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八景

西湖十八景

西湖十八景產生得較晚。西湖十景產生於南宋,後來到了元代,又有錢塘十景。至於西湖十八景,則產生於清代。這十八個景點即湖山春社、功德崇坊、玉帶晴虹、海霞西爽、梅林歸鶴、魚沼秋蓉、蓮池松舍、寶石鳳亭、亭灣騎射、蕉石鳴琴、玉泉魚躍、鳳嶺松濤、湖心平眺、吳山大觀、天竺香市、雲棲梵徑、韜光觀海、西溪探梅。其實有些景點已遠離西湖,所以也有人稱之為“杭州十八景”。

詳細景色


湖山春社

湖山春社在棲霞嶺南麓。清雍正《西湖志》卷四:“湖山神廟在岳鄂王祠西南,前臨金沙澗,後為烏石峰,有泉發自棲霞山,涓涓下流,仗榛莽中,上多桃花,名桃溪。雍正九年,總督李衛相度地形,芟蕪滌穢,虛明閑敞,爰創祠宇,奉湖山之神。”《湖山便覽》卷三:“湖山神廟在竹素園左,雍正九年與園同建。李公記略日:《河圖括地誌》言,川德布精上為星,西湖之勝,豈獨無列宿主之。又《典術》東方歲星為杏,《春秋運斗樞》玉衡之星散而為桃,草木之敷英,皆列宿之精所化。西湖自正月至十二月,無月無花,無花不盛,亦必有主之者已。爰辟祠宇,中奉湖山正神,旁列十二月花神,加以閏月,各就其月之花,表諸冠裳,以為之識,且設四時催花使者於湖山神之旁焉。三春之月,都人士女競集於此,畫鼓靈簫,喧闐竟日,目曰湖山春社。”清咸豐末毀於兵燹,光緒中改為蠶學館。今屬“麴院風荷”景區範圍。

功德崇坊

功德崇坊在清波門外原表忠觀(錢王祠)前,今柳浪聞鶯公園內。清雍正五年(1727年),李衛於表忠觀前建石坊,題額“功德坊”,高聳湖岸,與祠宇花木相掩映。清雍正《西湖志》卷四:“祠前表以石楔,題曰‘功德坊’,俯臨湖面,沙堤平坦,約數十畝,垂楊披拂,望如煙絲。萬綠中丹宮碧殿掩映林表。每當旭日初升,霞光絢爛,湖波蕩漾,曉霧迷離,恍見風馬雲旗,昭回肸蚃時也。”“文化大革命”初期石坊被拆除,石坊旁的荷花池也遭填沒。

玉帶晴虹

玉帶晴虹
玉帶晴虹
玉帶晴虹在金沙堤。清雍正《西湖志》卷四:“金沙港在里湖之西,與蘇堤之望山橋對,適當湖南北正中。雍正八年,總督李衛樂其形勝,作堤望山橋之北,名金沙堤,復於堤上構石樑以通里湖舟楫,因港中溪流湍激,設三洞以釃水,狀如帶環,故名。橋與關壯繆祠址相接。迴廊繞水,朱欄倒影,金碧澄鮮,橋畔花柳夾映,上構紅亭,飛革高騫,晴光照灼,如長虹卧波,橫亘霄漢,與蘇公六橋之跨虹后光輝映,彌覺爛然可觀。”《湖山便覽》卷三:“中設三洞釃水,上構飛亭,夾以朱欄,繞以花柳,晴波倒影,儼然長虹亘空,增修十八景目曰‘玉帶晴虹’。”清末,橋亭毀去。橋1983年改建,並恢復橋亭,全部按清雍正間尺度、式樣構造。橋墩仍照舊制呈三角形“分水”,遠看似下垂帶環。橋面行道石級分兩行,中為斜坡。橋欄採用山東雪花白玉石,按原有圖案雕刻夔風、波濤、蓮花等花飾。橋亭重檐歇山,翹角飛舉。橋長32米、寬9.4米,中孔凈跨4.6米,兩邊孔凈跨分別為3.2米,3米,為三跨石級橋。

海霞西爽

海霞西爽在孤山。清雍正八年(1730年)李衛建“西爽亭”於此,因以名景。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聖因寺之右接孤山,西麓有高阜如平台,其下為宋時西太乙宮故址,上有挹翠堂、望海閣,今皆無考。雍正八年,總督臣李衛構亭其上,顏曰‘西爽’,蓋孤山在西湖之西,而亭又在孤山之西,昔人謂:西山朝來致有爽氣,當於斯亭得之。”今已不存。

