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紀寺
龍紀寺
龍紀寺位於莆田市蓋尾鎮後山村院里自然村,始建於唐,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瑞義祖師重建六角亭(包括玉帝殿、鐘鼓樓等)和佛祖殿。當代陸續新建岳帝廟、觀音亭、仁孝堂、哪吒廟和老人活動中心。坐北向南,通面闊40.1米,通進深32.5米,總面積1303平方米。六角亭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木構架。為六面坡頂式,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明間正中為八卦藻井,刻工精巧,獨具一格。殿外側六角壁上設有羅漢龕,供奉祀清末德化瓷雕五百羅漢。(形象生動,工藝精美,為十分寶貴的文物)佛祖殿中奉釋迦牟尼佛像,殿前立一對浮雕龍柱和一個浮雕盤龍石台。六角亭、佛祖殿面積共1303平方米。該寺院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是當地清代寺院的代表,是研究寺院建築藝術的實物資料。龍紀寺2005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龍紀寺
內壠山遠看象一條盤龍,上帝殿形似龍頭,所以取名“龍紀寺”。龍紀寺面寬七間,由上下兩座組成。上座供釋迦牟尼佛,下座祀上帝。
上帝殿是龍紀寺的一座最有代表性建築物,因為它殿頂是六角飛檐形狀,獨具風格,所以也叫“六角亭”。當地人取其精華,把龍紀寺也稱為“六角亭”,六角亭內屋頂是木質結構,造形八卦斗拱,精雕細刻,深透三層,巧奪天工,顯示了能工巧匠們的高超技藝。昂首瞻望八卦頂,眼花目眩,飄然欲仙,恍如進入八卦陣一般。六角亭四面壁柜上,設有佛龕,祀供五百羅漢。五百羅漢全是清代德化精白瓷雕塑,每尊高一尺二,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有的端莊嚴肅,有的似笑欲語,有的捧腹搔耳,有的低頭凝思,有的降龍,有的伏虎,真是百般佛法,各顯神通。佛龕上還掛有篆刻金字的木質板,記述五百羅漢的法名。龍紀寺上座佛殿,除了一般寺院所常見的全身佛像雕塑外,殿內還完整地保存著嚴瑞義祖師題刻的金字楷書板,記
載著龍紀寺的修建史和勸善經,因上殿是依地形建築的,比下殿高突起一層樓。樓台上有一對浮雕石龍柱和一個浮雕石龍盤台座,造型奇特,盤龍翻騰,活靈活現。龍盤台座基石上還雕有四隻石獅,一隻麒麟,兩旁綴以石刻對聯。寺的周圍更有十餘處牌坊古迹,形似龍爪,給龍紀寺增添了不少秀色。
龍紀寺
溯源尋根,每個旅遊區都會有一個主景,這個主景就是龍紀寺,它留下歷史滄桑,幾多磨難,幾多興衰。龍紀寺始創於漢末,敕建於唐初,極盛於中唐。素來香火鼎盛,屢遭厄難。清光緒25年(1899年)瑞義祖師對廟宇進行浩大的土木工程,重建上帝殿、六角亭,才擁有今天龐大的規模。當時慕名邀請我國近代著名古典人物畫家李霞精心設計繪畫五百羅漢圖,用重金聘來德化瓷雕大師許友官三兄弟特作燒制,歷時十載歲月告成。1911年,在六角亭舉行晉殿開光盛典。1937年,震驚中外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日軍侵華戰爭爆發的第二年,李霞在永春作畫時抱病仙逝。相隔不久,瑞義祖師請李霞弟子畫家鄭玉綉按照壁龕雕像造型尺寸重繪五百羅漢白描畫冊一套作為鎮寺之寶。
1991年五百羅漢瓷雕被列為省級保護文物,是全國現存最富特色陶瓷藝術的殊世精華。陳設在羅漢龕中的羅漢群雕造型獨特,神態各異,或合掌念經,或低頭凝思,或盤坐託夢,或搔耳捧腹,或似聲欲語,或伏虎降龍……,在佛龕上掛有篆刻金字的木板標記五百羅漢的法名,雕工細縷,筆簡意駭,是師法古人,突破傳統的非凡之作。它與李耕代表作工筆精品長卷(715公分)五百羅漢風格各異,技藝高超,都是中國畫道釋人物藝術之精品。經過許友官瓷雕大師再度創作的五百羅漢胎質精良,釉面片白,形似白玉,享有“象牙白”之美譽。每尊高僅一尺二,神形逼真,衣紋冼練,栩栩如生,巧奪天工。杭州虎跑寺、蘇州寒山寺、莆田廣化寺陳列的石刻、泥塑金身五百羅漢都無法與其競秀媲美。千年古剎五百羅漢以其神奇的名字和悠遠的歷史名聞遐邇。蔡園、許懷中、陳章武、釋學誠等登臨遊覽,撰文題辭讚譽。一位詩人為其寫下深情讚美的詩篇:“白壁無瑕阿羅漢,千姿百態供仰矚。德化碗坪神工塑,八閩瑰寶九州揚。”
佇立內壠山遠遠眺望蓋尾廣褒的田野,映入眼瞳的瀨榜公路東畔高大樓宇,如鱗櫛比的10多幢廠房,環抱重疊的綠化帶,那便是崛立在興化大地,創建於2007年的連天紅古典傢俱工藝城,她緊緊擁抱著山峰雄偉的龍紀寺,緊緊依託著卧龍藏虎的內壠山,為“文獻名邦”仙游壇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改革開放的熾熱之火冶鍊蓋尾兩個經典:一個是仙游經濟開發區產業園連天紅經典;一個是龍紀寺五百羅漢陶瓷群雕經典。兩個品牌:一個是連天紅中式宮廷紅木傢俱品牌;一個是五百羅漢白玉瓷雕品牌。
龍紀寺是大自然恩賜的旅遊勝地,而五百羅漢是震撼八閩陶瓷文化瑰寶。只要社會各方面極力關注,傾心投入,起動產業鎖鏈,開闢旅遊通道,以點帶面,面點輻射,打造旅遊品牌和產業品牌,勢必形成繼菜溪、九鯉、麥斜、天馬“四大景”的旅遊景區,提升蓋尾的名氣,融入海西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潮流。
仙游龍紀寺清代碑林石刻對外開放
龍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