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力河

撓力河

撓力河,為黑龍江支流烏蘇里江左岸的較大支流之一。明代稱諾雷河,《吉林通志》稱諾羅河,均同滿語意為"河床流蕩不定"。撓力河發源於完達山脈北坡,七台河市東南部。幹流由西南流向東北,經七台河市、寶清縣,於雙鴨山市饒河縣東安鎮從左岸注入烏蘇里江,全長596公里(一說 475公里,一說616公里),主河道如依其所有彎曲里程計算,全長有950公里,流域面積2398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七星河、外七星河、蛤蟆通河等。撓力河以河床曲折,汛期常泛濫而著稱,屬典型的蛇形河。

幹流中下游為三江平原腹地,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流域內成立紅興隆建三江2個農墾管理局,建有北興、龍頭、紅旗嶺、金沙、紅衛、勝利、八五九、饒河等13個國營農場。水資源及土地得到開發,成為中國的糧食主產區。撓力河特產紅肚鯉魚,俗稱“紅肚囊大鯽魚”,以背高、體厚、紅腹、味美而聞名。

名片圖:撓力河下游饒河縣濕地保護區段

名稱演化


撓力河,古稱“諾雷河”、“諾羅河”,乃伊徹滿語,後轉音為今名。撓力河,滿語為諾羅河,“諾羅”在《吉林通志》中譯為“鳥棲之地”,滿語專家譯為“流蕩不定”之意,即流蕩不定之河流。蓋因該河流常漫溢無定之故而得名。撓力河河口東安鎮有“諾羅山”,位於撓力河與烏蘇里江匯合口以北 2.5公里。東濱烏蘇里江,即東安鎮之後山,縱橫三公里為一群山體。最高峰海拔 184.1米。因撓力河原名諾羅,東安鎮明朝為諾羅路故名。

幹流概況


幹流走向

撓力河位置及流域及水系圖
撓力河位置及流域及水系圖
撓力河發源地,歷來典籍記載不一。初以七星河為源,《依蘭縣誌》所附《吉林依蘭道全境圖》以今泥鰍河為源,該志《清代三姓副都統轄區圖》又以七里嘎山南坡為源,舊《寶清縣誌》標源於七里玍(嘎)。《吉林通志》載“諾羅河一名撓力河,出富克錦界之老嶺,兩源共合,東北流”,該志附圖《三姓城圖》標老嶺於七里嘎山,《吉林新志》載“其發源處日對頭砬子”。《黑龍江省志·地理志:》載“撓力河發源於完達山北坡(勃利縣境內的七里嘎山)”,《饒河縣誌》載“撓力河在七台河市正東與密山縣金沙農場相鄰之前峰南山(即對頭砬子,清代屬阿爾哈山,見《東北地理總論》及舊《寧安縣誌》,即七里嘎山南麓之七峰河。多數書刊及有關地圖冊採用此說。
撓力河七台河境內源頭水系
撓力河七台河境內源頭水系
據《北興農場志》,撓力河發源於那丹哈達拉嶺(完達山東北向余脈)東端黑山腳下。黑山海拔391.9米,位於七台河市中心河鄉境內。黑山東南有村名畜牧場,河床形成於該村一條田間路下,由多條小溝塘彙集而成,源頭北坡有泉多處。發源後向東南流去,至紅山林場后漸彎轉北去。源頭左岸山坡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大量砍伐樹木,20世紀70年代復栽植松樹,覆被良好,成為源頭重要水源區。右岸山坡林地毀之殆盡,闢為農田,與左岸形成鮮明對比。撓力河抱左岸山腳彎轉北上,經八五五農場十二隊、二十三隊進人七里嘎山區,在山西南腳接納七峰河而進人北興農場界內。自源頭至此處,長20.1公里,而七峰河長僅8.1公里。
撓力河自黑山發源后,共有8條山谷水流匯入。撓力河進入北興界內后,由七里嘎山西側和北側先轉向東北再轉向東,在十一隊北納七鹿河,在十四隊一區東南匯泥鰍河而出場區,轉向東南而流。在七台河市境內,再納小泥鰍河、嵐峰河,於寶清境內匯寶石河(《吉林通志》為依瓦魯河)、寶密河(柳毛河)、色金別拉河、索倫河、蛤蟆通河、七星河、七里沁河。撓力河於寶、饒、富三縣交匯處折轉向東,進入饒河縣境后納大、小佳河等支流,在饒河縣東安鎮南側船營匯入烏蘇里江。撓力河全長616公里,流域總面積24038平方公里。源頭高程280.米,人江口高程43米,落差237米。流經七台河市、寶清縣、富錦市、饒河縣四縣市,沿途分佈有八五五、北興、八五一一、五九七、八五二、八五三、紅旗嶺、大興、創業、紅衛、饒河、勝利、八五九共13個國營農場。在場域內流長30公里,流域面積153平方公里,河寬0.52-2.5米,流量10-15立方粑秒,河深0.6-2米。
上游七台河市七里嘎山地區地貌
上游七台河市七里嘎山地區地貌
七台河市境內,為河源地區,《七台河市志》載:撓力河發源於東部老爺嶺東山。撓力河在七台河市內河流長度76公里,流經茄子河區的中心河鄉、宏偉鎮(原紅衛鄉、崗峰鄉),出境。流域面積1132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88億立方米。汛期徑流1.2億立方米,平槽泄量33.5立米/秒,主要支流有排班河、大泥鰍河、小泥鰍河、嵐峰河,河床彎曲,水質良好,流經地帶土質肥沃,有近2萬畝可墾荒源,萬畝可開發水田,淺山放牧、高山造林,是山青水秀米糧川,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新開發地區。
撓力河寶清縣夾信子鎮段
撓力河寶清縣夾信子鎮段
在寶清縣境內,撓力河流經寶清縣龍頭鎮、夾信子鎮寶清鎮、萬金山鄉、青原鎮,流長221公里,流域面積達6800平方公里。寶清境內大小河流溝渠,均屬它的支流。
撓力河寶清縣龍頭橋水庫庫區段
撓力河寶清縣龍頭橋水庫庫區段
寶清縣境內,在七台河市茄子河區宏偉鎮前山村進入龍頭橋水庫庫區,在南岸有在龍頭鄉與密山市交界處發源之珠山河匯入。再東去七公里,有寶密河與大主河匯入。龍頭橋水庫建成后,幹流及上述三條支流全部注入水庫。河道由此北折十公里,西岸有老禿頂子山東麓發源之城圻洋拉河匯入。再東去五公里,東側有小柳毛河和柳毛河匯入。再東北25公里,至頭道河子,東有大色金別拉河來匯。又北去10公里,到萬金山西側,有寶石河匯入。再北去12公里到金山畜牧場西北,河道歧為二,南為正河道,北為歧汜河汊,兩河東西最遠相去13公里,東北流約50公里,到板廟梁子,二流複合為一。東南正河道,自金山畜牧場東北14公里,南岸有小索倫河匯入。再東北10公里又有大索倫河匯入。再東25公里,南岸有蛤蟆通河來匯。由此北去28公里,又有西來之水七星河南歧流匯入。再東去九公里,南側有寶清河(《清史稿》稱獾子河)來匯,又東北折30公里出境。
撓力河黑龍江省饒河縣小佳河鎮段
撓力河黑龍江省饒河縣小佳河鎮段
在饒河縣境內,自七里沁河在七里沁村匯入處,幹流進入饒河縣與富錦市交界。北去58公里,西側有七星河(清代稱西勒喜河)來匯。再東蜿蜒曲折31公里,南側有小菜根河匯入。又東去32公里,有大佳氣河匯入。再東去19.5公里,有小佳氣河來匯。由此而東北曲折35公里,又有蛤蟆河來匯。再東去六公里,北岸有阿加拉河(又名大孤河)來匯。再東去27公里,南岸有東半截河來匯。又東去21公里至東安鎮撓力河口,由此注入烏蘇里江。全長475公里,總計流域面積為24863平方公里。流經饒河縣境內為130公里。由於撓力河流經地域屬三江平原,地勢平緩、坡降小,多回蜿,河床下切,主河道如依其所有彎曲里程計算,全長有950公里,流經饒河縣長度為260公里(按彎曲長度計算)。該河實為一橫貫全縣之大動脈。
撓力河饒河、富錦交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段
撓力河饒河、富錦交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段
其中,入境后的前240公里是富錦市與饒河縣的界河。富錦市在左岸,市內七星河、外七星河匯流,因河道彎曲、淺窄,泄量很小,每年約有5.5億立米的水量漫溢滯蓄於窪地,直接影響內、外七星河兩岸排水,使縣南部形成天然滯洪區。
撓力河
撓力河

