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大汗的結果 展開
- 中醫術語
- 出自《魏書》中的君長稱號
- 大汗公司
大汗
中醫術語
證名。讀作dà hàn,出自《靈樞·五禁》。指汗出過多而言,為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中的常見證候。如外感表證,發汗不當,或邪熱入里,熱盛迫汗,或病後氣虛,元氣欲脫等,均可導致大汗。
大汗,指汗出過多的現象。可因熱盛迫汗、發表太過、病後氣虛、元氣欲脫等原因而出現。汗是津液所化,汗多則傷津,甚則“亡陰”;汗為心液,汗多也可以“亡陽”。參見“亡陰”、“亡陽”、“漏汗”、“熱汗”、“冷汗”等條。
大汗出一證,多屬危候,在外感高熱之際,為陽熱亢盛,迫津外泄,有氣隨津脫之虞,若施治及時得當,不難救治,而在內傷雜證中,多因久病重病,陽氣漸微,不能固護陰津而汗大出,以致陽氣亦隨津泄而已。當此之際,予益氣固脫,回陽斂陰之劑。急煎頻服。汗多時還可加用生龍骨、生牡蠣、麻黃根,仙鶴草等止汗之品,待證情穩定后再徐圖之。
1、表邪不解大汗:太陽表證,屬傷寒表實者,則無汗脈緊;屬中風表虛者,則汗出脈浮緩,而一般汗出不大。但若表病汗不如法,病未出表,亦可見有大汗出。其辨證要點為:大汗出,脈洪大,或有發熱,惡風,但無大熱、煩渴等里熱徵象。治宜解表去邪,調和營衛,用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大棗、生薑。並可啜熱粥,溫覆衣被,以助藥力,既益汗源,又防傷正。
2、表病過汗大汗:太陽表病,當予汗解,然若汗不如法,發汗太多,可致大汗出。《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曰:“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是表病發汗太過,故大汗出,汗出過多,則損耗津液,胃中陰傷,而出現煩躁不得眠,口乾欲飲水。辨證要點:煩躁不得眠,口渴欲飲水。治療當予湯水,少量頻飲,使津液恢復,胃氣調和,諸症自除。
3、里熱誤火大汗:表病不解,邪熱傳里,法當辛涼,忌用火攻發汗。若誤用火療,則可致大汗出,里熱增盛。《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曰:“太陽病二日,反燥,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
特徵是:躁煩,譫語,仲景未言方治,謂病過十日,若陰津復,忽振栗而自下利,則胃熱下泄,其可愈也。
4、陽明熱盛大汗:邪入陽明,里熱熾盛,症常有大汗出。《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曰:“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是太陽中風服桂枝湯,而大汗出,汗不如法,津傷助熱,熱轉陽明,里熱蒸騰,氣液兩傷,則有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等症。辨證要點:大汗出,脈洪大,而煩渴不解。治宜清氣泄熱,益氣生津,用白虎加人蔘湯: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人蔘。
5、陽衰陰盛大汗:邪氣進入陰分,病至垂危階段,脾腎陽衰,陰寒內盛,陽亡於外,可見大汗出等症。《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曰:“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辨證要點:大汗出,大下利,惡寒嗜卧,四肢厥冷,無口渴身熱,或外有假熱,脈微而細。治宜急救回陽,驅陰消寒,用四逆湯:炙甘草、乾薑、附子。
6、風極變熱大汗:風濕之邪侵入肌表,風氣入營化熱,熱迫津液外泄,症有大汗出。《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曰:“《千金方》越婢加術湯:治風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辨證要點:汗泄不已,身體消瘦,下焦腳弱,治宜清熱散風,調和營衛,用越婢加術湯:麻黃、石膏、生薑、甘草、白朮、大棗。
7、冒家欲解大汗:婦人產後,亡血陰虛,復加外感,病發郁冒,其症有頭眩目瞀,鬱悶不舒,脈象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欲使郁冒病解,則必見大汗出也。《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曰:“產婦郁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特徵是:大便堅,嘔不能食,頭眩目瞀,脈微弱。治用小柴胡湯,扶正達邪,和利樞機。
8、陰液欲脫大汗:熱病後期,邪熱傷陰,或久病陰盛,臨床屢有大汗出,跳煩不安,面紅口渴,脈細數或細數無力,或脈來結代等症。特徵:大汗出,煩躁不安,而紅口渴,小便黃赤,舌紅苔少或光剝苔,脈來細數。治宜斂陰止汗,固脫增液。
10、氣陰虛的大汗出。《靈樞·決氣》:“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治宜益氣固脫,回陽斂陰,可用生脈散加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