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華文化人物

中國首個專門針對全球華人文化領域的年度人物評頒活動

2009年,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決定發起“中華文化人物”評頒活動,旨在“表彰文化先進,促進社會進步”。這是中國首個專門針對全球華人文化領域的年度人物評頒活動,表達我會以倡導人文精神為己任的信念,向“中華文化人物”的堅守與傳承致敬。

引領文化風尚,塑造時代精神。2015年1月6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聯合主辦,湖北中華文化促進會承辦,黃鶴樓科技園、湖北聯投集團協辦的“2014中華文化人物”頒授典禮,於2014年1月6日在武漢上演。葉嘉瑩[女,滿族,加拿大籍]、周韶華、郭蘭英[女]、車洪才、齊·寶力高[徠蒙古族]、李豆羅、劉和平、石大宇[美國籍]、呂嘉[義大利籍]、邵恩[英國籍]、健陽樂住[藏族]獲此殊榮。

正文


2014年12月16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聯合主辦的“2014中華文化人物”評頒活動在武漢舉行啟動發布會。作為國內首個專門面向全球華人文化領域年度人物進行表彰的慶典,“2014中華文化人物”評選活動,將以“引領文化風尚,塑造時代精神”為主旨,以更加包容的視角關注多民族、多領域的文化交流,致力成為發聲中華傳統文化的華人文化圈品牌標桿。
引領文化風尚,塑造時代精神。2015年1月6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聯合主辦,湖北中華文化促進會承辦,黃鶴樓科技園、湖北聯投集團協辦的“2014中華文化人物”頒授典禮,於2014年1月6日在武漢上演。葉嘉瑩[女,滿族,加拿大籍]、周韶華、郭蘭英[女]、車洪才、齊·寶力高[蒙古族]、李豆羅、劉和平、石大宇[美國籍]、呂嘉[義大利籍]、邵恩[英國籍]、健陽樂住[藏族]獲此殊榮。
葉嘉瑩、郭蘭英、劉和平等登上年度文化人物榜單
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形成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不僅要靠每一個中國人的努力傳承,更需要文化精英的先鋒引領。作為中國首個專門針對全球華人文化領域年度人物進行表彰的活動,“中華文化人物”自2009年12月啟動,連續六年,推選出那些“引領文化風尚,塑造時代精神”的文化人物,為人們提供一個沉澱思考厚積薄發的平台。
“堅守、傳承、禮敬、弘揚”,是本年度“中華文化人物”的榜單中的關鍵詞。1月6日,12位中華文化人物獲獎者聚首武漢,登上“2014中華文化人物”的頒獎舞台,分享他們對中華文化的思悟。

葉嘉瑩:甘願做中國古典詩詞的“擺渡人”


2014中華文化人物
2014中華文化人物
學者、詩詞家葉嘉瑩視詩詞為“民族生存延續的命脈”,她著作等身一生為學,甘願做中國古典詩詞的“擺渡人”。2014年,適逢葉嘉瑩90華誕,在她的九十年生涯中,執教地域之廣、時間之長、受眾層次之豐富都堪為華人教育界之奇迹。主席團評價她:相對於文載道,詩言志,她發現並提出詞的“弱德之美”。而她本人,她的文雅、博學與誨人不倦的長者之風,卻讓她成就了令人敬仰的、崇高的“師德”。
2014中華文化人物
2014中華文化人物
由於91歲高齡的葉嘉瑩2014年中生了三次病,未能親臨現場領獎,但是她特意錄製了VCR對能獲得此榮譽表示感謝。葉嘉瑩說:“接到通知,我當選了2014中華文化人物很是惶恐,我覺得自己微不足道,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可能我教的詩詞屬於中國傳統文化,而且70年都從事這個工作,所以才會選中我。非常抱歉年歲大了,身體不是很好,不能親自參加頒獎典禮,只能通過錄像的機會在這裡感謝大家。”

周韶華:無所畏懼的創新力


2014中華文化人物
2014中華文化人物
山水畫家代表人物、一級美術師周韶華,作為氣勢派的開宗創派者與理論建樹者,已85歲高齡的他對中國山水畫的探索一直堅持在實踐中不斷嘗試,只為尋找一種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這種努力,經年已久。
他從不介意已成的名聲和成就,只要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他寧肯放棄自己成熟的技術,即使原有的評價高度出現回落也無所畏懼。主席團評價他的畫,他的境界,就像他這個人,高大、氣勢磅礴,放在哪兒都是威風凜凜。
在周韶華身上,我們不僅能感受到牢籠古今的大師風範,更為他無所畏懼的創新慾望所動容,一位85歲的老人,卻表現出年輕人的朝氣蓬勃,聞雞起舞,筆耕不輟,佳作迭出,不可止息。幾十年來,周韶華從不間斷探索新畫風,他改變了當代中國畫的格局,建構了中國畫的新時代坐標,我們只能發出讚歎,讚歎這位老人,用他的探索精神震撼了文化界,震撼了每一顆熱愛藝術的心。
周韶華在頒獎典禮上說他得到中華文化人物誠惶誠恐:“中華文化何其博大,我所做的只是滄海一簇,極其有限。這次獲獎並不意味著我功成名就,這個獎不是給我自己的,還有一大批人在為中國畫的創新而努力。”周韶華深知中國畫創新非常艱難,“要把中國傳統文化5000年的精神帶到藝術中,還要開創我們這個時代的形態。承前啟後,中西貫通是個大工程,需要一代人的努力。”周韶華說會把這個獎帶給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帶給為中國畫創新而努力的朋友們。

