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威風鑼鼓

民間傳統打擊樂

晉南威風鑼鼓,早名為“鑼鼓”,俗稱“傢伙”,流行於山西省晉南地區的一種民間打擊樂藝術形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晉南威風鑼鼓起源於堯舜時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表演起來鼓聲如雷、粗獷豪放;鈸音清脆、蕩氣迴腸;鑼鳴鏜鏜、排山倒海,融音樂、舞蹈、技藝於一體,富有民族特色,體現民族精神,有著“天下第一鼓”的美稱。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臨汾市申報的晉南威風鑼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56。

歷史淵源


四千多年前,堯建都平陽(臨汾市古為堯都,世稱平陽)。堯有兩個女兒,取名為娥皇和女英,他們一家人都住在羊獬村。堯在歷山招賢時,見一農夫吆喝著一頭黃牛和一頭黑牛耕地,並在木犁的扶手上掛著一個簸箕,隨時敲擊,而不是拿皮鞭驅打牛耕地。詢問原因后,堯王感到此人心地善良,若封帝為王,定會愛護百姓,就把兩個女兒許配給了他,此人即舜。
晉南威風鑼鼓
晉南威風鑼鼓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娥皇和女英要回羊獬村省親。到了農曆四月二十八,歷山人就會帶著鑼鼓隊去羊獬村給堯王拜壽,並接姐妹倆回曆山。在這接送的過程中,兩隊的人馬都要路站兩列、敲鑼打鼓以示威風,比比誰家的鑼鼓更有魄力,表示對娥皇、女英的歡迎與尊重。久而久之,這種敲鑼打鼓的形式就被人們稱為“威風鑼鼓”。
羊獬村和歷山村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是兩個典型的村民部落。幾千年來,這兩個村落的村民每年都如期舉行隆重的“接姑姑迎娘娘”的走親活動,儀仗列隊,敲鑼打鼓,浩浩湯湯,場面壯觀,約定成俗,沿襲相傳,成為晉南威風鑼鼓早先的一種形態。
1978年—1985年,在襄汾縣陶寺村出土的原始文物中,發現大批原始舊石器製作的打擊樂器,例如土鼓、石磬等遠古樂器,經鑒定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印證了晉南威風鑼鼓起源於堯舜時期。

基本特徵


演奏方式

晉南威風鑼鼓主要流行於山西省臨汾市區及霍州、洪洞、浮山等縣,表演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挎鼓表演,平陽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圓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種表演形式是架子鼓,這種形式主要盛行於浮山縣,表演時隊形變化較少,行進中邊走邊打。
晉南威風鑼鼓由鑼、鼓、鐃、鑔四種樂器共同演奏,鼓聲如雷,鈸音清脆,融舞姿、音響、技巧、服飾、隊形於一體;集粗獷、剽悍、倔強、好勝、風度於一身。表演者強悍矯健的舞姿、粗獷豪放的喊聲、朝氣蓬勃的氣勢,融處處體現了生活在黃土高原上北方漢子的豪爽奔放,氣勢磅礴,威風凜凜。

