生物系教授。
1945年,曲仲湘被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選派公費出國留學。初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後轉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在美國著名的生態學家William S.柯柏(Cooper)的指導下,學習英美植物生態學的理論及方法,1948年獲植物生態學碩士學位。在留美期間,他注意觀察了美國生物科學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以開闊視野,確立自己奮鬥的目標。他曾頗為感慨地說:“美國的許多事我們不必去學,然而,美國培養科學家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此時,他決心獻身生物科學的理想,已達到一個更高更新的境界。
曲仲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曲仲湘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教學科研工作中去。他曾說:“知識分子需要祖國,祖國也需要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知識分子大有施展才華的用武之地”。1952年他響應國家開發熱區資源的號召,率隊到海南島進行橡膠宜林地選擇考察,1956年受建設和開發西南邊陲強烈願望的驅使,他來到素有植物王國之稱的雲南。先後任雲南大學生物系教授、系主任、研究室主任。在雲南,他的專業特長和淵博的科學知識得到充分的發揮,在他的科學事業中,這是一個創新、開拓的時期。在教學和科研中成果累累,建樹頗多。先後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創建新的研究機構;組織專業隊伍,制定發展規劃,開展科學研究;主持編寫、翻譯教科書;培養生態學高級人才。
與此同時,他還積極投身到社會活動之中去。1952年在上海加入九三學社。1956年來到雲南后,為九三學社雲南地方組織的創建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先後擔任九三學社雲南省第一屆委員會主委、第二屆名譽主委;九三學社第五屆、第六屆中央委員、第七屆常委、第八屆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全國政協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委員;雲南省政協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副主席。他還先後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環境保護專業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環境保護小組顧問、雲南省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學會理事等職。
曲仲湘
中國植物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的開拓者之一
曲仲湘
20世紀50年代初,國務院發出了開發熱帶地區資源,發展中國橡膠事業的號召。曲仲湘立刻著手組織這方面的調查研究工作。1952年至1954年,他率隊到海南島,進行了橡膠宜林地的調查研究工作。寫出了“海南島五指山、吊羅山調查報告”,“海南島西部和西南部植物調查報告”等有價值的研究論文。此後,他又參加了雲南西雙版納橡膠宜林地的選擇和擴大栽培調查研究工作,為發展中國的橡膠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參加的科研項目:“橡膠樹在北緯18°~24°大面積種植技術”,獲國家發明一等獎。
1956年,高教部調他到雲南大學后,為使生態學研究與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緊密地聯繫起來,使雲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結合熱區的開發利用,他首先著手組織了雲南植被和自然保護區調查研究工作。1956年,他組織了第一個綜合性的麗江玉龍山地貌和植被調查,並出版了《玉龍山專號》。此專集至今仍然是一份很有價值的資料。1958年,他擔任中蘇合作在西雙版納的中國科學院雲南熱帶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研究站站長。此期間,他創議和設計的科研項目“人工多層多種經濟植物群落實驗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研究所承擔栽培試驗,經20年的引種栽培,“膠茶群落”試驗獲得成功,收到了經濟和環境改善的雙重效益,曾由北京農業電影公司拍成科學紀錄片,向海南島和亞太地區推廣。此外,還先後發表了“對雲南植被的一點粗淺概念”、“植物群落學定位研究的展望”、“中國南方森林中纏繞藤本植物初步觀察”等論文。曾作為中國科學家代表,兩次參加了國際學術交流會議。一次為1956 年在印度召開的國際森林林學會議,討論的主題是:熱帶地區植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另一次為1981年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的第13屆國際植物學會議。他寫的英文稿論文“雲南植被概況”及實物圖片引起了國際同行的極大興趣。回國后又寫出了關於植物群落學部分的總結報告。
在組織開展雲南植被調查研究的同時,他還組織領導了雲南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研究,主持發表了《雲南熱帶亞熱帶自然保護區調查專號》,提出了五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及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指導原則,推動了中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發展。
20世紀70年代初,由於環境污染逐步加重,他開始把研究的重點轉到環境保護方面。他率先提出了“必須開展環境保護和環境科學的研究工作,倡導建立“環境科學”,注意污染治理,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先後發表了許多論文和講話。如:“環境保護與污染生態學”、“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生態平衡概況”、“環境科學的展望”、“談談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問題”、“昆明地區工礦環境污染調查總結報告”等。得到了國家的重視,成為政府及有關部門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的科學依據。1979年10月,他被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環境保護專業組成員。為此,他倍受鼓舞,工作愈加勤奮。這時,他已屆74歲高齡,身體日益衰老,行動日漸遲緩,特別是患有老年性耳聾,使他越來越聽不清外界的聲音。但是,幾十年來的學術生涯形成的追求,使他仍孜孜不倦地在科學的道路上攀登。每天,人們可以看到一位老人獨自穿過車水馬龍的公路,默默地走向他工作的研究所,甚至星期天也不例外。有一次他跌倒了,過路的行人將他扶回家,沒過幾天,他又像往常一樣,走在通往研究所的路上。
