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塘

乾塘

乾塘鎮位於坡頭區東部,東南瀕南海,西與坡頭鎮接壤,北與吳川市黃坡鎮隔海相望。鎮人民政府駐三合窩圩濱海路,距區人民政府駐地21.5公里。轄1個社區居委會和6個村委會,103個自然村。面積53平方公里。

乾塘鎮水陸交通方便,坡(頭)乾(塘)公路通廣湛公路,渡輪從南三友善直通霞山。海岸線長19公里,鑒江在該鎮出海。三合窩漁港是湛江市重要漁港之一。附近海域盛產海蜇。村民半漁半農,海洋捕撈和水產養殖業發達。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花生、蓮藕等。乾塘蓮藕種植面積大,畝產高,質量好,暢銷省內外。有海岸林帶5200畝,紅樹林830畝。礦產有石英砂和鋯、鈦等,但工業發展緩慢。

2004年末,總人口37226人,其中農業人口34849人,佔總人口的93.6%。有初級中學2所,小學10所,衛生院1所。工業總產值2997萬元,比1984年(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增長4.65倍;地方財政收入239萬元,比1984年增長12.2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2715元,比1984年增長10.17倍。

綜合概述


總述

乾塘,湛江市坡頭區轄鎮。1961年建乾塘公社,1983年改區,1987年建鎮。位於區境東部,距區府18公里。面積60平方公里,人口3.3萬。鎮政府駐三合窩圩。有公路接廣湛線公路,船運可直入湛江港。轄三合、沙城、南寨、乾塘、大仁堂、三片、米稔7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釀酒、造紙、炮竹、瓊脂、玻璃等廠。農業主產水稻、蕃薯、甘蔗、蔬菜、花生等。

建置沿革

乾塘自隋朝起屬吳川縣轄,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1899年11月16日),清政府在法國威脅下籤訂《中法廣州灣租界條約》,乾塘被划入租界,淪為法國殖民地。民國32年(1943年)2月,日本入侵廣州灣,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民國政府收復廣州灣設湛江市,乾塘歸湛江市。1949年12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湛江,乾塘歸湛江市人民政府轄。1950年4月,屬湛江市濱海區管轄。1951年6月,濱海區劃歸吳川縣管轄,濱海區分出坡頭區稱第八區,乾塘屬第八區管轄。1956年11月,第八區改稱坡頭區。1957年4月,乾塘稱坡頭區南二鄉,1958年10月,劃歸湛江市郊區坡頭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6月,撤銷坡頭人民公社改為坡頭區,原坡頭人民公社分為坡頭、麻東、高山、五合、乾塘等5個小公社,由區轄。1963年2月,恢復大公社體制,撤銷坡頭區,把坡頭、麻東、高山、五合4個小公社合併複名為坡頭人民公社,乾塘成為大公社體制。1965年,乾塘人民公社駐地遷往三合窩。1983年6月,乾塘人民公社改稱乾塘區公所;1987年9月區公所改稱鎮。1984年,從湛江市郊區分出歸新成立的坡頭區管轄,至2004年不變。

人口狀況


人口變化

1984年,全鎮總戶數5863戶,其中農業戶5755戶,非農業戶108戶;總人口26247人,其中農業人口25589人,非農業人口658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95人。人口出生數644人,出生率24.5‰;死亡人數121人,死亡率4.60‰;自然增長率19.96‰。
1990年,全鎮總戶數6802戶,其中農業戶6293戶,非農業戶509戶;總人口31456人,其中農業人口29506人,非農業人口1950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94人。人口出生數846人,出生率28.005‰;
死亡人數167人,死亡率5.55‰;自然增長率22.47%。
2000年,全鎮總戶數9939戶,其中農業戶8741戶,非農業戶1198戶。總人口38411人,其中農業人口36925人,非農業人口1486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25人。人口出生數411人,出生率11.19‰;死亡人數192人,死亡率5.23‰;自然增長率5.96‰。
2004年,全鎮有10098戶,其中農業戶9038戶,非農業戶1060戶;總人口37226人,其中農業人口34849人,非農業人口2377人。人口密度為平方公里702人。人口出生數424人,出生率10.79‰;死亡人數203人,死亡率5.17‰;自然增長率5.63‰。與1990年相比,增加5770人,增長18.34%,年遞增1.31%。

