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 湖北鄖縣人頭骨化石。
目錄
湖北鄖縣人頭骨化石
時代:舊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湖北省十堰市鄖縣曲遠河口學堂梁子
發掘單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鄖陽地區(今十堰市)博物館、鄖縣博物館
簡介:
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1990年以來的多次發掘,在其文化層共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
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鄖縣人化石及其文化的發現,對人類進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鄖縣人的年代非常古老,甚至與藍田人的年代相當,但鄖縣人化石體質上卻顯示出許多早期智人的特徵,從而對直立人與早期智人的發展關係以及南北文化關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山東城子崖龍山與岳石文化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城址)、夏代(岳石文化城址)
發掘地點: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城子崖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199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城子崖遺址進行了勘探和發掘,發現城子崖遺址是由龍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重疊而成,澄清了60年來有關城子崖遺址時代的爭論。其中龍山文化城址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為這一時期古城址之最;岳石文化城址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座夏代城址。這一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和中國文明起源等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由此揭示出來的龍山文化,對於認識和研究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城子崖遺址的發掘,為中國史前城址和文明起源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城子崖及其周圍的古代遺址,形成了一個從新石器時代到兩漢的基本完整的古代文化區。城子崖龍山文化城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雛形,說明當時它已經成為一個權力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城市考古的空白。在此之前,在龍山文化城址和商代文化城址之間尚未發現夏代文化城址。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中國城市發展史及夷夏關係提供了重要資料。
河南殷墟郭家莊160號墓
時代:商代晚期
發掘地點:河南省安陽市郭家莊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考古隊
發掘領隊:楊錫璋
簡介:
1990年10月14-23日,安陽隊對郭家莊墓地北部的160號墓進行發掘,發現該墓未經盜掘。
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殷墟160號墓的發現,填補了殷墟研究中缺乏第三期較大銅器資料的空白,160號墓青銅禮器中有,方形器較多,方形器和蓋提梁四足鼎都是罕見器形,大多數銅器上的紋飾繁縟華麗,製作非常精緻。銅器組合、相配別具特色,對了解商代貴族生活與葬俗,提供了很好視角。其銅器成份的分析,對研究銅器鑄造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周代虢季墓
時代:西周晚期
發掘地點:河南省三門峽市區上村嶺
發掘單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考古隊黃河水利考古隊
簡介:
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虢國墓地發掘所得的大量實物資料,尤其是青銅禮器和組合玉佩飾的出土,對認識西周末期與春秋早期虢國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資料,青銅器上的長篇銘文也為研究方國歷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獻資料。增進了對諸侯國貴族埋葬制度及喪葬禮俗的認識,為進一步研究古代禮樂制度提供了依據。
山東后李春秋車馬坑和淄河店2號戰國大墓
時代:春秋、戰國