1981年他根據中央對農村改革的指示,結合中國農村實際,在中國首次提出建立“生態農場”、“生態農業”的科學觀點,強調了在中國農村建立各種類型的生態農場,是改造落後農業的必經之路,是農業發展的方向。其代表作為:《關於建立生態農場的設想》。該《設想》得到了當時農業部部長何康的肯定,並指出:“生態農業是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的必由之路”。中國農村研究中心還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實施。1982年,在題為“利用生態學原理,促進農村生產”的亞太地區國際會議上,他宣讀了這篇論文,會議將生態農場列為討論主題之一,菲律賓的《PESAM》雜誌刊登了此文。
生態農場的理論和實踐,推動了中國農業的蓬勃發展。在他的參與指導下,安徽省穎上縣小張庄進行了生態農場建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在,全國各地已建立了一些生態農場。
1984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生態經濟學學術會議上,他提交了“生態經濟學的興起”論文。這是他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結合,把生態學原理與經濟學規律結合的很好的嘗試,受到了國內同行的重視和肯定。說明了生態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的優越性和深遠意義,同時也深刻地表明:生態學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一門重要的基礎科學。
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孜孜不倦地工作,撰寫論文80餘篇。直到晚年還筆耕不止,潛心著述。1990年,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論文集。從他的論著中,可以看到兩個突出的特點:第一,努力把學術觀點牢固地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基礎之上。他在論文中反覆提到他的學術思想的哲學基礎,不止一次地援引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屬人的自然”、“人化了的自然界”的著名論斷,批判“自然的自然”觀,樹立“社會的自然”觀;更加自覺地把專業學科對自然的認識,運用到改造自然和為社會、為人類謀幸福的行動中去。第二,站在學科發展新的高度,把握學科的全局,不斷地探索和掌握生態學科研究的方向。他的論文,幾乎涉及到生態學科的各個分支,直至跨越自然科學的界限,涉足社會科學的領域。牢固的哲學基礎及明確的研究方向,使他始終能站在學科發展的最前列。
教書育才五十載
曲仲湘早年曾探索過“科學救國”、“教育救國”之路,在舊中國,終究是一場無法實現的美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主義事業為知識分子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他的知識、才華得到充分的發揮,受到了黨和人民的尊重。他立志獻身祖國的生物學教育和科學事業,更加奮發地工作。
曲仲湘從教50餘年,以勤奮治學,嚴於律己、誨人不倦著稱。他認為教書必先教人,因而,尤為注重培養學生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堅定的學科方向、為生物學科獻身的精神。他對自己走過的路做了總結,常常這樣勉勵學生:“堅定不移的學科方向,勤苦不懈的學習精神,是掌握一門科學的起碼要求。終身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就會作出成果來”。這是他治學的座右銘,也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
在教學活動中,曲仲湘一貫倡導理論聯繫實際、教學和科研並重的教育思想。實踐出真知。他注重實踐,主張用科研成果來加深現有的理論並充實到實踐中去。同時,用嶄新的理論指導學生的學習。他注重野外採集和實地調查工作,認為這是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基礎,也是培養生態學工作者基本素質的重要環節。他以身作則為學生作出表率。他的許多學生畢業后,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野外實地考察,踏踏實實地工作,作出了突出成績,是與他當年潛移默化的教育分不開的。
從1954年至1979年,曲仲湘指導過9名植物生態學碩士研究生及3名跟隨他到雲南大學工作的助教。他們先後都已被晉陞為教授,成了教學和科研崗位上的骨幹、學術帶頭人、研究生導師。1979年後,他與王煥校合作,又培養了6名碩士研究生,這些碩士研究生現在都達到講師以上水平。曲仲湘曾多次為本科生、進修教師講授《植物生態學》、《群落學》、《環境科學》及《專業英語》等課。此外,還多次在全國農業生態學講習班授課,為祖國培養了大批不同層次的生態學工作者,可謂桃李滿天下。
在致力於教學之餘,為了能把國際上生態學發展的新動態、新進展、新水平反映到教學中,曲仲湘孜孜不倦地潛心著述,編寫新的教材。196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他與邱連卿、吳玉樹翻譯的《植物與環境》(R.F道本邁爾著)一書;197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他參加編寫的《植物生態、植物群落基礎知識》一書;1980年他主持編寫的《植物生態學》一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被審定為高等院校生物系教材,被列為全國報考生態學研究生的基本教材,廣泛使用於理科大學,也用於師範院校及農、林、工科院校有關專業作參考書;1989年他主持翻譯的《環境和植物生態學》一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列為研究生教材,受到普遍歡迎。
他忠誠於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地履行著自己的諾言:“為祖國的四化建設多培養人才,是我終生的心愿”。他培養的一代生態學新人成長、成熟,有的現在已成為博士導師。1990年,在他辛勤耕耘了34年的雲南大學,建立了雲南省高等院校理科第一個博士點——生態學博士點;1991年生態學被列為雲南省重點學科,實現了他生前的夙願。
植物生態學報1 曲仲湘,William S。Cooper。水杉樹原產地的生態學調查Ecology,1950,31(2)。
3 曲仲湘。海南島青梅林的發現。林業科學,1956,(3):279-281。
4 曲仲湘,李錫文,唐庭貴。玉湖濕生草地群落的夏季季相。雲南大學學報(雲南麗江玉龍山植被調查專號),1957,131-144。
5 曲仲湘。對雲南植被的一點粗淺概念。雲南大學學報,1957,(2):45-53。
6 曲仲湘。雲南熱帶、亞熱帶自然保護區植物調查。雲南大學學報,1960,(1):1-4。
7 曲仲湘等。植物生態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9 曲仲湘,王煥校,吳玉樹。生態平衡概述。生態學雜誌,1982,(4):39-42。
12 曲仲湘,劉景岳。雲南森林的自然生態及其發展。中國環境科學,1985,(5):44-46。
14 曲仲湘等譯。環境和植物生態學(J。R。Etherington Environment and plant ecology)。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15 曲仲湘。曲仲湘論文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