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卓

果卓

“果卓”即人們常言的鍋莊。果卓是當地專供未婚青年們進行交誼、娛樂,小有名氣的“鍋莊”舞蹈。每當節日,左近村寨的青年男女就會穿上自己綉制,鑲嵌著紅、綠、藍、黑各色花邊的桃紅、湖藍色長袍、圍裙和鞋尖向上勾起的繡花“云云”等節日盛裝,把黃土鋪地的場院點綴得如同色彩繽紛的花壇。在他們那一張張稜角分明、黑里透紅的面龐上,閃爍而明亮的眸子不時地流露著青春的健美和特有的山野朝氣,使高原上燦爛的陽光也較之遜色。

基本簡介


果卓
果卓
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重大喜慶活動都要跳鍋莊舞。表演時無任何樂器伴奏,場地選擇在鍋莊房或院壩,男女自成兩排,圍圈攜手共舞。鍋莊分舞為大鍋莊(藏名達爾嘎底),小鍋莊(藏名達爾嘎薏依)。大鍋莊屬禮儀性舞類。多為寺廟念冬經或迎賓時跳。小鍋莊屬自娛樂性舞類。它不拘形式,隨時隨地都可以跳,鍋莊房、院壩里,甚至勞動場所。小鍋莊領舞者可男可女,不受限制。小鍋莊內容多表現愛情、勞動、花鳥、自然等,因而活潑,灑脫,長袖揮舞,步伐歡快自如。小鍋莊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娛樂性舞蹈。

由來


四川茂汶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轄內的許多羌族村寨,都坐落在群山之中。羌族生活的區域因長期與藏族比鄰,而深受影響。使羌族的一些生活習俗、文化現象和語言均融入藏族成分。例如,羌語的“圓圈舞”本應稱作“灑朗”,但因隨藏俗現在被人們幾乎都稱作了“鍋莊”。羌族“鍋莊”的種類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鍋莊”、有禮儀性的“迎客鍋莊”、還有顧名思義屬於未婚男女的“果卓”等等。 “鍋莊”舞的隊形基本呈圓圈狀,但有封口與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間隔站位的區別。舞隊所採用的形式和名稱,多根據為舞蹈伴唱的歌曲內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邊唱邊跳,少有樂器伴奏。速度和節奏取決於歌詞內容和舞者的情緒。因此,在青年們所跳的各種“鍋莊”中,還分別有歌頌美好生活的抒情鍋莊,有夾帶遊戲的趣味性鍋莊和以詼諧幽默、情調濃郁,表達男女間愛情等不同形式的鍋莊。
每逢年輕人跳“鍋莊”,麥場四周都會聚集眾多的中、老年婦女,她們邊曬太陽邊輕輕地為舞蹈者歌唱。和煦的陽光和歌舞的歡樂,把她們又帶回到自己頻頻作舞的少女時代,幸福憧憬的回憶使她們因歲月艱辛而布滿溝紋的面頰重新散發出了光彩。羌族“鍋莊”的風格和情趣,因不同村寨而異。甚至即使是鄰近的村寨,在某些舞蹈的跳法和風格上也廻然有別。但凡是未婚男女用於表達愛情和選擇情人的“鍋莊”類舞蹈,都是最有特色、最為活潑、充滿朝氣和吸引人們前來觀看的集體舞蹈。
里縣木卡鄉的《果卓》,不知在誰的號令下,青年們以男女各半形式站成不封口的圓圈,開始了舞蹈。在分別由男女領唱和混聲合唱的交替過程中,舞蹈隨節奏相應而起不斷變化。他們在為晾曬作物,高高豎起於場院四周的大木架下跑動、跳躍、旋轉作舞,宛如若干只美麗的蝴蝶伴隨著嘹亮的歌聲追逐、穿梭、嬉戲於美妙的柵欄之中。而更為令人心動的是,每逢舞蹈跳到一個段落,隊形由開口處的領舞者,帶領大家從圓圈形式轉換為向內卷“白菜心”和向外返回的舞段時,男女青年近距離的面面相對,羞澀的紅霞便即刻飛上不少姑娘們的雙頰。每逢這時,旁觀的眾鄉親們就會通過那雙雙對視的幸福目光,推測出哪些青年男女已是相戀的情人。友好的議論、鬨笑和頻頭論足隨之而起,把“鍋莊”舞蹈的氣氛推入了更加熱烈的高潮之中。

