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祿

薛祿

薛祿(1358年-1430年),原名薛六,膠州(今山東青島)人,祖籍陝西韓城,明朝名將。

薛祿早年從軍北平,后隨朱棣起兵靖難,戰功卓著。累升至都督僉事。永樂年間,薛祿數次隨軍北伐,並主持營建北京,官至右都督,封陽武侯。仁宗繼位,加封太子太保,賜鐵券。

宣德年間,薛祿隨宣宗平定朱高煦,又數次擔任鎮朔大將軍,巡視邊防。宣德五年(1430年),薛祿進封太保,並在同年病逝,追贈鄞國公,謚號忠武。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靖難建功

薛祿早年在北平從軍。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薛祿隨軍奪取北平九門。真定之戰時,薛祿生擒左副將軍李堅,因功升任指揮僉事。此後,薛祿隨朱棣援救永平(今河北盧龍),攻克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富峪(今河北平泉北)、會州(今河北平泉西南)、寬河(今河北寬城),並回軍北平,進封指揮同知。
1400年(建文二年),燕軍攻打大同,薛祿擔任先鋒。白溝河之戰后,薛祿率軍追擊南軍,一直追到濟南,升任指揮使。十二月,薛祿率五十騎在東昌(今山東聊城)擊敗南軍數百人。當時,朱棣戰敗,退回北平。盛庸命真定諸將屯兵威縣、深州,截斷燕軍退路,但都被薛祿擊破。
1401年(建文三年),燕軍大戰滹沱河,右軍退卻。薛祿策馬馳援,前後沖陣數十次,大破南軍,追擊至夾河。單家橋之戰時,薛祿被南軍大將平安生擒,但他奮力掙脫繩索,拔刀殺死守卒,飛馳而回,又繼續作戰,終於擊敗平安。此後,薛祿又攻破順德(今河北邢台)、大名、彰德(今河南安陽)、西水寨,生擒都指揮花英。
1402年(建文四年),薛祿趁勝攻破東阿、東平、汶上,並在淝河、小河、靈璧等戰役中,戰功卓著。六月,朱棣攻入南京,不久稱帝,是為明成祖,並擢升薛祿為都督僉事。

加官封侯

1408年(永樂六年),薛祿升任都督同知。1410年(永樂八年),薛祿又充任驃騎將軍,隨成祖北伐,並升任右都督。
1412年(永樂十年),薛祿上奏道:“自古以來,用人必先進行教育。若不在閑暇時期教育武臣子弟,恐怕將來有戰事時,沒人可以委任。”成祖深表贊同,便命他操練各地送來的數萬幼軍。
1417年(永樂十五年),薛祿改任行在後軍都督,管理北京營造事務。1420年(永樂十八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封薛祿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陽武侯,世祿一千一百石。
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薛祿再次隨明成祖北伐,並率領右哨,回軍后又討平長興群盜。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薛祿再次統領右哨,隨成祖北伐。後來,成祖病逝,明仁宗繼位,命薛祿掌管左軍都督府,加封太子太保,賜鐵券。

佩印巡邊

1425年(洪熙元年),薛祿充任總兵官,鎮守邊塞,不久因擒獲敵寇有功,增俸祿五百石。後來,仁宗給鎮邊眾將頒發將軍印。薛祿被任命為鎮朔大將軍,巡視開平,到達大同邊塞。
不久,明宣宗繼位,薛祿被召回京師,並陳述守衛邊疆的五項事宜,再次奉命巡邊。1426年(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今山東惠民)起兵造反,明宣宗親征討伐,並以薛祿為先鋒。
八月,朱高煦投降,薛祿與尚書張本奉命留守樂安。1427年(宣德二年),薛祿又巡視畿南各府,並嚴肅軍紀,不許軍士擾民。後來,薛祿再次擔任鎮朔大將軍,北上巡視開平,此後駐紮在宣府(今河北宣化)。
這時,瓦剌進犯開平,撤軍時在三百裡外紮營。薛祿率精兵晝伏夜行,三天後趕到敵營,派輕騎衝鋒,大破敵軍。薛祿回軍后,見敵軍跟蹤在後,又將其擊敗。不久,薛祿被召回京師。
1428年(宣德三年),薛祿隨宣宗北征,在寬河擊敗敵軍,並留守薊州、永平。此後,薛祿數次擔任鎮朔大將軍,巡視邊防,保護糧餉。

病逝

1430年(宣德五年),薛祿在鳳凰嶺擊破敵軍,加封太保,他還建議朝廷在永寧衛的團山、鵰鶚、赤城、雲州、獨石等地築建城堡,以防禦敵軍。
不久,朝廷調發軍民三萬六千人前去築城,又命精騎一千五百人隨行保護,並讓這些人都聽從薛祿調遣。臨行前,宣宗賦詩,將薛祿比作古代的賢人仲山甫、南仲。薛祿得知詩意后,道:“薛祿不敢比作前賢,但豈敢不勉力圖報皇帝聖恩。”
同年六月,薛祿患病,宣宗便把他召回京師。七月,薛祿病逝,終年七十三歲,追贈鄞國公,謚號忠武。

