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尊
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流行瓶式之一
觀音尊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流行瓶式之一,線條流暢,器呈侈口,頸部較短。
觀瓶稱”觀尊”,系清康熙乾隆流瓶式,器呈侈,頸較短,豐肩,肩弧線收,脛撇,淺圈足,瓶纖,線流暢。康熙朝時景德鎮燒制的瓶式較多,有時瓶、尊在稱呼上不易區分,一般來說,口小腹大者稱之為瓶,整體古樸端莊,渾厚肅穆。
觀音尊
觀音尊也稱為觀音瓶
觀音瓶”造型是鈞瓷常見的一個品種,其基本形體是喇叭口、脖頸內收、豐肩、圓腹、直腿到足,與人們所見的藝術作品中觀音菩薩手上所持凈瓶相似。民間傳說,觀音所持的凈瓶實際上就是一個鈞瓷瓶,是鈞瓷藝人送給觀音的,觀音非常喜愛,後來就成為隨身攜帶的一件寶物,用於盛甘露、降甘霖,普度眾生。
觀世音想:“東海水深,取之不盡,何不用它一用?但天高路遠,用什麼東西把水盛過來呢?”想到這兒,觀世音俯身往下一看,只見陽翟城東北角古鈞台處煙霧瀰漫,火光衝天,是一處窯場。聽說這裡出產一種寶瓷,用寶瓷盛水不就很好嗎?
觀音菩薩來到一個窯戶門口,輕叩柴門,開門的是一位姑娘,名叫彩虹。彩虹認出是觀音菩薩,跪倒就拜,請求觀音菩薩快救陽翟黎民百姓。觀音菩薩說:“我就是為這事來的,快起來吧。把你家的鈞瓷寶瓶借給我用用。”彩虹一聽,高興極了,趕忙回屋拿出一個精美的鈞瓷寶瓶,並一再說要把這個寶瓶奉送給觀音菩薩。觀世音見她心誠,就愉快地收下了。
觀世音來到東海上空,把寶瓶口朝下,嘴裡念念有詞,只見一股水直衝上來,鑽進寶瓶口裡。觀世音用寶瓶吸罷水,返回到陽翟上空,把寶瓶口朝下開始行雨。寶瓶里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傾盆大雨,寶瓶里不停地滴水,大雨不停地下。地里的莊稼喝足了水,禾苗兒直挺挺地往上長,變得綠油油的。陽翟城的黎民百姓奔走相告,感謝觀音菩薩降下甘露。彩虹看得真切,觀世音手持寶瓶滴水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里。觀世音看雨水已經下足,就收起寶瓶,駕著祥雲到其它地方普度眾生去了。
雨過天晴,各家各戶又開始照常幹活。彩虹姑娘有心思,她照原先送給觀音菩薩的那個瓶樣,又燒制了許多瓷瓶,並取名叫“觀音瓶”。她又費了九十九天的工夫,精心塑成了一尊觀音滴水的塑像,燒製成鈞瓷。奇怪的是,這尊觀音像剛出窯,手上的寶瓶就開始滴水,一滴一滴的,滴滴不斷。人們都說:“觀音菩薩又顯靈啦!”有了滴水觀音和她手上的那個觀音瓶,陽翟一帶從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過著富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