女子鍋莊


果卓
果卓
黑水縣色爾古特有的《女子鍋莊》,也是有著特殊誘人情趣和魅力的圓圈舞蹈。而且聽說,只要這裡的年輕姑娘們一跳“鍋莊”,就會牽動左右幾個村寨小夥子們的心。小夥子們無論有什麼重要的事都莫過於觀看《女子鍋莊》更為重要。服裝艷麗、精神煥發的姑娘們在《女子鍋莊》開場前,首先要接受村寨中德高望重老人們的誦經、祝福和按照禮儀飲一巡咂酒,然後才開始跳舞。舞蹈形式和語彙雷同於藏族“鍋莊”,但又遠比藏族“鍋莊”動作幅度大,速度快,轉身多,其優美程度簡直可以稱作表演性舞蹈。而極為罕見的是,姑娘們經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現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嬌媚。隨著樂曲展開和節奏的加快,少女們從優美、抒情的集體舞蹈轉入各自顯示擺動“髖關節”幅度與技巧水平的獨舞競賽。她們有的在旋轉中快速搖動髖部;有的在左右擺動髖部數次后,緊接一個原地旋轉;還有的在原地連續地做著 360°的髖部大迴旋擺動。每當這時,她們的肩、臂、腰、臀、腿以至雙腳,無處不迸發出女性青春的涌動和無盡的魅力。這些姿態各異的旋、擺,使身上佩戴的各種飾物也隨搖晃而發出叮鐺撞擊聲,更增加了舞蹈的韻律感和動態美。
在這裡,姑娘們傾心儘力地舞蹈,絕非只為娛樂。如參觀者能夠注意到周圍男青年們火辣辣的眼神,即可悟出其中的奧妙:從舞蹈前老人對姑娘們的“祝福”開始,姑娘們個個不但顯得格外熱情洋溢、端莊大方,而且竭盡所能地表現自己舞蹈技能的高超、嫻熟和“三道彎”身段的優美。其目的只有一個,要以此來獲得小夥子們的鐘情和愛慕。色爾古的舞蹈對伴奏沒有嚴格的要求,除以歌唱伴舞外,隨時還可加入小鑼銅鈴月琴、本民族的“口弦”和在秦漢時期已有記載的“羌笛”來進行伴奏和助興。

