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是根據鄧小平同志1979年訪美期間所簽訂的中美科技合作備忘錄建立的。當時經中央政治局研究決定由中國科學院承擔建設任務,經過近7年的籌備和建設,於1986年建成並投入運行。1986年12月20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落成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濟慈、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副院長周光召、國家科委副主任朱麗蘭以及美國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等出席了落成儀式。12月26日,鄧小平同志為地面站親筆題寫了站名“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地面站務:收、、存檔、各類球觀測衛星據,服務,展衛星遙影據收及技術研究。
展,站形北京據運管核,北京收站(密雲)為數據接收點的運行格局。接收站內配備大型接收天線2部、中小型接收天線2部及相關的各種衛星數據接收、記錄設施多套,具備接收國內外15顆遙感衛星數據的能力,目前全天候運行性接收9顆衛星數據,初步實現了一站多星,多種解析度和全天候、全天時、准實時。同時,北京總部針對不同衛星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運行管理系統、數據處理系統、數據管理系統、數據檢索與技術服務系統等。具備日處理各類衛星影像數據100多景的能力。
地面站正式投入運行以來,為國家積累和保存了唯一的、極其珍貴的長達18年的空間對地觀測數據資料,這是我國進行空間信息應用中寶貴的遙感衛星影像數據資源。數據種類涵蓋多光譜與合成孔徑雷達,空間解析度從2.5米至100米。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已成為國家關鍵的對地觀測衛星數據源,是國際上接收與處理衛星數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
在科研發展與用戶技術服務方面,積極參與國家“七五”、“八五”、 “九五”、 “十五”科技攻關及高技術研究,為用戶提供了大量遙感衛星影像數據的特殊處理和技術諮詢服務,掌握了對地觀測衛星數據的接收、預處理與系統集成及遙感信息分析與提取等關鍵技術。在科研工作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科院特等獎、一、二、三等獎和其它部委獎勵數十項。鍛煉培養了一支有豐富運行經驗和較高工程技術研究與開發水平的科技隊伍,為我國的衛星地面系統建設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是中國科學院啟動的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單位之一,現設有北京接收部、數據處理部、信息處理部、數據管理部和用戶服務部5個業務部門和業務辦公室、綜合辦公室2個職能部門。在編員工151人,科技人員約佔84%(其中研究員佔11%,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佔26%,中級職稱人員佔48%),是研究生培養單位。
地面站現有國內外遙感衛星影像數據用戶600多家。數據資料廣泛應用於我國國土資源調查、全國林業資源調查、生態環境調查以及重點城市擴展情況監測、荒漠化監測、農作物估產、災害監測與評估、地質與資源勘探、地形圖測繪等眾多領域,為加強我黨執政能力建設,為促進我國高技術應用的產業化發展與經濟建設宏觀決策的科學化論證,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為了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外部環境,近年地面站引入了新的激勵機制和新的服務觀念,加強了數據服務,產品分發、技術諮詢以及產品質量的把關工作。並不斷開拓服務領域,多次舉辦衛星遙感數據專題應用培訓班和全國遙感衛星數據成果應用調查活動,加強了與用戶的交流,收到了積極的效果。
在今後的發展中,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決心繼續發揚團結、奉獻、求實、創新的站風,向具備全天候、全天時、近實時、多種解析度、能滿足用戶多種需求並提供高質量服務、成為國際先進的空間信息地面基礎設施的方向努力,實現江澤民同志對我站提出的要求,“努力建好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投入時代發展的洪流,努力奮鬥,開拓進取,譜寫我國航天遙感事業更加絢麗的新篇章。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為全國提供衛星遙感數據及空間遙感信息服務的非營利的社會公益型裝置,也是我國大陸唯一的國家級民用多種資源衛星接收與處理基礎設施。建成以後,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在國家和中科院的支持下,又對系統進行過多次的升級改造和維護維修,建立了較為全面的技術系統和較大規模的運行體系。它的建立填補了我國資源衛星數據源的空白,它的發展催發和支持了我國遙感應用的發展,促進了遙感應用從科學實驗向實用化、產業化的發展。地面站的主要任務是接收、處理、存檔、分發各類地球對地觀測衛星數據,為全國各行各業提供服務。同時開展衛星數據接收與處理以及相關技術的研究。
20年來地面站在接收、處理、存檔、分發各類對地觀測衛星數據,為全國用戶提供服務的同時開展衛星遙感影像數據接收與處理以及相關技術的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形成以北京本部數據處理與運行管理為核心,北京(密雲)接收站為數據接收點的運行格局,從建成時只能夠接收處理一顆光學遙感衛星發展到現在能接收處理 十多顆衛星,譜段涵蓋光學與微波,解析度從2.5米到1000米,同時代理分發0.61米高解析度衛星數據,真正實現了一站多星,具備全天候、全天時、近實時、多種解析度衛星數據接收處理能力。北京總部針對不同衛星形成了較完善的運行管理系統、數據處理系統、數據管理系統、數據檢索與信息服務系統。
