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長街道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轄街道

秋長街道,隸屬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位於惠陽區中南部,東南與淡水街道連接,西南與深圳市坪山區坑梓、龍田街道接壤,北部與新圩鎮相接,東北部毗鄰三和街道。轄區總面積為109.9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秋長街道戶籍人口34432人,常住人口約22萬人。截至2019年,秋長街道轄1個社區和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惠陽區金秋大道111號。

秋長街道由秋溪和長興兩地各取一字而來。1949年,屬第五區。1958年,與新圩組成一個人民公社。1959年,與新圩分開,與淡水合併成一個人民公社。1966年,復為秋長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設區。2006年4月28日,秋長鎮舉行撤鎮設街道辦事處掛牌儀式。秋長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4°℃,年均降水量1650毫米。

秋長素有“千年客家文化,百年紅色經典”之譽,有悠久的人文歷史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如客家圍屋、宗祠等客家建築文化,釀豆腐、刀切羂)、客家鹽雞等客家飲食文化,以及客家山歌、舞獅、傳統武術等。秋長更是東江革命策源地,是葉挺、葉文匡等革命先烈的故鄉。在惠陽,秋長是客家圍屋最集中和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現存各式客家圍龍屋100多幢。

2019年,秋長街道地區生產總值達157.68億元,同比增幅2.8%。

歷史沿革


秋長街道由秋溪和長興兩地各取一字而來。
明清朝代屬上下淮社(都)。
清同治九年(1870)屬聖堂約堡。
民國20—36年(1931—1947)屬第二區。
1949年,屬第五區。
1950年屬淡水區(三區)。
1951年11月屬第五區。
1957年12月稱秋長鄉。
1966年3月從淡水公社分出秋長公社。
1958年,與新圩組成一個人民公社。
1959年,與新圩分開,與淡水合併成一個人民公社。
1962年4月屬淡水區所轄的稱秋溪公社和長興公社。
1963年2月屬淡水公社。
1966年,復為秋長人民公社。
1984年,撤社設區。
1987年4月設置秋長鎮。鎮政府所在地方為棚下嶺。
2006年4月28日,秋長鎮舉行撤鎮設街道辦事處掛牌儀式。
秋長街道圖片
秋長街道圖片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秋長鎮位於惠陽縣南部大亞灣畔,東經114°32ˊ,北緯22°45ˊ。轄區總面積為109.9平方公里。東南與縣城淡水鎮相連,西南與深圳市坪山區坑梓、龍田街道接壤,北部與新圩鎮相接,東北部毗鄰三和街道,離惠州港14公里,北距惠州市區35公里,東北靠永湖、良井鎮及惠州機場,西與新圩相鄰,西南與深圳特區接壤,西北連陳江鎮隆鎮。全鎮有5個中小型水庫,分別是雞心石、正徑、石門潭、白水寨、錫坑,總庫量2248萬立方米。其中雞心石水庫,總庫容量1321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72萬畝,裝有2台發電機,年發電量25萬千瓦時。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年供水量39萬立方米。

地形地貌

鎮內地勢東北高,山嶺連綿,中部、西南低,有小塊平地,屬丘陵地帶。

氣候

秋長鎮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境內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650毫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4℃,全年無霜期360—364天。
秋長街道圖片
秋長街道圖片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秋長街道轄1個社區和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惠陽區金秋大道111號。
秋長街道行政區劃
秋長社區維布村高嶺村新塘村
西湖村白石村嶺湖村茶園村
官山村周田村雙田村\
秋長街道圖片
秋長街道圖片

人口民族


人口

1994年底,全鎮總人口6255戶26925人(不含2—6萬外來人口),其中,第一產業4403人,第二產業2383人,第三產業7290人。農業人口22039人,占人口總數的81.8%;非農業人口4886人,占人口總數的18.2%。全鎮有48個革命老區村莊。有旅居海外的華僑及港、澳、台同胞1.8萬人。
截至2019年,秋長街道戶籍人口34432人,常住人口約22萬人。

