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鎮

重慶市江津區轄鎮

中山鎮,隸屬於重慶市江津區,地處江津區南部,東與蔡家鎮柏林鎮相鄰,南與四面山鎮接壤,西與四川省合江縣先灘鎮、自懷鎮連界,北與永興鎮、蔡家鎮毗鄰,距江津區人民政府駐地56千米,區域總面積154.42平方千米。

明洪武四年(1371年),中山鎮境域屬江津縣忠信鄉筍溪里;1993年12月,中山鄉、常樂鄉合併組建中山鎮。截至2018年末,中山鎮戶籍人口為27828人。截至2020年6月,中山鎮下轄1個社區、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三合場。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中山鎮常住人口為13867人。

2018年,中山鎮有工業企業2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1個。

歷史沿革


明洪武四年(1371年),中山鎮境域屬江津縣忠信鄉筍溪里。
清初,中山鎮境域屬筍溪里;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境域屬江津縣筍溪里十二都;清宣統二年(1910年),成立鄉鎮自治會,十二都分為嘉樂、嘉升、嘉平3鄉。
民國十年(1921年),嘉樂鄉屬十二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嘉樂鄉更名為三合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三合鄉分為三合、太和、紫雲3鄉,仍屬二區。
1958年10月,撤銷三合鄉,成立三合公社。
1981年2月,三合公社更名中山公社。
1984年3月,中山公社改中山鄉。
1993年12月,中山鄉、常樂鄉合併組建中山鎮。
2001年5月,嘉樂鄉併入中山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中山鎮地處江津區南部,東與蔡家鎮、柏林鎮相鄰,南與四面山鎮接壤,西與四川省合江縣先灘鎮、自懷鎮連界,北與永興鎮、蔡家鎮毗鄰,距江津區人民政府駐地56千米,區域總面積154.4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中山鎮境內地形大部為深丘、山區,地勢為南高北低,海拔500—1000米;境內最高點位於八角尖山,海拔1555.2米;最低點位於龍塘村田溝頭,海拔239米。

氣候

中山鎮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7.5℃,1月平均氣溫10.2℃,極端最低氣溫-0.9℃(1991年1月8日);7月平均氣溫26.0℃,極端最高氣溫41.3℃(2011年8月17日);最低月均氣溫3.3℃(2011年12月),最高月均氣溫39℃(2011年8月);平均氣溫年較差20.9℃;生長期年平均345天,無霜期年平均28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218.1小時小時,年總輻射86.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最大降雨量1120毫米(2002年),最少降雨量714毫米(2009年)。

水文

中山鎮境內河道屬長江水系;主要河流有筍溪河、飛龍河、茶壩河等;境內最大的河流為筍溪河,從四面山(頭道河)至中嘴流經境內,長34千米,流域面積180平方千米,年均徑流量300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中山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水災、地質滑坡等。旱災平均三年兩遇,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11年8月,受災面積30195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00萬元。水災多發於6—9月,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98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0萬元。

自然資源


中山鎮境內已探明的礦藏資源主要為膨潤土瓷石礦。2011年,中山鎮有耕地面積2.0萬畝,人均0.7畝;林地面積15萬畝。

高山

中山古鎮
中山古鎮
鎮內名山:金雞台、母豬堖、朝天嘴、插旗山、亂山、朝天馬、土地岩、牯牛背、插堖彎、紅石坎、寒坡嶺、楠木坪、埃山等幾十座。紅石坎最高山峰海拔1442米。
名石:跳墩、團石堡、螺螄石、梭灘石、關門石、棺材石、馬兒石、和尚石、鞭打石、船石、席子石、三條石、泥鰍石、烏龜石、螃蟹石、豬嘴石、蛤蟆石、旋網石、活寶石、曬金石等上百塊。
動植物種:有以豹、猴、金雞、白鷺、毒蛇為主的動物上百種。有以桫欏銀杏羅漢松、楠木、鐵杉紅椿、杉木、絲粟、水紅、古柏等為主的植物數十種。有以天麻杜仲黃蓮伏苓厚朴、白菊等為主的中藥材幾十種,以及油桐、棕片、香油、板炭、藍澱和大量木製、竹編、藤編工藝品。