傳承與發展


果卓
果卓
昌都作為鍋莊發源地,其繼承和發展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歷久彌新,不僅傳統鍋莊得到了繼承,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鍋莊也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時代內涵。2001年,昌都縣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鍋莊藝術之鄉”,傳統的民間藝術在新時代迸發出了新的生命力。昌都地區農牧民群眾極為喜愛鍋莊藝術,各鄉鎮都有業餘演出隊伍,其中以城關鎮鍋莊隊最為有名,是繼承和發展鍋莊藝術的一支生力軍,曾多次代表縣、地區參加各類演出,獲得了較好成績,人數也不斷擴大,鍋莊的生命力可見一斑。
為了繼承和發揚昌都鍋莊這一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昌都縣委、縣人民政府於1985年成立了半專業性質的縣烏蘭牧騎文藝演出隊。20年來,縣烏蘭牧騎演出隊始終把鍋莊作為“鎮團之寶”,在汲取民間鍋莊營養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吸收了現代歌舞所具有的時代特徵,加強了傳統舞蹈的節奏和旋律,增加了傳統舞蹈的時代性和欣賞性,使傳統的民族歌舞得到了繼承和發展。特別是自2002年以來,烏蘭牧騎演出隊改製為縣民間藝術團,繼承和創作都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祝福昌都》、《嘎昌都》、《贊文成公主的服飾》等既有現代氣息又有濃郁鄉土風味的鍋莊節目深受群眾喜愛,也多次獲得區、地的獎項,並多次在出藏演出。2003年開始,昌都縣文化局和民間藝術團更是把收集整理鍋莊藝術作為了保護和繼承民間文化、創出品牌效益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深入基層走訪、廣泛收集材料、邀請老藝人現場歌唱講解,對流傳於民間的鍋莊進行詞、譜記錄和整理,並對隊員們進行培訓、傳授,重新錄音,目前已完成70餘首鍋莊唱詞的記錄、整理,並與昌都地區芭啦芭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製作了昌都首張鍋莊光碟專輯--《嘎昌都》,使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得到了保護和繼承。同時,昌都各級黨委、政府也高度重視傳統民間文藝的繼承和發展。2005年,在地委、行署的大力支持下,專門投資了40多萬製作一部較為完整的鍋莊光碟,使昌都鍋莊這一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保護。
鍋莊藝術不僅在城鎮、農牧區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近年來也逐漸走進學校、課堂,昌都縣很多學校都把鍋莊作為體育鍛煉、文藝修養的一個重要內容,納入教學範圍,既強化了學生的身體素質,也有效保護和繼承了傳統文化。鍋莊能夠充分鍛煉人的協調能力,對於鍛煉心肺功能有明顯的效果,非常適合各類人群鍛煉。保護和挖掘民族民間文化是積極開展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重要舉措,是促進開發民間藝術資源,繼承發展創新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當地文化旅遊業發展的實際行動,為了我們能夠共同擁有和享受這份文化遺產,我們正積極對其進行挖掘和創作,使之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鍋莊的分類


果卓
果卓
從地域特點來看,昌都鍋莊可分為農區鍋莊(包括城鎮)、牧區鍋莊、寺廟鍋莊三大類。農區鍋莊流行於藏東昌都地區,牧區鍋莊(即牧民舞)流傳在當雄、黑河和索縣等廣大牧區。農區鍋莊的結構分兩大段,即從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開始時男女分別拉手成圈,輪班唱和,甩腳踏步,唱完后齊聲喊“啞”,頓時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熱烈的快板中結束。
牧區鍋莊的層次及表演形式和農區鍋莊大體相同,但動作差異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躍,前頓步接左、右翻身,順手順腳(同邊手足)的舞是牧區鍋莊的一大特點鍋莊的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姿熱烈、奔放。動作多模擬動物形態,如“猛虎下山”、“雄鷹盤旋”、“孔雀開屏”、“野獸戲耍”,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這正是藏族人民悍氣質在舞蹈中的體現。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蹈熱烈奔放。昌都鍋莊的動作多有模擬動物形態的,如“猛虎下山”、“雄鷹盤旋”、“孔雀開屏”、“野獸戲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昌都鍋莊的節奏在表演中前後有三次變化,序舞時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腳步緩慢地交替邁步即可,步伐很輕,力度也不強;序舞過後逐漸進入慢板舞蹈,最後進入最能體現卓舞粗獷奔放特徵的快板舞蹈階段,這時,舞蹈者的情緒達到高潮,場面極為熱烈。
寺廟鍋莊多為寺廟念冬經或迎賓時跳。其要求嚴格,如預先指定領舞者(多為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者);要求服裝統一等等。這種舞具有一定的舞蹈程式,舞步穩重,舞姿端莊、含蓄,表達厚誠之情。
“果桌”--鍋莊舞
果卓
果卓
“鍋莊”--藏族的民間舞蹈。在節日或農閑時跳,男女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邊歌邊舞。“果桌”一一鍋莊舞,早期與西藏奴隸社會和盟誓活動有關,後來逐步演變成為歌舞結合,載歌載舞的圓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樂志〉音譯為“郭庄”,近代有稱“歌庄”,唯〈衛藏通志〉說它是圍著支鍋石樁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說〉載:以前的康定一帶,有一種商業性組織叫“鍋莊”這類商行收購土產,代辦轉運設有客錢,沿途過往的藏族商賈常攜驟宿幫居其中。晚上,他們往往在院內曠地壘石支鍋熬茶抓糟袍,茶餘飯後不時圍著火塘歌唱跳舞,以驅一天的勞累與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適應惡劣環境。
在西藏,鍋莊以昌都鍋莊最為有名。時逢節日、慶典、婚嫁喜慶之際,曠場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著肥大筒褲有如雄鷹粗壯的毛腿,女子脫開右臂袍袖披於身後飄逸灑脫。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帶頭啟唱,歌聲嗦亮穿透力強,舞群和著歌曲作“甩手顫踏步”沿圈走動,當唱詞告一段落後,眾人一齊“啞”的一聲呼叫,頓時加快速度,撒開雙臂側身擰腰大搓步跳起,揮舞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尤以男性動作幅度較大,伸展雙臂有如雄鷹盤旋奮飛。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飛舞,具有體育運動的健美、明快、活潑等特點。

