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散郎

朝散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見“朝議郎”)中位第四,煬帝時罷。唐為文官第二十階,從七品上,宋同。元豐改制后以代中行員行郎、侍御史。后定為第二十一階。金以後廢。

朝議郎


八郎之首(餘七郎為通議、朝請、朝散、給事、承奉、儒林、文林),秩正六品上,煬帝時罷。唐為文官第十四階,正六品上。宋廢。

官制變化


隋煬帝對官階制度又做大刀闊斧的調整,散實官、八郎八尉及43號將軍一律罷廢,而以九大夫及八尉構成了一個全新的階官序列。它首尾完備而名號清晰。“大夫”居上,似在示意文職居上,同時囿於北朝重軍功、以武號為本階的傳統,不得不以“尉”之一名為武號保留一席之地。它無疑包含著新的發展,不過把文武散階及散實官合之為一,這雖然簡潔但也失於單調,不能充分滿足文武分途的現實需要,所以在實踐上這個文散階序列不得不經常用於酬獎軍功。
至於文散官,僅有7等,被規定為“以加文武之德聲者,並不理事”。而這就等於拋棄了北周發展成果,使之回復到南朝北齊之前的舊有狀態去了。北周由諸大夫及東西省散官發展而來的完整文職階官序列,至此而解體。北周文散階的發展,本來與軍號散官的“雙授”有直接關係。這種混淆文武、名號重疊的做法,被尋求正規化的北齊統治者認為是弊端而予以廢止。隋文帝的考慮很可能同於北齊。學者謂隋朝不採北周制度,這在文散官方面看,可以說是提供了又一條證據。
不過文散階方面不久就有了轉機。隋文帝開皇六年裁減東西省官而別設八郎八尉,自正六品至從九品。這些郎、尉顯示了向階官發展的濃厚意味,且在名號的整齊清晰上,超越了北周散階。“郎”居“尉”上這一點,又顯示了重文的跡象。假如把八郎與諸大夫銜接起來的話,那麼一個新的文散階序列,就呼之欲出了。
所以不久,隋煬帝就創設了散騎等九郎。這就為文士的起家和文官的升遷,提供一個由文號構成的階梯。看來,隋文帝的八郎八尉頗有生命力,它繼承了東西省散官起家舊制,繼承了北周階官的序列化、與官品一致化的發展,同時在名目和等級上又更為整齊清晰了。隋煬帝的八尉原為隋文帝八尉的變體,其“九郎”也等於隋文帝的八郎的復舊。
隋代散階頗有進步,尤其是諸郎諸尉序列的出現,反映了文武散階的發展已不可抑制。但從另一方面看,隋代階官仍處於曲折行進之中,各種序列的多次廢置調整,就反映了這種情況。
隋代尚未完成的發展,是在唐初漸次完善的。唐高祖勛官系列中採用了8個尉號,這顯然是出自隋代八尉的影響。其由諸大夫、散騎和16種郎官構成的文散階中,16種郎號乃融匯隋代八郎及九郎而來。一個全由文號構成的文散階序列,由此真正誕生了。至於軍階則只有十號,仍不完備。太宗貞觀中,在文散官序列中排除了諸散騎,使名號更為劃一;設置了由諸將軍和校尉、副尉構成的完整的武散階;勛官名號略作調整。還有一個關鍵之點,是貞觀年間確立了“入仕者皆帶散位,謂之本品”的制度。
戎秩、軍階和散階並立的體系,是在北周初步發展成形的,散階的普授也以北周為盛。南朝的軍號與官品尚未一致化,文散官也未構成本階序列。北齊並無戎秧或勛官,文散官仍北魏之舊而不成序列,其軍號與官品的一致化乃是學自北周。這樣看來,貞觀年間整齊清晰的文、武散階和勛官序列,以及以散位入仕敘階的制度,無疑是對北周制度的繼承調整和發展。
在其之間,崇文與尚武的因素,等級制本身的條理化因素,都在發揮著作用。從更大背景看,較之兩漢,唐宋官階體制明顯趨繁,形成了發達的階官制度。而這一點,原來始於魏晉南北朝的名號繁雜猥濫,這使此期的士族和貴族官員獲得了更多優惠。隋唐以來官僚政治重新振興,階官制度卻在新的條件下保存下來了。它既體現為一種文官制度的新成果、更靈活的官員管理手段,同時也是歷史發展中官僚階級所獲權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