河道特徵

寶清以上為上游山丘區,河床單一,坡度較陡,河道彎曲。寶清至菜咀子為中游平原區,坡度極緩,河道極度蛇曲,平槽水面寬20—70米,最大水深1—4米。菜咀子至河口為下游平窪區,河道灘地坡度變陡,主槽坡降一般為0.07—0.03‰。平槽水面寬50—70米,最大水深4—5米,流速每秒0.3—0.4米。
撓力河幹流及其主要支流內外七星河均屬平原沼澤性河流,河道蛇曲,坡度極緩,雜草叢生,泡澤連片,糙率很大,河網密度較稀,加之外水頂托,流速緩慢,水流不暢。由於河道平槽流量不大,上游山丘區來水超過平槽流量的數倍,易於形成大面積的長時期的洪泛現象,當年來水年內排不出去,形成重澇區和沼澤區。

水文特徵


撓力河下游菜咀子水文站(流域面積20796平方公里,佔總流域面積86.7%)1956—1979年多年平均徑流量19.8億立方米。豐水年(1960年)年徑流量55.5億立方米,枯水年(1979年)年徑流量3.1億立方米,相差18倍。水量的年內分配主要集中在春、秋兩個時段,4—6月佔35%,9—11月佔42%,7—8月僅佔17%,1—3月、12月佔6%。其中以10月為最大,佔17%;其次是5月,佔15%;11月佔13%。
撓力河含沙量支流大於幹流,支流七星河保安水文站多年平均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沙量21.6噸,多年平均年最大含沙量4.7公斤/立方米。幹流寶清水文站多年平均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沙量14.3噸,相差1.5倍;多年平均年最大含沙量0.8噸/立方米,相差5.9倍。
下游菜咀子水文站多年平均開江日期4月15日,最早為3月29日(1959年),最晚為4月21日(1960年);多年平均封江日期11月18日,最早為10月28日(1979年),最晚12月19日(1960年);多年平均封凍時間148天,最長157天(1980年),最短93天(1958年);多年平均最大冰厚0.84米,最大1.32米(1967年2月28日),最小0.65米(1968年2月25日)。

主要支流


七台河市境內

七峰河,源於七里嘎山主峰南469高地山谷,中下游為北興農場八五五農場界河。順山勢而下,蜿蜒於深谷之中,兩岸長滿鬱閉的植物,是場內惟一未被污染的河流。河水清澈透底,夏日常泛涼意,為避暑和休閑的好去處。全長8.1公里,河床寬0.4一1.0米,深0.3—0.8米,落差160餘米,水流較湍急,河底常有石礫和沙粒,因流程短,流域面積小,嚴重乾旱時,有斷流發生。
七鹿河,源於七里嘎山東側的廣山,自十一隊住區南300米處流出山區。向北注入撓力河。+全長13公里,流域面積47平方公里i場內流程5.5公里,流域面積22平方公里,河寬1一4米,深0.2一1米,彎曲係數1.2,流量3~5立方/秒。
泥鰍河,撓力河上游第一條較大支流。源於蘭棒山西北2000餘米的山間谷地,有西、中、東三源,東源略長為正源,源頭水源以控山水為主。發源后略偏西而後改為南流,沿途有眾多小溪匯入,河床彎曲迴轉,河水清澈,河灘時狹時寬。兩側青山聳翠,峰高谷深,風景旖旎而迷人。至泥鰍河西山東端的石頭山出谷進人北興境內,向南過308省道不久轉向東南注入撓力河。河床寬3~8米,深0.6—2米,全長37公里,流域面積237平方公里。場內流長13公里,流域面積53平方公里,全程落差142米,彎曲係數1。33,流量3~5立方/秒。
大泥鰍河:發源於蘭棒山。是撓力河一大支流,流域面積254平方公里,河流長度39公里,年徑流量0.48億立方米,河寬3—8米,水深0.6—2米,秒流量為8—10立方米。地處山區,沿河兩岸有部分可墾荒源,從1985年開始建設大泥鰍河萬畝灌區,可灌溉耕地22600畝,其中:水田3000畝,菜田1600畝,旱田18000畝。
小泥鰍河:是大泥鰍河的同源異流,流入撓力河。流域面積5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10億立方米,秒流量為2.55立方米。為防止水土流失,可在15°以上坡耕實行退耕還林。
嵐峰河:位於宏偉鎮(原嵐峰鄉)境內,發源於寶清、七台河交界,流入七台河宏偉鎮,自北向南,經嵐峰,至春山以南注入撓力河。流域面積195平方公里,河流長度為23公里,年徑流量0.34億立方米,秒流量為15.8立方米。沿河兩岸經過整平土地、建全排灌渠系,大搞旱改水,可灌溉水田3000畝。