郭蘭英:無可替代的“中國好聲音”


2014中華文化人物
2014中華文化人物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她的名字,她的歌唱,陶醉了中華大地。她是無可替代的、當之無愧的“中國好聲音”。這是主席團對郭蘭英的評價。“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悠悠歌者聲,深深祖國情。
2014年,恰逢郭蘭英從藝生涯的第80周年。她鑽研藝術,為中國民族歌劇表演體系的建立和民族演唱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她深入生活,在全國各地巡迴演出,傳播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多次受到國內外的藝術嘉獎。
獲評2014年中華文化人物,郭蘭英激動地說:“真的沒做什麼,我也說不出什麼,感謝中華文化促進會給我這麼高的榮譽,我受之有愧。我已經走了大半輩子了,今天又受到這麼高的榮譽,聽著前面這些老師的事迹,我反思自己,人民給了我這麼大的榮譽,真的有愧。我還能做什麼呢?我已經80多歲了,在我有生之年還能做什麼?我要向前面的老師學習,最後衝刺吧!”

車洪才:一諾千金難能可貴


2014中華文化人物
2014中華文化人物
年屆80的車洪才以36年的人生長度,信守對國家的承諾,心心念念兢兢業業編纂完成中國第一部《普什圖語漢語詞典》。一諾千金,難能可貴,而車洪才的慎獨精神更顯出他治學和道德之高尚。對中國外語翻譯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主席團評語:他將自己的半生時光奉獻給一個承諾,並告訴人們,如何將“承諾”一詞寫進人生詞典。
徠站在舞台上,車洪才很感謝中華文化促進會和鳳凰衛視能給他這麼大的榮譽,他說:“我只是做了一件知識分子應該做的份內工作,得到社會的認可讓我感到莫大的欣慰。我是50年代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時代的熏陶和傳統文化的影響讓我具有社會責任感。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讓我有信心和毅力堅持下來,終於堅守36年完成了這本詞典。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

齊·寶力高:在琴弦上歌唱與奔跑的一代宗師


2014中華文化人物
2014中華文化人物
齊·寶力高1944年出生於美麗的科爾沁草原,13歲進入內蒙古民族劇團,師從馬頭琴演奏家桑都愣。大自然的人傑地靈、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和老師的諄諄教導讓他成為了馬頭琴的一代宗師。
在從事馬頭琴藝術創作的50餘年來,他改革傳統馬頭琴,創下多個第一:創作了馬頭琴史上第一首齊奏曲目《鄂爾多斯高原》、出版了歷史上第一部蒙漢雙語馬頭琴演奏法、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支馬頭琴樂團……帶著鍾愛一生的馬頭琴走向維也納金色大廳,讓悠揚的琴聲穿越民族和地域的局限,傳遍世界的角落,成為中國的帕格尼尼
他對馬頭琴的改革、創新、發展和走上正規化的高等藝術教育之路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就連主席團也感嘆:他在琴弦上的歌唱與奔跑,他的深情與豪邁,讓他成為一個從草原走向世界的蒙古人。
2014中華文化人物
2014中華文化人物
如今,齊·寶力高獲評2014中華文化人物,粗獷的氣質震懾全場,他的獲獎感言引來了一陣又一陣的掌聲:“我演出過上萬次都沒緊張過,但是今天有點兒緊張,非常感謝中華文化促進會和鳳凰衛視能給我這個獎,作為一個中國人我今天非常牛。我是成吉思汗大兒子的兒子的兒子的兒子……但是好漢不提當年勇,我經常和我的同族說,別以為是成吉思汗的後代就牛的不行,成吉思汗已經上天了,是神了。我只相信毛主席的一句話:看今朝。我熱愛自己的民族,反對狹隘民族。我覺得自己的成功就是因為我有民族自尊和國家自尊。”齊·寶力高說只有天天和自己過不去的男人才是真男人,他覺得自己這輩子就干成了一件事就是馬頭琴。