人口構成

性別構成1984年,全鎮有男性13006人,女性13241人,性別比(以女性為100,下同)為98.23。1990年,男性15624人,女性15832人,性別比為98.69。2000年,男性19918人,女性18493人,性別比為107.71。2004年,男性19609人,女性17617人,性別比為111.31。
民族構成2000年,漢族人口38334人,佔總人口的99.80%,其他17個少數民族77人,佔總人口的0.20%,分別是壯族30人、傣族7人、苗族6人、蒙古族5人、拉祜族5人、侗族4人、基諾族4人、佤族3人、藏族2人、彝族2人、朝鮮族2人、布依族2人、回族1人、瑤族1人、哈薩克族1人、黎族1人、毛南族1人。
年齡構成1984年,全鎮0~14歲10244人,佔總人口的39.03%;15~64歲14979人,佔57.07%;65歲以上1024人,佔3.9%。1990年0~14歲12045人,佔38.29%;15~64歲17518人,佔55.69%;65歲以上1893人,佔6.02%。2000年,0~14歲13886人,佔36.15%;15~64歲21447人。佔55.84%;65歲以上3078人,佔8.01%;其中:百歲以上老人1人。2004年,0~14歲13934人,佔37.43%;15~64歲20571人,佔55.26%;65歲以上2721人,佔7.31%;其中:百歲以上老人1人。
文化構成1984年,全鎮6歲以上13371人,其中小學文化程度8254人,佔61.73%;初中3771人,佔28.20%;高中(含中專)1245人,佔9.31%;大專以上佔1.94%。1990年,全鎮6歲以上18145人,其中小學文化程度11954人,佔65.88%;初中4684人,佔25.81%;高中(含中專)1474人,佔8.12%;大專以上33人,佔0.18%。2000年,全鎮6歲以上29876人,其中小學文化17307人,佔57.93%;初中文化10155人,佔33.99;高中(含中專)2202人,佔7.37%;大專以上212人,佔0.71%。2004年,全鎮6歲以上31217人,其中小學文化18016人,佔57.71%;初中文化10483人,佔33.58%;高中(含中專)2478人,佔7.94%;大專以上240人,佔0.77%。
職業結構1984年,全鎮勞動力12366人,占人口總數的47.11%。從事第一產業的9863人,占勞動力總數的79.76%;從事第二產業的2041人,佔總勞動力的16.50%;從事第三產業的462人,佔總勞動力的3.74%。1990年,勞動力14390人,占人口總數的45.75%。從事第一產業的11438人,佔總勞動力的79.49%;從事批二產業的2517人,佔總勞動力的17.49%;從事第三產業的435人,佔總勞動力的3.02%。2000年,勞動力17462人,占人口總數的45.46%。從事一產業的13063人,佔總勞動力的74.81%;從事第二產業的3698人,佔總勞動力的21.18%;從事第三產業的701人,佔總勞動力的4.01%。2004年,勞動力17698人,佔總人口的47.54%。從事第一產業的12487人,佔總勞動力的70.56%;從事第二產業的4417人,佔總勞動力的24.96%;從事第三產業的794人,佔總勞動力的4.48%。與1984年相比,從事第一產業人數比例下降9.2%,從事第三產業人數比例只提高0.74%。

經濟建設


農業

2004年,乾塘鎮總人口37226人,其中農業人口34849人。耕地面積21079畝,其中水旱田14922畝,坡地6157畝。農業人口平均每人有耕地0.6畝。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農作物。建國后,大力興修水利,乾塘鎮在坡頭區內水資源較豐富,水利設施較為完善,保證了農作物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種植業

