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
中國北方傳統習俗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還有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以及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用料
食材 | 用量 |
後腿肉 | 500g |
麵粉 | 500g |
大蔥 | 1棵 |
生薑 | 1塊 |
蘿蔔 | 2個 |
食用鹽 | 2勺 |
雞粉 | 1勺 |
老抽,生抽 | 各一勺 |
花生油 | 2大勺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準備好所有的食材 |
步驟二 | 步驟二 | 蘿蔔洗乾淨擦成絲,放入鍋中煮五分鐘。 |
步驟三 | 步驟三 | 後腿肉剁成肉餡,加入老抽,生抽,花生油,食用鹽,雞粉,十三香調成餡。 |
步驟四 | 步驟四 | 把蘿蔔切碎放入肉餡中。 |
步驟五 | 步驟五 | 翻拌均勻即成為蘿蔔肉餡 |
步驟六 | 步驟六 | 麵粉加清水和成麵糰,揪成劑子,擀成圓形麵皮,包上適量的蘿蔔肉餡。 |
步驟七 | 步驟七 | 捏成月牙餃得形狀。 |
步驟八 | 步驟八 | 整整齊齊的餃子 |
步驟九 | 步驟九 | 鍋中放入少量食用油,把餃子放在鍋底,看到底部變黃,加入一碗水 |
步驟十 | 步驟十 | 蓋上鍋蓋,中火煎至成熟即可。 |
步驟十一 | 步驟十一 | 最家常的餃子,反而是最好吃的餃子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後腿 | 500g |
芹菜 | 1把 |
大蔥 | 1棵 |
生薑 | 1塊 |
麵粉 | 500克 |
食用鹽 | 2勺 |
雞粉 | 1勺 |
十三香粉 | 1茶匙 |
老抽 | 1勺 |
生抽 | 1勺 |
食用油 | 2大勺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準備好所有的食材 |
步驟二 | 步驟二 | 後腿肉剁成肉餡,蔥姜剁成末,加入兩勺食用鹽。 |
步驟三 | 步驟三 | 一勺雞粉,一勺十三香粉。 |
步驟四 | 步驟四 | 加入一勺老抽,一勺生抽,然後把肉餡拌均勻備用。 |
步驟五 | 步驟五 | 芹菜摘洗乾淨,切成末,放入鍋中焯水。 |
步驟六 | 步驟六 | 把芹菜末控干水份,加入調好的肉餡中。 |
步驟七 | 步驟七 | 到拌均勻即成為芹菜肉餡。 |
步驟八 | 步驟八 | 麵粉加涼水,和成不軟不硬的餃子麵糰。擀成圓形麵皮。 |
步驟九 | 步驟九 | 包上芹菜肉餡。 |
步驟十 | 步驟十 | 包成餃子得形狀,擺放整齊。 |
步驟十一 | 步驟十一 | 鍋中燒開水,放入餃子煮至浮起,然後點兩次涼水,再開鍋就熟了。 |
步驟十二 | 步驟十二 | 蘸上點餃子醋,一大碗水餃吃下去,好滿足!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大蔥 | 50克 |
生薑 | 5克 |
花生油 | 5ml |
鹽 | 4克 |
生抽 | 3ml |
白菜 | 400g |
雞蛋 | 3個 |
粉絲 | 300 |
餃子皮 | 500g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粉絲泡軟切碎 |
步驟二 | 步驟二 | 雞蛋鍋中炒碎 |
步驟三 | 步驟三 | 白菜開水汆一下,切碎 |
步驟四 | 步驟四 | 蔥姜 |
步驟五 | 步驟五 | 將幾種材料混合加入適量鹽,油,生抽 |
步驟六 | 步驟六 | 包餃子 |
步驟七 | 步驟七 | 煮熟出鍋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澄粉 | 150克 |
玉米澱粉 | 50克 |
豬瘦肉 | 200克 |
玉米 | 100克 |
胡蘿蔔 | 100克 |
香菇 | 100克 |
大蔥 | 50克 |
生薑 | 5克 |
花生油 | 5ml |
鹽 | 4克 |
生抽 | 3ml |
生粉 | 3克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準備食材:澄粉、玉米澱粉、豬瘦肉、玉米、胡蘿蔔、香菇、大蔥等。 |
步驟二 | 步驟二 | 豬肉剁碎、玉米取粒、胡蘿蔔剁碎、香菇剁碎、大蒜剁碎;放生薑、生抽、鹽、花生油、生粉拌均; |
步驟三 | 步驟三 | 澄粉、玉米澱粉拌均,加入適量沸水拌均至透明狀; |
步驟四 | 步驟四 | 揉成長條,分成小團; |
步驟五 | 步驟五 | 把小團擀薄成餃子皮; |
步驟六 | 步驟六 | 適量的餃子餡放入餃子皮中; |
步驟七 | 步驟七 | 包自己喜歡的餃子形狀,放入蒸籠中; |
步驟八 | 步驟八 | 清水煮沸,放入蒸籠,蓋上蓋子,蒸12分鐘; |
步驟九 | 步驟九 | 蒸好的餃子晶瑩剔透。香甜可口。 |
用料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莜面和普通麵粉混合,澆入開水,一邊澆一邊用筷子不斷攪拌成絮狀。 |
步驟二 | 步驟二 | 晾到不燙手揉成麵糰,用籠布蓋上醒著。 |
步驟三 | 步驟三 | 然後準備餡,我先準備了五色素餡。胡蘿蔔,香菇,木耳,青椒,蔥,姜,豆腐和蝦皮。 |
步驟四 | 步驟四 | 胡蘿蔔,姜和蔥切碎。 |