寶清縣境內

紅旗嶺農場撓力河與七里沁河交匯處
紅旗嶺農場撓力河與七里沁河交匯處
七里沁河,亦稱“里七里沁河”,又稱“七里星河”。源頭坐標東經131°25′40″,北緯46°33′20″;匯入撓力河處坐標東經133°07′50″,北緯44°53′40″。七里沁河《吉林通志》稱小齊勒欽河,位於寶清縣東北部、饒河縣西南部,發源於完達山山脈(那丹哈達拉嶺)神頂山北麓與皮克山之間,西源在臭松頂子東北麓,屬常流河。河床寬15~25公尺,注入撓力河,為寶清、饒河界河。自源頭向北行,流經寶清縣境內奇源林場后折向西北,為寶清、饒河兩縣交界河,在寶清、饒河、富錦3縣(市)交界處注入撓力河。全長64公里(一說68.9公里),河寬10—30米,水深0.8米,流域面積1287平方公里(一說597平方公里)。山溪性河流。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為結冰期。流域多為林區。
寶石河(依瓦魯河),位於寶清縣境西部。源頭坐標東經131°45′40″,北緯46°11′20″;匯入撓力河處坐標東經132°14′30″,北緯46°18′。寶石河,滿語依瓦魯河,它的上游稱大板石河,俗稱百石河,發源於鍋盔山,全長44公里(68公里),下游最寬處40公尺,屬全年常流河,於方勝村附近注入撓力河。河寬10—40米,水深0.5—2.0米,流域面積900平方公里。屬全年常流河。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為結冰期。上游沿岸多為林區,中下游沿岸多為農業區。三岔河,源頭坐標東經131°56′,北緯46°04′20″;匯入寶石河處坐標東經131°59′45″,北緯46°02′40″。發源於蘭捧山北麓,全長8公里,季節性河流,寬3~5公尺。大百石河,源頭坐標東經131°39′20″,北緯46°20′10″;匯入寶石河處坐標東經131°52′40″,北緯46°11′15″。發源鍋盔山東坡,流經三岔河林場,全長約30公里,河下游寬10公尺,匯合小百石河后,稱寶石河,屬常流河,因石板多而得名,又名大板石河。小百石河,源頭坐標東經131°48′35″,北緯46°22′50″;匯入寶石河處坐標東經131°55′50″,北緯46°11′50″。發源於鍋盔山東南麓,全長約20公里,寬8公尺,注入寶石河,屬全年常流河,系大板石河支流。又名小板石河。大梨樹溝河,源頭坐標東經131°53′15″,北緯46°24′20″;匯入寶石河處坐標東經132°06′30″,北緯46°10′。發源於碾盤山北17公里處,全長26公里,全年常流水,河寬5~6公尺。過去此處山梨樹多而得名。小梨樹溝河,屬大梨樹溝河支流,源頭坐標東經131°59′30″,北緯46°22′20″;匯入大梨樹河處坐標東經132°05′,北緯46°17′10″。發源於小梨樹溝子,全長13公里,季節性河,寬4~5公尺,在寶清煤礦附近注入大梨樹溝河。
寶密河,源頭坐標東經132°11′30″,北緯45°51′40″;匯入撓力河龍頭橋水庫處坐標東經131°58′40″,北緯45°54′10″。發源於寶、密兩縣交界線北楊樹溝,全長36公里,全年常流河,河寬6~7公尺。
蛤蟆通河八五二農場段
蛤蟆通河八五二農場段
蛤蟆通河(喀穆圖河),源頭坐標東經133°00′,北緯45°19′30″;匯入小撓力河處坐標東經132°39′20″,北緯46°37′20″。蛤蟆通也系滿語,名為喀穆圖,位於黑龍江省東部寶清縣境內。發源於完達山山脈七虎林山的蛤蟆頂子西坡,全長80公里(一說150公里),於東升鄉東部注入撓力河。河寬10—25米,水深1.5—2.0米,流域總面積1235平方公里。中下游已開墾為農耕區。
大索倫河(索倫河),烏蘇里江西岸二級支流。位於寶清縣境中南部。發源於完達山山脈黃大頂子西側,源頭坐標東經132°29′20″,北緯46°03′40″。自南向北行,在東升鄉東部注入撓力河。全長99公里,河寬8—15米,流域面積451平方公里。屬常流河流。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為結冰期。上游有河床,中、下游修建為排水乾渠,20世紀60年代后開發成為農業區。
小索倫河,源頭坐標東經132°27′50″,北緯46°07′20″;匯入小撓力河處坐標東經132°27′20″,北緯46°27′20″。屬常流河。發源於迎門山東坡,全長43公里,中、下游修為排乾溝,河床13公尺,於東升鄉東北注入撓力河。
小撓力河,分流處坐標東經132°17′30″,北緯46°25′50″;匯入坐標東經132°39′55″,北緯46°44′25″。屬常流河,在萬金山與大撓力河分流,流長40公里,又匯入撓力河,河床寬20公尺,系撓力河分流又匯入撓力河,稱小撓力河。
金沙河,源頭坐標東經131°50′,北緯46°21′40″;匯入金沙河水庫處坐標東經131°55′40″,北緯46°33′40″。發源於涼水泉子鄉西部的白石溝,常年流水,河長35公里,河寬20~25公尺,流入建平鄉沼澤地之中。
色金別拉河,源頭坐標東經132°15′,北緯45°58′10″;匯入撓力河處坐標東經132°14′20″,北緯46°14′08″。發源於黃大頂子,全長34公里,常年流水,河寬10~15公尺,於朝陽鄉西部注入撓力河。支流有:小色金別拉河,源頭坐標東經132°28′25″,北緯46°02′10″;匯入大色金別河處坐標東經132°15′40″,北緯46°11′40″。全年常流河,發源於老龍背東側,長20公里,寬10公尺,下游注入大色金別拉河。
大主河,源頭坐標東經132°14′,北緯45°53′;匯入撓力河龍頭橋水庫坐標東經132°03′,北緯45°58′40″發源於寶清,虎林交界的老崗,長31公里,常年流水,河寬10~35公尺,注入撓力河。
寶清河八五三農場段
寶清河八五三農場段
寶清河,源頭坐標東經133°11′,北緯46°30′30″;匯入撓力河坐標東經132°51′40″,北緯46°45′40″。發源於佛倫山(見《吉林通志》),今為東方紅林業局五泡林場東部。河長36公里,寬10~20公尺,為全年常流河。
越嶺河,源頭坐標東經133°14′35″,北緯46°38′20″;匯入撓力河坐標東經132°58′25″,北緯46°49′50″。發源於八五三農場四分場東南部,是撓力河的一條支流,全長27公里,流域面積118平方公里。越嶺河在紅旗嶺農場的南部,是農場與八五三農場的界河,在五星湖處匯入撓力河,過境長度23.5公里,平均水深0.8米,河寬12米,河道彎曲係數1.2~1.5,河床比降1/150~1/1000。
柳毛河,源頭坐標東經132°09′10″,北緯46°01′45″;匯撓力河處坐標東經132°05′40″,北緯46°07′。發源於棺材山西北,全長20公里,季節性河流,寬3~4公尺。因兩岸柳毛多得名。
城牆砬子河,源頭坐標東經131°50′50″,北緯46°08′,匯入撓力河處坐標坐標東經132°01′40″,北緯46°04′。發源於老禿頂子東溝,全長17公里,季節性河流,河寬4~5公尺。
小清河,源頭地理座標北緯46°31′,東經133°01′。發源於完達山脈北麓三元壩北坡。長15公里,寬4公尺,全年常流河。
珠山河,源頭地理座標北緯45°51′,東經131°51′。匯撓力河龍頭橋水庫處坐標東經131°55′40″,北緯45°58′25″。