1949年,鎮內稻禾面積13665畝,總產1355噸,平均畝產99公斤;番薯面積7885畝,總產384噸(5斤番薯摺合1斤稻穀,以下同),平均畝產49公斤。建國后,農民生產積極性大提高。1952年,糧食比1949年增長19.82%,農業總產值增長7.3%。1957年夏收前,全鎮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政府領導社員治理三江,生產條件大為改善。1957年,農業總產值62萬元,比1949年的29萬元增加33萬元,增長1.02倍;糧食總產2248噸,比1949年的1761噸增加487噸,增長27.65%,其中稻穀總產1727噸,比1949年增加372噸,增長27.45%。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發展商品生產,使農業連年獲得豐收,整個農村經濟進入興旺發達時期,農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04年,全鎮農業總產值9271萬元,比1984年增長3.07倍;糧食總產量11247噸,比1984年的10404噸增加843噸,增長8.1%。其中稻穀總產8803噸,比1984年的8029噸增加774噸,增長9.64%。
1995年前,乾塘鎮未種植過蓮藕。1996年,乾塘鎮三片村委會大屋頭村青年農民陳昶紅從廣西引進蓮藕種植,獲得成功,其他農戶跟著種植。經過幾年的栽培,培育出紅芽藕新品種,使生產周期縮短了一半,產量大幅提高。一年可種兩造,早造三月種植,七月收成;晚造八月種植,十一月收成。乾塘藕體不長,肉厚飽滿,肉質細膩,粉脆如酥,口感好,味道美,澱粉含量高,含有多種維生素,享譽省內外。2004年,乾塘鎮有3125戶種植蓮藕,佔總戶數的13%,面積6250畝,總產12500噸,產值2500萬元。乾塘藕成為該鎮特色農產品,群眾稱乾塘鎮為蓮藕鎮。
部分年份乾塘鎮農業種植情況統計表
表12-2-1 單位:畝噸萬元
年份種植面積和產量農業總產值
水 稻番 薯花 生甘 蔗蔬 菜
面積總產面積總產面積總產面積總產面積總產
1949136651355788538425611523529
1952143601616845046729513665538
1957133801727895050091636759562
19651722217021192179725394528215542614987
1978331605473111361561493820234735015176267
198431475802912050237149984676441676164164685
19902992580361093623085768519410163585512422107
20002895191041067426355083475627088459343
20042809988038830242329302487656118549271

林業

建國前,乾塘地一片荒蕪,風沙滾滾。建國后,乾塘人民積極響應黨和政府關於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1954年,營造三合窩到沙城7公里長護林帶,總面積3.8萬畝。1985年,乾塘鎮幹部群眾執行廣東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十年綠化廣東大地”的決定和湛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年消滅荒山、五年綠化湛江”的目標,大規模植樹造林運動,沿海造防風林,灘塗種紅樹林,經過五年的奮戰,至1990年,基本消滅宜林荒地荒灘,綠化率達99.9%。1994年,在北馬圍至塘尾圍交界處的灘塗250畝,種植秋茄紅樹林3700株。2003年,乾塘鎮政府利用中荷合作項目提供的資金和種苗——海桑種,在煙樓村至嶺上村沿海灘塗種紅樹林580畝,生長良好,有的已高達20餘米。2004年末,全鎮森林面積7137畝。
部分年份乾塘鎮林業生產情況統計表
表12-2-2單位:畝
年度當年造林面積年末實有森林面積主要樹種
1957木麻黃
19624259481木麻黃
196548366963木麻黃
1978280511133木麻黃
19846211木麻黃
19902595676木麻黃、桉樹
20002507362木麻黃、桉樹、秋茄、海桑
20044507137木麻黃、桉樹、秋茄、海桑

