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敬
元代的郎中
杜思敬(1235—1320)元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字亨(敬)甫,一字散夫。初侍忽必烈於藩府,從許衡學。由平陽道同知累遷治書侍御史,歷戶部侍郎、中書郎中,出為順德、安西、汴梁等路總管。至元二十八年(1291),任中書參知政事。大德十年(1306),進中書左丞。琥(武)宗即位后致仕。輯醫方為《濟生拔萃方》。
杜思敬,字敬甫,一字散夫,號寶善老人。汾州西河(今山西省汾陽市西河鄉)人,生於元太宗七年(1235年),元初沁州長官杜豐第三子。或曰銅鞮(今山西省沁縣)人,此說有誤,是將河南沁陽誤作山西沁縣。其父杜豐,汾州西河人,初仕金,后降元,鐵木真令其鎮守河北,率軍隨國王阿察兒攻金佔領地:上黨(今山西長治)、洪洞(今山西趙縣洪洞)等地,被授予龍虎衛上將軍、河東南北路兵馬都元帥。又隨按赤那延進攻河南北部的金軍,戰功累累。后鎮守沁(今河南沁陽)地十餘年,“寬徭薄賦,勸課農桑,民以富足”,深得漢族吏民擁護。元憲宗六年(1256年),杜豐病逝,沁人為他立祠。正確的說法是:杜思敬祖籍汾州西河,生活地在河南沁陽。
杜思敬以父勛績,初侍忽必烈於藩府,與當時著名大學者許衡講學論道,名震京師。先任平陽路同知,後任治書侍御史。任侍御史時,正直敢言,權貴側目,姦邪伏刑。雖遭權臣讒逐,而世祖信任如故。后拜戶部侍郎,歷中書省左右司郎中。至元十九年(1282),權臣阿合馬倒台,株連者皆罷官,惟思敬獨見諒。出任順德、安西等路總管,升陝西行中書省僉事。移汴梁總管,復入朝為侍御史。時宰相桑哥因罪被殺,朝廷為之震肅。思敬上書議事,甚合皇帝心意。至元二十八年(1291)拜中書參知政事。不久,又出任四川行省左丞,辭謝,大德十年(1306)改任中書左丞。
杜思敬於武宗繼位后致仕,家居期間,對醫學頗有研究。元延佑二年(1315年)編寫《濟生拔萃方》,內有“針灸節要”、“針灸經擇要集”等針灸作品,注意腧穴,特別重視“五腧穴”在針灸中的作用。同時對體位取穴很注意,如治耳聾、耳鳴刺“翳風穴”針透口中,當為中國透穴刺的前身。撰寫《雜類各方》,是中國較早的中醫叢書。嘗取醫籍中之切於實用者,由古至金元,取其醫論、方葯,編輯成帙。輯錄金元時期醫著19種(多為節本),包括張元素的《珍珠囊》,劉完素的《潔古家珍》,李杲的《脾胃論》、《蘭室秘藏》,王好古的《醫壘元戎》、《此事難知》、《陰證略例》,羅天益的《衛生寶鑒》等。杜思敬還愛好詩文,有《樺陽十景詠》。
延佑七年(1320年),杜思敬去世,年86歲,謚號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