地面站是國際資源衛星地面站網成員,是世界上接收與處理衛星數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分別與美國、歐空局、加拿大、法國、印度等國家和組織的衛星管理機構簽訂了衛星數據接收協議,目前正在接收美國Landsat-5、法國SPOT-2/4/5、加拿大RADARSAT-1、歐空局ENVISAT-1和ERS-2、印度RESOURCESAT-1、美國Terra和Aqua、以及中巴合作的CBERS-02B等11顆衛星數據,實現了全天候、全天時的對地觀測。目前地面站保存的對地觀測衛星數據資料達170餘萬景,是我國最大的多種對地觀測衛星數據檔案庫,為國家積累和保存了唯一的、極其珍貴的空間數據歷史資料。
2007年,為了更好地發揮天空地一體化的優勢,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發展,根據知識創新工程三期的戰略布局,中國科學院組建了“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是為了適應國內外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領域科技發展趨勢和新時期中科院科研工作發展的需求而成立的集運行與研究為一體的、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綜合性、網路型研究中心。目標是建成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研究機構,為滿足國家重大需求做出應有貢獻。目前,地面站已納入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科技體系中。
歷任站長王新民、潘習哲,現任站長王傑生。
地面站代表我國與美國、日本、歐空局、加拿大、法國各衛星管理機構簽訂各類衛星數據接收協議,成為國際對地觀測網中有較大影響的重要一員。
表一: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與國際衛星管理機構簽約情況 NDSAT-5 美國 NASA/NOAA/EOSAT 1986年
JERS-1 日本 NASDA 1993年
ERS-1 歐空局 ESA 1994年
ERS-2 歐空局 ESA 1996年
RADARSAT 加拿大 CSA/RSI 1997年
SPOT-1/2/4 法國 CNES/SPOT IMAGE 1997年
LANDSAT-7 美國 USGS 2000年
SPOT-5 法國 SPOT IMAGE 2001年
ENVISAT-1 歐空局 ESA 2003年
主要作用
通過對衛星數據持續的接收和處理,形成了我國目前最大的多種對地觀測衛星數據檔案庫,為國家積累和保存了唯一的、極其珍貴的空間對地觀測數據歷史資料,這是我國進行空間信息應用中寶貴的數據資源。
作為我國遙感應用所需衛星數據的主要信息源,地面站為全國各遙感研究和應用部門提供了數以萬計的衛星遙感資料,為促進全國遙感應用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地面站現有國內外用戶600多家,遍及政府部門和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地面站提供的衛星資料廣泛應用於土地、林業、農業、水利等資源調查、環境監測、地質勘探、測繪、城市規劃、水火蟲災害監測評估等眾多領域,促進了我國高技術應用的產業化發展與經濟建設宏觀決策的科學化論證,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主要數據使用部門
重要服務項目
大興安嶺森林火災的實時監測與災情分析及災后植被恢復監測;勝利油田黃河入海口改造規劃;三江平原數萬畝土地利用狀況調查;葛洲壩工程環境監測;為地質礦藏勘探進行的地質地貌研究;為圍海造田進行的珠江口海水泥沙量分析等;1991年以來每年的洪澇災害監測,特別是1998年長江流域與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澇災害監測(首次應用了5顆衛星重複監測的技術);我國每年大中城市擴展變化監測業務;大比例地形圖修編;全國荒漠化監測;京津唐地區沙塵暴調查;全國農情速報;天然林保護工程、國家各級資源環境大型資料庫建設等。
最大用戶
國土資源部是目前中國遙感衛星數據的最大用戶。自1999年起,國土資源部開始藉助遙感衛星進行土地執法檢查,通過“拉網”式檢查,使以往難於把握的土地違法違規瞞報問題得到了有效控制。2005年,國土資源部對全國55個50萬人口以上城市和285個區縣實施了衛星監測,監測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購買衛星數據430景。衛星遙感監測使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建設用地審批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情況得到了動態管理。利用高精確度的監測數據,可製作1:1萬正射遙感影像圖,用於輔助土地利用更新的調查。
地面站先後承擔了國家“七五”、“八五”、“九五”期間的科技攻關項目,國家“863”項目,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科技部、中科院等部委重點項目,以及一些國際合作項目等大量科研課題,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這些成果在衛星遙感數據處理、遙感信息系統研究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先後獲得國家、部委級科技進步獎多項。