河流

筍溪河為古鎮主要河流,從貴州省寨壩至古鎮、四面山水口寺至古鎮、四面山龍潭湖至古鎮、嘉樂黑神廟至古鎮、嘉樂渾水塘至古鎮五大支流水系縱貫全境,形成筍溪河的源頭,東西兩岸發源於岩縫峰谷中的大小溪泉幾十條。其間,形成以高洞瀑布、馬尿岩瀑布、上龍格子瀑布、下龍格子瀑布、彎頭瀑布、高岩塘瀑布等為主的瀑布數十掛,天然湖泊十餘個,並形成無數淺灘。在山和溝谷縱橫交錯間,溪、瀑、灘天然形成,上下承接,互相映襯,點綴成無數美景,令你神往。

行政區劃


1997年,中山鎮下轄新鋪、徐家、游家、岩口、桐林、常樂、沙田、生田、正壩、牛岩、川洞、龍項、魚塆13個行政村和三合1個社區。
2011年末,中山鎮下轄三合1個社區,龍塘、常樂、太和、白鶴、四合、漁灣村6個行政村;下設6個居民小組、38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中山鎮下轄1個社區、6個行政村:三合社區、龍塘村、常樂村、白鶴村、太和村、四合村、魚灣村,鎮人民政府駐三合場。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中山鎮總人口28401人,城鎮化率37.7%;另有流動人口250人。總人口中,男性15218人,佔53.6%,女性13183人,佔46.4%;以漢族為主,達28383人,佔99.4%;有彝、苗、土家、哈尼、毛南、仡佬、布依7個少數民族,共18人,佔0.06%。2011年,中山鎮人口出生率6.3‰,人口死亡率5.1‰,人口自然增長率1.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82人。
2017年末,中山鎮常住人口為24070人。
截至2018年末,中山鎮戶籍人口為27828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中山鎮常住人口為1386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中山鎮財政總收入1751.9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8萬元,比2010年增長21.0%。2011年,中山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635元。
2018年,中山鎮有工業企業2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1個。

農業

中山鎮是江津林業生產基地,以種植水稻、玉米、紅苕、蔬菜為主。2011年,中山鎮農業總產值1.8億元,比2010年增長21.3%,農業增加值12232萬元。中山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紅苕為主。2011年,中山鎮生產糧食2.0萬噸,人均0.7噸,其中水稻1.1萬噸。中山鎮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油菜、蔬菜等。2011年,中山鎮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153畝,產量358噸,其中花生217噸,油菜140噸;蔬菜種植面積4621畝,產量4725噸。中山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中山鎮生豬飼養量4.0萬頭,年末存欄2.1萬頭;牛飼養量500頭,年末存欄300頭;家禽飼養量19.5萬羽,上市家禽1.1萬羽。2011年,中山鎮生產肉類1635噸,蜂蜜產量14.6噸;畜牧業總產值3000萬元。2011年,中山鎮水果種植面積0.3萬畝,產量2798噸,主要品種有西瓜、柑橘等。中山鎮漁業以養殖鯉魚、草魚、鰱魚為主。2011年,中山鎮漁業總產值200萬元。2011年,中山鎮綠色環保農產品有富硒大米、高灘蜂蜜、土雞、生態豬、無公害蔬菜等。

工業

中山鎮工業以木材加工、水力發電為主。2011年,中山鎮工業生產總值1.1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000萬元,比2010年增長9%。2011年,中山鎮有工業企業23家,職工127人;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職工503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1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4%。

商貿

2011年末,中山鎮有商業網點425個,職工1123人。2011年,中山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4億元,比2010年增長19.1%;有城鄉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0.5億元。

金融

2011年末,中山鎮有2家金融機構在境內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為2.6億元,比2010年增長18%;人均儲蓄5750元;比2010年增長13%;各項貸款餘額1.1億元,比2010年增長19%。

文化


地名由來

中山鎮因境內山崗“中山崗”而得名。

歷史源由

唐代“岩葬”古墓
唐代“岩葬”古墓
中山鎮歷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據江津市級文物保護點南宋《清溪龍洞題名》碑刻記載,三合場有可考歷史為856年。清康熙33年,這裡就設有行政辦事機構,即筍里十二都,無數現存的岩墓(又稱蠻子洞,據史學家考證為漢墓)更證明其歷史之亘古。1892年張東岩王元和書刻的“三合場”大字題刻可佐證其由原老場、龍洞場、馬桑埡三個場合併而成。解放初期建為三合人民公社,1982年改建中山人民公社,1993年與常樂鄉合建中山鎮,2001年又與嘉樂鄉合建為現在的中山鎮,2004年5月,四面山鎮高灘村併入,現轄6個行政村和一個社區居委會,人口近2.9萬人,面積156平方公里。
2000年6月,中山鎮組建古鎮旅遊保護開發領導班子,開始籌劃對古鎮的保護性開發。2001年9月測設規劃,製作申報國家立項的保護文本資料,2002年4月被評為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2003年,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通過《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中山古鎮保護規劃與設計》。2004年3月被評為重慶市楹聯之鎮。2005年9月16日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歷史遺址

