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集鎮

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轄鎮

原屬阜陽縣王化區田集鄉,1953年划屬阜南縣張寨區,1979年成立田集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改為田集鎮。

田集鎮,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位於阜南縣城北約5公里。常住人口63789人(2017年)。田集鎮位於阜南縣城北約5公里。人口5.6萬人,轄1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田集村。東嶽村有72眼古井(俗稱古井群,相傳是戰國時所掘)、七星橋。

1953年划屬阜南縣張寨區,1979年成立田集公社,1984年改鄉,1986年—1992年田集鄉隸屬城郊區。1992年撤鄉並區時,由城郊區田集鄉、孫寨鄉合併成立田集鎮。2009年被省評為“第三批選派幹部到村任職先進單位”。我鎮黨委已連續8年被縣委評為先進黨委。

歷史沿革


田集鎮
田集鎮
田集鎮是一個古鎮,據該集西門原觀音寺鐵鐘銘文記載,田集初名黃丘店。當時只有一位姓田的老人在路邊擋棚出售茶飯。此人發跡后,周圍各村村民來此安家經商的漸多,推舉老人為集主,遂稱田集。
清光緒年間,盜賊蜂起,為保護百姓和發展集市貿易,由程老佩聚眾築寨興集,擴大舊時規模,建五門八廟。集市貿易興盛於一時。民國時期因河南大桿土匪李老末和李克幫先後率眾匪攻破田集,破壞了該集的街道、寨牆門樓和古廟。匪患之後,人們在廢墟上重建了一條東西街道,遠不及當年的規模,仍稱田集。因阜陽西有個大田集,故稱此田集為小田集,以示區別。 
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划屬阜南縣張寨區,1979年成立田集公社,1984年改鄉。

地理環境


田集鎮位於阜南縣城北約5公里,東接柳溝鎮許堂鄉,西連趙集鎮、王店孜鎮,北靠三塔鎮柴集鎮,南鄰鹿城鎮和省級工業園區。人口5.6萬人,轄12個村委會,209個自然庄,348個村民組。鎮政府駐田集村,距縣城12千米。S202阜(南)阜(陽)公路縱貫南北,京九鐵路從鎮東穿過,北瀕潤河。東嶽村有72眼古井(俗稱古井群,相傳是戰國時所掘)、七星橋。
地勢平坦,地質情況較好,土壤為砂疆黑土類裂。田集鎮是一個古鎮,傳承著中華文化,民情純厚,鄰里友好相處,幹群關係融洽。這裡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傳說是大禹治水時疏通水道而形成的古潤河,有相傳春秋時期楚臣費無忌時修建的金鑾殿遺址以及其所鑿的72眼古井群,有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的東嶽廟遺址,有建於明朝時期的七星橋,有尚存的黃老谷堆廟。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每逢大型節日,這裡唱戲曲的,玩旱船的,耍雜技的隨處可見,一片熱鬧繁榮的景象。其表現為光照充足,雨量適中,無霜期長,四季分明,歷年平均降水量93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216天。

行政區劃


行政村田集村東嶽村趙吳村程寨村張集村楊寨村任廟村王大村龐老村趙老村柳林村
長壽村
田集鎮
田集鎮
在鎮東嶽長壽村地下150米和800米兩個水層中,由國家地礦部門勘測驗證,該地下水含有特、琪、俄、等10餘種微量元素。其中偏硅酸、銀等元素達到《國標》界限值白現已在七星公園東側新開發的深880米溫泉井。是最為理想的綜合天然療養之水,對風濕、皮膚及心血管病人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在地下150米處所開發的“長壽”牌礦泉水系列產品運銷省內外白位於礦泉水廠周圓的東嶽長壽村--七十二眼古井群內的地下水所滋養的蘿蔔表現為皮薄、汁多、肉嫩、清脆甘潤、生食勝水果,外表內綠、常種不衰、久負盛名;芹菜體長無絲,味美質脆。不僅是味美佳肴,還有降血壓之功效。因此,至古以來長壽村人常飲長壽水無任何疑難雜症,可以延年益壽,該長壽村百歲以上老人就有六位,此村平均年齡76.6歲,遠高於聯合國規定的老年型國家和地區標準,故而稱之為--長壽村。

