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正斌的結果 展開

張正斌

原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常務理事

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導師,全國首屆教學名師。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七、八屆民盟中央委員,九屆山東省人大常委,六屆山東省政協委員、四屆民盟山東省委常委,五、六屆民盟山東省委副主委,十一、十二屆青島市人大副主任,十三屆青島市人大代表,七屆民盟青島市委副主委,八、九屆民盟青島市委主委,十屆民盟青島市委名譽主委。2007年4月10日15時30分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2歲。曾任青島海洋大學海洋化學系主任、中國海洋化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南海洋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曾任美國Oregon州立大學海洋學院和台灣中山大學海洋學院客座教授,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張正斌教授曾擔任山東海洋學院海洋化學系系主任,海洋化學研究所所長和化學化工學院名譽院長。張正斌教授是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化學學會副理事長,山東省化學化工學會副理事長。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委員第一、二屆海洋科學學科組評委,國家教委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屆),國家教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地理、大氣、海洋、環境四學科組委員,《海洋與湖沼》、《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編委、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Science in China)(B輯)編委等職。

個人經歷


1959年至1963年在內蒙古師範學院化學系任教。
1963年件調到山東海洋學院任教。
1978年由助教直接提升為副教授。
1983年提升為教授。
1986年起為博士生導師。
1958年北京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曾擔任內蒙古師範學院和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助教。
1978年越級晉陞為山東海洋學院副教授。
1983年國家教委批准晉陞為教授。
1986年張正斌教授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設立的海洋化學博士點第一位博士生導師。

主要貢獻


張正斌教授發表發表論文130餘篇(不完全統計),出版專著15部(含2部譯著):《水溶液吸附化學》(合譯),《海洋化學》(合著)、《海洋物理化學》(1989年,合著)、《黃河口的河口——海洋化學》(英文版)、《南沙群島及其鄰近海域化學過程研究》等。

獲獎記錄


張正斌教授主要從事海洋化學和海洋物理化學研究。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等10餘次獎勵。曾獲得山東省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次,二等獎1次,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次。並於1993年獲得全國優秀教師,1994年獲青島市教育名家稱號,2003年獲得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等數十種榮譽稱號。完成國家“六五”至“十五”攻關項目3項。張正斌教授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16項,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86),國家科委和國家教委先進科技工作者(1989),山東省拔尖人才(1987,1995兩次)等榮譽稱號,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2006年連續3年獲得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

社會評價


追求的腳步永不停歇

科研和教學是張正斌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46年如一日,不論風霜雪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始終奮戰在科研和教學的第一線。那份對科研忘我的執著、對學生無私的愛,讓每一個了解他、關心他的人都感動不已。20年前就是中國海洋大學的博導了,又是古稀之人、身體又不好,休息休息吧。關心他的人一再勸他,尤其是前幾年他突發心肌梗塞后,勸的人就更多了。面對善意的關心,張正斌只是搖頭:“除非我倒下去再也起不來,否則絕不離開科研和教學第一線。”斬釘截鐵的話語下躍動的是他那永遠年輕的心。