清溪縣城遺址址
中山古鎮
中山古鎮
據《江津縣鄉土志》記載,清康熙年間,雲南王吳三桂三世孫吳世番,在獅子壩設立清溪縣,歷時三年。縣城朝門、圍牆殘坯被徹底銷毀於解放初期,至今在原址上還能見到一對兩米高的石獅和遍地瓦礫,據傳當年縣官所穿朝服,仍流存於本鎮民間。
江家碼頭遺址
以江姓命名的古鎮船運碼頭,全長約500米。當年,古鎮商賈雲集,物流豐富,水運繁榮,碼頭停靠大小船隻數十艘,大船噸位達30多噸,以船為家以船為生的不計其數。至今,碼頭昔日百舸爭流,萬頭攢動的景象已不存在,能看見的就只有“太平石”三字石刻和幾個系船的石孔了。
斑竹灘船閘遺址
昔日筍河第一閘,今日人稱解開中山古鎮繁榮史的金鑰匙,當年古鎮每艘到達長江的船隻,沿途需經斑竹灘、曬狗石(嘉平)、兩岔河(兩岔)、響虱子(夾灘上游)、鐵匠灘(夾灘下游)五處木板堰閘。每到筍溪河水淹至“太平石”時,便開閘行船。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將木板堰改成石堰,至今閘箱和攔水壩保存完好,雖然功能尚存,但也不行船了。

民俗風情

愛情天梯
愛情天梯
愛情天梯
“愛情天梯”的概況及國內外媒體的報道。劉國江,男,現年71歲;妻子:徐朝清,現年81歲。兩人相濡以沫,相親相愛,隱居深山數十載,開鑿愛情天梯6000餘級,演繹了一段人間曠世奇緣,愛情故事撼天動地。從2002年開始,國內外眾多媒體先後予以宣傳報道,在國內外引起極大轟動,有韓國國家電視台,中央電視台《新聞三十分》、《夕陽紅》、《講述》、《家庭》等欄目組;重慶、四川、北京、河北、上海、陝西、福建、江蘇、湖北等十多家電視台和欄目組。二00六年,“七夕情人節”劉國江應江蘇電視台邀請出席“愛的盛典”大型演出晚會,十一月被中央電視台、中國婦女報、岳陽市政府等單位及社會大眾,評為全國十大經典愛情故事,二00七年入選“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文化思想
道家講今生今世,釋家講來生來世,儒家講因果報應,各派都弘揚珍愛生命、懲惡揚善、與人為善、和諧共處的人文化精神。千百年來影響著我們中華民族,許多教義和哲理思想已融入了五千年民族文化。
古鎮雖然地處偏僻,但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大量外來移民爬山涉水,遠隔千里而來,融入當地,經商發家,興建豪宅,大修廟宇,頂禮膜拜,寄託上天和神靈的保護,祈求人畜興旺,風調雨順,平安幸福。當年鎮內所修建的大小几十座廟宇、道觀,足以證明當時的富有程度。雙峰寺、玉皇觀等大寺和道觀都是“儒”、“道”、“釋”三家合一而建,都同時得到了人們的推崇,它們在古鎮完全融合了,商德古鎮產生的文化及人文精神,無不是各家文化思想的集中體現。
民俗文化
古鎮碼頭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楹聯文化、巴人文化和行幫文化歷史久遠。傳承至今的民俗文化活動有川劇座唱、婚俗表演、打道琴、廟會、燈戲、賽龍舟、燒火龍、唱山歌、漂河燈、打鐵水、爬桿桿、舞獅子、舞龍燈、千米長宴等。