富錦市境內

七星河富錦、友誼交界段
七星河富錦、友誼交界段
七星河,清代舊稱西勒喜河(見《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九冊)。源頭坐標東經131°42′25″,北緯46°15′20″;匯入撓力河處坐標東經132°44′30″,北緯46°47′10″。主流發源於雙鴨山市七星砬子東南麓755高山北坡(一說嵐棒山南側,一說源有二,南源在寶清縣西部之三叉河林場東山;北源在雙鴨山市南北道壩林場北坡。 ),向東北流,為寶清七星泡、樺川、雙鴨山、友誼縣的界河。全長193公里(一說189公里,一說230公里。 ),常年流水,河寬50公尺。此河在《吉林通志》為齊勒欽河,齊勒欽為滿語,意為肉核。以發源於七星砬子,定名七星河,下游於雁窩島(大王家附近炮台亮子)附近(饒河縣西豐鄉正北之蓮花泡村西)注入撓力河。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為結冰期。兩岸地勢平坦低洼,多沼澤,河道排泄能力較低,遇多雨年易形成洪澇災害。流域總面積3985平方公里。七星河為平原型沼澤性河流,河道狹窄、穹曲,河床寬窄不等,通常在6~29米之間,平槽泄量僅為15秒立米,五年一遇洪水,流量為280秒立米,致使洪水由老道林子流入外七星河,對富錦農業威脅很大。中下游為三江平原腹地,多沼澤濕地。
運氣河,源頭坐標東經131°17′20″,北緯46°18′45″;匯入七星河處坐標東經131°27′40″,北緯46°18′20″。發源於上游林場西南部,由西向東流入七星河,全長約20公里,河寬4公尺,屬全年常流河。
橫道河子,源頭坐標東經131°15′50″,北緯46°23′45″;匯入七星河處坐標東經131°28′,北緯46°20′30″。發源於登台山南坡,長16公里,河寬5公尺,屬季節性河流。
外七星河,位於富錦市東南部,上游為漂筏河,發源於雙鴨山,進入平原河身隨即消失,溪線經黑魚泡折向東。漫行沼澤區,即為漂筏河;至解放亮子始有河槽,轉向東北,至菜嘴子以上4公里處入撓力河,是本縣境內主要河流。全長183公里(一說175公里),集水面積11593平方公里(一說6520平方公里),出口流量111秒立米,是集賢、友誼、富錦及附近國營農場排水承泄區。上中游無河槽,為碟形窪地;下遊河道彎曲,排水受撓力河頂托,平槽流量小於10秒立米,而五年一遇洪水流量曾達188秒立米,洪水經常漫溢,1981年曾給富錦農業生產造成很大損失。屬平原沼澤河流。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為結冰期。地勢低洼,沼泡連片,流域於70年代已開發墾殖。

饒河縣境內

七里沁河支流有:杉嶺溪,二條支汊,發源在臭松頂子山東、北二岐,全長16.9公里。至奇源林場北注入七里沁河。小掃帚河,發源在寶清縣境,全長10.4公里,進入七里沁平原后,散入沼澤。大古橋河,發源於寶清縣將軍嶺西北二麓,分二歧流,至大古橋合一,東北流至大鐵橋匯入七里沁河。全長23.4公里。西小河,發源在大古橋山北,全長9.1公里。
七里沁河支流東側有:仙雀河,發源在皮克山東北麓,全長15.6公里,至前花砬子西南五公里處匯入里七里沁河。參泉河,共三源,正流發源在秦瓊嶺北,東源在金山西麓;北源名北參泉河。發源於北花砬子山東北坡。全長27.3公里。清通溪,發源於大花砬子山西北坡,西流注入里七里沁河。全長五公里。貂鼠溝,發源於北花砬子西麓,南北二源,西流注入正干,全長七公里。
大牙克河紅旗嶺農場段
大牙克河紅旗嶺農場段
大牙克河,七里沁河支流。該河在大牙克橋以北名大葉子溝,“大葉子”乃貂皮之別稱。因該河流域曾是貂皮的盛產地,故名大葉子溝。大牙克橋以下始稱大牙克河。發源於堪達嶺南坡與紅嶺東坡。西側自北而南有十八垧地小河與紫貂河、柳蘭河匯入,東側有石門溪匯入。總長56.5公里,正干全長39公里。過大牙克橋河道西南折,經大壩北山,西流注入里七里沁河。總計流域面積156平方公里。四合川,正源在暴馬頂子南麓。流經石場東北溝,西流過石場鎮,東有發源在佛力山之東川及東南方向流來之雲嶺川,南有卧虎川來匯。西流過四孔橋,北有西北川與山蔥溝來匯。再西折,流經大牙克橋,東與大葉子溝匯合。全長32.5公里,各川總合長度為137.8公里。二道河,南源在北花砬子山西麓,北源雲盤溪在武士山南麓。共納七條淺溪,西流至大牙克橋西南五公里處匯入大牙克河,全長33.8公里。雲盤溪,發源於武士山西麓,西去過公樂山北流注二道河,全長九公里。
王玉書地河,因民國年間,有名王玉書者在此河邊農耕,因以其地名為河名。發源在富錦市東南部之迎春村,北部入沼澤,屬無首尾沼地河,東南流至小根菜嘴子北散入河北岸之窪地,漸浸入撓力河,全長20公里。
靰鞡草河,發源在勝利農場之西南山,共收四小源流,南流過平頂山至小佳河村北,注入撓力河。因其流經地域多平緩沼澤薹草,故俗名靰鞡草河。全長32公里。
阿加拉河,又名大菰河,發源在喀爾喀山西北麓,西流至老遲山,南折過臨河村,再南於饒力葛山正北注入撓力河,全長35公里。
喜春河,發源於喀爾喀山西麓,位於喀爾喀山與葫蘆山之間,南流經南大孤山東,散入撓力河北岸之沼地。全長16公里。
大興溝,發源於喀爾喀山東麓之大興洞,東南流向,出喀爾喀山東南歧為二,南流至撓力河口船營漁梁子西注入撓力河。北支收北小河一支流,至長蟲山西(屬諾羅山)注入溝汊,東流匯入烏蘇里江。全長20公里。
大葦子溝,發源在北荒上山西麓。西流過鎮山溝口,有鎮山小河來匯(長6.5公里)。再西去二公里,東北有小葦子溝來匯(長14.3公里)。西北流經蘆源(縣良種場)南,西至團山子北,注入撓力河。全長15公里。
西風溝河,發源子西豐東北之山裡大崗與三道崗,西流過西豐村南,東收沙底河之水(東南溝長13公里),西南折二公里,又收小煙筒溝之水(長八公里)過駝腰子山南,注入撓力河。全長26公里。
三叉溝河,發源於西勒喜山,有三源,自東北而西南流向。過聯合村西注入菱角灣。上游屬季節性不定期河,天干即涸。全長13公里。
小菜根河,發源於西勒喜山,東北流經三道崗西北,流經光明屯,北至奮鬥村注入撓力河。全長九公里。
泥鰍河,發源於山裡屯西南溝,為不定期季節小河,東北流經光明屯,北至奮鬥村北,注入撓力河
毛水蘇溝,發源於山裡大崗與三道崗之間,東北流至菖蒲灣,又西北拐至小根菜嘴子東北,注入撓力河,全長16公里。
大佳氣河,又名大公奇河(見《吉林通志》)。發源於豹嶺西麓,分東西二源流過三三七高地而北,二流匯一,北流過大佳河村東北注入撓力河,全長49.5公里,流域面積149平方。其支流東有:東南岔河,發源於豹嶺山北麓與艾虎山西麓,長7.8公里。小蝲蛄河,長5.2公里。大蝲蛄河,長5.3公里。再北前塘屯西有南塘河,長11.7公里。發源於南一棵樹山西麓之平頂崗。富春河,發源於一棵樹山西麓,北流經富山村東北匯流大佳氣河,長8.5公里。西南溝河,長4.2公里,再北有柳根河,發源於堪達嶺,長12.3公里。
半截河,發源於東西長嶺之間。西北流過前塘山北折,至永豐村西,水流漫散,今被人工開鑿為渠道,北流注入撓力河,全長29.25公里,流域面積63平方公里。
小佳氣河,發源在佛力山東南,古奇穆吉山西坡。北流收十四道水,至小佳河村西北歧為二流,注入撓力河,全長58.5公里。流域面積269平方公里。其支流東側自南而北有:通天溝:發源在摘星嶺西坡,由東而西流向,長2.6公里。東北岔溝:發源在東北岔山,由東北而西南流向,注入小佳氣河。全長3.9公里。小東溝:發源在東南溝山,西流注入小佳氣河,長4.6公里。鹿角溝:發源有二:南源在東北岔山,由南而北流向;北源在龍泉山西坡之三八一高地,西南流,出東北岔山西麓,二流合一,西流注入小佳氣河。全長19.5公里。羊角溝:發源在鹿角山東麓,西流注入小佳氣河,全長6.5公里。太平溝:發源在龍泉山西坡,西北流至杏樹村南,注入小佳氣河,全長9.1公里。杏東河:發源在東鷹嶺西南端與太北嶺東北坡,西北流至杏樹屯東北注入小佳氣河。全長10.1公里。小佳氣河西側支流自南而北有:二源溪:發源在佛力山東坡,東流注入小佳氣河,長6.5公里。小西溝:發源在佛力山北坡,東注入小佳氣河,長6.5公里。頭道溝:發源在佛力嶺之東北,東北流,注入小佳氣河。長6.8公里。二道溝:發源於佛力嶺之英莪山。長6.5公里。三道溝:發源於豹山南麓,東流注入小佳氣河,長3.9公里。四道溝:發源於東長嶺山,東北流至太平溝正西,注入小佳氣河,長7.8公里。五道溝:發源於東長嶺,東北流至杏樹村北,注入小佳氣河。長5.2公里。
老鷹溝發源於青鷹嶺南端。北流經長河村東,再北過新建村東折,散入沼地。六十年代中期,下游沼澤已開鑿成人工渠道,流經東鮮村西,再北注入撓力河。全長29.9公里。其中下遊人工渠道11.7公里。支流有:丁老川:發源在青鷹嶺和龍山之間,為不定期季節性斷續河流。東北流經長河,再北注入老鷹溝,長八公里。
一排乾渠。系1954年挖掘之人工灌渠,在龍山村西一公里處,由小佳氣河歧出,東北流程八公里,至大網卧子注入撓力河(1954年挖掘),現已沖刷成河。
二排乾渠。1960年挖掘之人工灌渠,在龍山村東一公里處,由一排乾渠歧出,北流七公里,注入撓力河,現已沖刷成河。
蛤蟆河:發源於龍泉山,東北流經龍泉與蛤蟆河子村,東北過金蟾村(饒河農場所屬),北流散入沼地,浸水草墩地(塔頭甸子)約三公里,又匯積成流,北去繞經饒力葛山西,注入撓力河。全長35.1公里,流域面積70平方公里。
東半截河:又名鯰魚河,發源於楛矢山東麓。流域內多系平原,支流多浸漫性溝洫,西南東北流向,經西通山西,再北過饒力葛山,東北注入菖蒲灣與鯽魚泡,再北匯入撓力河。全長19.5公里。