民族

秋長鎮內上千人的大姓有葉、李、賴、曾、吳等,均為漢族,講客家話。
秋長街道圖片
秋長街道圖片

經濟


建國初期,秋長鎮僅有一間石灰廠和一間鐵木社。改革開放后的1979年,引進港商辦起了全市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秋長膠花廠。1979—1989年10年間,秋長共引進“三來一補”、“三資”工業企業67家。
1991年,全鎮工業總產值7077萬元,比1985年增長11.4倍,年遞增150%,其中“三來一補”企業工業產值4246萬元,佔全鎮工業總產值的60%。累計利用外資達850萬美元,來料加工裝配工繳費收入154萬美元。全鎮有村鎮工業企業227家。其中“三來一補”企業和“三資”企業共85家,廠房面積19.5萬平方米,工人8000多人,引進項目主要有毛織、絲花、塑料、玩具、五金、制衣、寶石、手袋、錶帶、傢具、假髮等10多個品種,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秋長鎮屬丘陵地區,農業以水稻、花生、甘蔗為主,是聞名海外的“淡水沙梨”的原產地。1991年農業總產值達541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3.3%,比1985年增長68.6%,年遞增9.1%。其中種植業產值2712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0.1%,林、牧、副、漁業產值2698萬元,佔49.9%。
1994年,全鎮社會總產值58251萬元。其中,工業產值43990萬元,農業產值7638萬元,建築業產值5723萬元,郵電、運輸業產值328萬元,飲食業產值572萬元。國民生產總值2906萬元,國民收入26475萬元,人均國民收入9881元。
1994年,全鎮有耕地面積3.5萬畝,其中水田2.1萬畝,旱地1.4萬畝。1994年糧食總產量10209噸,其中稻穀產量8934噸。花生總產量605噸。1994年水果面積1.5萬畝,總產量3744噸。生豬飼養量達1.07萬頭,豬飼養量達70.05萬隻。造林面積5000畝。農民人均收入2723元。全鎮擁有農用汽車210台,大中型拖拉機20台,手扶拖拉機154台。鎮內每月有集市,逢新曆三、六、九為圩日
秋長街道圖片
秋長街道圖片
2019年,秋長街道地區生產總值達157.68億元,同比增幅2.8%;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37億元,增長6.7%;工商稅收17.25億元。1-11月外貿進出口總額158.55億元。

文化


綜述

秋長系由秋溪鄉、長興鄉兩地名字各取首字而成,有著千年客家人聚居的歷史。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東江地區第一抗日民主政權在這裡誕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僑鄉,素有“千年客家文化、百年紅色經典”的美譽。秋長現存有較完整的各式客家圍屋100多棟,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文物保護單位23處,“周田二聖宮祈福活動”、“八月豆”製作工藝被列為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秋長街道圖片
秋長街道圖片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葉挺故居
葉挺故居位於惠陽市秋長鎮周田會水樓村。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基地。故居為葉挺祖屋,是其祖父葉沛林所建。一百多年來,戰火頻繁,都沒有破壞,解放后,一直得到人民政府的保護。1978年,被列為惠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1日,經維修,葉挺故居正式開館。葉挺故居為二進院落式建築,平面為二進四合院布局,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館名由葉劍英元帥題寫,紀念館正中大廳是葉挺的半身石像。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碧灧樓
碧灧樓位於秋長街道辦事處周田村老圍村民小組。據《葉氏族譜》記載:碧灧樓始建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建成,由惠陽籍馬來西亞著名僑領,有“吉隆坡王”之稱的葉亞來先生出資建造。碧灧樓坐西向東,是由泮池、禾坪、堂屋、橫屋、角樓等組成的客家圍屋。整體呈長方形,總面寬58.6米,總進深37米,佔地面積3797.66平方米。
會新樓
會新樓位於秋長街道辦事處周田村。建於民國。坐北向南,總面闊50米,總進深22米,佔地面積1100平方米。由前圍、堂屋、橫屋、角樓等組成的客家圍屋。禾坪前有泮池。圍屋正面置三門,中間大門為中軸祠堂門,門上嵌一青石匾,匾中央陽刻“會新樓”三字,鄒魯題。
會水樓
會水樓位於惠陽區秋長街道辦事處周田村。據《葉氏族譜》記載:始建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坐北向南。由泮池、禾坪、堂屋、橫屋等組成的客家圍屋。總面闊42米,總進深50米,佔地面積2100平方米。禾坪前面泮池,圍屋正面開三門,中間的為中軸祠堂大門,門廊立兩柱,雙步三架梁,三根木聯枋,梁架及撐角上有木雕;大門上嵌一匾額,塑“會水樓”三字。