古鎮特色

明清商業老街
中山鎮
中山鎮
中山古鎮老街沿筍溪河而建,全長1586米,有鋪面453間;現保存完好1132米,鋪面307間。整街共分八節:即江家碼頭、觀音閣、萬壽宮、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橋、月亮壩、鹽店頭。街道以青石鋪設,街面3至5米寬,建築為穿逗式木結構,中間為騎廊式過街亭建築,整條老街雨不濕鞋、日不能曬、冬暖夏涼;還保留了老茶館、老酒館、老藥房、老槽房、剃頭鋪、打鐵鋪、針綉坊等傳統作坊。民居建築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考察評價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山地民居古建築群,並題:“整舊如故,以存其真,保歷史文化名鎮真實遺存,發展旅遊,造福鄉澤”。
山村古莊園
鎮內著名古莊園有龍塘莊園、棗子坪莊園、白鶴林莊園、朱家嘴莊園、兩河口莊園、沙榜上莊園、斑竹林莊園、四面廳莊園、瓦屋頭莊園、賀家莊園、趙家壩莊園、大地壩莊園、塘口頭莊園等十餘處。
商德文化
昔日繁榮的商貿流通,產生了鹽幫、馬幫、船幫、木幫、米幫、青山幫、青果幫、水手幫、圍腰幫等行業幫派,孕育了世界最早的“WTO規則——吳蜀均沾”,中國較早的“打假公告——禁賣發水米碑”等商業文化,“東方十字架”等生殖文化,“木幫公罰”等行幫文化,“禁止宰殺”、“禁止捕魚”等環保公約,“醒酒石”等行為規範,“鄭氏節孝碑”等婦女文明。
古寺廟
其中雙峰寺、玉皇觀、圓通寺、清溪寺、黑神廟最為著名。雙峰寺,位於中山鎮南15公裡外的白鶴村,原名景德寺,屬佛教臨濟宗派。憑碑刻記載,大約建於唐末,在明代和清康熙、道光年間相繼維修,該寺屬於現今少有的保存完好的複式四合院禪宗寺廟。

交通


中山鎮有嘉樂至合江、中山至四面山、中山至江津等縣鄉(鎮)級公路3條,總長45千米。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中山鎮有幼兒園(所)2所,在園幼兒570人,專任教師21人;小學3所,在校生1649人,專任教師8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587人,專任教師39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中山鎮教育經費達110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000萬元。

科技事業

2011年末,中山鎮有各類科技人才25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50人,經營管理人才10人,技能人才55人,農村實用人才35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中山鎮有文化站、電影放映隊各1個,村級文化中心7個,有各類圖書室9個,藏書2.8萬冊。2011年末,中山鎮有學校體育場3個;1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中山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門診部(所)3個;床位40張,固定資產總值4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74名,其中執業醫師15人,執業助理醫師35人,註冊護士24人。2011年,中山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7萬人/次,住院手術30台次,出院病人3.97萬人次。2011年,中山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26/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7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6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6萬人,參合率93%;孕產婦死亡率1/10萬。

社會保障

2011年,中山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161戶,人數258人,支出70.2萬元,比2010年增長15%,月人均227元,比2010年增長8%;醫療救助59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650人次,支出41.5萬元,比2010年增長1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18戶,人數1041人,支出93.7萬元,比2010年增長7%,月人均75元,比2010年增長4%;農村醫療救助105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041人次,共支出52.05萬元,比2010年增長11%;農村臨時救濟90人次,支出3.5萬元,比2010年增長6%;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5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29.2萬元;社會福利費168.5萬元;有敬老院2家,五保家園2個,床位8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35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0.7萬人,參保率25%。

旅遊


古鎮老街

中山古鎮老街沿筍溪河而建,全長1586米,有鋪面453間。現保存完好1132米,鋪面307間。整街共分八節:即江家碼頭、觀音閣、萬壽宮、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橋、月亮壩、鹽店頭。整條街道以青石鋪設,街面3至5米寬,建築為穿逗式木結構,中為騎廊式過街亭建築,整條老街雨不濕鞋、日不能曬、冬暖夏涼。還保留了老茶館、老酒館、老藥房、老槽房、剃頭鋪、打鐵鋪、針綉坊等傳統作坊。民居建築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考察評價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山地民居古建築群。

古莊園

中山古鎮是端莊質樸的民居、古莊園的集中地。鎮內著名古莊園有龍塘莊園、棗子坪莊園、白鶴林莊園、朱家嘴莊園、兩河口莊園、沙榜上莊園、斑竹林莊園、四面廳莊園、瓦屋頭莊園、賀家莊園、趙家壩莊園、大地壩莊園、塘口頭莊園等十幾處。

古寺廟

有雙峰寺、圓通寺、清溪寺、觀音寺、白岩寺、平安寺、太平寺、古佛寺、大佛亭、老鷹窩、大佛岩、佛壽岩、顯龍廟、新廟子、朝天馬(廟)、常樂廟、黑神廟、歇馬台、玉皇觀等二十餘處,但大多數已被破壞,雙峰寺、玉皇觀最為著名,至今保存完好。