藝術特色

● 花哨的威風舞姿
晉南威風鑼鼓舞姿要威風,隊員在表演時要結合鼓點的節奏場面變化,做出各種舞姿身段。擊鼓時動作幅度要大,目視前方,右手要將鼓槌舉到頭頂,左手扶鼓,以沖跑或齊步走出。“馬步跳打”時,雙腳要離開地面,在前進或後退的同時跳打;“馬步跳喊”時,在跳打的同時隊員要加上喊聲,以增強氣氛;“左轉打”和“右轉打”時,表演者以一腳為軸心,向左或向右轉九十度,轉時要有力度,落地必須有聲,要把轉、打同時在節奏里完成。
鑼槌花樣多姿多彩,“單槌花”時由上向里、向外,在一拍時間裡旋轉一周,一般都在緩和、抒情節奏里使用;“雙槌花”即一拍雙花,在激烈緊湊的節奏時使用;“拋鑼槌”:在表演中利用拍鈸的間隙將鑼槌高拋二米左右接上再打,利用這些簡單的挽花體現了動作的花哨。鉊鈸者由“前小翻”拍鈸后翻向正前方90°,在緩慢的節奏里使用;“前大翻”要利用手腕的反轉,把鈸面翻向左右兩側180°,利用剎那間的爆發力。鐃鈸技巧少,擦鐃時鐃隨手轉,手隨鐃走,鐃拋空中,旋轉上升3米左右,穩落手中。
● 豐富的曲牌音響
晉南威風鑼鼓有一整套豐富多變、能夠表現多種情感和氣勢的鑼鼓經。鑼鼓曲牌名目繁多,有反映歷史故事的、有說明鼓點數字和曲牌順序的、有表現奏擊方法的,也有表現各種情緒的。曲牌從穩健沉重的鑼鼓開始后,時而纏綿婉轉,時而霹靂蓋頂,時而急風暴雨,時而歡快熱烈,時而莊嚴肅穆。
不同的擊奏打法有不同的聲音效果。鼓可以用單槌擊、雙槌擊等方法,可以使其音響有大幅度的變化。擊打力量的大小,可以使同一音色有強弱之別,表現出不同的情感。若有兩種以上樂器同時發聲,便會獲得新的複合音響。鼓、鑼、鈸同時擊打發出的聲音為“倉”,三者同時悶擊為“鏘”。
● 多變的行進隊形
晉南威風鑼鼓表演時行進的隊形多種多樣,一般有三種:第一種是鼓在前排,鑼在中間,鐃、鈸在最後;第二種是鑼在前面,鼓在中間,鐃、鈸在最後;第三種是鼓在中間,鑼在兩邊,鐃、鈸在最後。
在路行表演中,全體隊員“走步擊打”,由領鼓帶領前進。主要以挎鼓為主,鑼、鈸、鐃都為配樂。挎鼓者將鼓帶斜挎於左肩,肩頭鼓帶展開,鼓幫貼著腹部,右臂放在鼓帶里,雙手各握著鼓槌無鬃毛的一端,一般先右槌后左槌,輪流擊打,在此過程中做單挽花槌和雙挽花槌動作。走步擊打時,按鼓點擊鼓(不挽花),雙膝稍屈,上身稍後仰,胯往前頂,左腳起一拍走一步。擊鑼者用左手四指摳住鑼內沿,拇指卡在鑼外沿,右手握鑼槌中部。單擊鑼時,左手握鑼,右手按鑼鼓點擊鑼。挽花擊鑼時,走“單擊鑼”,遇空拍右手在右上方做“里翻腕”動作。走步擊鑼時,起左腳一拍一步向前行走,左手托鑼於左肩前,右手握槌上舉做“單擊鑼”動作。擊鐃者雙手握鐃於腰前兩側,鐃心向上,一手舉於頭前,一手放於腰前,兩鐃心相對,按鑼鼓點上下相擊。

主要樂器

晉南威風鑼鼓的樂器由鼓、鑼、鉊鈸、鐃鈸四種組成,每種樂器的擊奏方法和技巧,各有不同。
1.鼓:第一為常用扁鼓,形狀圓又扁,直徑在50—62公分之間,鼓腔高低在30—40公分之間,鼓槌長短在25—30公分之間;第二是陰陽鼓,即一個鼓手打一個大鼓一個小鼓,大鼓架在架子上,小鼓架右側,拍鈸時擊小鼓,敲鑼時擊大鼓;第三種是架子鼓,把直徑一米左右的大鼓用支架架在場地上,和鈸鑼一起擊奏,共鳴深沉渾厚,震耳欲聾。這種鼓在擊奏時,要用鼓槌彈奏,要敲出輕重強弱效果,即拍鈸時擊鼓的前沿,打鑼時擊鼓心,輕重緩急,悅耳動聽。
2.鑼:直徑40公分,鑼邊5—7公分,體小身輕,數量眾多,敲法多用於端鑼、舉鑼、托鑼、提鑼、推鑼、敲鑼、按鑼、甩鑼。
3.鉊鈸:由兩扇鈸對擊發出音響,直徑在33—40公分之間,曲牌多從鉊鈸開頭,具有號召、呼喚人們的作用。過去鉊鈸共鳴腔大,鈸扇也大,一般4公斤左右,拍起來嗡嗡作響,聲震四方,現在的鉊鈸一般2公斤左右。鉊鈸與曲牌、形體是相輔相成的,良好的技巧能使威風鑼鼓的精髓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4.鐃鈸:由上下相擦發聲,數量少,音量小,主要是起掌握節奏、調節情緒的作用,在威風鑼鼓裡,一般是在後半拍(弱拍)的位置擊奏並突出它的,可發出“次兒”、“工工”音響。