發掘地點: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后李村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后李春秋車馬坑位於淄博市臨淄區后李村。其中,1號車馬坑南北長31米,東西寬3.6-4米,深1.2-1.7米。坑內出土10輛車,32匹馬。車馬配套,擺放整齊,馬在車前,馬首向西。車輛木頭已朽,但痕迹清晰,馬骨架保存完好。其中6輛車前每車4匹馬,另4輛車前每車2匹馬。車分戰車、輜重車兩類,戰車車輿、車輪較小,4號戰車前有銅戈、矛出土。車輛有銅構件,馬身、馬頭有銅、角、骨、貝質飾件,馬飾精美,各具特色。2號車馬坑南北長7.6米,東西寬3米,深2.1米。殉馬6匹,葬式與1號坑不同,車、馬上下分葬,馬上、車下。根據出土器物及地層推斷,當為春秋中期或略早,國王或貴族之殉葬坑。
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陝西漢景帝陽陵從葬坑及其彩繪陶俑
時代:西漢
發掘地點: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六村堡鄉六村堡、相家巷村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漢長安城考古隊
簡介:
西漢時代,厚葬之風瀰漫全國,陶俑陪葬廣泛出現,
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漢長安城陶俑官窯窯址,揭示了西漢裸體陶俑的一些燒造技術細節問題,裸體陶俑被發現的時候,大多頭朝下放在陶胚之中,即類似後世瓷器的匣缽覆燒。漢長安城陶俑官窯還發現了專門用來給陶俑穿衣用的竹木簽。這樣,位於漢長安城西北角的這個大型陶俑窯址,更加可以確定為製造皇家陪葬套用的官窯。
陝西漢長安城陶俑官窯窯址
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發掘地點: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六村堡鄉六村堡、相家巷村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漢長安城考古隊
簡介:
西漢時代,厚葬之風瀰漫全國,陶俑陪葬廣泛出現,1990年在漢長安城遺址內發掘的陶俑作坊遺址,因為發現與漢陽陵帝陵陪葬坑漆衣裸體俑材質,工藝相同,講究細節刻畫的一批陶俑殘件,終於明確了西漢陶俑生產有嚴格的等級分別這一推測的正確,因此這批陶俑精品被稱為西漢官窯一點不過分,因此,西漢官家陶俑精美絕倫,在現在的市場價格上,也與民間陶俑有天壤之別。
漢長安城陶俑官窯窯址,揭示了西漢裸體陶俑的一些燒造技術細節問題,裸體陶俑被發現的時候,大多頭朝下放在陶胚之中,即類似後世瓷器的匣缽覆燒。漢長安城陶俑官窯還發現了專門用來給陶俑穿衣用的竹木簽。這樣,位於漢長安城西北角的這個大型陶俑窯址,更加可以確定為製造皇家陪葬套用的官窯。
河南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東闕遺址
時代:隋唐
發掘地點:河南省洛陽市周公廟與洛陽日報社之間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
簡介:
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應天門遺址的發現,對研究隋唐東都城門建制特點提供了珍貴資料。從建築史的角度看,它對後代都城建設也有深遠影響,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寧夏宏佛塔天宮西夏文物
時代:西夏
發掘地點: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潘昶鄉王澄村
發掘單位:寧夏文物管理委員會
簡介:
宏佛塔,俗稱“王澄塔”,坐落在寧夏賀蘭縣潘昶鄉一廢寺中,殘高28.34米。因年久失修,殘損嚴重。199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按拆卸重建方案,進行修繕。
宏佛塔最上層為天宮,在逐層落架拆除時,發現內藏大批西夏文物。計有彩繪絹質畫14幅;彩繪泥塑佛教造像數十尊及大量殘塊、碎塊;彩繪木雕菩薩像及女伎像;西夏文木雕版2000餘塊。另有小木塔、木簡、西夏文殘絹、瓷缽、瓷珠、建築構建等物。
宏佛塔天宮內珍藏的彩繪絹質佛畫線條流暢、筆法嫻熟,具有藏傳佛教繪畫特點。宏佛塔天宮出土的彩繪泥塑像,均豐滿健壯,塑造得極為傳神,達到了很高得藝術境界。宏佛塔出土文物對於西夏學、佛教藝術和中國古代印刷術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北京金中都水關遺址
時代:金代
發掘地點:北京市丰台區右安門外玉林小區
發掘單位: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水關遺址地層堆積共6層。第3層又分A、B兩層,A層出土有清代青花瓷片,B層為明、清時代地層。第4層堆積年代為元代晚期;第5層為金代晚期,出土有金代陶瓷遺物;第6層出土有金代銅鏡及少量瓷片,為金代河流沖積沙石層。水關出土有銅、陶、瓷、石等器物,但完整者極少。
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金中都水關的發現可以基本復原歷史上金中都城內一條重要水系的發源、流經方向和位置。證實了金中都的修建,基本上是仿照宋汴京的官式作法。水關遺址是古代都城給排水系統的重要遺存,對於北京歷史地理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