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復脈湯
加減復脈湯
加減復脈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三。為補益劑。具有滋陰養血,生津潤燥之功效。主治溫熱病後期陰液虧虛證。症見身熱面赤,口乾舌燥,脈虛大,手足心熱。
目錄
歌訣
除去參桂與姜棗,加入白芍治陰傷;溫邪久戀陽明證,快服加減復脈湯。
組成
用法用涼水
功用
滋陰養血,生津潤燥。
主治
溫熱病後期陰液虧虛證。症見身熱面赤,口乾舌燥,脈虛大,手足心熱。
方義
方中乾地黃、白芍、麥冬、阿膠滋陰養血,生津潤燥,為方中主葯。炙甘草補益心氣,調中和胃;麻仁潤腸通便。全方合用,達養血斂陰,生津潤燥功效。
運用
1、本方以口乾唇燥、煩躁不安、心悸、脈虛大或促為辨證要點。
2、現代常用本方治療久熱傷陰、低熱、咳嗽、痹證、石淋、產後大便乾結等。
加減化裁
使用注意
陰虛化火者忌用。
附方
名稱:加減復脈湯
組成:北沙參、龍牙燕、陳阿膠、吉林參、麥冬、大生地、生白芍、清炙草、白毛、石斛、鮮茅根
主治:伏暑傷寒,在陰分精室,餘熱未清者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引葉氏方
功用:滋養陰液
名稱:一甲復脈湯
組成:加減復脈湯去麻仁,加牡蠣
主治:下焦溫病,但大便溏者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名稱:二甲復脈湯
組成:加減復脈湯加生牡蠣、生鱉甲
主治:熱邪深入下焦,脈沉數,舌干齒黑,手指但覺蠕動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名稱:三甲復脈湯
組成:炙甘草、干生地、生白芍、麥冬、阿膠、麻仁、生牡蠣、生鱉甲、生龜板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主治:下焦溫病,熱深厥甚,脈細促,心中憺憺大動,甚則心中痛者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功用:滋陰清熱,潛陽熄風
名稱:復脈湯
用法:水煎服
出處:《醫門補要》卷中
功用:益陰生脈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四物湯、當歸補血湯、歸脾湯、復脈湯、加減復脈湯五方,都是補血方。四物湯以補血和血為主,具有調經止痛作用,適用於血虛,痛經,崩漏等證;當歸補血湯以補氣生血為主,具有退熱托瘡作用,適用於血虛發熱,瘡瘍潰后不斂等證;歸脾湯以補氣攝血為主,具有益脾安神作用,適用於勞倦發熱,食少不眠,驚悸盜汗,婦女經少血虛,或氣不攝血,崩中漏下等證;復脈湯以通陽益氣為主,具有滋陰補血作用,適用於氣虛血少,心悸,脈結代,或氣虛身熱,短氣自汗等證;加減復脈湯以滋陰補血為主,具有清熱復脈作用,適用於熱病傷陰,身熱口乾,脈虛大等證。
各家論述
1、清·吳鞠通:溫邪久羈中焦,陽明陽土,未有不克少陰癸水者,或已下而陰,或未下而陰渴。若實證居多,正氣未至潰敗,脈來沉實有力,尚可假乎於一下,即《傷寒論》中急下以存津液之謂。若中無結糞,邪熱少而虛熱多,其脈虛必虛……故以復脈湯復其津液……去參、桂、姜、棗之補陽,加白芍收至陰之陰,故云加減復脈湯。在仲景當日,治傷於寒者之結代,自有取於參瓜掛、姜、棗,復脈中之陽;今治傷於溫者之陽亢陰竭,不得再補其陽也。用古法而不拘於古方,醫者之化裁也(《溫病條辨》)。
2、清·吳坤安:若溫邪誤治,邪必深人厥陰,神昏音澀,舌絳裂紋,欲寐不寐,午間煩躁形象畏冷,心中如焚,此正氣久虛,陰液涸。宜復脈湯加減。如生地、麥冬、炙草、白芍、阿膠、丹皮、梨汁之類(《傷寒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