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舊宅
唐代李世民所創的五言古詩
《過舊宅》兩首詩的第一聯都是通過李世民自己巡幸舊宅,點出了他的身份今非昔比。中間的數聯都是描寫舊宅的景物,然後觸景生情,回憶起往事。末聯總結性的抒發自己一代帝王的宏偉氣魄與豪邁情懷。
兩首詩表明了李世民自己為什麼要從一蕃之地征戰天下,他的抱負不僅僅是威加四海,更有韜戈息兵的初衷。
其一
這首詩近擬於五言律詩。首聯“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不僅扣住題目“過舊宅”,同時又通過“翠輦”和“鳴笳”來指出如今的帝王身份。而且句中“新豐”和“譙邑”分別是漢室和魏室的皇家龍興之地,用他們來比喻自己的潛邸“武功別館”,其中的意境不言而明。
中間兩聯描寫舊宅眼前景。三、四句“園荒一徑新,苔古半階斜”,上句的“園荒”,表明舊宅被閑置無人居住;“徑新”透露出帝王舊宅平時有人守護整葺。下句則由“園荒”帶出“苔古”,由“徑新”帶出“階斜”。路邊階下鋪滿綠茸茸的蒼苔,遮住了半截斜階。詩句給人以新舊交織的觀感,這其中的舊正寓意著過去的自己,而新正象徵著如今的自己。而如今的自己來到過去自己的住宅,那種新舊交織,給予人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
“前池消舊水,昔樹發今花”,園池裡的流水不斷流淌更新著,老樹也不斷發出新芽開出新花,宅園裡始終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宋代朱熹有名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前池中為什麼沒有舊水,那應該是水有源。劉禹錫有名句:“病樹前頭萬木春。”可以看出作者對舊院的感情,水清花開,那是有源有根,自己的成生也正源於此,頗有生於斯,長於斯之味。
末聯“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尾聯氣魄宏大,剛健有力,充滿豪邁的情懷,既總結了全詩,又點出了題旨,歷來被認為與漢高祖劉邦《大風歌》氣勢相當。
其二
這首在格律上也具備五言排律的特色。第一聯“金輿巡白水,玉輦駐新豐。”點出詩人的身份,也是實景描寫。金輿、玉輦都是帝王身份的象徵,白水和新豐也是這種身份、出身的借代寫法。
“紐落藤披架,花殘菊破叢。”有瓜熟蒂落,脫穎而出的意思。那瓜成熟藤落,百花開后菊花還在獨放。這表達了詩人對經過重重磨難登上帝位的感慨,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葉鋪荒草蔓,流竭半池空。”這是對景色的實寫,從此我們可以看出詩人來到自己的故園“武功別館”應該是在這一年的秋天。但作者寫秋天卻沒有半點悲秋之意,這一定是心情使然緣故。
“紉佩蘭凋徑,舒圭葉翦桐。”這一句是對仗工整的句子,通過以眼前物用典喻己。前一句出自屈原,也是喻自己當年也是秋蘭佩帶在身上的一名貴族子弟。后一句借周成王剪桐葉封賞其弟,喻如今的自己貴為帝王,也能分封諸人。
“昔地一蕃內,今宅九圍中。”又是古今追憶,過去是一蕃之地的我,如今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這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架海波澄鏡,韜戈器反農。”這句是對自己的功績描述,四海澄靜,化劍為犁。這天下太平全靠的是自己征戰四方,結束天下紛爭。
“八表文同軌,無勞歌大風。”這句還是對自己功績的讚揚,天下同文同軌,不用像劉邦一樣唱讚歌。其中基調昂揚奮發,風格雄渾豪邁,結尾兩句,充分表現了李世民作為一代雄主的宏偉氣魄。
宋代學者陳岩肖在《庚溪詩話》:唐文皇既以武功平隋亂,又以文德致太平,於篇詠尤其所好。如曰:“昔乘匹馬去,今驅萬乘來。”辭氣壯偉,固人所膾炙。又嘗觀其《過舊宅》詩曰:“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一朝辭此去,四海遂成家。”蓋其詩語與功烈真相副也。
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簽》卷五:“風起雲揚之歌同其雄盼,自是帝王氣象方侔……太宗文武間出,首辟吟源。宸藻概主豐麗,觀集中有詩‘學庚信體’,宗向微旨可窺。”
王傳臚:這是一篇唐太宗志得意滿時的作品,雖然在詩文中太宗皇帝強調自己無需《大風歌》來壯聲勢。但這種帝王功成名就,一統江山的氣勢,讀起來與劉邦的《大風歌》又有何異。
褚為強:對往日生活的回憶、重遊故地也是太宗述懷言志詩的一個重要內容。其詩多為撫今追昔、慷慨懷古之作,表現了對昔日崢嶸歲月的懷念,充滿了一股豪邁之情。
胡紹玲:從表層看此詩極事鋪排,但其深層卻展示了唐太宗“建用皇極”的意識,抒發著帝王居高的情懷。
李世民於隋開皇十八年冬(599年初)出生於“武功別館”,十八歲隨父李淵起兵太原,南征北戰,結束了群雄割據的局面,統一全國,建立唐王朝。李世民即位后,於貞觀六年(632年)三十五歲時重臨武功舊宅,回顧往事,歷歷在目,撫今追昔,感慨頗深,創作了這組詩。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一說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又說鉅鹿郡人。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后不久,唐高祖被迫退位,李世民繼立為帝,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在位期間,李世民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謚號文皇帝(后加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唐昭陵。他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