水產業

乾塘鎮面臨南海,臨近上利劍沙漁場,海洋捕撈海面遼闊;灘塗廣闊,海水養殖得天獨厚。鎮內4個村委會臨海。1949年,有149艘漁船,海洋捕撈產量有355噸。是年,沒有海水養殖,淡水養殖面積有8畝,總產2噸。1956年,鎮內組建10個漁業合作社,有漁業戶578戶,漁業人口2131人,由國家供應口糧,促進了漁業生產的發展。1957年,海水產品總產量539噸,比1949年增長1.52倍。進入70年代,三合窩漁港建起防波堤、護岸堤、避風塘等工程,進一步促進漁業生產的發展。1974年底,三合窩漁港建成漁業碼頭。1978年,國家公布全國491處漁港名錄,其中三合窩漁港入編。
三合窩漁港由於歷年在港灣上建蝦池、養蚝等,造成港區水域和入海徑流減少,口門淤淺,航道狹窄,避風條件惡化,漁區人民迫切希望改變漁港區現狀。1995年,乾塘鎮人民政府向省海洋與水產廳請求把三合窩漁港整治工程列入省1995年漁港基建計劃。
1985年7月,“兩水一牧”開發性農業,迅速在乾塘鎮開展。2004年末,全鎮海水產品產量9359噸,其中海洋捕撈產量2439噸。海水養殖產量6328噸,養蝦產量431噸,蚝場1065畝,蚝肉產量650噸;淡水養殖面積2655畝,產量592噸。
部分年份乾塘鎮水產業情況統計表
表12-2-3 單位:噸畝萬元
年 度海洋捕撈產 量海水養殖淡水養殖漁業產量
面 積總 產面 積總 產
194935582
195236382
1957639186
196551030045
19785423368
198449317857899
1990141019871613130339672
200025008734430726465504623
200424399315632826555924114
海蜇是乾塘鎮特色產品。乾塘海域微生物豐富,很適合海蜇繁殖生長。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至立夏后15天是海蜇到乾塘沿海大量繁殖生長季節,這時沿海群眾出動80~100艘木船、機船在沙域一帶海域進行捕撈。海蜇捕上岸后,用刀把傘部與口腕部割開(傘剖用竹篾或刀片刮凈斑點),經過三次鹽、礬水浸漬,去其汁,色遂白,所得產品稱海蜇皮,口腕部稱海蜇頭。產品遠銷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澳洲等國和香港、澳門、台灣地區。2004年,乾塘鎮海蜇產量1130噸,創歷史最高紀錄。

畜牧業

1957年末,全鎮生豬存欄量3712頭,耕牛存欄量1204頭,三鳥存欄量2.5萬隻。1965年末,生豬存欄量2950頭,耕牛存欄量1473頭,三鳥存欄量2.8萬隻。改革開發后,畜牧業生產發展較快。1990年生豬存欄量7884頭,耕牛存欄量2165頭,三鳥存欄量6.2萬隻,肉類總產量569噸。2000年末,生豬存欄量8170頭,耕牛存欄量2183頭,三鳥存欄量10.7萬隻,肉類總產量569噸。2004年末,生豬存欄量10240頭,耕牛存欄量1347頭,三鳥存欄量10.2萬隻,內類總產量1139噸。
部分年份乾塘鎮主畜牧業情況統計表
表12-2-4單位:頭只噸萬元
年 度生豬耕牛三鳥年末存欄量和產量
生 豬耕 牛肉類總產量產值
1949211011181000070004000160
1952242012201100070004000158
1957371212041300080004000278
1965295014731400080006000105
1978972515381600090006000340
198412140215626000280006000444176
19907884216535000210006000569375
20008170218358945290781076413631211
20041024013475586041525435511391444

水利

乾塘鎮被米稔江、乾塘江、梅魁江三水分割,人們出入乾塘須經幾重渡,交通十分不便,三江兩岸沒有堤防設施,如遇上颱風、暴雨、大海潮,江水與海潮橫流,農作物十種九不收,至使群眾背井離鄉、流離失所逃荒。建國后,黨和政府發動人民群眾大搞水利建設,開挖排溝灌渠修築堤圍,建抽水站,使低田自流灌溉、高地提水灌溉,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農作物旱澇保收,高產穩定。

