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儺
中國的傳統文化儀式
儺(nuo)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種民俗和多種藝術相融合的文化形態,包括儺儀、儺俗、儺歌、儺舞、儺戲、儺藝等項目。其表層目的是驅鬼逐疫、除災呈祥,而內涵則是通過各種儀式活動達到陰陽調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壽年豐、國富民強和天下太平。目前,它仍活躍或殘存於漢族和20多個少數民族的廣大地區,涉及到二十四五個省、自治區。
20世紀80年代初,學術界興起一股“儺戲熱”、“儺文化熱”,到本世紀初的不到20個年頭裡,中國儺戲學研究會平均兩年舉辦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迄今已出版了150多部學術專著、調查報告和大型面具畫冊。與此相適應,初步建構了一個新興的人文交叉學科——儺學。
儺戲、儺文化考察與研究的陡然升溫,有其社會原因。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把它們打入“另冊”,塵封為學術禁區,“文革”期間更不用說,被一律斥責為宣揚封建迷信而予以禁絕。直到70年代末,撥亂反正、思想解放大潮的湧起,才徹底衝破了這人為的學術禁區。
儺,這個古老而又神秘的字,古今學者對它的內涵有各種各樣的詮釋。最簡單的說法,“儺,是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的確,有這方面的內容,但這只是表象。作為一種複雜奇特的原始文化現象,它在三千多年文化心理軌跡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極其豐富的文化積澱,隱含著深厚的文化意蘊,有著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宗教學、民俗學和藝術學等的巨大學術研究價值。
遠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儺便以帶有神秘色彩的雄渾、凜冽風貌,在國家規定的儺事典禮中,同自然災害和瘟疫進行較量。古籍文獻告訴我們:春季在國都範圍內舉行的“國人儺”,目的是“儺(逐疫之意)陰氣也,驅寒祛陰”,意在“以畢春氣”。秋季舉行“天子儺”,“此儺,儺陽氣也。”意在驅逐過剩的陽氣。以防暑癘。秋季“大儺”,“此儺,儺陰氣也。”與此同時,下級軍官方相士率領百隸在宮廷“索室毆疫”,把瘟疫趕走。當時在民間舉行的“鄉人儺”,也照此辦理,火爆的很。
在這些儺禮活動中,“氣”,佔有重要位置。甚至天子在一年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個節日里,都要到郊區舉行隆重的“迎氣”儀式。其原因是,古人認為一切自然界的變化和發生瘟疫,都是因陰陽二氣的不調,致使“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疾。”而“氣佚則厲鬼出使而引。”疫便成了鬼的代詞。而一年三次儺禮就是為了避免冬季、春季陰氣太盛,夏季陽氣太盛。不論陰氣或陽氣太盛,都“物極必反”,造成旱澇的災荒和瘟疫的流行。為此,古人通過儺禮使一年四季陰陽二氣調和,便能風調雨順,寒暑相宜,人壽年豐,從而達到國富民強、天下太平的最終目的。
儺字,從人,從難是由人和難(nàn)兩字組成。不妨說,儺是古人對災難的勇敢挑戰。或者說,儺是古人通過巫術方法去征服自然,從而尋求人類同自然的平衡與和諧的一種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古人在儺禮中促使陰陽二氣的調和,是陰陽五行學說的早期實踐。古代哲學認為,陰陽二氣是宇宙的本原物質,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現象的形成,都決定於陰陽二氣的變化。這裡有古代的唯物論因素。儺禮中避免陰陽二氣的“物極必反”,使二氣在矛盾中尋求調和,即矛盾的統一。這裡又有難能可貴的樸素辯證法。另一方面,古人使用所謂巫術超自然威力的方法,驅使陰陽二氣調和和索室毆疫卻是荒唐不經、徒勞無益的。
用捏就的土牛“以送寒氣”等,也都是古人一廂情願的主觀幻想,難免陷入主觀唯心論的泥坑。實在是幼稚、怪誕得可笑。但古人在驅逐瘟疫過程中,那種富於浪漫的激情和大無畏的戰鬥精神,卻展示出人類幼年時期旺盛的生命意識和生存價值。
隨著歷史時代的前進,儺也在不斷地衍變和發展。東漢時期的“大儺”,方相氏增加了十二個神獸助手,驅毆的對象。除了周代就有的疫(鬼),還增加了“魅”、“惡夢”、“不祥”和最毒害人的“蠱”。張衡在《東京賦》中說,經過震撼人心的驅儺儀式,達到了“陰陽交合,庶物時育”。這裡已寓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人壽年豐的祝願。而這種蔚為壯觀的大儺儀式,增加了歌舞和情節,已具備了“儀式戲劇”——儺戲的雛形。
到了隋唐時期,各種儺的形態都有了發展。以敦煌儺為例,它成了沙洲全城官民僧侶最盛大的節日儀式。從驅儺詞“兒郎偉”中得知,它驅除的鬼魃竟包括了侵擾沙洲(敦煌)的異國敵人。這裡的儺,其內涵已同保衛國家、包圍沙洲城、創造美好家園和幸福家庭聯繫在一起了。
宋代的“三教合一”,為儺注入了新的內涵,特別是與民俗活動、農村社火活動的融合,擴大了儺的家族。儺戲、儺俗、儺藝等都有較大發展。而驅逐的對象更趨向多樣化。到了近代,山西的《斬旱魃》是剷除大地乾旱的旱魃(傳說是皇帝的女兒)、四川的《二郎降魔》是降服造成水患的孽龍。而河北《捉黃鬼》中的黃鬼,已經變成忤逆不孝、無惡不作的人間敗類。鬼的形象在逐漸社會化、人格化,成為道德敗壞的代表,讓它經受道德法庭的審判。
以儺禮、儺儀為中心,以儺戲、儺舞、儺俗、儺藝為主要標誌的儺文化,在經歷了三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已經成為融合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藝術文化的複合體。它以原始文化為基礎,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先導,以法術、巫術為手段,並且融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神鬼崇拜、祖先崇拜等內容,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裡形成多姿多彩、奇異瑰麗的風采。作為中國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亦即民俗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有巨大的學術研究價值,為文化人類學、民俗學、戲劇發生學等學科,提供了豐富、珍貴的資料,而且仍然活躍在各民族、各地區的儺戲、儺舞、儺俗等數百個節目,大都具有奇異、神秘的色彩和獨特的審美價值。不必諱言,其中某些節目會有消極、落後的因素,我們在鑒賞過程中應當加以區別,進行必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