梅林歸鶴

西湖十八景
西湖十八景
梅林歸鶴在孤山。清雍正《西湖志》卷四:“放鶴亭在孤山之陰,宋和靖處士林逋之故廬也,有墓在焉,上多古梅,舊傳逋於孤山植梅三百本,歲久不存,而後人補植者,今已成林……。亭歲久圮。嘉靖中縣令王釴重建,題曰‘放鶴’。”《西湖新志》卷一:“《孤山志》元時郡人陳子安,以處士當日不娶,以梅為妻;無嗣,以鶴為子。既有梅不可無鶴,乃持一鶴為孤山榮,並構亭於其地。‘梅林歸鶴’為增修西湖景目之一。”

魚沼秋蓉

魚沼秋蓉在湖中小瀛洲。清《湖山便覽》卷三:“國朝雍正五年重建,前接‘三潭印月’亭,後為曲橋,三折而人,為軒三楹,又接平橋為敞堂,進為層樓,環池植木芙蓉,花時爛若錦繡。增修十八景所稱‘魚沼秋蓉’謂此。”今為三潭印月景觀的一部分。

蓮池松舍

蓮池松舍
蓮池松舍
蓮池松舍在孤山。《湖山便覽》卷二:“雍正五年,浙撫李公衛以馬公祠改建尼庵,仍祀嘉澤龍王像,以存舊跡。旁有白蓮池,增修十八景謂之‘蓮池松舍’。”民國時,尼庵精舍改建為樓閣。

寶石鳳亭

寶石鳳亭
寶石鳳亭
寶石鳳亭在寶石山。寶石山,山勢有如振翅欲飛的鳳凰,建於東峰的保俶 塔,又宛如鳳首,亭踞塔西巨石,故名“來鳳”。清《湖山便覽》卷四:“寶石山形若鳳,塔踞其巔,宛若鳳昧。國朝雍正九年,李公衛就塔下建亭,額曰‘來鳳’,增修十八景所謂‘寶石鳳亭’也。”1950年後,亭依其舊制,多次修葺。今為“寶石流霞”景觀一部分。

亭灣騎射

亭灣騎射在涌金門外,今兒童公園至湖濱公園一帶。清代駐防杭州的旗營兵將,常在此演習騎射。清雍正《西湖志》卷四:“出涌金門沿湖而北,稍折而西,水流灣曲,舊有亭,久廢,名亭子灣,倚城面湖,延緣數百步,平沙淺草,可容騎射。”《西湖新志》卷二:“在涌金門北城灣,俗稱黑亭子,下有明溝二道,一名‘集賢水筧’,一名‘集賢后閘’,皆引湖水人城灌六井通清河者,亭久圮。雍正間李衛重構射亭,為較閱之所,曰‘亭灣騎射’,為增修西湖景目之一。今城毀而亭亦與之俱毀矣。”民國時期,闢為民眾體育場、民眾教育館。1950年後,先後闢為涌金公園、兒童公園、湖濱一公園的一部分。

蕉石鳴琴

蕉石鳴琴
蕉石鳴琴
蕉石鳴琴在丁家山。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丁家山在金沙港西南,上有崗阜,俯瞰全湖,與北岸之烏石峰、棲霞嶺相拱揖。國朝雍正九年,總督李衛既修浚西湖,愛芟刈榛穢,辟蹬道數十級,延緣而登。於半山置亭,以為憩息之所,更上為八角亭,題小序為額,亭外懸崖數仞,護以石欄,黛色波光,如在階土戚。更進為肪室數楹,窗檻玲瓏,湖淥遠映,恍疑乘槎天漢。舫前奇石林立,狀類芭蕉,題曰‘蕉石山房’。石根天然一池,泉從石罅出,氵+虢(huo音貨)氵+虢作聲,演清漾碧。臨池復置小軒,頗極靜潔。”《湖山便覽》卷九:“蹬道之南壁高丈許,前一巨石,卓立如屏,遂稱蕉屏。屏以內庋石床、石几,冷然虛應,雅宜鼓琴,目曰‘蕉石鳴琴’。”《西湖新志》卷二:“時 焦尾琴作‘梅花三弄’,古音疏越,響入秋雲,高山流水,輒於此間遇之”。今屬西湖國賓館(劉庄)範圍內,“蕉石鳴琴”四字可尋。

