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俄摩隆仁的結果 展開

俄摩隆仁

俄摩隆仁

俄摩隆仁位於岡底斯山和瑪旁雍錯湖之間,被稱為 南贍部州的文化中心,大食,或西方極樂世界。所謂此地乃世界之三分之二,實念世界文化之三分之二存於此處。

俄摩隆仁乃古象雄佛法 雍仲本教之聖地,聖尊敦巴辛饒彌沃佛家鄉俄摩隆仁之地乃正方五十由旬,四周由雪峰環繞。在環繞的雪山中,有聖尊辛饒親臨吐蕃時的聖跡。

南贍部洲之北方,雍仲本波佛教聖地岡底斯山之前,瑪旁雍湖之畔的四條河流之源,此乃三世聖尊誕生之聖地。其地形如八瓣蓮花,烏曇波羅花爭相鬥艷,山如九層雍仲,中央九層雍仲山,由奇珍異寶構成,方圓五十由旬。東方之香巴拉澤,充滿奇珍異寶,由七由旬之圍城環繞,乃始祖辛饒家園,瑪洛,葉洛誕生於此。此域閃爍五彩寶光,群山環抱。祖先父輩托格居於此間,至尊敦巴辛饒也就誕生於此。

西方極樂世界


南贍部州的文化中心是大食或俄摩隆仁或西方極樂世界。所謂此地乃世界之三分之二,實念世界文化之三分之二存於此處。
俄摩隆仁聖地七火一水之時,升空以示宇宙生存不滅,其意為,物質實體雖滅,形同此域並以光的形式永存於居凈天。聖尊敦巴辛饒彌沃家鄉俄摩隆仁之地乃正方五十由旬,四周由雪峰環繞。在環繞的雪山中,有聖尊辛饒親臨吐蕃時的聖跡,有昏暗和猛獸山沒之險徑各九日路程。
在南贍部洲之北方,持邊山之南方,生長著如意桃木之地,雍仲本波佛教聖地岡底斯大山之前,瑪旁雍湖之畔的四條河流之源,醉香山附近,九座黑山環抱之地,有縛芻河和印度河流過,此乃三世聖尊誕生之聖地。其地形如八瓣蓮花,烏曇波羅花爭相鬥艷,山如九層雍仲,天空呈現八色法輪,陽光和熙,月光皎潔,群星璀璨,環抱五洲四海,山川內外方圓一千五百由旬。

幸饒彌沃如來佛祖誕生地


中央九層雍仲山,由奇珍異寶構成,方圓五十由旬,由四大叢林環抱,東有清凈之林、南有幽靜之林、西有蓮花之林、北有珍寶之林。此間南方貝布索傑之地被香水海相圍。外圍由八洲環圍。東方之香巴拉澤,充滿奇珍異寶,由七由旬之圍城環繞,乃佛祖辛饒家園,瑪洛,葉洛誕生於此。此域閃爍五彩寶光,群山環抱。祖先父輩托格居於此間,至尊敦巴辛饒也就誕生於此。
西方聖母嘉葉,由蓮花枝葉塑成。距此五由旬之遙的五彩寶光之地,乃是惠氏妃嘉麥瑪之家鄉,她生育了多布、解布二子。北方康瑪乃瓊神宮由藍寶石壘築,金碧輝煌,光芒閃爍。群山環衛著方圓七由旬的巾幗之洲,此地乃辛饒之妾博塘姆之家園。她生育了龍占和吉佔二子及辛薩乃瓊公主。東南方自然之境有方圓三由旬之地,由晶體寶石構成,千尊善逝之體和閃爍晶瑩之光;西南恩澤之境有方圓三由旬,銅鐵熔液流淌,溶化了十五妖魔羅剎;西北方潔凈之地方圓三由旬,由晶體寶石構成,蘊藏著五色珍寶;東北方,辛饒之形象在藍琉璃鑄就,方圓三由旬,自然形成的寶瓶中光彩奪目。此地依七層圍圈而據,即五寶加上清流之水和桃木花卉。
在此像背面又有十二大洲。
佛陀象雄文的對應文字是“阿德”,藏文譯成“桑吉”,在中文被音譯為佛陀或佛頭,其意為覺悟或現證法性。藏文中所謂的“桑吉”,有徹底消除罪障,圓滿福慧資糧,或者徹底遠離無明,獲得無上智慧之意。其消除二障有兩個含義,其一為消除二障本身,其二為消除二障之習氣。圓滿資糧有三種含義,即獲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和圓滿證悟。根據佛學家所言:眾生是未覺悟之佛,佛是覺悟了的眾生,即人們被無明所困著的時候是眾生,遠離無明時,即可稱為佛,所以佛與眾生既是相對關係,也是因果關係。
本教《賢劫經》、《塞美經》、《無垢光榮經》、《格言寶典》等很多正規史料中反覆記載著:辛饒佛為千尊佛之第八位導師,本佛首先大發菩提心、然後積累了福慧二資糧,最終獲得大徹大悟,他為了度化芸芸眾生,有意誕生在沃莫隆仁聖地。該師從誕生到圓寂,前後進行了十二大功績,宣講了含有八萬四千法門的三轉法輪,在吐蕃文化發展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該師圓滿具德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六十一智、八十支禪定等佛該有的一切功德,在本教經典中尊稱他為 如來佛祖辛饒彌沃勝尊佛。
除了本教經典而外,還有寧瑪派的木榜仁波切、隆欽繞迥巴大士、噶舉派的著名上師共珠雲丹嘉措、薩迦派的絳央欽貝旺波等諸多上師也對此做了深入地研究,並公認他為大覺悟者或大慈大悲者,詳細說明見各大師的理論。《文殊根續》云:“以身幻化辛繞佛、以語化為能仁佛。”這二尊雖在本質上是融合為一體的,但在利眾弘法時卻化為各自形相。