遙感衛星地面站的建立與系統功能發展(199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高空機載遙感實用系統(1993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
我國金礦成礦模式找礦方向及找礦選礦技術方法研究(1997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
SPOT數據預處理系統技術(1993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重大自然災害遙感監測評價(1997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航空磁帶圖像預處理系統(1993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應用TM信息進行大興安嶺森林火災的監測和災情分析(1988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TM圖像信息特徵及在南皮縣土地資源調查監測中的應用(1990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註:以上僅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獎項。
1978年8月21日,中國科學院向當時國家計委、國家科委遞交《關於從美國引進地球資源衛星地面站的報告》,兩部委很快批複同意,並得到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批准。
1979年1月31日,鄧小平訪美,與美國總統卡特簽訂《中美科技合作協定》。與《協定》同時換文的《中美空間技術合作的諒解》確認: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中國擬購買一個美國地面站,以接收美國宇航局在軌及後續陸地資源遙感衛星發來的地球資源信息。這是一個對中國遙感事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歷史性文件。 1982年5月18日,中科院將地面站引進工作的意見向國務院辦公廳及有關領導作了報告,使引進地面站計劃最終得到批准。
在隨後4年多時間內,地面站人員赴美談判,在取得出口許可、解除技術限制、確定兩址建站方案等關鍵問題上 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同時,組織 人員分三批赴美進行為期3-12個月的技術培訓,消化、吸收和掌握軟硬體系統的結構和操作維修技術,為檢測驗收設備、自主開發衛星數據處理系統創造了條件。經嚴格管理施工,保證了地面站建設如期完成,開始了我國遙感衛星數據的自主接收。
1986年11月26日,一直非常關心和重視地面站引進和建設的鄧小平聽說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已經引進建設成功后,欣然提筆為地面站題寫站名“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
1986年12月20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落成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濟慈、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副院長周光召,國家科委副主任朱麗蘭、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王大珩和美國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麥克-布里艾恩等出席。
1993年5月,地面站與日本宇宙開發事業集團簽署了接收JERS-1 SAR衛星數據協議。
1993年10月,針對將要發射的Landsat6 衛星,地面站的預處理系統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升級,從加拿大引進了GICS多星數據預處理系統,使地面站的數據處理能力從僅能處理Landsat-5 一顆星的數據,擴充到能處理 Landsat-5/6、ERS-1/2和JERS-1 等五顆星的數據,數據產品的生產能力也從過去的4小時/景,縮短到2小時以內。
1995年,地面站與歐空局簽署了接收ERS衛星數據協議。
1996年4月,地面站與加拿大太空署簽署了接收RADARSAT衛星數據協議。
1997年9月,地面站與加拿大MDA公司合作,順利完成了RADARSAT/SPOT兩衛星接收處理系統升級改造。
1997年,地面站的“多衛星遙感數據地面接收系統”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98年9月,地面站與法國成立了中外合資的北京視寶衛星圖像有限公司,獲得了接收SPOT衛星數據的主動權,邁出產業化發展的新步伐。
1998年10月,地面站與法國SPOT IMAGE公司合作成立了北京視寶公司,這是中法空間領域合作的一件大事。這家合資公司將利用法國的衛星技術和中國的地面系統相結合,負責將地面站接收的法國SPOT衛星數據在中國分發和銷售。法國SPOT衛星是世界上廣泛使用的兩大主流資源衛星之一。其主要特點一是地面解析度高(全色波段可達10米),如其他衛星觀察不到的地面上的小街道、小河流,SPOT則能觀察到;二是波段選擇合理,可在地圖測繪、城市規劃、江河水災和森林火災防治以及農業、林業、軍事等許多方面發揮巨大作用。世界上幾乎凡是接收美國陸地衛星的地面站均同時接收SPOT衛星數據,而其應用範圍及數量均不亞於美國陸地衛星。我國對SPOT數據的需求日益迫切,但由於過去SPOT衛星租星費用和版權費用高無法接收。這家公司的建立使中國廣大的遙感用戶用比較便宜的價格買到SPOT衛星數據和圖像。
1999年2月,地面站11.28米口徑天線接收系統通過驗收。該項目是為了接收中國和巴西技術合作研製“資源1號衛星”而建設的系統。資源衛星的升空,標誌中國人有了自己的民用遙感衛星,結束了單純接收國外衛星數據的時代。
