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潼關
唐代李世民的五言古詩
《入潼關》是唐太宗李世民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先從潼關的地理形勢和地位寫起,接著寫入潼關時的所見和所聞,最後又聯想到諸多古代名士入關和出關時的所作所為,讚賞他們的奇才和豪志,從而抒發了詩人想干一番事業的英雄氣概。這首詩寫現實和詠古相結合,借詠古而抒情,顯得質樸渾厚。
入潼關
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
霜峰直臨道,冰河曲繞城。
古木參差影,寒猿斷續聲。
冠蓋往來合,風塵朝夕驚。
高談先馬度,偽曉預雞鳴。
棄繻懷遠志,封泥負壯情。
別有真人氣,安知名不名。
⑴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境。
⑶襟帶:如襟如帶,比喻地形位置的回互接近。兩京:是指東京洛陽,西京長安。
⑷霜峰:指山峰積雪,浩白如霜。
⑸冰河:指結冰的黃河。
⑹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
⑺冠蓋:舊指仕宦的冠服和車蓋,也用作仕宦的代稱。合:會聚。
⑻驚:驚動。
⑼“高談”句:此句用公孫白馬典故。公孫龍,戰國時趙國人,名家代表人物。據《初學記》引《別錄》:公孫龍騎白馬過函谷關,關吏擋住說:“要過關,人可以,但馬不行。”公孫龍說:“白馬並不是馬,怎麼不可以過關呢?”關吏辯不過他,終於放行。
⑾“棄繻(rú)”句:此句詠西漢終軍入潼關時以拒絕接受出關憑證表達一定要在朝為官,有所作為事。繻,古時用帛製成的出入關卡的憑證。
⒁安知:怎麼知道。
人常說崤函地勢險要,放眼望去兩座京城就環繞在如襟帶的地形中。
土塬之上已是白雪皚皚,冰凍的黃河繞過潼關古城。
道路兩旁的古木林高高低低,猿猴的啼叫聲連綿不絕。
潼關往來的車馬從不停息,路面上風塵滾滾。
公孫龍騎白馬通過爭辯過函谷關,孟嘗君門客假作雞鳴騙開函谷關。
好男兒就該有棄繻赴邊疆的遠大志向,好男兒就該有為朝廷據守邊關的壯志豪情。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闡述的道理,又有幾個人能夠講說明白呢?
唐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太宗李世民欲封禪泰山,行至洛陽后,在夏六月,有星孛於太微(即有彗星出現),太宗以為不祥,遂停封禪,至冬日方返。這首詩就作在入潼關時,敘寫了在冬日入潼關時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抒發了詩人的毫邁氣概。
這首詩先從潼關的地理形勢和地位寫起,詩前六句敘寫作者冬日入潼關時的所見所聞,描寫出了潼關的地理形勢和歷史地位。接著寫入潼關時的所見和所聞,“冠蓋”兩句說明唐朝的潼關是交通要塞,過往行人很多,很繁華。再接著作者又聯想到諸多古代名士入關和出關時的所作所為,“高談”四句,作者連用公孫白馬、雞鳴狗盜、西漢終軍入潼關、“一丸泥”封函谷關四個典故再次強調了潼關一帶重要的軍事政治地位,同時也讚賞了他們的奇才和豪志。最後兩句講“紫氣東來”的故事,一方面是講李世民認為只有自己領悟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說的道理,也就是治國之道,就是重在尊重規律,遵循規律。另一方面是講昔日老子從函谷關、潼關經過,使《道德經》流傳千古,如今,李世民過潼關,也應該有所大有作為,他認為只有自己能掌控天下大勢,能夠成就千古帝業,這種捨我其誰的豪邁之氣顯示出不凡的王者風範,從而抒發了自己想干一番事業的英雄氣概。
在寫法上,這首詩寫現實和詠古相結合,借詠古而抒情,顯得質樸渾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