新鍋莊


果卓
果卓
新鍋莊的歌詞內容、舞姿都比較靈活,多反映生產勞動,和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和經商貿易活動,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壩子的上方》等,新鍋莊是青年人喜愛的歌舞。鍋莊舞的舞步分為“郭卓”(走舞)和“枯卓”(轉舞)兩大類。“郭卓”的步伐是單相的朝左起步,左右兩腳共舉七步為一節,這樣輪迴起動,由慢轉快,步數不變,舞步比較簡單,參跳人易學,故人數甚眾。“枯卓”的舞姿多樣,種類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山南昌果卓舞


高原佳舞
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種腰鼓舞,起源於達布(現加查)地區。“果卓”的藏語本義是“圓圈舞”,漢語又稱“鍋莊”。作為藏族傳統舞蹈文化中一種比較特殊的藝術,以其神奇瑰麗、魅力彌久,不僅深受藏族人們的喜愛,也引起了外來各個民族和各個國家人們的青睞和激賞。果卓為現存世界各民族傳統舞蹈文化最為古老的項目之一。
粗獷豪放
果卓
果卓
卓舞所用的腰鼓鼓幫上拴有兩條鼓帶,一條圍扎在表演者腰上,一條圍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將圓鼓豎著固定於腰左。表演時傳統的隊形基本為圓形,表演者分領舞(阿熱)和群舞(卓巴)兩類。在整個表演隊伍中領舞者人數2至6名不等,他們不帶腰鼓,主要是提醒動作變換順序,控制節奏速度,其動作韻律性強,姿態基本上同於群舞,但難度較小,領舞者均由熟知整個卓舞的動作、順序、有較長表演經歷的人員擔任。群舞表演者邊擊鼓邊按鼓點節奏起舞,同時舞蹈動作把長髮辮子揮舞成等形態,動作粗獷豪放,剛勁威武,節奏感強,變化多端。卓舞共由18段組成:1、三步鼓點;2、鸚哥;3、安土凈地;4、蓮花生岩上打樁;5、雄獅跳躍;6、虎獅爭鬥;7、連環套;8、旃檀仙女;9、桑耶牆角的基石;10、三擊卧地;11、擊鼓;12、烏鴉行金剛步;13、國王上座;14、財運門;15、臣民;16、禮拜供施;17、大象側卧;18、九步鼓點。卓舞集動作、韻律、技巧、節奏於一身,各方面相互協調、高度統一,因難見巧,魅力無限。歷史溯源
果卓
果卓
相傳公元八世紀中葉,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贊在蓮花生等佛教大師的協助下,在雅魯藏布江北岸上興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時,白天工匠們辛辛苦苦修建的牆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毀掉。為了迷惑鬼神,蓮花生大師從達布地區邀請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的演員)跳卓舞鎮魔,從此卓舞就在山南盛行開來。山南大部分村莊都有卓舞隊,後來這一舞蹈形式又逐漸流傳到其他地區。這表明山南昌果卓舞距今至少已有1300年的歷史了。清人李心衡所著《金川瑣記》中稱,藏民“俗音跳鍋莊嘉會”,其舞蹈形態是“男女紛沓,連臂踏歌”、“攜手成圈,騰足於空”。鍋莊舞除禮讚佛菩薩寺院之外,更多的是寄物言情歌詠山川景色,讚美家鄉,傾吐愛情,歌頌幸福生活等。如歌詞中有“雪山啊,快閃開,雄鷹要展開翅膀;森林啊,快讓路,青年人要邁步狂舞”的豪情奔放。其舞姿矯健,動作挺拔,既展現舞姿又重情緒表現,顯示了藏族人民的膘悍氣質。類別解析
