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壽堃
沈壽堃
光緒十二年(1886年),作為清政府選派的第三批海軍留學生之一,赴英國深造,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主修海軍大炮和輕武器,兼習海軍戰術、艦艇指揮及駕駛鐵甲艦。畢業后,奉派到英國地中海艦隊,上“額格士塞蘭德”號練習艦實習。
十五年(1889年)春,留學期滿回國,派在北洋海軍艦上候補,擢藍翎五品頂戴補用千總。不久,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以沈壽堃“系出洋肄業學生,回華在船候補,熟習槍炮理法,堪以署理右翼中營守備,充‘定遠’船槍炮大副”,呈請李鴻章奏保,獲准。
二十年(1894年)六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八月十八日的黃海大戰中,沈壽堃在“定遠”艦督炮擊敵,重創日艦“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戰至下午3時30分左右,壽指揮發射“定遠”305mm口徑大炮,擊中日本旗艦“松島”右舷下甲板,擊毀第四號速射炮及左舷全部炮架,並引起甲板上的彈藥爆炸。“剎那間,如百電千雷崩裂,發出凄慘絕寰巨響。俄而,劇烈震蕩,艦體傾斜,烈火焰焰焦天,白煙茫茫蔽海。死傷達八十四人,隊長志摩大尉、分隊長伊東少尉死之。死屍紛紛,或飛墜海底,或散亂甲板,骨碎血溢,異臭撲鼻,其慘殆不可言狀。”海戰后,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奏保海軍出力員弁,沈壽堃因功免補都司,以游擊儘先補用,加副將銜。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五日,日軍水陸夾擊威海衛港中的北洋艦隊。十一日,日軍魚雷艇潛入港內偷襲,沈壽堃指揮“定遠”發炮,擊毀日軍“第9號”魚雷艇,但“定遠”同時也被敵魚雷擊中,遂駛至劉公島南岸淺灘擱淺,用作水炮台。不久,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是年元月,北洋海軍將領條陳海軍利弊,檢討失利緣由。沈壽堃呈文指出:“大東溝之敗,……乃將領之勇怯不同也。勇者過勇,不待號令而爭先;怯者過怯,不守號令而退後。此陣之所以不齊,隊之所以不振也。致敗之由,能勿咎此乎?”他說:“平日操演船陣,陣勢總須臨時應變,不可先期預定。預定則各艦管駕只須默記應操數式,其餘則可置之。……大東溝之役,初見陣時,敵以魚貫來,我以雁行御之,是也。嗣敵左右包抄,我未嘗開隊分擊,致遭其所困,此皆平時操演未經講求,所以臨時胸無把握耳。”“平日操演槍炮,總須精益求精,熟益求熟,……若徒求其演放整齊,所練仍屬皮毛,毫無裨益。”他還指出:“中國所制之彈,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鐵質不佳,彈面皆孔,難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過引者。臨陣之時,一遇此等軍火,則為害實非淺鮮,故不可不慎之於平日。”沈壽堃所論,切中要害,頗為中肯,並對重振海軍提出了許多可資採用的建議。但是,清廷卻將北洋海軍武職實缺全部裁撤,沈壽堃亦被解職。
二十五年(1899年),北洋新購一批艦艇,調沈壽堃任“海圻”號巡洋艦幫帶。三十一年(1905年),奉派幫統南北洋海軍。宣統元年(1909年)夏,清政府將南北洋海軍統一編為巡洋、長江兩艦隊,沈壽堃調任長江艦隊統領,授海軍協都統。辛亥革命爆發,沈壽堃既不支持也未阻止艦隊起義,而是自行離職,閑居上海。
民國元年(1912年),北京政府海軍部任命其為高等顧問,補授海軍中將。二年(1913年)又任命其為第一艦隊司令,因病未就。六年(1917年),兼充高等捕獲審檢廳評事。七年(1918年),北京政府海軍部任命其為中日共同防敵協商海軍委員長,在北京與日本海軍代表簽訂《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十年(1921年)四月八日於上海逝世,終年59歲。
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