音樂本體


曲牌種類

鑼鼓曲牌,俗稱“鑼鼓經”或“鑼鼓單子”。流傳的威風鑼鼓曲牌豐富,據1990年12月調查記譜有44種,同名曲牌,因流行區域有別,敲法各異。如《十樣景》有6種之多,《風攪雪》有4種之多。
有借歷史故事表現古戰場激烈氣氛,反映人民勇敢、豪邁氣魄和戰勝困難的精神的,如《單刀赴會》、《二仙攀道》、《三戰呂布》、《五馬破曹》、《六齣祁山》、《七擒孟獲》、《下河東》、《金沙灘》、《唐王點兵》等;有借動物、花草、自然現象反映人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情懷的,如《二龍戲珠》、《獅子滾繡球》、《老虎下山》、《鴨子販蛋》、《狗咬陣》、《風攪雪》、《廈坡里滾核桃》、《小茴香》、《刺帶花》、《亂插花》、《銀扭絲》、《亂撕麻》等;有以鑼鼓點數字和曲牌順序,反映當地人們淳厚直爽,樸實無華優良傳統美德的,如《起點子》、《三點子》、《四點子》、《五點子》、《六點子》、《七剎子》、《八牌子》、《九槌子》、《十二牌》等。

表演編製

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的編製,包括樂器配備比例和隊伍組建。樂器配備,通常一個扁鼓配二至三個鑼;鉊鈸比鼓少些。鐃鈸比鋁鈸少些。如百人鑼鼓隊,一般是扁鼓二十二面(有的還另外配有三至五個大架子鼓);鋁鈸十八副,鐃鈸十二副,鑼四十八面。這個比例,也不是絕對的,主要根據樂器體積及音量大小而定,達到聲部協調,音響和諧為目的。每個聲部的人數,必須配成偶數,以便排列隊形。
鑼鼓隊的編製,不強求一律,規模可大可小,隊員可多可少。一般來說,少則四十人,多則百人為宜。特殊情況。亦可組成數百人大型鑼鼓隊或在舞台上表演的二、三十人的微型鑼鼓隊。因此,應視實際情況和需要而定。不論大型或小型,每個隊都必須有一名指揮員。隊員男女均可,但應有選拔,有一定音樂基礎的更好。要根據演奏需要,在排練以前,將隊員按個頭高低分成大、中、小三類,以便配備樂器,劃分聲部。為利於排列隊形,大個頭拍鋁鈸和鐃鈸,中等個頭擊鼓,小個頭打鑼,如果女隊員佔多數,可以全部打鑼。

技巧形式

表演技巧有鼓技、鑼花、鐃花、鈸花、槌花及整體隊列造形等,並因地域不同有南河、北河、南山、西山多種表演流派。
隊員在演奏時,講究陣容變化和姿勢造型。鼓手有“左右開弓”、“馬步衝擊”、“穿插對打”、“開合鬥打”;鑼手有“反扣前沖”、“回扣后弓”;鐃鈸手有“大鑔高翻”、“胸前空翻”,還有“單翻”、“雙翻”、“斜叉”、“正叉”等,鑼鑔如刀劍飛舞,隊員如士卒衝殺,鼓鑼鑔花綴彩帶上下翻飛,盲瞽路遇也會止步。

