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破薛舉戰地

經破薛舉戰地

《經破薛舉戰地》是唐太宗李世民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前十句回憶往昔掃滅薛舉的征戰,追述了作者當年滿懷壯氣,仗節破敵,“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后十句描述李世民即位后暫停華軒,矚目俯視舊日戰地的情景。這首詩雄放宏拔,頗見動感與力度。

作品賞析


賞析

全詩二十句,分兩大段,前十句為第一大段,后十句為第二大段。
這首詩前十句是描寫詩人當年的英姿豪氣和與薛軍激戰的情形。前四句:“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詩人回憶起自己少年時期,英氣逼人,提戈持節,英勇殺敵,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志節如同秋霜一樣純潔。后六句:“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營碎落星沉,陣卷橫雲裂。一揮氛沴靜,再舉鯨鯢滅。”詩人以一系列新穎的意象來作比喻。在這六句中,詩人略去了戰爭中的細節,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象,一氣之下,勢如破竹,具有雷霆萬鈞之力。
第二大段寫重過戰地的所見所感。前兩句:“於茲俯舊原,屬目駐華軒。”詩人來到扶風戰場,停下有華蓋的帝王之車,俯視著舊日激戰的川原。“沉沙無故跡,減灶有殘痕。浪霞穿水凈,峰霧抱蓮昏。”這四句正是他所看到的場景。當年雙方激戰的痕迹,似乎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麼跡象了,只有軍灶還依稀地殘留著一點痕迹。“減灶”,語出《史記·孫子傳》,齊將孫臏用增兵減灶的計謀,以示兵力虛弱,誘魏將龐涓進入包圍圈,將其殲滅。這裡的“減灶”,實指軍灶,同時也補足了上一段對戰爭的描寫:不僅有戰場上的力的明爭,而且有帷幄中的智的暗鬥。然而這一切,似乎都成為歷史的陳跡了。那中原上的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麼明凈;遠處的峰巒有如蓮花,在薄霧的籠罩中,顯得朦朦朧朧。
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頗具特色。為了表達“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的感嘆,作者在前後兩大段中採用了對比的手法。首先是人物形象的對比,篇首,作者提戈仗節,生龍活虎,是雄姿英發的少年,而篇末感喟世途流易,人事滄桑,則顯然已漸入老成。其次是環境的對比,當初激戰時有如電起河決,星沉雲裂,一派劇烈動蕩之勢,而駐軒屬目時,卻是故跡沉沙,水凈蓮昏,一片安謐寧靜氣氛了,動靜之間,對比十分強烈。第三,由此而引出了情緒上的對比,前一段意氣昂揚,雄偉奔放,真有不可一世柏壯志豪情,而後一段則顯得雍容穩健,深沉凝重,在勝利的自豪中,摻和著一種因為時光易逝的淡淡的哀愁。這些前後不同的變化和對比,使人物形象更為豐滿,也使得詩思更為深厚,耐人尋味。
這首詩在形式上也自有其特點。除開始二句和結尾二句為散句外,中間全是一對一對的聯句,排疊而下,很象後來的排律,不過平仄不合粘對原則罷了。它在語言的工整和詞性的對偶上,繼承了齊梁詩的特點,為唐詩逐步向排律發展,起了首開風氣的作用,是一種創造中的探索。

評價

清·康熙皇帝《全唐詩》序:“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
清·范大士《歷代詩發》:“英毅之氣,勃勃行楮間,鍾伯敬謂太宗詩終陳隋響,讀之不能暢人,似非通論也。”
清·李因培《唐詩觀瀾集》:“‘營營碎落星沉,陣卷橫雲裂’十字足抵范蔚宗敘昆明。‘於茲俯舊原,屬目駐華軒。沉沙無故跡,減灶有殘痕’沉鬱頓挫,與漢高祖過沛歌風同一氣象。”

創作背景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趁機角逐。公元六一七年夏天,李淵與十八歲的兒子李世民從太原起兵,迅速南下、西進,於十一月佔領隋朝首都長安,控制了渭水流域。當時,敵對的割據勢力薛舉、薛仁杲父子佔據甘肅,稱秦帝,先都蘭州,后遷天水,有兵號稱三十萬。薛舉趁李淵初進長安,立足未穩之機,即派薛仁杲率兵攻打長安西路要塞扶風。當此之際,李世民毅然請纓殺敵,扶風一仗,使薛仁杲望風披靡。第二年(618年)薛舉病死,李世民繼續進攻,於折樜城大破薛軍,薛仁杲投降,甘肅併入唐境。這次與薛舉之戰,是新興的唐政權剪除異己,統一天下的最初的重要戰役,這一戰的勝利,為以後掃平佔據山西北部的劉武周、割據河南的王世充、佔有兩湖的肖銑等軍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首詩就是在天下太平之後,作者重經殊死決戰之地,對於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戰役的追憶,和對於眼前景物的感慨。

作者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一說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又說鉅鹿郡人。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后不久,唐高祖被迫退位,李世民繼立為帝,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在位期間,李世民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謚號文皇帝(后加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唐昭陵。他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