社會


科技創新

2018年,秋長街道完成國家高新企業認定擁有量39家;完成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69.58%;完成規上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65%;推進省級以上創新平台5個;完成工業技術改造6家;完成“小升規”考核指標44家(工業38家);完成企業成長計劃產值億元以上14家。

掃黑除惡

2018年,秋長街道成立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秋長街道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總體方案》以及宣傳、整治等工作方案,先後召開20餘次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工作專題動員、部署會議,共投入100多萬元用於硬體設施建設、宣傳教育以及日常線索排查工作。截至2018年秋長街道共開展宣傳活動30餘次、發放宣傳資料6萬多份;收到疑似線索33條,移交相關部門核查33條,上報區掃黑辦11條。

生態環境

2018年,秋長街道森林面積增至4873.02公頃,街道轄區綠化覆蓋率達37.1%,人均公園綠地達11.72平方米。推進橫嶺河、周田水、張河瀝、馬蹄瀝等河道垃圾及淤泥清理工作。推進污水處理二廠及配套管網設施建設,建成10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池。

社會保障

2018年,秋長街道取消收入達標脫貧的低保戶48人,為205名重度殘疾人申請了每人每年2520元的重度護理費。為17名符合條件的貧困殘疾學生申請了扶殘助學補助。為216名重度一、二級殘疾人申請購買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為符合條件的困難歸僑申請了貧困歸僑專項扶持資金和困難歸僑子女助學金。落實廣東省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對象48人,惠州市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節育獎勵對象168人,惠州市農村獨生子女家庭政府津貼對象76人,惠州市惠陽區獨生子女父母獎勵對象53人。

文化教育

秋長教育的興起較早,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就建有挺秀書院(即今象山中學,1994年9月停辦),是當時縣內以書院代替儒學的幾間書院之一。
1994年,秋長鎮有中學1所,小學17所,幼兒園4所。校舍全部樓房化,在校學生566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5%。1994年有中學教職員工77人,小學教職員工243人。全鎮有文化娛樂場所31個,其中影劇院1座,錄像場8個,文化室16個,公園1個,老人活動室3個。有文學創作、攝影、舞獅、琴、棋、書畫等。
文物古迹有葉挺故居、惠(陽)寶(安)人民抗日游擊總隊舊址和路東抗日抗日總會舊址。
秋長街道圖片
秋長街道圖片

代表人物


綜述

秋長街道有“北伐名將”葉挺、“長征女傑”廖似光、“吉隆坡王”葉亞來、“廣東省第一位女共產黨員”高恬波等賢人志士。

葉挺

葉挺,毛澤東曾稱其為“共產黨的第一任總司令”,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生,廣東惠陽人。葉挺原名葉為詢,與啟蒙老師陳敬如師生感情深厚,陳敬如取“人要上行、葉要上挺”之意,寄望其挺身而出、拯救中華,為他改名為葉挺。
葉挺民國十三年(192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新四軍首任軍長,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等。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葉挺被國民黨反動派囚禁,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才重獲自由,但在隨後乘飛機前往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1989年11月,經中央軍委確定,葉挺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2009年9月,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葉挺被評為“新中國百位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葉挺
葉挺

廖似光

廖似光,惠陽區秋長周田村人。中國工農紅軍參加長征的30位女紅軍之一,工人運動社會活動家。

葉亞來

葉亞來,原名茂蘭,字德來。惠陽區秋長周田村人,是吉隆坡開埠功臣。清朝咸豐四年(1854),被賣到南洋淘金,由於其在礦場表現出色,很快贏得礦場主管信任並管理礦業。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葉亞來成為芙蓉地區甲必丹,清同治八年(1869年),接任吉隆坡華人甲必丹。清同治九年(1870年),雪蘭莪爆發內戰。葉德來率部數次擊退入侵者,收復吉隆坡,穩定雪蘭莪州局勢。被委任為吉隆坡首任行政長官,並獲得“巴生、吉隆坡光榮、英勇、勝利而忠誠的華人甲必丹”封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3月,光復勝利后至清光緒六年(1880年)間,葉亞來掌管吉隆坡政令,成為吉隆坡最高領導人,被稱為“吉隆坡王”。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4月病逝。

高恬波

高恬波,幼名慕德,惠陽秋長周田村人。17歲考入廣州婦孺產科學校。民國十二年(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民國十三年(192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廣東省首位女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