引鑒工程

工程以防洪治澇為主結合引灌。先期工程於1957年開始,1960年完成。將鑒江上游吳川縣境內河床進行截彎取直疏洪。在乾塘洪澇區內分別開挖滘仔、萬屋、八哥、三合等4條疏洪渠道,總長36公里,排渠分別寬6~12米不等。下游在鑒江出口處建防潮堤和排洪灌溉系統設施。防潮堤圍總長7.5公里,有4座排洪閘。
後期工程於1970年冬至動工,1972年春完工。由吳川縣再次擴建鑒西江上游大岸進水閘,加大流量,引入水源,結合田園化規劃,三畝一丘的統一設計配套建設灌溉渠系,加固水域防堤,提高灌溉水位。建設的灌溉渠道有南寨、嶺上、梅魁、北馬東西、飛沙東西、那洪、三合等乾渠,總長30.6公里,支渠282條長128.8公里。
至1973年4月,乾塘先後建成北馬、南寨、三合、北哥、雞心坉、鑒西尾、三片等7座水輪泵站和32座機電抽水站,抽取鑒江水,灌溉農田2.5萬畝(含提水灌溉6000畝),使單造變雙造,畝產由35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但80年代起,隨著農村體制的變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管水人員解散,渠道淤積,建築物殘舊又遭人為破壞,沒有維修工程費投入,灌溉面積便逐年減少。至2004年,灌溉面積只有1.2萬畝。
北馬海圍北馬海圍位於乾塘鎮西南部、鑒西江出海口,圍內集雨面積123平方公里,堤長11.6公里,捍衛面積6.677萬畝,捍衛人口1.2萬人,是坡頭區最大的圍墾工程。
北馬海圍是由23個分散小垉逐年聯並建成的防潮圍墾工程。位於鑒西江出海處。1956年,把梅魁、三片、大仁堂、上下垉、回鄉、亞義、兩邊嶺、西村、和中、滘兒、西滘、官滘、南寨、煙樓、山咀、朱阻、長莖、廣文、蟹眼、憧企、三合等23個小垉的共1684畝垉田聯併入南寨圍;1957年文太、大垉、萬屋等小圍共3642畝垉田聯成乾塘圍;1959年將米稔、江尾、埇尾等聯成飛沙圍小圍面積7250畝。1966年10月動工將南寨圍、乾塘圍、飛沙圍聯成北馬圍,次年5月竣工。逐步並聯成北馬圍。北馬圍由國家設置工程機構管理。
北馬海圍負擔著引灌排洪和防潮的雙重任務,1980年被第七號颱風暴雨衝垮部分堤段,是年國家投資18萬元,1985年國家又投資21萬元進行維修加固。至2004年,堤段培高5.5米~6米高程。主堤段頂面寬6~8米,副堤面寬2.5米~3.5米。

工業

70年代,乾塘公社辦有農機修理廠、造船廠、爆竹廠各1家。農機修理廠、造船廠於1982年關閉。1984年,鄉鎮企業有威化餅副食品廠、瓊脂製造廠。992年副食品廠1停產。1990年爆竹廠由私人承包,因出事故,2000年被責令停產。是年,乾塘鎮有2家民營企業:源通硅砂有限公司和米稔石英砂廠,固定資產各500萬元,年平均產值各900萬元。2004年,全鎮工業總產值2997萬元,只佔全鎮社會總產值的19.4%。

商業

墟內有一座20世紀70年代建成的2000多平方米農貿市場和一座2000年建成的1000多平方米的雜貨成交市場,有批發門市部4個、五金交電店5間、中藥材店4間、飲食店4間、大排檔1間、小餐店4間、髮廊7間、糧油銷售店2間,花生油加工廠1家、養殖飼料店5間,化肥農藥店3間、百貨商店3間、日雜商店3間、照相館2間、打字複印店2間、文具店3間、手機店3間、水產用品店1間、修理店4間、磁磚店2間以及小賣店20間。每個村委會都有小市場和小賣部。整體商場經濟發展較緩慢。三合窩墟逢農曆三、六、九為圩日,因居民少,廠場少,往來人少,市場不夠繁榮。2004年,商、飲業總產值602萬元。