石大宇:回歸傳統文化的創意教父


2014中華文化人物
2014中華文化人物
石大宇是美籍華人設計師。他一直致力於把根植於歷史文脈之中的傳統民藝與工藝帶回到當代生活中,希望能產生一種基於“當代中國文化”之上的新設計。他在發掘中國傳統工藝融入當代設計理念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主席團評價:他用人們看得見的一個又一個形體,演繹出中華元素、中國精神對於今天,對於未來的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不出書、不教書、不演講”的石大宇,在獲獎后感慨良多,他覺得自己承受不起這麼高的榮譽,在台上他首先向歷屆中華文化人物獲獎人表達了深深的敬意,然後他也表達了自己對設計之路的觀點:“一個設計工作者最重要的價值所在就是反省。在反思中發現陪伴中華民族走過榮辱興衰的傳統工藝,其永續的價值觀在數千年就存在了。如此珍貴的文化資產應該被傳承,經設計師之手再進化成當代設計。以此應該能發展出中華思維的當代設計觀,這只是我個人的工作想法和一生要走的路。”語畢,石大宇又一次感謝了中華文促會和鳳凰衛視,能將2014中華文化人物這個獎頒給他。

劉啟后:保護民間文化的腳步從不停歇


2014中華文化人物
2014中華文化人物
劉啟后是一位民俗攝影專家,他長年從事民間文化田野考察和文化遺產的挖掘、記錄、搶救、保護、研究與傳播。今年已是古稀之年的他,每月靠著幾百元的退休金跑遍了湖南省內的百餘個縣市及周邊相鄰省市。日晒、雨淋、風吹、霜打、冰凍、遇歹徒、遭狗咬、被蛇追、惹傷痛,甚或連命都搭上……幾百次進到深山探訪。
因為他的努力使得隆回縣花瑤挑花、嗚哇山歌、灘頭年畫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劉啟后卻不求任何回報。主席團評語:因為要記住那麼多的村寨,那麼多瑤家人的名字,那麼多挑花的式樣,所以他反而把自己完全忘記了。
站在2014中華文化人物的舞台上,老后還是那麼低調,他笑稱自己是劉姥姥進大觀園,不知所處。“我是從偏遠山區走出來的孤兒,是生活最底層的文化行者,能獲得中華文化人物這麼崇高的獎項,我非常感謝中華文促會,湖南文促會和鳳凰衛視的各位領導專家對我的厚愛。”
劉啟后回憶了自己在大山深處追逐民族文化的經歷,在場所有人都為之動容,“一晃三十七、八年過去了,一路走過來,我用我赤誠的心和滿腔的熱血,記錄了許多正在消亡的民族文化,留下珍貴的文化資料。”劉啟后還在現場動情的感謝自己的老伴,這輩子用勤勞、善良支持他的事業,扛起家庭的重擔。最後劉啟后說:“我願在追逐民族文化的美夢之中長醉不醒,我一定會繼續走下去。”

李豆羅:歸田不卸甲平民市長化身青嵐農夫


2014中華文化人物
2014中華文化人物
昔日南昌市長,今日青嵐農夫。在退休之後,李豆羅秉承“傳承華夏文化,恢復古村精華,重描青山綠水,美我故鄉天下”的理念,致力於將家鄉西湖李家村打造成一個文化旅遊生態新農村。李豆羅不僅敬業為民,更為中國新農村的建設提供了成功的典範。
主席團評語:無論當市長,還是當農民,他都當的精彩,他的故事告訴人們,重要的不是“你是誰”,而是“你在做什麼以及怎樣做”。
他的獲獎感言有著市長的風采,也有著農民的樸實:“今天不是來領獎的,而是來道謝的。感謝中華文化養育了我,感謝中華文化促進會抬愛了我,感謝鳳凰台抬舉了我,我是大家推上來的。從農民到市長,南昌市所有的農活沒有我不會幹的,南昌市市裡的官除了婦女主任沒有我沒當過的。我從農民到市長爬了40年,從市長到農民爬了4個小時,一下就回來了。雖然很累,但是我很欣慰。”同時,李豆羅還激情澎湃的描述了西湖李家生態新農村的新新景象,最後他說自己要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做一個對人民有意義的人。

劉和平:固守歷史做良心劇作家


2014中華文化人物
2014中華文化人物
劉和平出生於1953年,成長於戲劇家庭。父親是劇作家,母親是著名湘劇演員,他從小在劇場里長大,13歲休學,從父讀書。他既是國家一級編劇,從事舞台劇和電視劇創作,又是一名歷史學者,曾任湖南省衡陽市藝術研究所所長等職。他編劇的歷史劇正視歷史,反響巨大,成為業內標桿。
主席團評價他:一是“追求至高品質”,二是“不妥協精神”,這兩點,讓這位作家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與劇作的巔峰。
講述人:焦晃
講述人:焦晃
拿著獎盃的他非常感謝能得到這樣的榮譽:“電視編劇工作委員會的很多編劇讓我在這裡帶一句話:劉老師能得到2014中華文化人物的光榮稱號,說明今天最能代表大眾藝術的電視劇藝術又重新回到了文化的高度上。我代表中國成千上萬的編劇感謝給我這個榮譽。”