勇猛精進,永不停止追求的腳步

張正斌(1935-2007),上海市人,曾任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院長,是國際知名的海洋物理化學家,是我國海洋化學學科帶頭人,海洋物理化學學科的奠基人。曾任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海洋學院和台灣中山大學海洋學院客座教授,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兼職研究員。1987年12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任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員、民盟山東省委副主委,民盟青島市委主委,山東省人大常委,青島市人大副主任等職。
張正斌教授喜愛中國的傳統文化,他喜歡收藏硯台,還會自己動手雕刻印章。今天我們來緬懷德高望重的我國海洋化學奠基人——張正斌教授的時候就不能不說起他最喜歡蓋的一個閑章“勇猛精進”,可以說這是他一生的寫照。
具體來講,“勇”是敢於創新,敢於懷疑前人的理論、觀點和方法,並積極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見解和新理論。“猛”則是大量精讀、熟讀專業的經典名著,大量閱讀國內外專業文獻,親自進行大量的實驗工作,積累大量的專業資料等等。“猛”的另一層含義是任何工作都要高效率、高速度,吸收國際新思維要快,獨創新觀點要快,實驗進度要快,寫論文要快,出成果要快。“精”是對實驗數據、書寫論文和發表論文、成果報獎等要寧缺勿濫,精益求精。所謂“進”就是“活到老,學到老”,靠科學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來不斷發展自己從事的學科。可以說,“勇猛精進”是四位一體的,“勇”是前提,“猛”是基礎,“精”是結果,“進”則是貫徹始終的精神動力。可以說,張老的一生無論是做人,還是治學育人,張正斌教授都真正做到了勇敢創新、精益求精、頑強拼搏、不斷進取。
張正斌1958年在北大化學系畢業后,就去了內蒙古參加大青山提鈾的研究工作。1962年底,調入當時的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的前身),就沒有離開過中國海洋大學。1965年前後,他參加了海水提鈾、海水提重水和海水提鉀等工作,為我國的海水提鈾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1970年到1976年間,作為“教改”小分隊的主要負責人,他又到齊魯石化、新華製藥廠等工廠“開門辦學”,在生產與實踐中,探索教學經驗、補充教學內容,完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夏季炎熱,蚊蟲又多,別人都出去納涼了,只有他坐在不足6平米的小屋中就著昏暗的燈光埋頭苦讀。冬季酷寒,他依然坐在燈下奮筆疾書。就這樣,在文化大革命那個荒唐的年代,張正斌通過這種實踐中求真知的方法,獲得了許多受益終生的寶貴財富;並且頂著被打成新的“反動學術權威”的巨大壓力,寫出了發表於《科學通報》和《中國科學》雜誌上的十幾篇論文。20世紀80年以後,張正斌又先後參加或主持了黃河口(中法、中美等)合作調查研究工作、國家六五至十五科技攻關項目中關於南沙群島及其鄰近海域綜合調查及研究等工作,並主編出版了《黃河口的河口——海洋化學》(英文版)、《南沙群島及其鄰近海域化學過程研究》等專著。
張正斌以他永不停息的腳步取得了一個個成功。歷經40多年的嘔心瀝血,他不僅發表學術論文近300篇,出版專著15部(含2部譯作),先後完成國家級攻關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近20項,先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教育部中國高校科技進步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國家科委、國家教委先進科技工作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至2006年連續3年獲得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全國優秀教師、教育部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和榮譽稱號達16項,而且開拓和建立了我國海洋物理化學和海洋界面化學這一新興學科,推動了海洋化學的發展。他提出的“張正斌——劉蓮生等溫線分類圖”是目前國內最完善、最普遍的等溫線分類圖;他提出的“交換——吸附法”提取海水中的微量成分,對蒸發法提取海鹽是一次革命;他提出的海水中液固界面分級離子-配位子交換理論及其普遍等溫式,在目前流行的液固界面交換吸附理論的三大理論中,是唯一能全面表達台階型實驗線的理論。
張正斌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就在2004年的4月,他還親自帶著兩名博士生和幾十斤重的珍貴儀器,千里迢迢趕赴祖國南端大亞灣,並在到達當晚親自到實驗現場做實驗準備工作,此時他已經是69歲高齡了。經過幾天的日夜奮戰,他們在國內外首次在實驗室的天然海水生態系中發現了NO,並找出了NO在生態系中存在的條件和規律。這項研究,為赤潮研究開闢了一條全新的研究途徑。
一個默默為祖國的科研和教學事業獻身的人,祖國和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2003年,張正斌因為在科研和教學方面的突出貢獻,受到了教育部的嘉獎,並榮獲教育部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此獎的,山東省只有四人,青島市只有他一人。