1999年10月,地面站研製的“衛星遙感數據存檔介質轉換與處理系統”完成並投入試運行,成功實現了衛星遙感數據地面運行性處理系統的自主設計、自主集成和基於商業化軟體的二次開發與完善;在系統總體設計、硬體系統工程結構設計、數據處理系統動態流程工程化設計中,體現了兼容性、可靠性、易擴充性、易維護性和運行性原則,充分考慮了先進技術的集成;在數據分步式處理、自動化批量作業、動態參數的文件方式傳遞、I/O的非同步并行任務分配等方面,設計思想先進,技術上有創新。
1999年10月15日,地面站成功接收中國資源1號01星發送的數據。
2000年,地面站自主研發的“大數據量遙感信息快速處理技術研究”項目通過國家驗收(國家“863”重大攻關項目)。該系統經過完善最終形成PIPS2000系統,在我國小衛星地面預處理系統和中國農業大學高性能空間信息處理計算中心得到了應用。該系統採用PC機群作為系統平台,在Linux操作系統上配備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遙感圖像并行處理軟體系統和相應的管理、開發環境,可實現大型遙感圖像的快速處理,突破了處理對象的數據規模限制,實現遙感演演算法70種以上,具有性價比高、處理速度快、擴展性強、適用性強、運行穩定等特點,是進行大型遙感圖像快速處理和各類大型數據專業處理系統開發的理想平台。
2000年9月18日,地面站首次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第29屆陸地衛星國際地面站站長會議。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美國地調局(USGS)、歐洲空間局(ESA)、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NASDA)、加拿大太空署(CSA)等機構的管理人員和十幾個國家的地面站站長齊聚北京,交流經驗,並商討衛星工作的有關事宜。各國代表對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的規模和能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會議進一步確立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作為民用遙感衛星國際站網的重要成員的地位。
與法國SPOT IMAGE簽署協議
2001年11月20日,地面站與法國SPOT IMAGE公司正式簽署了SPOT-5衛星數據接收協議(圖11),中國成為國際上第一個簽署該星接收協議的國家。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何魯麗、科技部部長徐冠華、法國對外貿易部部長於瓦(F.Huwart)出席了簽字儀式。法國SPOT-5衛星性能優異,觀測範圍寬、解析度高(達2.5米)。接收和處理SPOT-5數據,能開拓新的衛星遙感應用領域,滿足國家和我國遙感用戶的需求。
2001年12月18日,地面站召開了第二屆用戶委員會擴大會議暨第三屆用戶委員會成立大會)。參加此次大會的有來自北京、上海、內蒙、河南、福建的國土、地質、煤炭、核工業、測繪、農業、林業、水利、海洋、環保、城市建設、科研、教育、軍隊等我國遙感應用主要領域的重要專家和業務領導人。國家計委、國防科工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國土資源部、國家測繪局、全國地方遙感協會等有關部門領導也出席了會議。
2002年1月,地面站開始了接受法國SPOT-5地面系統的建設工作。
2002年9月27日,地面站舉辦了“SPOT-5衛星數據接收與處理系統”。SPOT-5接收與處理系統安裝、調試、測試、驗收的成功完成,標誌著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已經具備接收處理SPOT-5衛星數據的能力,成為法國SPOT地面接收網路中第一個具備該能力的國際網站,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運行系統能力進一步得到加強。四年前,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和法國SPOT IMAGE公司就開始了中法兩國空間領域合作,開始接收法國SPOT系列衛星數據。法國新發射的SPOT-5衛星最顯著特點是提高了地面解析度,全色波段的地面解析度由10米提高到5米和2.5米,多光譜波段則由20米提高到10米,並可實現同軌立體成像。這些數據將會廣泛地應用於各個領域,對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該儀式上地面站、法國SPOT IMAGE 公司、S&DE公司還簽署了系統測試過程備忘錄,地面站、法國SPOT IMAGE 公司、S&DE公司、東方科儀公司共同簽署了系統測試結果認證證書。
2002年11月5日,地面站與美國Digtal Globe公司簽訂 了分發美國“快鳥”衛星數據協議。
2002年11月12-14日,中巴雙方有關技術人員為檢驗CBERS-1-02衛星巴西wfi生成儀器與地面接收系統之間的匹配性,確保衛星升空后地面接收系統能可靠地接收WFI數據,在地面站北京接收部進行了有線對接試驗。共有7家單位參與試驗,此次星地對接試驗工作圓滿完成。
2002年12月,地面站完成了對10米天線系統X波段數據通道進行的改造(因儀器設備老化、技術指標下降),使其實現720MHz中頻變頻。改造后的10米天線通道,在11.28米天線發生伺服故障時,成功搶收了CBERS-01和LANDSAT-7等衛星數據,並重點承擔SPOT-5衛星數據的接收任務。
2003年的1月,地面站完成了11.28米天線控制系統的改造,伺服系統備份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和設備完好率。