幹流島嶼


雁窩島,位於黑龍江省寶清縣境東北部,撓力河南岸,屬三江低平原區。是一個由撓力河、寶清河和鏡面湖環抱的荒島,方圓200平方公里。昔日,這裡三面環水,一面沼澤,春夏秋三季,島上草茂柳密,大雁仙鶴、天鵝等飛禽在島上築巢棲息、繁衍,故名“雁窩島”。說其是島,實為一塊茫茫的沼澤地。沼澤密布,車馬難進。1957年3月,八五三農場組成墾荒隊,涉水進島,安營紮寨。10月1日,正式宣布雁窩島分場成立。墾荒隊員以頑強的毅力征服了“沼澤地”、“大醬缸”,當年開荒2萬多畝,並部分播種。一部電影《北大荒人》,雁窩島之名傳遍全國。1961年,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親筆為“雁窩島”題名。經過數十年的截流疏浚,架橋築路,造林修渠,墾殖建設,如今“沼澤變通途,沃野變糧倉”,成為著名的墾區。今為八五三農場四分場,有耕地18萬畝,人口5000餘人,農業機械化程度達95%,主產小麥、大豆。雁窩島部分區域已闢為水禽自然保護區。
在撓力河南岸,有古城1座,屬鐵器時代城址,名為“雁窩島古城”。古城呈方形,周長841米。城牆現存殘高1米,牆基底寬13米、頂寬3米。南牆有城門,設有瓮城。牆為夯土版築。城外四周有城壕,寬4米,深2米。城北30米處有古墓群,曾出土磨製骨魚鏢、骨鏢;鐵刀、鐵扣;手制黑陶罐、紅衣陶片、黃褐陶片等。古墓群與古城應屬同一時代。
長林島,原名“長林子”。位於黑龍江省東部寶清縣境內,七星河與撓力河匯合的三角地帶,形成一個寬廣的湖泊,中央有一塊突出水面的陸地,叢林盡生,故稱“長林子”。1963年,中央新聞製片廠來此拍攝反映墾荒戰士艱苦創業為內容的新聞紀錄片“長林島”,從此“長林子”改名為“長林島”,今為國營五九七農場四分場場部所在地。長林島總面積385平方公里。由於它的戰略地位和自然隱蔽條件,東北淪陷時期曾是抗日聯軍的密營地。1957年,農墾部部長王震指示八五二農場黃振榮場長開發長林島。黃振榮組織臨近長林島的八五二農場三分場第三生產隊全體幹部、工人進島開荒。1958年數百名轉業官兵分批進島擴大開墾,到1959年發展成為五九七農場四分場。1992年全分場的耕地已發展到21萬畝,號稱“五朵金花”的23隊、24隊、25隊、27隊、30隊經濟效益在全場始終名列前茅。長林島三面環水,水草茂密,是水禽天鵝、丹頂鶴、野鴨等良好的棲息場所,為縣級自然保護區。