“科研和教學并行不悖。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是張正斌一直以來的指導方針。對於科研和教學的關係,張正斌有一個巧妙的比喻。他說:“教學工作好比一座座小島,科研工作就是把島連接起來的一座座橋。只有島和橋真正相連,才能構築出完善的教學體系,也才能真正掌握住一門學科。”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張正斌身體力行地為學生樹立了楷模。對待科研,他從來都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1994年,他身患突發性心肌梗塞之前,他一直都是早上6點起床,晚上凌晨1點睡覺。雖然在他晚年時醫生仍多次告誡他不要過度勞累,他卻依然早起晚睡,並始終堅持和學生一起在實驗室里做實驗。對待教學,他更是毫不含糊,張教授從教將近50年,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他從未輕易離開過教學第一線。從《物理化學》《結構化學》《量子化學》《膠體化學》到《海洋化學》《海水物理化學》,每一門基礎課他都全力以赴地給學生講授。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不論哪個層次,他都會傾其所有為他們傳道授業,並進而撰寫出研究生用的《海洋物理化學》《海洋化學》(教育部推薦的“研究生教學用書”)和本科生用的《海洋化學》等教材。他的《海洋化學》課程是教育部的名牌課程,他都堅持親自給本科生上課。有些課雖然已講過幾十年了,但每次上課的前一天晚上,他仍要把講稿看了又看、琢磨了又琢磨,第二天早上還要再仔細推敲一遍,以防出現任何紕漏。新的學術成果層出不窮,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為了讓學生既能夠打下紮實的基本功,又能及時了解、跟蹤、把握國際前沿動態,每次備課他都要翻閱大量新的文獻資料,因此幾十年了即使是同一門他講的非常熟悉的課程,他的教案和講稿也常常更新。
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他非常注重為人師表的形象。不論冬夏,課堂上他都會穿襯衣打領帶,精神煥發地站著一講幾個小時。1994年,他身患突發性心肌梗塞,他也沒有稍有鬆懈。關心他的人一再勸他,年齡大了,好好休息休息吧。身體剛一好,他就再一次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中,所有人都勸他悠著點,沒想到他反而更投入了。拖著帶病的身體,他每次都要從位於福山路的家中早早出門,然後在課堂上站上幾個小時,課後再慢慢地步行半個小時回到家中。“張老師坐下講吧。”面對關心和擔心,張正斌很“固執”:“老師決不能坐著講課。我在北大學上學時我的老師就這樣教導我。除非我暈倒了,我決不坐著講課。”“不領情”的張正斌依然像過去一樣,穿西裝打領帶,幾個小時一站到底,決不喝一口水。
學生們為能師從張正斌而欣慰,但同時,他們也有點擔心。因為張正斌要求太嚴格了。做實驗,他要求論文實驗至少要經過3至6個月的反覆操練,才能正式出數據;測定數據要經過多次重複的才算可用;一條實驗曲線即使國外文獻用6-8個點繪成,他也要求至少比國外多2-3倍的數據才行;凡屬重要的實驗發現,他都要求兩人以上作重複實驗,反覆論證。張正斌的要求太嚴格了,有些學生不免會叫苦。張正斌卻絕不會降低標準和要求。張正斌說:“教不嚴,師之惰。身為人師,在自身行為表率的同時,絕不能降低對學生的要求。高標準、嚴要求,為得是他們將來都成才。這種嚴厲才是真正的愛。”
對於張正斌的“厲害”也曾有學生“記恨他”,但日後幾乎每個學生都從內心十分感謝他。嚴師出高徒,張正斌為中國海洋化學界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從教近50年,已培養碩士研究生60餘名,博士研究生30餘名。目前國內海洋化學主要學術帶頭人幾乎都是他的學生,高從楷院士(中國工程院)、中國海洋大學黨委書記於志剛教授、化學化工學院院長楊桂朋教授、青島市副市長王修林教授,以及俞志明、王江濤、潘剛等教授和博導。另外蔡衛君、孫銘一、孟曉光、趙美訓等都已經成為美國大學的終身教授。看到一批批學生成長起來,張正斌曾經欣慰地笑著說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我永遠都不會停下追求的腳步,我要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要講好每一堂課,要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人才。”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奉獻給了人民的教育事業,為祖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他桃李滿天下,深受人們的敬仰和愛戴。
張正斌教授1987年12月加入民盟,這使他有了一個更好的祖國為人民貢獻力量的機會。他深感自身責任重大,他把身上的責任和壓力轉化為動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民盟的工作中去。作為民盟中央委員、民盟山東省委副主委、青島市委主委、青島市人大副主任,他在繁忙的教學科研工作之餘,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責。每次參加全國人大會議之前,都要圍繞國家中心工作,結合自身界別特色,做好建議工作,認真撰寫建議,做好發言。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和市人大代表期間,提交提案三十餘件,在綜合治理黃河、環境保護、加快青島地鐵建設、把青島建成中國北方國際航空港方面積極建言獻策,得到各級人大的高度重視。
在1992到2002這十年,作為青島市民盟的主要領導人,他把盟務工作作為接觸群眾、傾聽意見的機會,在他的勵精圖治下,使民盟確實成為了一個盟員之家、匯智之橋。通過盟組織把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反映在政府決策中去,努力為多黨合作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在他擔任第八、第九屆民盟青島市委主委期間,民盟青島市委被民盟中央授予“先進集體”,被民盟省委多次授予“先進市委會”等稱號。在2002年卸任之後,他仍然擔任第十屆民盟青島市委名譽主委。這是全市盟員和上級組織對他辛勤地付出的肯定。
幾十年來,他始終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他長期擔任市人大常委會和民盟的領導職務,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積極貫徹黨的統一戰線各項方針政策,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認真履行參政議政職能,發揚民盟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帶領全市民盟盟員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