健陽樂住:修行與善業並舉


2014中華文化人物
2014中華文化人物
他的慈悲、安詳和力量之所以讓人感動,是因為對於這位年輕有為的僧人而言,文化已不僅是觀念與創造,更是修行與信仰。這是主席團對健陽樂住的評價。他是覺囊派第47代法主、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藏哇寺寺主、壤塘縣政協副主席、青年佛學家。
健陽樂住專註於對覺囊時輪教法的弘揚,致力非物質文化遺產覺囊梵音古樂、覺囊畫派唐卡藝術的傳承與傳播,並創辦公益學習機構“覺囊唐卡傳習所”和“藏醫藥研習班”,為當地貧困青少年提供學習一技之長、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機會。修行與善業並舉,健陽樂住對佛教傳統在中國的復興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2014年中華文化人物非他莫屬。
獲獎后,健陽樂住第一句“扎西德勒!”引發全場的掌聲,他非常高興能有此因緣:“當被告知獲此獎項,我很慚愧,其實我們也沒做什麼,主辦方對我們的文化如此的認同,也讓我們感到隨喜。非常感恩對我們的鼓勵,也非常感恩這個時代。非常榮幸能有這樣的因緣投身到這個國度,在這裡有佛道的根本並傳承了5000年。在當今因緣的碰撞和時空交錯的時間點,我們發願,為了人類的福祉,我們把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大成夢,共同修行。能參與這樣的共修也感到萬分的榮幸。在這裡祈願,希望我們可以利己利他,希望國泰民安,世界和平,希望我們早日建成人間的凈土。”

呂嘉、邵恩十年巡演眷眷不渝的祖國情懷


2014中華文化人物
2014中華文化人物
2014年6月、7月,澳門樂團先後訪問西藏自治區和台灣地區。隨著首訪高雄音樂會的最後一個音符的落下,澳門樂團宣告在十年中走遍全中國。作為一個地區性的樂團,十年之內走遍全國,率領該團成就這一壯舉的,是華人世界最傑出的兩位指揮家呂嘉和邵恩。主席團評語:在歷時10年、長久而漫長的音樂旅途中,人們從他們兩位享譽世界的華人指揮家身上,看到的是中華兒女不渝的祖國情懷。
呂嘉和邵恩一起到場,他們領獎后都感慨萬分,呂嘉動情地說:“這個獎對我有特殊意義,在歐洲我得過很多獎,但這是我在中國得到的第一個獎。這個獎給予我由衷的溫暖和家鄉的支持鼓勵。這讓我為中華文化事業繼續努力有了新動力。”澳門樂團十年巡演,中華文化促進會的倡議、支持、努力,加上澳門政府的支持,才有了這麼好的結果。讓內地人民看到澳門回歸后的文化,讓澳門看到了祖國的雄偉山河與文化底蘊。呂嘉提及整個過程依然激動不已,他還說:“在巡演中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中國邊遠山區,那裡的人民對音樂的熱愛和支持讓我感動。今年6月去拉薩和西藏歌舞團一起演出,他們的樂器是殘破的,樂譜是手抄的,演奏的是莫扎特39號交響曲。這個曲目難度很高。如果莫扎特在天堂聽到世界屋頂傳來他的音樂一定也會感動的。”
邵恩則表達了對澳門樂團所有成員的由衷感謝,他說:“我不該拿這個獎,43場音樂會都是澳門樂團的團員努力的結果。我的老師教我第一課就是愛團員,愛觀眾。今天我把這個獎送給所有的團員。”

緬懷文化大家追思時代精神


2014中華文化人物
2014中華文化人物
中華文化促進會與鳳凰衛視共同主辦“中華文化年度人物”頒評活動,是旨在表彰中華文化先進,促進傳統文化傳承;更是向世界華人文化精英致敬,促進海內外炎黃子孫民族精神的凝聚。
雖然每年都有新的中華文化人物帶著他們的理想與堅持登上舞台,但每年也都有一些文化大家離我們而去。緬懷,是對他們表達思念與敬意的最好方式。因此,每年的“中華文化人物”頒授典禮都會設置一個特別環節——緬懷本年度隕落的華語文化圈大家。
今年的頒授典禮,我們一同追憶電影導演藝術家吳天明、二胡演奏家閔慧芬、哲學與宗教學家方立天、哲學家湯一介、音樂家周巍峙、作家張賢亮、翻譯家沙博理、歌唱家王昆八位在2014年辭世的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