自然災害


民國17年(1928年)6月,撓力河洪水泛濫,洪水西漲到馬鞍山腳下(現公路上),東漲到萬金山腳下,從萬金山到寶清城耕地全部被淹。
民國18年(1929年),寶石河洪水泛濫,洪水由寶清城西進城(現果酒廠一帶)由東部出城(現食品公司一帶),城牆被衝垮,部分房屋倒塌,水深60~70公分,街上可行船,3日後方消。
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7月,撓力河洪水泛濫,洪水淹到萬金山腳下(現磚廠一帶),東部、北部平原均被水淹。偽滿康德2年(1935年)9月,陰雨連降數日不止。洪水泛濫,水流進屋。
1946年8月,撓力河源地降水大而集中造成洪水泛濫,比1932年洪水稍小,撓力河大橋淹沒,漲到萬金山腳下,南元村邊皆是水,可行船。
1953年撓力河、七星河泛濫,平地積水0.3米,淹沒面積200平方公里,積水量600萬立方米,七星河鄉各村及萬金山鄉,青原鄉北部村屯被淹,永寧往北可行船到青山,淹地2143垧,受災面積14%,經濟損失955718元。
1956年,撓力河、寶石河、七星河洪水泛濫。寶清鎮、青原、本德、十八里、夾信子、頭道、萬南、萬北、靠山、向陽(現為友誼),七星河、七星泡等鄉村受災,平地積水0.2一0.4米,淹地積水量2770立方米,1~5日消退。淹耕地2930垧,受災面積佔17.3%,毀房2座,總經濟損失664350元。1957年,本縣撓力河、寶石河、七星河和其它河流全部漲水,淹沒面積2213平方公里。寶清鎮、青原、夾信子、靠山、頭道、萬南、萬北、向陽、七星泡、七星河等地及東部草原、八五二、八五三等各地平原全部被淹,洪水持續2—8天,其中,撓力河洪水8日方退,平地積水深0.2~0.5米,淹地積水量達9465萬立方米,淹地14655垧,平均10.7%耕地受災,糧食減產6570噸,毀房333座,毀路2.6公里,毀橋83座,經濟損失2036490元。
1960年撓力河下游泛濫,兩岸部分土地被淹。1964年8月,寶清河洪水泛濫,八五三農場五分場附近,寶清公路大橋被淹,洪水高程58.48厘米。1971年8月15日,東興鄉寶清河發生洪水災害,水進屋子,洪水高程82.24厘米。1974年,撓力河下游泛濫,兩岸窪地被淹。東大荒耕地全部被淹。
1981年,撓力河下游洪水泛濫,全縣大澇,東升、建平2鄉已播的9.6萬畝耕地全部被淹,受災面積佔耕地面積55.6%,造成1982年播種面積減少(僅佔耕地32.7%。),全縣受災13萬畝,4.1萬畝絕產,淹倒房屋2270間,毀路15.73公里,橋42座,涵洞219處。

水利工程


水庫

龍頭橋水庫
龍頭橋水庫
龍頭橋水庫,地處三江平原腹地、寶清縣與七台河市交界處的完達山脈,距寶清縣城西南約52公里,撓力河上游的一座大型控制性工程,水庫由撓力河、大主河、寶密河和珠山河四條河流組成。龍頭橋水庫是三江平原防洪除澇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下游寶清縣城及龍頭橋灌區的重要水源地。主要功能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養魚和旅遊等綜合利用。水庫的建成,可使撓力河中下游的防洪標準由原來的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保護村屯29個,保護耕地10萬公頃;新增和改善水田灌溉面積2.87萬公頃;為國家級濕地供水,改善生態環境;為正在建設中的魯能集團寶清煤電化項目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水庫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為1730平方千米。水庫總庫容6.15億立方米,水質達到Ⅱ類水標準。壩后式電站裝機容量為2500千瓦,年設計發電量406萬千瓦小時。工程於1998年4月動工,2002年10月投入使用,2006年10月竣工。於1998年4月開工建設,2002年10月投入使用。在正常蓄水位下,水面可達47平方公里。又稱為龍湖。
太平溝水庫,1958年3月,由寶清鎮、十八里、萬金山、夾信子、青山等5個鄉修建。水庫地址位於小城子鄉太平溝村西1公里處。設計壩長1520米,壩高11.5米,工程量為61萬立方米,設計灌溉農田14萬畝,其中水田1.4萬畝,裝機容量425千瓦。5鄉的民工組成民兵師,設師長、副師長、師政委,下設秘書科:工程科、物質科、治安科。1958年6月籌建,8月開工興建,上2000人,300台大車。1959年5月下馬。完成土方6.5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5.28萬元,半途而廢。
金沙河水庫,金沙河水庫位於金沙河中游,金沙河村東。設計壩長1110米,壩高11.5米,工程土石方為50萬立方米。灌溉農田52萬畝,其中水田0.35萬畝。裝機容量90千瓦。
蛤蟆通水庫
蛤蟆通水庫
蛤蟆通水庫,位於黑龍江省寶清縣東部,撓力河支流蛤蟆通河上游,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養魚的綜合利用大型水庫。該水庫1957年由鐵道兵農墾局(1958年改為牡丹江農墾局)密山勘測設計院勘測設計,1958年11月由牡丹江農墾局所屬八五二農場出工興建,1971年建成投入運行。,控制流域面積505平方公里,總庫容1.27億立方米,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養魚的綜合利用水庫,設計灌溉效益19萬畝。經過40多年的修葺,蛤蟆通水庫已成為旅遊療養區,對外開放。
平原水庫,位於紅旗嶺農場西北部,撓力河西堤13+000處,主要是利用撓力河堤防,在堤防內築土堤8公里,利用自然低洼地形成。該水庫不破壞原有植被,只是在撓力河西堤13+000處安設閘門,外水位高時,利用水位差,把河水引入平原水庫蓄水,枯水期提水灌溉。該水庫可蓄水量0.28億立方米。

堤防工程

撓力河寶清段直線長度192.45公里,彎曲長度386.6公里。從龍頭鎮龍頭橋開始至板廟亮子兩岸修建堤防201.2公里,達標長度157公里,其中,大撓力河左堤63公里,右堤71.1公里;小撓力河左堤52.6公里,右堤14.5公里。保護耕地面積5.55萬公頃、草原0.31萬公頃,保護人口5.72萬人。撓力河幹流堤防從寶清水文站至大、小撓力河匯合口,1998年,列入三江平原綜合治理國家投資項目。2002年,按10年一遇設計標準,共完成兩側堤防157公里,回水堤7條46公里,穿堤建築物7座,管理段舍13處,營造堤防防護林49.4公頃,共完成土方248萬立方米;總投資3123萬元,其中,國債1587萬元、中央其它投資1160萬元、地方自籌376萬元。
紅旗嶺農場段撓力河堤防位於農場西北部、撓力河東岸,全長51.4公里,被七里沁河分為東西兩段,東堤長22.7公里,西堤長28.7公里。撓力河堤防保護面積91.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2998.5畝,保護人口2200人。