步驟五 | 步驟五 | 香菇,木耳,豆腐和青椒切碎。 |
步驟六 | 步驟六 | 鍋里熱少許油,先煸炒一下豆腐丁,盛出,然後再加入胡蘿蔔,蔥姜翻炒,再加入其他食材和蝦皮,用鹽,五香粉,花椒粉和蚝油調味,還可以加一些香油增香。五色素餡就做好了。蝦皮和蚝油非常提味,不建議省略。 |
步驟七 | 步驟七 | 然後準備韭菜雞蛋餡,兩個雞蛋打散。鍋中熱油倒入雞蛋。 |
步驟八 | 步驟八 | 用鏟子炒碎。 |
步驟九 | 步驟九 | 韭菜洗凈切碎。 |
步驟十 | 步驟十 | 鍋里放一些涼油,先放進韭菜翻拌均勻,這樣油在韭菜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可以防止韭菜遇鹽殺出水。 |
步驟十一 | 步驟十一 | 然後加入雞蛋和提前焯水的豆腐丁,豆腐丁也可以提前煸炒一下。加入鹽,花椒粉,少許雞精翻拌均勻,也可以加一些香油提香。韭菜雞蛋餡就做好了。 |
步驟十二 | 步驟十二 | 接下來準備包,取一塊麵糰,搓成條。 |
步驟十三 | 步驟十三 | 切成小劑子,用盆子扣上防干。 |
步驟十四 | 步驟十四 | 取一個小劑子擀圓,放入餡料,把餃子皮對著提起,兩邊要不一樣大,大的一邊用來捏褶子。 |
步驟十五 | 步驟十五 | 如圖,把褶子從邊往中間捏。 |
步驟十六 | 步驟十六 | 就是這樣折起來往中間捏緊,從兩邊往中間各捏三折。 |
步驟十七 | 步驟十七 | 一個蒸餃就捏好了。 |
步驟十八 | 步驟十八 | 然後包韭菜餡的,做成柳葉形。首先把餡兒放上,把一個邊向內折起來。 |
步驟十九 | 步驟十九 | 把第一個頭捏緊。 |
步驟二十 | 步驟二十 | 然後食指把右邊的邊往中間捏一褶。 |
步驟二十一 | 步驟二十一 | 大拇指再把左邊的往中間捏一褶。 |
步驟二十二 | 步驟二十二 | 大拇指和食指交替把兩邊往中間捏,直至整個餃子包好。 |
步驟二十三 | 步驟二十三 | 包好的蒸餃放在搭了濕籠布的籠蔽上。 |
步驟二十四 | 步驟二十四 | 柳葉形的~ |
步驟二十五 | 步驟二十五 | 蓋上鍋蓋大火蒸,上汽后15分鐘~蒸好后不要急著開蓋哦,燜三至五分鐘再揭蓋子~ |
步驟二十六 | 步驟二十六 | 成品~ |
步驟二十七 | 步驟二十七 | 成品~ |
步驟二十八 | 步驟二十八 | 用鹽,醋,醬油和油潑辣子調成蘸汁兒吃~ |
步驟二十九 | 步驟二十九 | 香香噠~ |
步驟三十 | 步驟三十 | 韭菜餡兒噠~ |
24節氣之冬至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冬至吃餃子還有說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傳統美食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此俗由來已久。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祈求平息戰亂,安享太平。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後來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在南宋時,臨安人也在冬至吃餛飩,也包含著對異族的憎恨和對太平的嚮往。
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餃子的風俗,稱為吃“捏凍耳朵”。這也有傳說: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原為醫官,告老還鄉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的鄉親受凍餓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於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捏成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施捨給鄉親吃。鄉親們服食后,凍爛的耳朵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這種“捏凍耳朵”吃,說是冬至吃了餃子不凍人。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而且混身發熱,頭上冒汗,於是稱讚冬至吃狗肉真好。狗肉性熱,冬天吃了確能暖身壯陽。從此在漢族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狗肉羊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在冬至至大寒的節令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補益身體,以求來年精神抖擻身強體壯。
在江南水鄉,則有冬至之夜吃赤豆粥的習俗。這也緣於古代傳說,南方的部族首領共工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因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所以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粥,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後來這種赤豆粥也稱為“冬至粥”,其中除了赤豆以外,也加入紅棗、核桃肉等,補益身體。