2003年3月7日,地面站第三屆用戶委員會第二次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聽取了地面站2002年度工作彙報,用戶委員會委員交流數據應用情況,並對地面站的服務、產品質量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為了推動我國微波遙感的應用,發揮地面站存檔數據的作用,地面站提出較大幅度降低ERS存檔數據價格,用戶委員會成員對此非常贊同和歡迎,會議對ERS衛星數據的價格提出了建議。
2003年6月16日,挪威Kongsberg Spacetec AS公司、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以及東方科學儀器進出口有限公司三方就歐空局環境監測衛星(ENVISAT)中高級合成孔徑雷達(ASAR)數據接收與處理系統軟體和硬體進口商務合同共同簽署了協議。ENVISAT 衛星2002年3月由歐空局發射升空,2003年5月正式投入運行。星上感測器ASAR具有雙極化、多模式的新特點,其數據的地面解析度最高達25米,覆蓋範圍最寬可達400公里,可應用於水災監測、作物估產、油污調查、海冰監測等方面。
2003年6月,地面站完成“自動生成按地形圖分幅的影像產品開發”並投入運行,提升了圖像處理深加工能力。該成果按標準地形圖分幅的衛星影像,完全按國家標準地形圖圖幅號進行圖像裁切,最後形成1:2000~1:50萬系列衛星影像產品,擁有與標準地形圖一致的坐標系統和地理網格註記,便於比對和野外定位。特有的高水準預處理幾何精校正技術、數字鑲嵌技術和多衛星數據融合技術,保證了該產品的幾何定位準確性、輻射水平連續性和信息可判讀性。按標準地形圖分幅的深加工產品備受用戶青睞,服務於野外調查和地形圖更新等方面工作。
2003年7月,地面站建成了比較成熟、完善的幾何精校正產品生產體系。根據用戶對數據產品多樣化的要求,地面站在繼續提供傳統數據產品的同時,開發了按地形圖分幅遙感影像產品自動生產系統,推出了幾何精校正產品、正射校正產品以及激光成像圖像產品等,為用戶提供更快捷的服務與多種數據產品。幾何精校正產品是用地面控制點修正衛星軌道與姿態數據,對圖像進行幾何精校正處理所得到的產品。高程校正產品是在幾何精校正產品處理的基礎上,同時採用數字高程模型糾正地形起伏造成的誤差的產品數據。該系統內控制點數達7000餘點,覆蓋華北、東北、華東、西北、西南和華南地區28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較完善的LANDSAT-5/7、SPOT-1/2/4和RADARSAT-1精校正產品生產系統。依靠幾何精校正控制點庫和1:25萬數字高程模型(DEM),對LANDSAT數據進行處理,形成了數字正射校正產品的生產能力。
2003年7月,地面站承擔了中國國際災害監測星座+4(中國 DMC+4)對地觀測數據地面預處理系統的研製與開發。國際災害監測星座(DMC)由英國薩里衛星技術公司製造的3顆小型對地觀測衛星組成,另一顆屬於中國的“中國國際災害監測星座+4(中國 DMC+4)”將加入該系統。對地觀測數據地面預處理系統將使DMC+4的對地觀測數據能具備實時性和高質量地被處理,全方位地服務於國內外遙感用戶。
2003年7月17日,中國資源衛星北京數據接收站改擴建工程項目的天線接收系統、數據記錄及監視系統通過了技術指標測試。
2003年7月24日,中國資源衛星北京數據接收站建設工程通過技術鑒定,鑒定專家組由陳述彭、張履謙、胡光鎮3位院士以及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科學院、總參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國家海洋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減災委等單位的專家組成。
2003年7月17日,地面站11.28米口徑天線接收系統通過鑒定,誤碼率等關鍵技術指標及跟蹤接收、數據記錄、回放等功能良好,是目前國內外遙感地面系統中先進性和可靠性最好的系統之一。從1999年10月至2004年6月,成功接收記錄CBERS-01星5038條軌道數據,成功率98%以上;
2003年7月,地面站自主開發了星載紅外多光譜掃描儀預處理系統,重點結合我國對地面系統發展的需求,全面掌握遙感衛星地面預處理系統的關鍵技術,提高我國地面系統研究與發展能力,擺脫依賴進口的局面。在星載紅外多光譜掃描儀寬頻數據軟體格式化同步技術、圖像的輻射校正技術、系統幾何校正技術及數據管理、數據查詢和生產運行管理系統研究中,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項目完成了系統集成工作,形成原型系統。可通過IE等web瀏覽器界面,完成產品處理、快視處理、原始數據管理、雲量評估、數據查詢等工作。
2003年10月9日,地面站與法國Spot Image公司正式簽署ENVISAT衛星數據接收與分發協議,成為國際上第一個簽署ENVISAT數據接收協議的地面站。地面站年底向用戶提供該星ASAR數據服務。ENVISAT 衛星2002年3月由歐空局發射升空,2003年5月正式投入運行。星上感測器ASAR具有雙極化、多模式等新特點,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民用合成孔徑雷達感測器之一。其數據的地面解析度最高達25米,可應用於水災監測、作物估產、油污調查、海冰監測等方面。
2003年10月22日,地面站成功接收中巴資源衛星02星首次發射的數據,並移交給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進行後續處理。
2003年10月,地面站11.28米口徑天線接收系統成功接收記錄了CBERS-02星首次下傳的數據。專家認為該系統具有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2003年11月18日,地面站與黃河水利委員會在衛星遙感數據及技術服務合作協議上簽字,標誌著兩個單位在遙感技術領域的合作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在黃河水資源調查與管理、流域生態監測及變化監測、黃河洪澇及冰凌訊期監測等方面發揮作用。
2003年11月25日,地面站完成了ENVISAT地面系統引進建設工程,在京舉行驗收簽字儀式。12月開始接收、處理和分發ENVISAT數據,為我國遙感用戶提供了方便、可靠地獲取該衛星數據的途徑,而ENVISAT的可調多觀測角度、雙極化、寬幅成像等突出優點,在我國帶動了新的SAR數據應用領域。