曲樂組成

樂曲由四個部分組成:
1、在雄壯嘹亮的引子后,展現了一幅熱情歡欣、你追我趕的勞動場面,旋律跳蕩,節奏明快,情緒熱烈;尤其是最後的鑼鼓段,以浙江吹打中音色豐富的十面鑼為主奏樂器,情緒更為歡騰、高漲。
2、以吹管樂器富有號召性的音調開始,轉入弦樂組和笛子先後奏出的歌唱性旋律,表現了人們內心的喜悅,然後笛子與彈撥樂器以較快節奏和跳躍旋律,抒發了人們在勞動時的歡快心情。
3、再現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后,笛子以明亮的音樂和散板旋律,展現出優美如畫的田園景色,雲鑼則以柔和的音色和琶音旋律,猶如陽光下的水庫粼波。
4、全曲的高潮部分,表現歡慶豐收的宏偉場面,一開始用潮州大鑼鼓的打擊樂器,並借鑒其“火炮”點子加以發揮,氣勢磅礴,在變化再現了第一部分旋律后,打擊樂隊又運用京劇鑼鼓中擅長表現緊張、急促、激烈場面的“急急風”、“馬腿”和蘇南吹打中的“螺螄結頂”點子加以發展,構成了第三段的鑼鼓,樂曲在快速強烈的全奏中結束。樂曲中段慢板部分,運用左手滑、按、吟、揉等技法,結合在傳統箏曲的韻律上,更具可聽性,為大眾所歡迎。

藝術特徵


威風鑼鼓突出表現在一個“威”字上。演奏起來,氣勢磅礴,慷慨激昂,粗獷豪放,威武雄壯。音響剛柔相濟。跌宕起伏,時而纏綿婉轉,曲折悠揚,象山間小溪,潺潺流水;時而緊鑼密鼓,攪地盪天,似虎嘯雷鳴,聲震長空。曲牌結構,嚴謹流暢,悅耳動聽,雅俗共賞。樂器音域寬廣。聲若洪鐘,深沉渾厚,剛中有柔。表演擊奏多姿,形體健美,隊形變化,繁而不亂,各種技巧交替施展。再加槌纓、鈸飾和鮮艷奪目的服裝,呈現著花團錦簇、五彩繽紛的誘人景色。這個特點,概括為:“融服飾、舞姿、音響、技巧、隊形於一體,集粗獷、剽悍、倔強、好勝、風度於一身。”
第一,音響威風。看威風鑼鼓,在未見其形時,早聞其聲廠,而且如雷貫耳,非同凡響。其實它所使用的樂器很單純,只有鼓、鑼、鐃、鈸四件。傳統配置比例是鼓2鑼8鐃4鈸2。現今人數擴大,加大了鼓和鑼的比例,使音響更加突出。演奏方法是鼓指揮,鑼主奏,鐃和鈸分成兩個聲部,交替對奏。樂句處理多以“句句雙”出現。上百面鼓,幾百面鑼,成百付鐃鈸,共鳴齊奏,音響如天地轟鳴,使人感受到當年李世民領兵征戰的威風。由於節奏變化多樣,有2/43/44/4,還有3/85/8出現,因而呈現多種色彩,讓人感覺到趣味無窮,宏亮而不單調,剛勁而含有柔美。
第二,曲式威風。威風鑼鼓的曲牌,既獨立成章,又聯綴成套。其多段體套曲一般分“帽頭”“主體”“收尾”三個部份。曲式、句式、節奏多為行進式;曲牌名稱亦大多從軍事而來:“單刀赴會”、“三戰呂布”、“四面埋伏”、“五馬破曹”、“六齣祁山”、“七擒孟獲”等,演奏多從“擂鼓”開始,起伏相間,張弛結合,但又不離氣勢雄宏的主題,造成一種刀光劍影,兵刃相交的戰場意境。
第三,場面威風。威風鑼鼓的演奏多到幾百人,一律古代士卒裝束,擺開一個接一個的戰陣,前後進退,左右開合;一忽而風捲殘雲,一忽而雨打枯葉;分開的象八卦,雲集陰陽雙合。那場面實在驚人,也著實感人。
第四,舞姿威風,隊員在表演時,結合鼓點節奏場面變化,作出種種舞姿身段。鐃鈸手有“大鑔高翻”、“胸前空翻”,還有“單翻”、“雙翻”、“斜叉”、“正叉”等,鼓鑼鑔在這裡也變成刀槍劍,演奏員已成為將尉卒,威武雄壯,一股殺氣,“舞”成了“武”。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運用了“鼓花”、“鑼花”、“鐃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帶裝飾,整個場面又顯得五彩繽紛,給予人以悅目舒暢之感,“武”又成了“舞”。