冬至,是山西漢族民間在農曆十一月的重要節日,俗稱“冬”節。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漢族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冬至節,仍然保留著許多歷史的遺跡。從冬至之日起,即進入了數九寒天。漢族民間保留有塗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形式多種多樣。
有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朵花瓣,花瓣盡而九九出,稱為九九消寒圖。
有的是橫十畫、堅十畫,製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塗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
有畫幾個中空的格子,選好幾個字,每字必須是幾劃。每日寫一筆,最後成為一句話,如“亭前屋后看勁柏峰骨”等語,稱為九九消寒句。
最雅緻的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各傢具體採用什麼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漢族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節,漢族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綉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後來,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多數是從集幣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節,晉北地區的男孩子習慣玩打崗遊戲。各持一塊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規定的成套動作,依次序擲擊瞄打。打倒對方所立的崗時,繼續往下進行。失敗后即與對方交換擲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為贏。女孩子們則習慣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種各樣。人人們往往也要湊熱鬧參加玩耍。
冬至節,舊俗也要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山西漢族民間有“冬至節教書的”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至今漢族民間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盛濃。
過去為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冬至節與東家結算工錢,準備回家。東家按傳統要設宴招待夥計,並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農村個體戶企業,還保留此俗,在冬至節設宴共飲。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晒后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漢族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冬節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啰啰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後,才逐漸變短。昔時潮汕城鄉在冬至日還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備三牲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冬至掃墓叫“過冬紙”。人去世未滿三年,後代掃墓應在清明節“過春紙”,以後才“過冬紙”。冬至掃墓,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藉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
冬至節,全省大部分地區習慣吃餃子,傳說冬至節吃了餃子不凍耳朵。山區傳統是吃糕。晉南地區興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南方有些地區冬至吃湯圓,據說是從赤豆糯米飯發展而來的。
四川地區冬至吃餛飩(抄手)。
廣西地區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個空心的,把肉放進去,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