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州烏蛇

蘄州烏蛇

圓盤狀,盤徑約16cm。甘,平。祛風,通絡,止痙。

基本信息


蘄州烏蛇,味甘,性平,有小毒,入脾、肺二經。主要用於治療各種風邪導致的皮膚不仁,能散癮疹,治身體瘙癢,熱毒風淫,眉髭脫落,塞耳中治耳聾。入葯使用,必須辨別藥材的真偽才可。炮製方法為:蘄州烏蛇去掉頭及皮鱗,將剩下的蛇的白帶子挫碎,用酒浸一宿,酥炙后,埋在地下一夜,炙干后入葯使用。

使用注意


烏蛇的功用,專主祛風,以治療皮肉之證,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所以烏蛇入肺脾二經。烏蛇的顏色黑如漆,背有三條棱,好似劍脊一樣,尾巴細尖長,烏蛇並非毒蛇,不會毒死其他生物,在蘆從中嗅其花氣,也乘南風而吸,即使枯死了,兩目也不下陷,就好像活的一樣,烏蛇頭上長著一行半分多長的逆毛,這行逆毛可長半分,頭尾相對,稱其重量以七錢至一兩者為最佳入葯藥材,因為形體粗大的,性質轉重,藥力反而減小了。

現代應用


來源

游蛇科動物烏梢蛇 zaocys dhumnades (cantor)的乾燥體。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蛇腹或先剝去蛇皮留頭尾,除去內臟,盤成圓盤狀,乾燥。

性狀

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頭盤在中間,扁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上唇鱗8枚,第4、5枚入框,頰鱗1枚,眼前下鱗1枚,較小,眼后鱗2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向內捲曲,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

性味與歸經

甘,平。歸肝經。

功能與主治

祛風,通絡,止痙。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癧惡瘡。

用量

9~12g。

用法

研末吞服,也可泡酒。

注意

陰虧血虛或內熱生風慎用。

配伍

用於治療風濕頑痹、筋脈拘攣,可與威靈仙、川草烏、穿山甲、全蠍、蜈蚣等配伍使用;用於治療驚風抽搐,可與僵蠶、全蠍、蜈蚣、白附子半夏天南星配伍使用;用於治療破傷風,可與白花蛇、蜈蚣配伍使用。

附方


大活絡丹(《蘭台軌範》):白花蛇(酒浸)60g,蘄州烏蛇(酒浸)60g,威靈仙(酒浸)60g,兩頭尖(酒浸)60g,草烏60g,天麻(煨)60g,全蠍(去毒)60g,首烏(黑豆水浸)60g,龜甲(炙)60g,麻黃60g,貫眾60g,炙草60g,羌活60g,官桂60g,藿香60g,烏葯60g,黃連60g,熟地黃60g,大黃(蒸)60g,木香60g,沉香60g,細辛30g,赤芍30g,沒藥(去油,另研)30g,丁香30g,乳香(去油,另研)30g,僵蠶30g,天南星(姜制)30g,青皮30g,骨碎補30g,白蔻30g,安息香(酒熬)30g,黑附子(制)30g,黃芩(蒸)30g,茯苓30g,香附(酒浸,焙)30g,元參30g,白朮30g,防風75g,葛根45g,虎脛骨(炙,代)45g,當歸45g,血竭(另研)21g,地龍(炙)15g,犀角(代)15g,麝香(另研)15g,松脂15g,牛黃(另研)4.5g,片腦(另研)4.5g,人蔘90g。用於中風不遂、口眼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