果卓
果卓
就全藏區而言可分為農區果卓(藏語叫“玉卓”)牧區果卓(藏語叫“仲卓”)、寺廟果卓(藏語“曲卓”)三種。農區果卓以昌都果卓最為有名。節日、慶典、婚嫁喜慶之際,壩場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著肥大筒褲,有如雄鷹粗壯的毛腿,女性脫臂袍披於身後飄逸灑脫。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帶頭啟唱,歌聲噱亮而富於穿透力,舞者和著歌聲作"甩手顫踏步"沿圈走動。當唱詞告一段落後,眾人一齊“啞!”的一聲吼叫,頓時加快節奏,撒開雙臂側身擰腰大磋步跳起,控舞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化動作。男性動作幅度較大,伸展雙臂有如雄鷹盤旋奮發。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輕舞。舞群中不時發出“啞啞”的呼叫聲,催動舞蹈情緒直線升騰,在狂熱氣氛中盡興而止。牧區果卓盛行於藏北羌塘草原,也廣泛流傳在藏區半農半牧的雪域牧場上。遼闊的藏北草原每逢過年節慶、婚嫁誌喜,恭迎恭送權貴佳客,都要唱歌跳舞。尤其是夏天各地要舉行一年一度的“亞吉”節,俗稱賽馬節。白天舉行跑馬射箭,表演氂牛舞,熱巴舞等活動;晚上燃起等火跳果卓,通宵達旦。牧區果卓典型動作有胸前雙統手(象徵卷羊毛圈),腳下踏步跳躍,前頓步按左右翻身,大跨步,跪拜跳等,不斷變化組合成令人眼花紛亂的動作。男女動作一樣,但男子動作大、宣洩奔放,女子動作較小,相比之下含蓄明快。男性起舞往往脫開身上的披袍,雙手伸開緊拉雙袖,邊跳邊繞袖花,因而“繞袖花”成為牧民果卓舞的一大特色。
寺廟果卓,多出現在寺院內的宗教節日場合。這種宗教性很濃的民間歌舞,節奏緩慢、氣氛莊重,充滿強烈的理性意味。其歌詞、曲調、舞蹈以及表現內容、表演的時間和場合都是特定的。《清史稿·樂志》說這種鍋莊是“司舞十人,每兩人相攜舞,一服蟒袍戴翎,掛珠,斜被黃藍二帶,交如十字。一服藍袍,掛珠,斜被黃紫玉帶,交如十字”。這正是借人表演的禮儀果卓舞。
寶貴遺產
果卓
果卓
總之,果卓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這一人類生存極限之地創造的至今仍然鮮活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可以說,果卓作為藏族傳統舞蹈文化中一個獨特的景緻,在世界舞蹈之林中也是獨樹一幟的。果卓不僅是藏族悠久、燦爛舞蹈文化的傑出代表,也是現存民族體育文化中歷史最悠久、最能體現藏族體育特色、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項目,是全人類的極為寶貴的藝術財富。果卓與其母體藏族傳統文化一樣,作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一個比較獨特的民族項目,它的虛擬寫意的表現手法,程式化的表演手段以及其中唱詞的風格都與其他古老民族的傳統體育鳳格相接近,如漢民族傳統體育和希臘、印度舞蹈體育。並且,它的個性特徵和民族特色以及民間原創意味最濃,有特殊的研究和保護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山南昌果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藝術特色