古寨

有朝天嘴古寨、大岩山古寨、塘口古寨、沙王廟古寨四處。

古橋

有大橋灘石跳蹬、桂家灘石跳蹬、高灘子石跳蹬、兩角口石跳蹬、卷洞橋、大橋、高生橋等古橋十餘處。

石牌刻

有“清溪龍洞題名”(南宋紹興辛未年)、“橫樑洞題刻”(乾隆十九年)、“觀音岩題刻”(乾隆三十五年)、“大順橋六棱修路碑”(嘉慶四年)、“水位題記”(道光十四年)、“禁止捕魚碑”(道光十六年)、“三合場題刻”(光緒壬辰年)、“木幫公罰碑”(光緒十三年)、“禁賣發水米碑”(光緒二十五年)、“吳蜀均沾”、“醒酒石”(清)、“迷津廣濟”(清)、“樂處行”、雙峰寺“無名碑”、“碑界立議”(嘉慶二年)、“立案鐫碑”(光緒十六年)以及歇馬台、玉皇觀等處碑刻數十塊。

古墓

有枇杷岩、高升橋、兩角口、太平寺漢墓四處,雙峰寺、兩河口、楠木枰、大地壩歷代古墓群四處,牯牛背懸棺一處,古鎮內還有無數星羅棋布的歷代古墓。

古鎮三合場

中山古鎮歷史文化
中山古鎮歷史文化
古鎮三合場古稱龍洞,身處龍蛇穴,古鎮老街外在山形活像一條即將飛騰的巨龍。站在高處觀看這條巨龍結構完整,造型精美,活靈活現,老大橋上至跳墩一段,河是龍身,街是龍鱗。跳墩以上是龍尾。老大橋下是龍頭,後街是龍冠,老橋墩是龍舌,休閑亭岩腦是龍下巴,關門石等巨石是龍牙。所以,古人就給這個場起名叫龍洞場。
雙峰寺據寺內碑刻記載,該寺曾在太合場開辦“書院頭”學校一所,在寺廟方圓數十里範圍內置有大量廟產。鼎盛時期單武僧就達五百人。寺前有500級巨型石板大路直通筍溪河上游,這些石板長1.2米寬0.7—0.8米,厚0.2米。相傳當年要到寺內當和尚,每個人必須得背得起這樣一塊石頭,修上一步路,才能受戒當和尚。自古以來就有“上有雙峰(寺)下有朱楊(寺)”之說,是貴州習水、四川合江、重慶江津、綦江等臨近地區有名大寺廟。
據碑刻記載寺中和尚有四川和貴州兩派,天長日久,兩派矛盾日漸尖銳,最終發展到為了爭奪主持之位而進行搏鬥。貴州派力單勢弱,派一人回貴州求援,師傅在其手心寫一“火”字,意為“火速回黔”,但該弟子未問清楚,回到雙峰寺,將手心之字拿給眾人看,大家見其手心寫一“火字,皆以為“打不贏,用火攻”,於是,一個月黑風高之夜,貴州派弟子一把火把寺廟燒得所剩無幾。該寺現保存完好的三大殿和其它古建築均為後來重建,但距今也有數百年歷史。

龍塘莊園

龍塘莊園,又名余家大院,主人余世海家境貧窮,繼承祖業,挑擔賣油為生,家住福壽崖內。有一次,余世海擔油到碼頭賣經過老街時,拾到一塊大洋。但這一塊大洋在其他群眾的眼中卻是一口水,當時雙峰寺長老仁剛和尚見此情景,覺得余世海是一有福之人,於是將雙峰寺的所有桐子交余世海打油賣,余世海賺錢后,買下了福壽崖的老油房經營當上了十二二都鎮后,又在王家手中買入大量土地新修油房和龍塘莊園。經歷3年時間龍塘莊園終於完工,但就在莊園完工的年余歲時歲時余家支柱倒塌債台債台高筑後余世海的好友當時縣官龍知事見余家可憐,於是在1921年提拔余世海之大兒子余百遐(體重280餘斤,人稱大胖子)任團練局副局長,后又任局長,直到1932年止卸任,於1948年病逝於瘺症,終年48歲。

獲得榮譽


2005年,中山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公布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2020年1月22日,中山鎮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鎮。
2020年7月29日,中山鎮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