玉泉魚躍

玉泉魚躍在玉泉。清雍正《西湖志》卷四:“泉上建亭,榜曰‘洗心’,左右夾以迴廊,環以曲檻,遊人憑檻而坐,魚亦不驚”。《西湖新志》卷一:“又有翡翠魚,長約尺余,咸豐時有三尾,近存其一潛伏池底,偶然游泳得一見之。乾隆御題已有翡翠之名,蓋三百年物也。有屋三楹,榜曰‘魚樂國’,旁曰洗心亭、皺月廊,池有小石塔。‘玉泉魚躍’為增修西湖景目之一。”清代,泉池三面環建僧房,設隔窗。“魚樂國”三字為安徽楊見心拓自安徽休寧古城放生池畔石碑。民國時期,泉池三面隔窗拆除,改為茶廊,供遊人品茗賞魚景。1964—1965年,玉泉景點全面改建,浚修三處泉池,空間布局基本不變,觀魚處略作擴大。‘魚樂國’作為玉泉主景區,充實休息、飲茶、觀賞巨魚等內容。“晴空細雨”景區,以玩賞珍貴金魚、精美盆景為內容。今日玉泉,昔日寺廟舊貌已無跡可尋,成為一處開朗空透、具有園中園風格的景點,划人杭州植物園管理。今泉池長20米,寬10米,深約1米,蓄青魚、紅、黃、白各色鯉魚數百尾。1950年後,因附近挖深水井,天然泉源消失。

鳳嶺松濤

鳳嶺松濤
鳳嶺松濤
鳳嶺松濤泛指鳳凰山、萬松嶺成片松林景觀。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萬松嶺在鳳凰山上,夾道栽松。南宋時密邇宮禁,紅牆碧瓦,高下鱗次,上有門曰‘萬松坊’。州城既改,平為大塗,而松亦無幾。”《湖山便覽》卷十:“在鳳凰山北,舊夾道栽松……,許渾舟次武林,亦有‘十里萬株松’句。又嶺下舊多臘梅,蘇子瞻‘萬松嶺下黃千葉,玉蕊檀心兩奇絕,是也……,州城既改,盪為空山,松亦無幾。趙希遠嘗繪有〈萬松金闕圖〉,其嶺分裡外二重……。國朝雍正八年,議者以嶺為會城來脈,且屬南北上下通衢,宜培蔭木,當事補植萬松,以還舊觀,增修十八景目曰‘鳳嶺松濤”’。民國時期,林木已日見減損,經抗日戰爭時期杭州淪陷的砍伐,萬松嶺已山無林蔭。1950年後,杭州市人民政府在嶺上全面營造馬尾松,松林又逐漸成蔭。

湖心平眺

西湖十八景
西湖十八景
湖心平眺指西湖外湖湖心亭景色。《西湖新志》卷一:“湖心亭居全湖中心,繞亭之外皆水,環水之外皆山,所謂太虛一點者,實踞全湖之勝,是以‘湖心平眺’為增修西湖景目。惜今僅存舊屋數椽,廢圮不治,遊人鮮有至者。”1952年,發現亭屋圓柱為白蟻蛀空,1953年重建。

吳山大觀

吳山大觀
吳山大觀
吳山大觀在七寶山之巔。《湖山便覽》卷十二:“大觀台在七寶山絕頂,石面砥平,明胡宗憲嘗建亭其上,尋圮。郡人以其基方廣有類平台,可暢登眺,遂以大觀台呼之,實無台也。清康熙二十八年聖祖仁皇帝御制《登吳山》詩,有司於七寶山建樓勒碑,遂稱樓為‘大觀台”’。《西湖新志》卷三:“雍正五年,以樓改龍王廟,仍建亭於七寶山崇奉御碑,又稱亭為‘大觀台’,增修景目曰‘吳山大觀’。”《說杭州》第四章稱十八景內無“吳山大觀”,另列“沙嶼流金”,系指金沙港而言。

天竺香市

天竺香市
天竺香市
天竺香市指上、中、下天竺每年春季香客雲集成市。香市起於花朝,盡於端午,自宋以後,至清代臻於極盛,民國時期稍衰。清雍正《西湖志》卷四:“由下竺而進,夾道溪流有聲,所在多山橋野店。方春時,鄉民扶老攜幼,焚香頂禮以祝豐年。香車寶馬絡繹於道,更有自遠方負擔而至者,名曰‘香客’。凡自普陀迴向未有不至此者。三寺相去里許,皆極宏麗,大士寶像各有化身,不相沿襲。晨鐘暮鼓,彼此間作,高僧徒侶,相聚焚修,真佛國也。”1949年後香市漸趨冷落。1980年後隨著農民生活日見富裕和旅遊業興起,香市又復再現。