2003年,地面站開發的綜合信息網路服務系統建成並投入運行,為用戶提供方便快捷的網路化數據查詢服務。該項目包括多元數據存檔管理與數據查詢瀏覽服務子系統(CS)、資料庫管理子系統、訂單任務單管理子系統三個模塊,其中,CS子系統為用戶提供了多衛星存檔數據目錄的一體化查詢和文本、地圖兩種查詢方式以及經緯度範圍、地名等多樣化的空間查詢手段;資料庫管理子系統規範了磁帶庫運行管理系統,初步實現了存檔數據和存檔介質管理自動化,功能全面、界面友好、操作簡單;定單任務單管理子系統涵蓋了目前地面站主要的數據服務項目,並為這些數據服務提供了強大的管理、統計功能。
2003年,地面站獨立承擔的“衛星遙感數據存檔介質轉換與處理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4年1月7日,地面站召開用戶委員會三屆三次會議。來自全國各地的用戶委員會成員(由國土資源、農業、林業、水利、環保、測繪、海洋、地質、石油、核工業、高校、中科院等部門以及部分省市的遙感中心或遙感調查辦等專家組成),國家發改委、國防科工委、國家科技部、中科院機關領導以及地面站的有關人員參加了本次會議。用戶委員會認為,地面站在系統運行、數據產品服務與積極開拓數據源方面所進行的工作,包括數據接收系統國產化研究與建設、遠距離光纖數據傳輸系統建設、在國際上第一個簽署ENVISAT數據接收和分發協議、籌備IRS衛星接收等,有利於支持和推動我國遙感應用產業化發展,為拓寬我國遙感技術研究和應用的領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004年2月24-25日,地面站通過了財政部組織的專項基金2003年績效考評。財政部教科文司、中科院綜合計劃局、高技術局以及地面站的有關領導參加了考評工作。考評採取會議報告、專家提問、現場視察、查驗帳目及過程實物、專家討論及打分等方式進行。專家組認為,地面站項目立項合理,目標明確,全部完成並在某些方面超額完成了2003年度的運行工作指標。該項目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符合發展的實際;組織管理嚴密、有效,運行機制有利於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保障了地面站高效服務和運行;地面站在國家一系列重大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效益顯著。在財政部專項及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地面站出色地完成了許多重大任務,技術水平已進入國際地面站網先進行列。
2004年3月26日,“遙感衛星數據接收系統能力擴充”項目通過現場測試驗收。該項目2002年3月站內立項,隨後列為中科院重大科學裝置運行維護專項,首次採用國產化技術建成一座天線口徑6米的高性能的陸地遙感衛星數據接收及記錄系統。該項目有力提高了地面站的數據接收能力,鍛煉了工程總成策劃、設計、集成、天伺饋、微波、通道等方面的技術研究能力,成功接收了美國LANDSAT-5/7、法國SPOT-2/4、加拿大RADARSAT、歐空局ENVISAT和印度RESOURCESAT-1等多顆遙感衛星數據,擺脫了對國外天線接收系統設備的依賴;設計研發網路化衛星數據檢索查詢系統,實現24小時網路服務,為我國自主研製高可靠性地面天線接收系統、發展我國遙感地面基礎設施建設開闢了更廣闊的前景。
2004年4月16日,地面站“小型接收站系統”通過了測試驗收。專家組根據小型接收站系統對記錄分系統的功能、指標要求和多星記錄系統立項方案指標要求,對小型接收站系統記錄分系統即“多星記錄系統”進行現場測試驗收。該系統滿足小型接收站系統項目和多星記錄系統設計方案相關的各項功能和指標要求,具備高可靠性和運行性,具備大部分遙感數據記錄及回放能力,實測指標均優於設計指標。原“多星記錄系統”於2003年1月投入試運行,成功解決了遙感衛星地面站多年來由於記錄系統瓶頸問題而造成的部分衛星數據無法安排接收記錄的局面。隨後,該系統納入“小型接收站系統”項目並作為其中的記錄分系統實施。小天線接收系統安裝聯調完成後,所接收的衛星數據全部實時記錄在“多星記錄系統”設備上。
2004年4月,“密雲接收部至北京總部衛星數據網路傳輸系統”安裝完成投入試運行。該系統以北京市政府信息專用網路資源為依託,將地面站密雲接收部與市內的數據處理總部以高速光纖網路相連,系統傳輸線路全長171公里,傳輸網路帶寬1000Mbps,網路傳輸數據丟包率小於10-6,數據傳輸的誤碼率小於10-8。光纖網路將衛星數據從密雲運到北京的時間,從最少兩個半小時縮短到1~2分鐘,地面站可在兩個小時左右,完成衛星數據的接收、處理和網際網路分發過程,達到目前國際先進地面站水平,極大提高了應對緊急數據需求的能力。該系統准實時傳輸並處理了LANDSAT 系列、SPOT系列、RADARSAT衛星、ENVISAT衛星、RESOURCESAT-l衛星及EOS/MODIS衛星系列等多顆遙感衛星數據。先後參與並完成了包括水災監測在內的國內外遙感用戶多項緊急任務。
2004年5月27日,地面站與日本ERSDAC公司簽署 了分發Aster數據協議。
2004年8月27日,“國家對地觀測系統MODIS共享平台網路”開通暨EOS-TERRA/AQUA-MODIS數據網路無償共享研討會在地面站北京接收部召開。國家科技部邵立勤副司長、中科院郭華東副秘書長、地理與資源所劉紀遠所長、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王傑生站長、劉定生副站長、地理信息系統協會吳登洲秘書長等70餘人參加了會議。國家對地觀測系統MODIS共享平台網路的正式開通,是地學界的一件大事,地理與資源所和地面站所際之間實現資源共享與合作,為中科院其他單位未來實施三期創新工程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鑒。
