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二馬路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的馬路

八旗二馬路與沿江中路平行,靠近天字碼頭,東與東園路交界,西與北京路交界,全長約600米。

與旗人有關


天字碼頭附近有一條“八旗二馬路”,之所以在這裡出現“八旗”之名,原因是作為清朝官吏從水路到廣州時都在天字碼頭上岸,然後走這條馬路去“八旗會館”(遺跡已無處尋覓)休息,然後由八旗子弟及有關人員到“接官亭”歡迎,名曰:“接官”。經過一定的歡迎儀式后,才進城上任。
“八旗會館”和“八旗二馬路”雖都不在“旗民區”,但是都與駐粵八旗人員關係密切,所以冠以“八旗”的名號。實際上,天字碼頭附近也確實是當年駐粵“八旗兵”活動較為頻繁的“第二地區”。

與旗人無關


最近從廣州市滿族歷史文化研究會爆出“猛料”:所謂“八旗會館”並非其真名實姓,更與廣州旗人毫不相干。究其因,原來是洋人的誤解和坊間的口傳。
坊間所稱之“八旗會館”原址在城東南的湛塘涌口,當年此地多為湮塞淤積的河灘坦地,“會館”西側為萬福橋南的萬福街,東側至湛塘涌邊,南臨當年的珠江省河(如今的八旗二馬路),北鄰原水師旗營操場,東西寬約80米,南北長約150米,正“騎”在如今的德政南路上。“會館”佔地約18畝,其中樓舍僅是其小部分,絕大部分的地塊主要是屯煤的場棚,還有碼頭、棧橋伸入江中。
“八旗會館”最初的稱謂見諸文字,是在19世紀末所撰的《粵海關十年報告》中,執筆者乃粵海關稅務司的洋人,叫雷樂石。報告說:“在廣州共有23個會館或同鄉會,其中一個是旗人的會所……此旗人會所,經費來自募捐囊助,用地向當地申請撥予,撥予的地塊以前曾是軍營……”該報告還提到這是“中國工程礦業公司新建的貯煤倉庫”。1907年由德國印製出版中英文對照的《廣東省城內外全圖》,是德國工程師舒樂測繪製作的,圖中明確標示此處為“八旗會館”。
無論是雷樂石所稱的“中國工程礦業公司”、“旗人的會所”,還是舒樂標示的“八旗會館”,統統都搞錯了!其實那是當時北洋官督商辦的北方開平礦務局旗下“開平粵局”的物業,粵人稱“開平官煤局”。開平礦務局洋務派早期(1878年)在今河北省開平開辦的中國近代煤礦(20多年後與灤州礦務局合併,始叫開灤礦務局)。
當年北洋官督商辦企業籌劃南下廣東發展,中國著名買辦唐廷樞是主角。唐早在光緒十年(1884年)就曾設想在廣州或佛山選址修築碼頭,銷運開平礦煤。直到光緒十六年得到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大力支持,乃提出通盤計劃,設“局”廣州。是年冬,唐即為此事南下,遊說居粵的鄭觀應(後來以《盛世危言》著稱於世)出山,聯手力主此舉。光緒十七年三月初十,鄭觀應接受李鴻章的委任,出任“開平礦務局粵局總辦”之職。旋即踏勘地塊,並得到地方官府劃撥。再經一年多草創,於1892年秋初成“開檔”。
開平粵局的開辦,使開平煤礦的原煤源源不斷運到南方,打破了越南鴻基煤的壟斷局面,也使東三省豆油豆餅大豆直運廣東再轉出口獲利。表面上這是開平礦務局屯煤和方便商賈的南北中轉站場,實際上它是北洋官督商辦的工礦企業,在南方為充分利用香港國際貿易的轉口優勢而設立的橋頭堡,一如今天的“駐穗辦”、“駐粵聯絡處”。開平粵局開辦后,北方的涉外採辦業務也轉由粵局承辦,北來的船艙因此不再空載而歸,不僅運輸成本、倉儲費用大為節約,所採辦的洋設備、洋貨直運北方,也可免付層層轉口關稅。隨後北方的各種礦業及洋灰、墾務的採辦人員也紛紛南下,大都落腳、聚會、洽商於廣州的開平粵局,這些人大都是來自北方奉直地區。1926年出版的《全國商埠旅行指南》將斯地稱為“奉直會館”,倒是有點接近。
會館本是鄉邑在外地為聯絡鄉誼,為本邑人士外出辦事、公幹、商旅、赴考等提供食宿方便的處所,也有兼顧商貿、貨棧功能的,如湖廣會館、廣東會館、安徽會館、山西會館等;或是行業內人士聚會辦事學習之所,如八和會館等,都是漢族人的文化產物,而旗人概無此俗。可是,在不諳中國文化的洋人眼裡,聚會、消遣、貿易、談生意之所當然應是“會所”,漢譯作“會館”,開平粵局南來北往的奉直生意人出出入入,便稱之為“八旗會館”。
1902年開平礦務局易手於英國人,而開平粵局經力爭於1905年得以自立,大概自此時起老廣州人逐漸接受洋人“八旗會館”的叫法。加上見出入此間者,多與康干時代入粵駐粵的滿洲八旗、漢軍八旗官兵家眷(皆為奉直人)的身材、相貌相近,尤其是口音相同,也就認定這是“旗下佬”的地方。
大概廣州坊間有形象直白的表達習慣,如凡外省人統稱“老兄”而不問其南北省籍,越秀山鎮海樓慣稱“五層樓”而不記其真名,長堤胡文虎的“永安堂”直道“虎標萬金油”而不知其實稱。如是“八旗會館”便被廣州人口耳相傳叫下去,直至民初開築馬路,也就因之有了“八旗大馬路”(今沿江東路)和“八旗二馬路”的路名。
洋人的誤導,市井坊間的人云亦云,後世學人的明顯疏忽(比如滿洲旗人沒有“會館”的傳統習俗),使“八旗會館”真正“駕勢”(厲害)的來頭反而湮沒了。
辛亥革命成功后,官煤局自然被歷史埋葬。開平粵局雖與旗人毫無瓜葛,也被和平易幟后的廣東軍政府設為民團總局局址。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民國軍政府舉旗護法,斯地又成為招募訓練軍卒的“廣東招撫局”。1925年廣東軍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這裡又先後成為國民軍的軍械室、軍醫處、後方醫院
1929年6月20日中午時分,一聲巨響,炮彈聲、子彈聲響徹廣州城,“八旗會館”突發大火燒了兩個多小時,頓成一片廢墟。事後查知,乃是第三後方醫院內蔣桂戰爭中的粵軍傷兵,玩弄手榴彈失手,殃及軍械庫所致。
這場無情大火使“八旗會館”蕩然無存。筆者至今未能尋得資料一睹“八旗會館”的真容,深以為憾。如有方家能提供資料和照片填補這塊空白,不失為廣州城建史研究的一樁幸事。
——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