雲棲梵徑

雲棲梵徑
雲棲梵徑
雲棲梵徑在雲棲。《西湖新志》卷二:“蓮池《寺記》雲棲塢,五雲山有五色雲,已而飛集山西塢中,經久不散,因以名塢。沿塢竹樹茂列,遊人品為湖山第一嶴區,增修景目‘雲棲梵徑’。”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行久漸聞鐘磬聲,則雲棲寺在焉……。每至中宵,梵唄之聲不絕,朝魚暮鼓,與天籟相應答,遊人至此,豁然心開,萬慮頓釋。”

韜光觀海

韜光觀海在韜光。韜光地處高曠,唐代即為遠眺錢塘江人海之地。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上至寺頂,有石樓方丈,正對錢塘江,盡處即海,洪濤浩渺,與天相接,十洲三山如在目睫,故唐人宋之問詩有‘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句。又楊巨源詩亦云:‘曾過靈隱江邊寺,獨宿東樓看海門。’賦靈隱者多矣,寫景工妙無以逾此。”《湖山便覽》卷五:“……韜光庵……,蕭士瑋{南歸日記)云:初至靈隱求所謂‘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者,竟無所有,至此,乃了了在目矣,世稱‘韜光觀海’,以此,乾隆十六年御題佛堂額曰‘雲澄日觀’。”韜光庵1950年後幾經整修。此處殿堂亭閣,因山而建,玲瓏曲折,極盡雅緻。今庵內有白雲深處、涌芬閣、韜庵、一甌亭等。還有呂純陽煉丹台遺址,觀海亭、候仙亭,維摩洞等勝跡。

西溪探梅

西溪探梅
西溪探梅
西溪探梅。舊時老和山以北,由古盪向西至留下約9公里的水網地帶,統稱西溪,與孤山、靈峰並稱西湖三大賞梅勝地。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自古盪而西,並稱西溪,曲水彎環,群山四繞,名園古剎,前後踵接,又多蘆汀,沙塗重重隔斷……。其地宜稻、宜蔬、宜竹,其水宜魚,而獨盛於梅花,蓋居民以梅為業,種梅處不事雜植,且勤加修護,本極大而有致,又多臨水,早春花時,舟從梅樹下人,瀰漫如雪,更有湘英、綠萼,花種不一,以永興寺前二株為最。”30年代初,西溪仍為游賞之地,交蘆庵等庵堂均接待遊人,供應茶水與素麵。抗日戰爭期間,杭州淪陷,西溪景觀日漸敗落。今西溪部分地區已成為工廠、民居稠密之地,部分地段規劃為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僅古盪鎮以西及蔣村一帶尚可見田園水鄉風光,而梅樹已鮮見。“西溪探梅”已成為歷史景目。

歷史發展


清代雍正年間,總督李衛浚治西湖,繕修勝跡,復增西湖十八景。十八景分佈範圍較廣,遍及西湖山、湖、洞、泉、石、庭園等等,內涵既有自然風光,也涉及民間風俗,其中多數系由傳統景點、景物發展而成,也有部分為當時新辟的景點。西湖十八景觀多數景目或名存實亡,或為新景所取代。

相關詩詞


西湖四景
宋·程安仁
陽春三月天氣新,湖中麗人花照春。
滿船羅綺載花酒,燕歌趙舞留行雲。
五月湖中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靚妝玉面映波光,細袖輕裙受風舉。
芙蓉秋曉傳清香,西施初洗勻新妝。
中秋月魄兩相照,玉壺皎潔無纖芒。
嚴冬凜凜霜雪天,銀山玉樹相鉤連。
薄雪遠草相掩映,似無似有虛無間。
百年人事有盡處,四時景物無窮年。
憶江南 詠西湖春夏秋冬四景
張然
柳浪問鶯
最愛坐湖邊。翠柳婆娑芳草地、流鶯宛囀夕陽天。杯茗樂余年。
里西湖採蓮
湖上採蓮忙。水佩風裳搖擺舞、魚騰鶩撲碧波揚。莫擾睡鴛鴦。
滿覺隴桂植物園秋菊
一葉報秋涼。百樹桂花香撲鼻、千盆麗菊盡含芳。佳節又重陽。
湖上雪景
瑞雪舞紛紛。留得斷橋殘雪影、更留堤上履皚痕。玉琢西子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