2004年9月3-4日,國家遙感中心組織專家在地面站北京接收部,就國家對地觀測系統的共享平台的建設與發展問題展開研討。參加會議的院士有孫鴻烈、孫樞、陳述彭、童慶禧、李小文、陳志愷、葉培建等,科技部高新司、信息所、民政部減災委、水利部檢測處、國家基金委地學部、中國氣象局、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科院資環局遙感處、中科院空間中心、遙感所、地理所等單位的有關專家、領導也參加了會議。
2004年9月6日,地面站承辦的國際衛星對地觀測委員會(CEOS)信息系統與服務工作組(CEOS/WGISS)第18屆全會暨子工作組聯合會,以及同期舉行的“對地觀測應用中數據和信息服務技術進展與趨勢”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2004年9月28日,地面站的“遙感衛星接收系統能力擴充項目”通過專家驗收。專家組認為:該系統是一套首次由國內研製的、6米天線/160Mbps接收多遙感衛星數據的小型地面接收系統,主要由數據接收、記錄2個分系統構成。數據接收分系統具有測角精度高、軌道誤差修正手段多、故障自檢定位功能強等特點;記錄分系統具備目前國內外大部分遙感衛星數據的記錄能力,並可為其它衛星的數據研究分析和記錄系統檢測提供手段。系統採用模塊化結構,可以方便地增加接收衛星的種類,靈活地組織數據輸出,系統適用能力強,可維護性和可擴展性好,極大地提高了地面站衛星接收能力。
2005年1月13日,地面站用戶委員會三屆四次會議在京召開,用戶委員會成員以及國家發改委、國防科工委、國家科技部、中科院有關人員參加了會議。會議聽取了地面站2004年度工作彙報、地面站數據接收能力擴充項目的綜述,高度讚揚了地面站過去一年在系統運行、數據產品服務與積極開拓數據源方面所進行的工作,充分肯定和支持地面站為發展所作的積極努力,地面站與國土資源部、國家測繪局、水利部黃委會等大用戶緊密合作,增強了為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服務的實效性,推動了遙感在國民經濟各領域的應用。會議交流了2004年數據應用的情況,並就我國衛星遙感數據源建設、發展數據產品種類、降低價格、提高服務質量、建立數據共享等方面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2005年4月12日,地面站引進並建成印度RESOURCESAT-l衛星接收、處理運行系統,並投入正常運行。RESOURCESAT-l是印度IRS-l衛星系列的成功延續,於2003年10月發射升空,將3種解析度不同、幅寬不同的感測器組裝在同一個平台上,主要應用於農業遙感等方面。其中5.8米解析度的遙感圖像解析度高、重訪周期短、覆蓋範圍大,在城市規劃、災害處理、製圖等領域非常有效;23米及56米解析度的彩色圖像信息豐富、覆蓋範圍大,可用於環境及農業監測、自然資源管理、土地利用計劃等。
2005年4月22日,地面站與美國Space Imaging公司簽署接收、處理和分發印度Resource Sat-1衛星數據協議。 2005年5月25日,地面站開始正式接收歐空局ERS-2 LBR衛星數據,開始了中低解析度的對地球和大氣層的監測,彌補了我國以往這一領域衛星數據缺乏的空白,同時為開展中低解析度數據的共享服務奠定了基礎。
2005年7月13日,地面站“小衛星對地觀測數據地面預處理系統”通過了北京市科委組織的驗收,驗收專家組由15位專家組成。專家組對該系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所建立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遙感衛星地面預處理平台,系統功能齊全,以并行集群系統為處理核心,具有高速大規模的數據處理能力和良好的系統擴展性。在該平台的基礎上,建立了針對DMC+4小衛星的預處理系統,具有良好的集中管理特性,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容錯性和穩定性都達到了業務系統的要求,部分內容和指標優於原合同要求。
2005年8月3日,中科院基建局組織專家組對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二期創新前後的五個建設項目進行竣工驗收。五個項目包括:中國資源衛星應用系統工程北京數據接收站改擴建工程;六米天線基礎配套工程;供電系統改造項目;鍋爐煤改氣項目及購買住宅。驗收組由24名專家組成。專家組聽取了“中國資源衛星應用系統工程北京數據接收站改擴建工程”等五個建設項目的報告,並就每個項目的工藝、建安、檔案、財務及使用與管理五大方面進行全面的核查。驗收 組認為,地面站的五個建設項目建築物和設施建設質量良好;建築工藝和功能滿足科研及用戶的使用要求;檔案資料收集整理符合國家和中科院有關規定;財務管理規範,賬目清楚;基建項目建成后,及時投入了使用,運行和管理情況良好,對科研和吸引優秀人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意五個建設項目通過驗收。
2005年12月,地面站的“ENVISAT ASAR數據共享平台”開始試運行。ENVISAT衛星是歐空局迄今為止最大的環境監測衛星,其高級合成孔徑雷達(ASAR)在C波段具有多極化、可變觀測角度、寬幅成像等特性。其數據可以廣泛應用於自然災害監測、資源環境調查、雷達遙感教學與科研等領域。該項目由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專項經費支持。
2006年1月18日,地面站第三屆用戶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召開。
2006年5月24-26日,地面站主持召開了第三屆國際未來智能對地觀測衛星(FIEOS)會議。
2006年6月29日,地面站和日本遙感技術中心在北京簽署《關於ALOS衛星數據在中國分發的協議》。
2006年,地面站自主研製的“北京一號”小衛星數據處理系統投入正式運行。
2006年10月24日,地面站正式開始分發日本先進陸地觀測衛星ALOS的數據。
2007年4月19-20日,地面站質量管理體系接受了中國新時代認證中心的第2次監督審核並順利通過。