相關用途


配合身段動作戲曲表演程式性的規範動作,稱為“身段”。角色的上下場勢,和在場上的動作表演,都要依照腳色行當,人物身份、性格、感情、行動和其所處的規定情景,需要用不同的鑼鼓點子給予配合,以幫助表現身段動作的規整性和情節、情緒上的連貫性。
引導和結束,唱腔戲曲中各種人物的唱腔,其開始之前和收住之後,或唱段與唱段之間的銜接、變換,需用鑼鼓點子作為起止和交代,鑼鼓能起到指示唱腔的板式類別和歌唱速度等作用。
伴奏念白、加強語氣戲曲的念白與吟誦詩句、引子,都是有韻律的。在一段念白的開始與結束,或大段念白,律句、偶句之間,或從念白過渡到唱腔時,都常用鑼鼓穿插,用以承前啟後,點明句逗,劃分段落,從而加強節奏感,烘托語氣、語勢上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輔助表現喜怒哀樂等感情。
烘托氣氛、渲染情緒戲曲中戲劇氣氛、情緒、環境、情景,常需要藉助於樂隊伴奏的配合渲染。當管弦之聲不足以表現時,鑼鼓便發揮它特定的作用。另外,鑼鼓有時也兼作一些音響效果,如表示風雨雷電的各種自然現象,這也是傳統戲曲中的一種藉助手段。

代表作品


由於傳承的變化和地域的差異,威風鑼鼓形成了河東、河西兩個流派,常見曲目有《七牌子》、《牛腰子》、《亂如麻》、《風攪雪》、《銀扭絲》、《倒垂簾》等。

代表人物


楊迎棋,是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威風鑼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之一,對威風鑼鼓的主要貢獻是搜集並整理相關的資料,由他創作的威風鑼鼓曲牌《農家樂》曾獲創作獎,並第一次將臨汾地區的鑼鼓歸類統稱為“威風鑼鼓”。1987年和臨汾地區電視台合作編創的短片《天下第一鼓》,曾在山西電視台評為二等獎;1988主編了臨汾地區民間器樂曲選《威風鑼鼓音樂》;1991年參與編寫出版的《山西民俗》、《山西民間藝術》,1999與賈紅躍和崔義生編寫出版了《怎樣敲威風鑼鼓》一書,為廣大鑼鼓愛好者,提供了具體的、實用性強和通俗易懂的教材。他先後發表著作有:《威風鑼鼓真威風鏗鏘有力激人心》、《鏗鏘有力振奮人心——臨汾地區鑼鼓表演側記》、《別開生面的威風鑼鼓》、《威風鑼鼓的演變》等。
王振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威風鑼鼓代表性傳承人,是威風鑼鼓傳承中極為重要的一位學者,他曾任臨汾地區文化局副局長,並一直擔任鑼鼓協會會長。對威風鑼鼓的良好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著作有《威風鑼鼓》是最早介紹威風鑼鼓的書籍;《威風鑼鼓的發展》一書重點介紹了改革開放以後的三十年裡威風鑼鼓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並對其收集的重要信息做了整理。《威風鑼鼓的保護》主編出版《臨汾民間藝術叢書》、《鑼鼓藝術研究論文集》等10多部。
單紅龍,其重要著作是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山西威風鑼鼓研究》,文中主要從音樂社會構成、物質構成、形態構成三方面做了論述,並在最後一章里將其之前對近20個村莊考察的內容做了詳細的報告,包括收集了許多即將失傳的珍貴鼓譜,特別是對威風鑼鼓民間鑼鼓符號譜手抄本的收集和整理,成為此書中的點睛之筆,並進一步推進了威風鑼鼓的傳承發展。
張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一,對威風鑼鼓的貢獻除了編排和收集鼓譜外,主要體現在創作方面,創作有《隆鑫魂》、《雲維歡歌》、《沂蒙頌》、《穆桂英大破天門陣》、《黃河魂》等,笛子與鼓的曲牌《堯鄉敘事曲》,由其參與創作的《丁陶鼉鼓》還獲得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2005年參與演奏的《黃河雄風》獲得了民間藝術最高獎項“山花獎”。2008年創辦了臨汾市堯都區舞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更有效的為威風鑼鼓打造了一套包括曲牌挖掘整理、表演編排、曲牌創新為一整個體系的傳承方式。2010年應洛斯拉格斯大學的邀請赴南美洲智利進行“威風鑼鼓”的教學,從而使“威風鑼鼓”第一次傳播到了國外。