灌區工程

紅旗嶺農場乾渠
紅旗嶺農場乾渠
寶清縣引水灌溉水田有萬北、七星泡、頭道崗、幸福、方盛、前進、寶石河等七大萬畝以上灌區。
萬北灌區,該灌區1943年開始興建,1944年實行初灌。1945年由延邊朝鮮族移民種水田1476畝,以後有各鄉漢民都來萬北發展水田,最高達1.2萬畝。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以後,水田面積逐漸下降,但從1979年以後又有發展。到1985年水田已達2.2萬畝。畝單產達530斤,總產為1200萬斤。
七星泡灌區,1962年以前無堤防,水田常受洪災威脅。七星泡鎮在1962年從高麗壕開始到灌區排水口,新修堤防6.1公里。1964年搞灌區整頓,挖1條用水乾渠,5條用水支渠,長達10.9公里,完成土方為2.21萬立方米,挖1條排水乾渠和4條排水支渠,長達12.18公里,初步形成單灌單排系統。當時灌溉面積為0.3~0.4萬畝。1978年經過整頓,把該灌區同月牙泡灌區合併為一個灌區。1981年至1985年,實灌面積達0.72萬畝,總產達504萬斤,成為寶清縣經費自給有餘的好灌區。
頭道崗灌區,該灌區是1934年謝家大段(大地主謝文彥)僱人開挖的開始種水田0.3萬畝。1961年把老渠道作廢。在紅山東南山頭(船口)重建渠道工程,1962年開始初灌。1975年縣納入整頓,報地區批准投資。從1977年開始兩年基本整頓完。各種用水渠道和二條排幹完成。1978年上升為0.35萬畝。1982年灌0.6萬畝,1985年達0.85萬畝,畝單產610斤,總產達81.85萬斤。
幸福灌區,該區是1959年興建,1960年初灌,最高0.75萬畝。1977年整頓規劃搞完,地區批複投資90.91萬元。1978年由寶清鎮和十八里組織170個民工,新建寶石河永久性攔河閘1座,全長30.8米,閘孔高1.7米,泄洪量為68立方米/秒。投資36.8萬元。同時三年之間從頭道河開始到傅家村總乾渠所有構造物建設完畢。但是由於連續4年乾旱,除夾信子、寶清鎮以外,沒有受益。5、前進灌區該區位於青山澇區東部,在趙科於1935年開渠的基礎上。1959年改水田2.85萬畝,1963年在東青山東2.5公里處新開渠道,稱前進灌區。挖一條用水乾渠2.5公里,在前進東北都插入北關用水乾渠,經東六到新城。1984年水田0.11萬畝,1985年增至0.8萬畝。1985年單產514斤。打水田補給井60眼,臨時泵站4處。但田間工程不配套,不能單灌單排。
寶石河灌區,該區位於寶清鎮西南部,是引用寶石河水的自流灌區。區內有靠山、四新、夾信子、徐馬、勇進、勇躍等村。灌區是沿寶石河畔東西長9公里,南北寬1公里。灌區耕地面積為1.2萬畝。早在偽滿時期水田耕地面積就達到700多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當地農民利用偽滿時期的12處舊攔河工程引水灌田。1964年於灌區中部開挖一條排水乾渠,解決了南山坡水威脅。1974年修勇躍閘門。1975年從勇躍閘門至夾信子村北,改線堤防9.5公里。現有3座進水閘和三座攔河壩,土方17萬立米。實灌水田年平均0.15萬畝,1981年達0.32萬畝,1985年達0.34萬畝,畝產高達600斤。國家對該灌區投資1.7萬元。
方盛灌區,該區位於撓力河右岸方盛村附近,1954年新建。1955年旱田改水田0.69萬畝。1958年下降到0.39萬畝,畝產250斤左右。到1963年下降到0.13萬畝,畝產115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農民勞力少,水田用工量大,難以解決草荒問題。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引水灌溉水田的面積又逐年回升。1985年達到0.51萬畝,單產也提高到460斤。
寶石河灌區,位於寶清縣城西南夾信子鎮境內,灌區沿寶石河右岸東西長9公里,南北寬2公里,灌區內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引用寶石河水。設計灌溉面積800公頃。灌區渠首在夾信子鎮勇躍村西北2.5公里,堆石壩攔截河水。1974年修建的進水閘,1991年水毀後於1993年重建。2005年,實灌水田面積230公頃。灌區一直未能列入國家基建計劃,因此沒有進行系統建設,效益面積徘徊不前。
七星泡灌區,位於七星泡鎮北部,內七星河右岸,灌區東西長9.1公里,南北寬2公里,灌區面積1070公頃,引用內七星河水。設計灌溉面積730公頃。灌區有兩處渠首,一處位於大腦袋山西北,建鋼筋網攔河壩和進水閘各1處,承擔依饒公路以西的200公頃水田灌溉;另一處位於七星河大橋下游100米處。2003年,將堆石壩改建成鋼筋網壩。另有進水閘1座,乾渠東西走向,總長3.2公里。2005年,實灌水田面積470公頃。
幸福灌區,位於寶清鎮境內,引用寶石河水。灌區南北長16.5公里,東西寬2公里,設計灌溉面積2370公頃。灌區渠首位於縣城南2公里。國投資金36.8萬元建成攔河閘,1991年、1994年2次遭水毀損壞。1999年,國家投資88萬元,進行維修加固。1992年修建渠首進水閘1座。灌區乾渠設計總長16.5公里,至十八里鄉付家村。由於寶石河水源不足,萬金山鄉北關排干以北已經廢棄。2005年,實灌水田面積300公頃。
其它小自流灌區,朝陽鄉燈塔灌區、豐收灌區,水源大森徑別河;四合灌區,水源蛤蟆通河;東興灌區,水源寶清河;夾信子小幸福灌區,水源撓力河;七星河常張灌區,水源內七星河;小城子鎮東泉灌區,水源寶石河;梨北灌區,水源大梨樹河。2005年,全縣小自流灌溉面積1358公頃。
龍頭橋灌區,位於龍頭橋水庫下游,夾信子、朝陽、萬金山、青原4個鄉鎮境內,始建於2004年。東西寬40公里,南北長58公里,灌區總面積4.46萬公頃,含原有的頭道崗、萬北、方盛、前進4個自流灌區,設計灌溉水田面積2.87萬公頃,其中五九七農場、八五二農場各0.33萬公頃,縣屬2.21萬公頃。龍頭橋灌區利用上游龍頭橋水庫,在原河道內放水,計劃在頭道崗分灌區建3×6米泄洪閘、2×1.0×1.5米進水閘,建長230米、高3.93米的漿砌石溢流壩各1座。頭道崗分灌區控制撓力河右岸頭道崗、方盛和朝陽灌區,引水流量4.2秒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0.24萬公頃。在青原鎮永樂村東撓力河上修建3×14米泄洪閘,在萬北分灌區渠首修建2×2×1.5米進水閘,在青山分灌區渠首修建4×2.5×2.5米進水閘各1座。萬北進水閘於2000年4月動工,2001年5月交付使用。泄洪閘於2004年5月動工,2005年5月交付使用。2005年,建設萬北分灌區引渠長1公里,溢流壩1座;青山分灌區修建進水閘1座,引渠長1公里,乾渠5公里,橋1座,跌水1座。萬北渠首右岸萬北分灌區計劃灌溉萬金山、尖山子鄉0.87萬公頃;左岸青山分灌區計劃灌溉1.76萬公頃,其中青原鎮1.43萬公頃。龍頭橋灌區計劃總投資4.222億元。2004年已完成投資800萬元,2005年,投資1200萬元,共計2000萬元。龍頭橋灌區的建設由省水利廳水利基層總站實施,並在寶清縣組建了龍頭橋灌區建設管理處。
紅旗灌區,為紅旗嶺農場的唯一自流灌區,該灌區有主幹渠一條(紅旗灌渠),渠首位於場部東南約1.5公里,大牙克河與七里沁河匯口以上1公里處的大牙克河上。於1971年始建,1980年完成渠系配套工程,1998年、1999年續建。截至2005年,該灌區的灌溉面積已達4萬畝,渠首建滾水壩長60米,引水流量為6.0立方米/秒;進水閘1座,分水閘3座;乾渠1條/14.45公里,支渠7條/17.75公里,斗渠13條/21.5公里。
紅岩灌區為提水灌區,提水水源為撓力河水,灌區位於農場西部,包括第三、四、五、六、十四作業站,設計灌溉面積10萬畝。該灌區自1999年開始興建,當時灌溉面積只有2萬畝地。隨著農場水稻種植力度的加大,該灌區也隨之擴大,至2001年,該灌區水田面積已達73000畝。
狼窩灌區,取水水源為撓力河,控制面積3萬畝。灌區始建於1996年,1998年續建,截至2005年,狼窩灌區有乾渠1條/4.25公里,流量1.77立方米/秒,支渠3條/5.65公里,斗渠10條/8.29公里,完成總土方19.55萬立方米;臨時抽水站2座,裝泵5台;可灌面積33000畝。
索橋灌區,取水水源為撓力河,灌站位於撓力河右岸,農場第十五作業站與第十六作業站交界處。該灌區的建設從1996年開始,灌區渠系的施工於1997年完成。截至2005年,灌區內有懸索橋乾渠1條/4.5公里,流量1.78立方米/秒,支渠3條/3.87公里,斗渠4條/6.12公里;臨時抽水站1座,安裝水泵2台;可灌面積13000畝。
勝利農場主要排乾渠道有:
撓一干,是我場與紅衛農場的界溝,設計全長1.17公里、土方10.8萬立方米。撓二干,設計全長12.9公里、土方11.3萬立方米。1968年,機械開通上游3公里,1973年和1974年,人工挖通中游6公里,共完成土方5萬立方米。因斷面未達到設計要求,經十多年使用,已被雜草淤塞,發揮效益不大,需按設計重新開通。撓三干,設計全長10公里。1973年,人工挖掘了上游小溝。1983年,由農場水利機械隊另行修建,開通中、上游7公里,完成土方8萬立方米。撓四干,設計長度12公里、土方12.7萬立方米。己完成土方2.2萬立方米。1974年,上、中遊人工挖通3.9公里。因施工質量差,已塌方3.1公里,其餘段也已淤塞,使24隊、34隊部分耕地常受水災。撓五干,為磚廠西自然水線。設計全長6.3公里、土方4.8萬立方米。現未施工。撓六干,為南大孤山截流溝。設計全長7.65公里、土方8.7萬立方米。1972年,人工開通(小溝)).5公里,完成土方1.5萬立方米。1981年和1983年,由農場機械隊另行開一條新溝,因施工條件差,至今尚未全部完工,已完成土方4.5萬立方米。七干,設計全長3.75公里、土方4.5萬立方米。1970年,人工挖一通溝,完成土方1.5萬立方米。因斷面未達到設計要求,現已塌方淤塞,尚需修復。撓八干,設計全長2.1公里、土方2.1萬立方米。1979年,由場水利機械隊全線挖通受益。