管理機構


1961年6月,從坡頭人民公社析出成乾塘小公社,1963年2月改為大公社體制。1968年成立乾塘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革命委員會設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郊區委員會任命,辦事機構設辦事組、政工組、保衛組和生產組,生產組設立多種經營辦公室(簡稱多辦),負責全社群眾外出務工的聯絡和安排。
1983年6月,撤銷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管理體制,改乾塘公社為乾塘區公所,作為郊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原人民公社經濟方面的工作,由新設立的農工商聯合總公司管理,原生產大隊的經濟組織,改為農業生產合作社或聯社。1987年撤銷乾塘區公所,建立乾塘鎮人民政府,鎮人民政府設立政府辦公室和財貿辦、民政辦、企業辦、建委、教辦、計劃生育辦、司法辦、經管站、農科站、水電所、林業站、廣播站、文化站。1987年增設國土所、信訪辦、勞務站、監察辦、生豬辦。1996年又增設基金會。2002年3月,鎮人民政府機構改革,內設黨政辦公室、農業辦、社會事務辦、規劃建設辦、計劃生育辦、維穩及綜治辦、司法辦等8大辦公室。
乾塘鎮1984~2004年主要領導人簡表
表12-2-5
職務姓名籍貫任職時間
李康來湛江坡頭1984.7~1986.12
鄭貴雄湛江坡頭1986.12~1987.3
馮偉生湛江麻章1987.5~1990.3
洪世湛江麻章1990.3~1994.12
李康福湛江坡頭1994.12~1996.2
李本鵬湛江坡頭1996.3~1998.8
李國興湛江坡頭1998.9~2002.1
黃康貴湛江坡頭2002.3~2003.6
劉耀方湛江麻章2003.6~
關紅章湛江坡頭1983.11~1984.9
馮偉生湛江坡頭1985.2~1987.3
李義清湛江坡頭1987.3~1990.4
李康福湛江坡頭1990.4~1994.12
黃華湛江坡頭1994.12~1997.8
鄭陽保湛江坡頭2002.3~