傳承意義


晉南威風鑼鼓
晉南威風鑼鼓
晉南威風鑼鼓被譽為“天下第一鼓”,在得到眾人青睞的同時兼具多種社會功能,富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特點,氣勢磅礴,慷慨激昂,粗獷豪放,威武雄壯。曲牌演奏所表現的主題大多為借物言志、托物寄情的歌頌人民生活的片段,富有巧思的演奏者把群眾生活中所熟悉的景物、事象、聲音以及當下的情趣通過鑼鼓表演藝術通俗形象的記錄下來,奏響了人們的心聲,引發了高度的共鳴。作為傳統民間藝術的佼佼者,威風鑼鼓融音樂、舞蹈、技藝於一體,具有極高的審美性和藝術價值。
時代賦於威風鑼鼓以幸運,在本世紀八十年代末,短短几年內,多次參加全省、全國性和世界性的重大表演。大大促進了威風鑼鼓的改革與發展,達到了質的飛躍,演進成今日的嶄新面貌。它三次進京表演,名聲大噪。一次是1988年在全國首屆農民運動會上,一次是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慶祝國慶四十周年專題文藝晚會《我愛你——中國》的錄相表演,再一次,則是1990年,在舉世矚目的第十一屆亞運會上。三次表演,震驚了首都,震驚了全國和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威風鑼鼓一舉成為代表中華民族聲威的藝術形式。中外文化名人和新聞工作者紛紛撰稿評論,讚譽威風鑼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遺產”,是“古今中外首屈一指的民族鼓樂”,是“黃河之魂”、“驚世之寶”、“中華第一鼓”、“天下第一鼓”。
威風鑼鼓融音樂節奏、舞蹈、技巧於一體,表演者強悍矯健的身姿、粗獷豪放的風格、朝氣蓬勃的氣勢,體現了黃土高原北方漢子豪邁奔放的性格。是中國傳統藝術寶庫中的精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型慶典活動中亮相獲獎,震撼了世界。威風鑼鼓的歷史傳承、表現內容和表演形式,是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美學等學科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其歷史演變的軌跡折射出中華民族傳統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的發展歷程;其藝術形式的發展,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性格特徵和團結和諧的理想追求。
長期以來,“威風鑼鼓”在當地都大受歡迎,它的使用範圍也由過去僅限於本族內祭祀、懷念先祖的活動,擴展到日常生活的婚嫁、節日慶典中,有時冬閑下來,人們也要興高采烈地打起鑼敲起鼓,以慶豐收。因此,“威風鑼鼓”成為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的重要的群眾文化形式,不僅本村本屯,有時外鄉外埠也來邀請參加喜慶、禮俗活動,對該村(屯)乃至柳州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提高 人民群眾的素質,促進人們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將產生重要的作用。1988年以來,山西的威風鑼鼓從農運會到亞運會,從省城的民間藝術節到天安門廣場的四十周年大慶,真正打出了山西民間藝術的威風,譽享全國,聲聞世界。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1988年,晉南威風鑼鼓參加全國首屆農民運動會開幕式表演。
1989年,晉南威風鑼鼓參加慶祝國慶四十周年專題片《我愛你,中國》電視錄相。
1990年,晉南威風鑼鼓參加亞運會。
2018年9月16日,山西省文化廳和山西省旅遊發展委員會等部門在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風景區,舉辦為期4天的首屆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黃河之魂·多彩非遺”系列活動,晉南威風鑼鼓《盛世鼓舞》參加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