治澇工程

七星河澇區,位於寶清縣北部,內七星河右岸七星河鄉境內。澇區總面積0.88萬公頃,易澇面積0.68萬公頃,區內七星河25.8公里,右堤已全線合龍,達到5年一遇標準。區內設有一排干,總長10公里,底寬2~10米。經水利部門和農業開發部門的多年聯合治理,達到5年一遇排水標準,田間配套工程完成20%。
建平澇區,原為青山澇區一部分,現歸屬七星河鄉。澇區位於五九七農場二分場長林島公路以北、五九七農場七排干與八排干之間,北為七星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區內地勢十分低平。總面積0.39萬公頃,其中易澇面積0.37萬公頃。1986年後,修建東西方向排水溝7條,每條長度3~5公里,底寬2~3米,對排內水起到積極作用。1995年後,由於多年乾旱,排水溝疏於整修,已基本淤平。
十八里澇區,位於縣城北,原十八里鄉境內,總面積1.1萬公頃,易澇面積0.73萬公頃。澇區地形自西南向東北漸低,東部為受澇區域。區內骨幹排水溝有7條,由西向東排水入地河,地河左岸堤防10.8公里,已基本達到10年一遇標準。一排干(慶蘭溝)長8.75公里,底寬4~7米;二排干(雙泉溝)長4.2公里,底寬2~5米;三排干(興隆溝)長8.7公里,底寬7~8米;四排干(十二里溝)長7.4公里,底寬5~7米;五排干(寶昌溝)長6.5公里,底寬2~7米;北關排干(八甲溝)長4.2公里,底寬10~16米。1992年末,經縣農業開發綜合治理,已完成骨幹工程土方量80%,田間配套10%。
饒河縣排水工程,八五九農場時期,排水幹道直插烏蘇里江,造成江岸塌陷切削,七十年代以降,排入撓力河之幹道日益增加,僅小大山及蘆西兩澇區即有16條排水渠道(幹道)直插撓力河。撓力河北岸,勝利、紅衛二農場,共有14條排水渠道直插撓力河,其中紅衛六條,勝利八條。另八五九農場之別拉洪河人工河道工程,為三江平原總體工程之一,共長110公里。東段由紅衛農場北大灣至阿布膠河口瓦盆窯止,長61公里。西段插入撓力河49公里。
東風嶺澇區,位於東風嶺、七里沁河以南,越嶺河以北,撓力河以東地區,地處寶清縣,包括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四、十七等作業站,澇區總面積245000畝,易澇面積171000畝,除澇面積(P=20%)143000畝,尚有易澇面積128000畝。現有耕地面積157000畝。

漁業生產


撓力河縱橫交織,泡沼星羅棋布,歷史上漁業極盛。河中黑脊紅鯽魚、鯉、狗、鱧、鯰魚等非常出名。1960年冬,撓力河冰上捕魚量,創歷史最高紀錄,共產凍魚2400餘噸,其中僅八分場(西豐)域內之菱角灣、蓮花泡及撓力河道即產凍鯽魚1800餘噸。因人口之劇增,捕撈工具之先進,加以國家水產政策之弛禁,此後,魚產量日趨下降。至1985年,魚產資源瀕臨枯竭地步。因兩岸土地開發,沿岸泡沼相繼枯乾,積水區域減少,魚類無覓餌及繁殖場所加。

航道航運


撓力河航道,由撓力河口上溯至臨河(勝利漁梁子)42公里,至西豐嘴子50公里,至小佳河100公里,至樺木林子150公里,至小根菜嘴子200公里,至魚豐245公里,至駝腰子28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