果卓
果卓
流行在藏東康巴人中間的昌都鍋莊,舞姿瀟灑,氣勢高昂,充分顯示出康巴男性的剽悍之美。而以巴塘弦子為代表的藏東“康諧”,則更為優美與抒情,充分展示康巴女子優美的體態和迷人的歌喉。在西藏,昌都鍋莊廣為流傳。每逢節日、慶典、婚嫁喜慶之時,廣場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圍成圓圈,按順時針方向邊歌邊舞。男性穿著肥大筒褲,女子脫開右臂袍袖披於身後,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帶頭起唱,女性隨後唱和,歌聲嘹亮,穿透力很強,舞者和著歌曲“甩手顫踏步”沿圈走動。當唱詞告一段落後,眾人一齊“呀”(擬聲)地一聲呼叫,頓時加快速度,撒開雙臂側身擰腰大蹉步跳起,揮舞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換動作。男性動作幅度很大,伸展雙臂猶如雄鷹盤旋奮飛;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飛舞,顯現出健美、明快、活潑的特點。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達,舞畢由長者或組織者敬獻美酒、哈達,兄弟姐妹情誼藉此得到升華。
鍋莊舞形式多樣,從內容上看,反映勞動生活的叫“羊毛鍋莊”;反映婚慶的叫“吉慶鍋莊”;表現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鍋莊”(雜以模擬兔子跳的動作)、“醉酒鍋莊”(有摹仿醉漢神態,顯示身體靈巧的嬉戲動作)。鍋莊舞姿矯健,動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緒表現,舞姿順達自然,優美飄逸,不但體現了西藏藏族人民純樸善良、勤勞勇敢、熱情奔放、驃悍豪爽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動作幅度很大。不論從表演者的裝飾上,動作節奏上,還是從表演時的舞姿變化上,都能體現出西藏民間體育的風格,鍋莊舞的健身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鍋莊的節奏可以分為三段:先是序舞。序舞時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腳步緩慢地交替邁步即可,步伐很輕,節奏也不強。序舞過後逐漸進入慢板卓舞。快板卓舞最能體現卓舞粗獷奔放的熱烈場面。這時,隨著序舞,慢板卓舞后,舞蹈者的情緒達到一發不可收的藝術激情。於是,他們忘了周圍一切,只顧盡心、儘力、盡情地去舞、去跳,從而顯示出一種力量的美,一種群體的偉大。

流派紛呈


果卓
果卓
迪慶各地的鍋莊舞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德欽奔子欄一帶的鍋莊舞曲調低沉典雅、渾厚豪邁、凝鍊深沉,拖腔多而長,猶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灑脫,象雄鷹展翅。香格里拉一帶的鍋莊舞曲調輕快活潑與豪放相濟,跳舞時,參舞者皆彎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穩緩慢,臨近結束時動作小巧迅速,變化較快,歌舞都在歡樂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德欽的鍋莊自始至終有嚴密的順序,一般程序為:儀瓦(鍋莊序歌)、央卓(招福鍋莊)、思卓(迎賓鍋莊)、堆卓(讚頌鍋莊)、宗卓(相會鍋莊)、主卓或彰卓(辭別鍋莊)、卦卓(挽留鍋莊)、扎西巨(鍋莊結尾歌),除序和尾歌外,每個程序的鍋莊都有數調或數十調曲子,但跳唱時必須按程序來進行,跳完這道后再跳下一道程序。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鍋莊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演繹


果卓
果卓
迪慶藏族鍋莊舞以德欽縣奔子欄鎮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鎮、小中旬鎮的最有代表性。奔子欄在待客時以鍋莊歌舞形式表現系列禮儀程序,有“祝福鍋莊”、“逐客鍋莊”、“讚頌鍋莊”、“相會鍋莊”、“辭別鍋莊”、“挽留鍋莊”、“送別鍋莊”、“祈福鍋莊”等種類,在全國各藏區十分罕見。其曲調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個部分。香格里拉鍋莊分古、新兩種,“擦尼”是古鍋莊,歌詞內容、舞步形式都較古老,具有濃厚的祭祀性質,有專門的動作和歌詞,多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愛;“擦司”是新舞,系隨著不同時代而新編的歌舞。迪慶藏族鍋莊的歌、舞、詞都很豐富,唱詞以三句為一段。凡遇喜慶佳節、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們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個通宵,表示歡慶和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