村居委會


乾塘鎮下轄米稔、乾塘、三片、大仁堂、南寨、沙城6個村委會和三合1個居委會。
米稔村委會位於乾塘鎮西部,東與乾塘村委會接壤。西是坡頭鎮的五合村委會,南連接坡頭鎮梧村村委會、北與坡頭鎮的民有村委會和吳川市黃坡鎮的三柏村相連接。轄埇尾、耙螺、周屋、沙崗、米稔、垌心、嶺腳、西頭屋等8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2004年,有村民1034戶,人口4199人,其中男2214人,女1985人。耕地面積2860畝,村民種植水稻、花生、番薯為主兼開採石英砂。村委會駐米稔村南坡乾公路側。
乾塘村委會位於乾塘鎮西部,村委會駐乾塘陳氏大宗東面、坡乾公路旁。轄大埔、埠頭嶺、長田尾、九母塘、那謀、東邊塘、上房、西路、七甲、五甲、二甲、八甲、大屋等13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2004年,有村民1316戶,人口5302人,其中男2793人,女2509人。總耕地面積3656畝。村民種植水稻、番薯為主,兼開採石英砂、淡水養殖魚蝦。
三片村委會位於乾塘鎮西北部,東與南寨村委會相連,南連三合居委會和北馬圍,西與乾塘村委會隔江相望,北與大仁堂村委會接壤。轄東三片、西三片、大屋頭、高州兒、梅魁、李埡田、楊埡田、戴埡田、東壁屋、西壁屋、坡塘、上那洪、中那洪、下那洪、上萬屋、下萬屋等16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2004年,村民有1485戶,人口5665人,其中男2978人,女2687人。耕地面積3619畝,村民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蓮藕兼淡水養殖魚蝦。村委會駐西三片村南,黃乾公路側。
大仁堂村委會位於乾塘鎮西北部,東臨鑒江,並與南寨村委會相接,南與三片村委會連接,西與吳川市黃坡鎮三柏村相鄰,北與吳川市黃坡鎮的烏坭村接壤。轄高嶺兒、旦埔、嶺上、大仁堂、博棹、橫路、六公坡、東村等8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2004年,村民有1459戶,人口5671人,其中男2983人,女2688人。總耕地面積3574畝,種植水稻、番薯、花生、蓮藕為主。小部分人從事淺海捕撈和養殖蚝、貝類、魚、蝦。村委會駐嶺上與大仁堂兩村交界處,黃乾公路東100米處。
南寨村委會位於乾塘鎮東北部,東臨鑒江口,南鄰沙城村委會和三合居委會,西接三片村委會,北連大仁堂村委會。轄煙樓、南寨、姓文、官滘、西滘、西元、西村、廣文北、廣文南、沙崗嘴、田頭屋、麻登、新屋等13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2004年,有村民1519戶,人口5779人,其中男3038人,女2741。耕地面積3572畝,種植水稻、蓮藕、花生、番薯為主。部分人從事淺海捕撈和咸、淡水養殖魚蝦、海灘養蚝、貝類。村委會駐西元村村南。
沙城村委會位於乾塘鎮東部,東臨鑒江出海口,南靠南海,西與三合居委會相連,北鄰南寨村委會。轄沙城、埡田、姓馮、斗梁、斗楊、斗龐、上高坡、那洪兒、斗何、姓鄭兒、張余、姓鍾、姓陳、新川東、新川西、新川南、新川北、梁熙、梁熙東、梁熙南、青山東等21個自然村、21個村民小組。2004年,有村民1479戶,人口5770人,其中男2856人,女2604人。耕地面積1857畝,種植水稻、花生、番薯。部分人是漁民,從事深淺海捕撈作業。有6個海蜇加工場。村委會駐沙城小學東側、張余村北。
三合居委會距鎮政府駐地150米。東接沙城村委會,南臨小漁港,西鄰三片村委會,北連南寨村委會。轄青山西、姓朱、沙環、埇尾、姓曾、中長巷、長巷東、長巷西、三窩村、下寮等10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2004年,有村民1806戶,人口5150人,其中男2747人,女2403人。耕地面積1941畝,種植業以水稻、蓮藕、番薯、蔬菜為主,兼從事養殖業。居委會駐三窩圩內。
乾塘鎮村(居)委會自然村情況表
表12-2-6單位:個
村(居)委會名稱
自然村
(居民小組)
自然村(街、路)名稱
米稔村委會8西頭屋、嶺腳、垌心、米稔、沙崗、耙螺、埇尾、周屋
乾塘村委會13轄自然村:埠頭嶺、長田尾、大埔、大屋、八甲、二甲、五甲、七甲、上房、西路、勝塘、那謀、九母塘
三片村委會16李埡田、楊埡田、戴埡田、東壁屋、西壁屋、坡塘、東三片、西三片、上那洪、中那洪、下那洪、大屋頭、上萬屋、下萬屋、高州兒、梅魁
大仁堂村委會8東村、高嶺兒、旦埔、嶺上、大仁堂、博掉、橫路、六公坡
南寨村委會13煙樓、官滘、西滘、西元、南寨、姓文、西村、沙崗咀、廣文北、廣文南、田頭屋、新屋、麻登
沙城村委會21青山東、梁熙、梁熙南、梁熙東、新川北、埡田、新川東、新川南、新川西、張余、沙城、姓鄭、姓陳、姓鍾、斗何、斗龐、斗梁、斗楊、上高坡、姓馮、那洪兒
三合社區居委會8三窩、青山西、姓朱、沙環、垉尾、中長巷、長巷、東、西下寮
註:表內統計數據截至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