家族成員


家庭親屬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曾祖父薛安追贈陽武侯。
祖父薛大追贈陽武侯。
父親薛遇林追贈陽武侯。
——妻子李氏封陽武侯夫人。
子輩兒子薛勛早逝,追封陽武侯。
薛桓娶明宣宗之女常德公主為妻,拜駙馬都尉。
孫輩孫子薛誠早逝。
薛詵薛勛之子,明宣宗時襲封為第二代陽武侯。
稱薛祿有子三人、孫三人,今僅有二子、二孫其姓名事迹可查。

侯爵世系

薛祿於明成祖時因功封陽武侯,子孫世代承襲,共歷七世八代,傳至明亡而絕。
陽武侯世系
第一代:薛祿,永樂十五年(1417年)封陽武侯,予世券。宣德五年(1430年)去世,追贈鄞國公,謚號“忠武”。
第二代:薛詵,薛祿之孫,宣德七年(1432年)襲爵。正統四年(1439年)去世。
第三代:薛琮,薛詵之子,景泰四年(1453年)襲爵。成化四年(1468年)去世。
第四代:薛倫,薛琮之子,成化十二年(1476年)襲爵。嘉靖三年至嘉靖九年(1524年-1530年)間去世。
第五代:薛翰,薛倫之子,嘉靖九年(1530年)襲爵。嘉靖十九年(1540年)時仍在世。
第六代:薛鋹,薛翰族子,萬曆五年(1577年)襲爵。萬曆十三年(1585年)時仍在世。
第七代:薛鉦,薛鋹之弟,萬曆十三年至萬曆十九年(1585年-1591年)間襲爵。萬曆三十年(1602年)或在此之前去世。
第八代:薛濂,薛鉦之子,萬曆三十年(1602年)襲爵。崇禎十七年(1644年)遇害。

軼事典故


相傳,薛祿出生時大雨突降,恰巧有兩個指揮使路過薛家,敲門敲不開,便在門外避雨。他們見房頂上喜鵲成群地聚集,爭著用翅膀覆蓋漏雨的地方,覺得很奇怪。一會兒,薛祿的父親出來,這才知道這家剛生了個兒子。指揮使驚奇地道:“這個孩子日後必定非常顯貴!不然怎麼會有喜鵲為他遮雨,指揮使來為他看門?”

史書記載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
《明文衡·卷七十七》

陵寢墓地


薛祿故居遺址
薛祿故居遺址
陽武侯墓,又名薛武侯墓,位於青島黃島區薛家島鎮,墓道有石翁仲、石相生(石獸)、石柱,有楊士奇題刻的《陽武侯追封鄞國公謚忠武薛祿神道碑銘》。

人物評價


楊士奇:為將智勇兼備,常事先籌劃,用心之至,以夜繼日。故所向成功,未嘗敗北。問一但臨陳中矢石,裹創赴斗,無進無退。公祗事三聖,涉歷多,用志篤,鞠躬盡瘁,以效臣職。故能建功國家,流光簡冊,致身富貴,垂慶后昆,其非古名將之流,而今之不可多見者。
嚴從簡:①此護餉之戰也。故開平之棄,(薛)祿持議甚決。②由是宣遼隔絕,開平失援,虜時出沒,餉道艱難。至是陽武侯(薛)祿上疏極言其狀,以為宜棄開平。時議難之。祿至京面陳其詳,遂從開平衛於獨石,棄地蓋三百里。
尹耕:“開平,元之上都也。灤水遠南,龍岡奠北,蓋形勝之地也。元人以之肇基,成祖北伐往來由之。東路有涼亭、瀋河、寨峰、黃崖四驛以接大寧;西路有恆州、威虜、明安、隘寧四驛以接獨石。巨鎮隱然屏我山後,遇有警急則宣、遼有首尾之援;居常戍防則京師得封殖之固。夫國家定鼎北平,不患於帶幾之無憑,而患於肩背之失恃。大寧既委三衛,開平復移獨石,遂使京師之北僅存藩籬,犬豕遊魂籍聲黃內,所關豈細微哉!究而論之,則屯田便宜於轉輸,一勞可以永利。大寧要害於開平,易置亦頗非難。夫五原在豐勝之外,沙磧之間,昔人且猶開渠營田,以規全利。何龍岡之沃,灤水之潤,開平獨不可田邪?又失開平則後背雖空,尚有宣府獨石之固,失大寧則左肩全弱,宣遼隔絕矣。故嘗為薛祿計曰:‘開平可田,屯田可也。不可田則易置大寧可也。’夫劉秉忠諸人皆於開平樹藝卜隱,則開平無不可田之理。開平為元故都,山水明秀,壤城郭宮闕而留其民居以與三衛,則三衛亦無不樂從之理。二策無不可就也。土人稱祿馳驅邊塞,悉心經營。然(薛)祿知謹於封疆之小利,而昧於夷夏之大防;知懲乎目前之紛擾,而滯乎繼世之權變。開平孤遠,不易守矣,而北門單弱之不恤;餉道艱難,不易致矣,而屯田開墾之不求;割棄境土三百餘里,不之惜矣,而易置三衛之不講。此所以效成於一時而禍伏於異日,恩加於近塞而謀失於遠猷。智者窮源,不能無慨也。(《殊域周咨錄》)
張廷玉:祿有勇而好謀,謀定后戰,戰必勝。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善撫士卒,同甘苦,人樂為用。“靖難”諸功臣,張玉、朱能及祿三人為最,而祿逮事三朝,巋然為時宿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