經濟


特色經濟

優質的礦泉水資源:此區域位東嶽村地帶,所述的古井之水清澈甘甜,含有多種對人有益礦物質,常飲之無雜病,必長壽,用此水澆灌的蔬菜如:蘿蔔、芹菜等風味獨特,享有盛譽。古往今來,一直被人們視為一方聖地。為此東嶽村也被人譽之為"長壽村",該村四世、五世同堂不乏少見,八九十歲老人照常下地耕作,百歲老人能穿針引錢做刺繡,慕名而來探訪者無不為之驚嘆。豐富的地熱資源:我鎮已在東嶽村地下探明並成功開採出地熱,抽出的水溫度可達到42.6℃,該水質礦物資豐富,浴后滑爽,經常洗具有祛除百病,延年益壽這功效。走俏的健甜牌蘿蔔:憑藉東嶽蘿蔔皮薄、汁多、肉嫩、清脆、甘潤等特點,生食勝水果,熟食可與各種葷素菜一起烹調,香味四溢,食之者無不頷首稱讚。經過幾年的努力,已成功註冊成為"健甜"牌,遠銷省內外。

農村經濟

多年來,勤勞的田集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帶領下,經過不懈的努力,並取得一定的成績。在農業方面,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引導力度,農業實現連續5年增長,農民的人均年收入大幅提高。在工業經濟方面,我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已形成服裝、紙品、裝飾、預製、農產品等多個加工群體,規模企業已達4家,年工業總產值上億元。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鎮共修建村村通水泥路38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庄庄通硬化路。12個村均建成醫療室,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的問題。

總體狀況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經過多年的努力,我鎮許多領域均取得可喜的成績。09年被省評為“第三批選派幹部到村任職先進單位”。我鎮黨委已連續8年被縣委評為先進黨委。

發展優勢

鎮區域位置優勢,交通便捷。大京九鐵路縱貫全鎮,新、老省道S202穿境而過,田任路、孫柳路東西連接,編織成全鎮“井”字公路交通網。加之村村相通磚碴路,形成全鎮交通網路,交通的便利,加之政府的示範引導,全鎮產業結構調整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已形成“東畜西菜中菌”的產業新格局。
我鎮人傑地靈,商家雲集。我鎮歷悠久久,史話連篇,有七星橋、黃巢墓、東嶽廟的遺址,有著春秋時期費無忌曾在東嶽村登基坐殿面南為王的記載,更有著72眼古井傳奇故事。地下蘊藏著優質的礦泉水和豐富的地熱。加之田集鎮人民勤勞好客,政通人和,田集成為一片投資熱土,先後有萬利麻紡廠,脫水蔬菜廠,礦泉水廠,木板加工廠,食用菌加工廠,特種養殖廠,皮革加工廠等十餘家企業紮根田集;有河南天龍置業公司落戶田集,計劃三年內投資3000萬開發溫泉民族旅遊度假村。

文化


老谷堆

老谷堆傳說
原在七星橋東二十餘米處老潤河南岸拉鞭溝旁有一個大土谷堆,名老谷堆,東西長150米,南北寬80米。據當地老年人介紹,此谷堆原有5米多高,上有一座古廟和一眼古井。人們常在此燒香求神,解放后仍如此,屢禁不止。歷經滄桑,谷堆上的廟、井早已不存在了。關於老谷堆的來歷,傳說有四:
一說是黃巢墓。傳說唐朝起義軍領袖黃巢帶領大隊人馬路過田集,在田集潤河邊七星橋處休息,其寶劍突然緩緩出鞘,黃巢大驚(據說黃巢的佩劍一出鞘必殺人),他暗想部隊在此休息,劍為何出鞘呢?遂問:“此地何名?”鄉民答:“此乃周文王降香之處的七星聖地。”黃巢聽后大呼曰:“我命休矣,這是我殺人過多,天不容也!”有“黃巢殺人七千萬,在劫難逃”之傳說。當即持劍自刎。他的將士每人手捧一捧泥土,將他埋葬於拉鞭溝旁,形成了一個大土堆,故此為黃巢墓。
二說是黃巢衣冠冢,黃巢率義軍經田集,貧民黃宣呼冤,謂其父無辜被富豪毆斃,巢聞此虯髯怒張,在此安營下寨,盡擒當地害民元兇。后黃宣棄家從戎,轉戰四載,兵敗泰山狼虎谷,巢自刎,宣攜其衣冠歸里,密埋於橋側之河灘,而後眾知此為巢之冠冢,爭為培土,如巍巍如阜然,當地人民因感其恩,常酹酒以祭。
三說是關索墓。傳說三國時,西蜀五虎上將之首關雲長死於麥城后,其三子關索為報父仇,帶兵伐吳,一個勁地廝殺,參將問他:“少君侯,你將殺到何時為止?”索答:“我將殺到七星落地!”。數日後,殺到七星橋頭,索問:“此地屬誰?”土人答:“屬魏”。索揮軍上橋后,又問:“此橋何名?”土人答:“七星橋。”話罷,一支冷箭穿透索心,倒於橋上。士卒每人兜一包土,葬索於橋東潤河南岸拉鞭溝旁,遂成一谷堆。谷堆東側有一溝,名拉鞭溝,系索拉鞭而成。
四說是花關索墓。說是唐光啟元年(公元885年),黃巢起義軍佔領焦陽(今之阜南的焦坡),唐僖宗發大兵圍剿起義軍,李克用手下青年將領花關索首先孤軍突出,殺入起義軍大營,被起義軍擊敗。他帶隊自焦陽沿潤河南岸向西敗退,至七星橋東拉鞭溝旁,自感無法向主帥交待,拔劍自刎而死。士卒掘土葬花關索於拉鞭溝旁,遂成一谷堆。