2007年6月15日,TerraSAR-X高解析度雷達衛星發射升空並成功下傳了衛星圖像。地面站與日本pasco公司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決定雙方合作分發TerraSAR-X衛星數據。 2007年8月1日,地面站承擔的中科院大科學裝置維修改造項目“10米接收系統國產化改造及通道資源整合”實施方案通過專家評審,標誌著該項目進入了實際研發階段。
2007年10月,地面站與日本PASCO公司決定雙方合作分發TerraSAR-X衛星數據,以服務於各應用部門和領域,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作貢獻。TerraSAR-X高解析度雷達衛星於2007年6月15日發射升空並已成功的下傳了衛星圖像,很快能將投入正常運行。該衛星具有全色的、全天侯的觀測能力,可提供多種極化方式、多種解析度的數據產品,應用領域相當廣闊:可應用於土地利用、基礎地圖、突發事件檢測、農產品、森林情況監測等多個領域。
2007年11月22日,由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共同主辦的“2007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論壇”在京隆重舉行。論壇吸引了來自60個單位的300名嘉賓和代表。特邀報告人包括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徐冠華院士等國內外著名的科研管理領導、著名領域科學家和技術應用專家,報告涉及國內外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研究和發展方向,領域戰略重點等相關內容。通過交流,與會代表了解了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領域學術研究國內外新方法、新思路,並通過互動發言,圍繞論壇定位、機制、作用等方面積極獻計獻策。
2007年12月4日,大科學裝置維修改造項目“遙感數據異地備份系統”立項申請通過專家評審。該項目由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承擔。項目負責人李安研究員詳細彙報了項目立項過程、項目必要性和意義、研究目標及項目實施方案、項目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內容。經過答疑和討論,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項目申請的評審,項目經費約960萬元。該項目的目標是解決目前亟待解決的遙感數據存儲安全問題,這對於長期保存和有效地利用二十餘年來及今後我國珍貴的遙感數據十分必要和迫切。改造項目將建立遙感數據異地備份與容災體系,實現數據的安全存儲、相互檢索、動態備份及快速恢復。系統主要技術指標明確合理,功能全面,技術成熟可靠,可與現有系統有機結合,滿足對地觀測中心數據存檔安全的應用需求,並將為對地觀測中心更好的服務於全國遙感用戶提供又一個強有力的技術基礎。項目計劃研製周期為14個月。
2008年7月22日,大科學裝置維修改造項目“10米接收系統國產化改造及通道資源整合”詳細設計方案通過專家評審,標誌著該項目的研製過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該項目主要對中心密雲接收站的現有接收系統進行國產化改造,對通道設備進行整合,開發統一、智能化的通道管理和監控系統,開發衛星數據通用記錄系統、快視設備以及數據回放設備,研製遙感衛星地面系統故障診斷專家系統等。評審會上,項目負責人彙報了項目的詳細設計方案。經過答疑和討論,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項目詳細設計方案評審。
2008年11月13日,大科學裝置維修改造項目“遙感數據異地備份系統”概要設計通過專家評審,標誌著該項目的實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創新文化
創新文化是鼓勵創新的文化,是一種有利於創新活動的文化觀念和行為道德規範,是一種給人歸屬感的“精神家園”,一種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
中國科學院的創新文化建設有三個層面的內涵。第一個層面是精神層面,第二個層面是制度層面,第三個層面是與精神層面和制度層面相應的,表現為一種物化的、外在的形式與載體。以價值觀念、道德風尚為核心的科學精神層面是創新文化建設的核心內涵,以規章形式出現的制度文化是遵循這一內涵的創新文化的評價體系,而形象標識、工作環境等則是創新文化的物化載體。
我站黨政領導班子高度重視創新文化建設,並且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特別是在發動群眾、轉變觀念、組織領導、制訂規劃、行為規範、制度創新、園區建設、形象設計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總體目標
依據地面站的戰略定位與發展目標,繼承中國科學院“科學、民主、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以團隊創新精神為基礎,建立符合科技發展規律和知識創新要求,具有地面站特色的創新文化體系。形成良好的園區環境,優質的後勤服務,完善的管理制度,與創新目標相適應的價值觀念、運行機制和文化氛圍。我站作為技術支撐型科技機構,在創新文化建設中,特別要強調技術條件的先進性、有效性和為國家提供信息服務的基礎性、前瞻性和及時性;在員工中努力培育獻身科學、勇於創新、敢挑重擔和在實際運行工作中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甘當配角、做無名英雄的精神。
總部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上的四通橋西北角。大門朝南隔三環路與友誼賓館北門相對,乘公共汽車830,730,323,365,355,944,運通201,運通101各路於人民大學站下車均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