史書記載:


據《西藏王統記》《朵堆》等典籍記載,象雄辛饒彌沃如來佛祖對過去原始本教進行了許多變革,創建雍仲本教,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辛饒彌沃如來佛祖首先創造了象雄文字,並傳授了“五明學科”:工巧明(工藝學)、聲論學(語言學)、醫學、外明學(天文學)和內明學(佛學)。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
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兼并統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強盛的吐蕃王朝,西藏正史開始書寫。而近幾年考古發現紛紛證明:
古象雄文明才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
據漢文和藏文典籍記載,象雄古國(事實上是部落聯盟),史稱羌同、羊同; 在7世紀前達到鼎盛。
《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記載,根據軍隊的比例,象雄人口應不低於1000萬。後來,吐蕃逐漸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紀,徹底征服象雄古國。此後,象雄文化漸漸消失。西藏本土古老宗教雍仲本教的文獻被專家稱為“象雄密碼”。《吐蕃王統世系明鑒》記載:“自聶赤贊普至墀傑脫贊之間凡二十六代,均以本教護持國政。”而當時的古象雄文字,主要用於本教經書典籍的書寫。
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副主任欒建章曾撰文評價象雄文明及本教的歷史意義: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傳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否則探究愈深,離真相可能愈遠。”
為完善對藏文化歷史源流的了解與認識,將 古象雄的燦爛文明分享給世界,以孜珠丁真俄色仁波切為代表的眾多藏漢高僧和專家學者,一直堅持發掘整理象雄文化經典。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積極支持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設立了“古象雄文明探源”重點研究課題,與孜珠寺合作,以漢譯象雄佛法大藏經為核心,開展持續嚴謹的文化系統工程,體現了國家對發掘整理古象雄文化的重視和支持。
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重點課題“古象雄文明探源”暨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啟動會於2013年7月20日-21日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本教《甘珠爾》現存有178部,包括《律》74部,《經》70部,《續》26部,《庫》8部。內容涉及佛學、哲學、邏輯、文學、藝術、星相、醫學、科學、工程等領域,是總匯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識的百科全書,至今仍對西藏人民的信仰和生產、生活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它是青藏高原本宗教的文獻經典總結,本教遠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廣泛傳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作為以文本形式存在的文獻記錄,本教《甘珠爾》相當於古象雄時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書,它全面的記載了藏地的原始歷史,文化習俗,以及佛學,科學、天文、藝術、醫學等學科學術成就,深刻地體現著藏地人民群體性的心理素質、思維方式與行為規範。
本教《甘珠爾》是藏族一切歷史、宗教和文化的濫觴與源頭,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極其珍貴的資料,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無法繞過的一塊重要領域。要想對藏地歷史與文化具備較為深入的了解,整理、編譯並出版本教《甘珠爾》總集將是研究工作開展的第一步。本教《甘珠爾》大藏經的整理與編譯,對於豐富和補充各民族文化交流、實現各民族文化資源的共享,促進各民族和諧發展和共同進步同樣具有特殊意義。

雍仲之地


東方乃雍仲之地,四珍寶美不勝收,大神山雄渾耀眼,大地蘊藏的四寶如聖尊之鋪墊,旃檀桃木叢生,八瑞顯現,五彩閃閃,霓虹般的幔簾垂落,此景均因至尊始祖居於此地之故。此間右方謂之具喜神洲,處處顯現精美之景象,乃始祖在為眾神講授本波佛教之聖規;左方謂之戒律法洲,桃木環繞著天然聖塔,是始祖出家之地,真可謂造就賢能之地;南方謂之無量善業之洲,百花盛開,宜於修習自身之四無量;右方乃詛妖降魔之洲,此地乃阿噶本波密宗佛教傳播之地,聖尊曾在此地降妖伏魔;左方乃廣行布施之洲,聖尊用布施教化眾生,在俄摩隆仁完成布施大業。
西方是不動堅固之洲,一片珍寶之林,聖尊在此棄僕人觀;右方是善業知識之洲,實屬供養享樂之地,充滿吉祥福光;左方是無際仁慈之洲,慈悲彌勒佛誕生於此。後方是夜叉財富之洲,夜叉財神佛居住此間;右方是數論堆積之洲,尊師生於此地;左方是珍寶堆積之洲,布施善舍使聖尊得道。此洲之陲乃具八支清澈碧海,此海由森林環抱,此間乃修仙隱士之地。
此地之背亦有十二洲,四面八方有十二大海之處乃十六大洲,所謂不曾聽說俄摩隆仁或西方極樂世界之地之寡聞者即為不懂有極樂大食及其異名。源自大食俄摩隆仁之四條大河,世人均可目睹,縛芻河和納拉扎拉等六日或三日流程之四條大河,從大食順河而望,流經印度,是確鑿可據的。
有故事雲,由克什米爾的山頭向西而望,迎著彩虹而行至很遠處之雪峰環圍之中,看見形似野牛的巨蟻群出沒而未能前往,就如魚游至河源遇雪山而止,可望而不可及。
岡底斯大山和瑪旁雍湖也在大食俄摩隆仁之地。至於吐蕃之岡底斯山,薩迦班智達曾云:聖猴哈尼瑪達將大食岡底斯之一部分,用手捧來扔置於吐蕃而形成。俄摩隆仁有居凈天之俄摩隆仁,物質世界的俄摩隆仁,精神世界的俄摩隆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