高腳饃

高腳饃,是田集特有食品,已經流傳了一百多年。高腳饃選料嚴格,做工獨特。首先要精選優質的小麥麵粉和糯米酵子,用麵粉和酵子和面發酵,把發酵的面經過多次揉和,製成饃坯,再進行發酵;然後把發酵好的饃坯,放在特製蒸籠里適宜的火候候進行蒸制。蒸制出來的高腳饃比一般蒸饃個高,面硬,外表光滑似鏡。饃瓤層次分明,可一層層揭著食用,入口微甜,口感極佳,食之不忘。

旅遊


金鑾殿遺址

該遺址位於田集集東,佔地25畝。對該遺址,民間尚有“四十九間朝王殿”的傳說,指的是春秋時期楚大夫費無忌見此地面崗背水,風光秀麗,就背著楚平王在此營建殿閣樓台四十九間。始稱銀安殿,后蓄謀篡位,圖謀不軌,改稱金鑾殿。解放前後這裡曾出土烏金、金耳墜、金條、銀盒子等文物,地面仍殘留不少紅綠布紋瓦片。這些文物的出土,給該地塗上了古老的色彩,使人遙想聯翩。

七星公園

田集鎮
田集鎮
七星公園位於阜南縣中北部,田集鎮與三塔鎮交界處,距阜陽機場僅10公里,京九鐵路、省道S202線阜陽至阜南的高速南陽大道貫穿其中,交通十分便利。
園內老河道自然形成,彎彎曲曲。河水衝擊而成的小島巧奪天功,大小谷堆東西相應,小溝交錯匯入潤河,碧水藍天確是一幅令人神住的天然公園。
公園佔地1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為1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20米高黃巢塑像、黃巢墓、大殿、七星橋,自炎黃始至清朝一百個皇帝塑像的帝王城、中國歷代名人塑像的名人閣、釣魚島、功德園、現代化的遊樂場、溫泉療養中心等。園內綠樹紅花小徑曲繞,1平方公里的水上遊樂場配備各類遊艇,水中養魚,兩岸垂柳,水杉景色宜人。七星公園是集旅遊、度假、觀光、紀念、朝拜、休閑、娛樂、養殖、垂釣、花卉培植、經濟林開發、商業服務等為一體的娛樂場所。 

七星橋

田集北一華里處的潤河上原有一橋,名七星橋。明《正德潁州志》載:“在州南五十里跨潤河水中生石七拳如北斗,土人架梁石上,通衢”。《阜陽縣誌》載:“七星橋,七孔,木樑面橋,潁州南五十里,以水中石子如北斗狀,故名。”傳說幾千年前,小潤河在田集北彎彎九曲,河水清澈見底,緩緩東流,水質優美,飲之甜潤,令人爽心清目。不知何時河中忽然有七塊青石擺如北斗星狀,傳說是天降。周文王曾專程來此降香,以謝天意。西晉時,人們在石上架橋,名七星橋。北宋時開國皇帝趙匡胤做皇帝前,曾押運糧草經此,待他做了皇帝后,又令人重修七星橋。原在七星橋南幾十米處有一聖旨橋,不知何代皇帝為保護七星橋所封。凡過聖旨橋的文官必須下轎、武官必須下馬。滄桑巨變,聖旨橋不知何時毀掉,二龍戲珠的石刻聖旨碑尚存完好。七星橋於1974年修阜地公路時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