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熙

朱大熙

朱大熙(一九四零年七月至二零零五年十月),浙江嘉興人,別署隨緣堂、鐵樹齋、水流雲在室、榴園。自幼酷愛書法,從唐楷九成宮》起步,繼習《聖教序》、《蘭亭序》及晉人法帖。后專學米芾,承二王體系。近年來於金文石鼓漢隸魏碑、明清行草等廣為涉獵,尤其對當代沙孟海沈尹默林散之的研究,獲益匪淺。

個人簡介


博採專精真功夫水到渠成見風神
——朱大熙書法集序
今年三月上旬,忽接朱大熙夫人來函告知大熙先生因心血管病不幸於去年十月十四日突然去世。為紀念大熙先生和完成大熙先生的生前遺願,家屬擬將其遺墨結集成冊,並囑余為序。
余雖不才,但與大熙先生一見如故。而今面對這突如期來的噩耗不僅深感震驚並為大熙先生的早早離去倍感痛惜。對作序自感義不容辭。
大熙先生對自己的作品一直不太滿意。雖時有得意之作也數量有限,故在生前一直未將書作結集出版。在作品集良莠不齊並近乎泛濫的今天,大熙先生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同時也反映出大熙先生嚴以律己的謹慎態度,可以斷言在大熙先生心中有一支很高的標桿,這標桿正是他孜孜以求不斷攀登的高峰。遺憾的是天不假年,在大熙先生漸入佳境並攀近他理想中的高峰時,突然離開人世,怎不讓人倍感痛惜!
綜觀大熙先生遺作,給人的感覺是路子正、氣局大。他走的是一條以帖學為主碑學為輔的博採之路。他先以二王為宗,沿晉而下游於唐宋,而後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又由此基礎出發,上下求索:上溯甲骨、金文、石鼓以及漢隸魏碑,以增其雄強博大之氣;往下又對明清行草广泛涉獵,並對當代沙孟海、沈尹默、林散之等大家進行深入的研究,還先後以吳昌碩的傳人諸樂三諸涵父子為師請益書藝。可想而知,他給自己心中設定的標桿絕非一般。
大熙先生的書作以行草最為見長,作品數量也最多。如其1989年所作《楊誠齋游西湖詩》條幅和《吉羊年春》,1991年所書《陸放翁學書詩》中堂等還多少帶有浙江書壇所流行的沙孟海先生行書風味。但其2000年前後的行草作品已脫去沙風並基本形成自己獨特的風貌:用筆勁健,豪邁中不失使轉精微之妙用;行氣活躍生動中又不乏平穩中和之美韻。正應了其論書絕句中所云﹃學書也似學參禪,水到渠成本自然﹄之理。此類作品有如《劉禹錫烏衣巷詩》、《杜牧江南春絕句》、《李白詩二首》、《集古人聯語》、《壬午春節書唐人書》及《行草書自作詩十六首卷》等等。尤其《行草書自作詩十六首卷》是在他讀上博新藏《淳化閣帖最善本》自覺心曠神怡后書,所書內容又均為發自心聲的自作詩,故通篇瀟灑流落,心手雙暢,堪稱合作。其中的詩篇不僅反映其書法審美觀,而且也反映出他深厚的書外功。
作為浙江省書學理論研究會一員的大熙先生又深諳書理。他在主攻行草書的同時,旁涉甲骨、金文、石鼓、漢隸、魏碑、唐楷諸體,並作渾厚雄強的擘窠大字。其甲骨文作品用筆清挺細勁而毫無怯弱之感,其石鼓文書法雄渾樸茂形質雙佳,這些均反映出其高超的控筆技能;其偶作魏體隸楷,亦能在沉著穩健中隱寓靈動之筆。凡此種種都可看作大熙先生在專註行草的同時不忘博究始終之理。
本集所選的大熙遺墨反映了他在書學研究和創作道路上留下的足跡。觀其平生得意之作,則讓我們看到了大熙先生的書法創作已臻爐火純青之境,並已顯露崢嶸。倘若天假以年,大熙先生必將會有更多的佳作奉獻給世人。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