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拉祜族鄉

南美拉祜族鄉

南美拉祜族鄉,位於臨滄市臨翔區西南部,距區政府駐地48公里,東與博尚鎮相連,北與章馱接壤,西與耿馬縣毗連,南與雙江縣相連。全鄉國土面積120.85平方公里,介於東經99°45′—100°26′,北緯23°24′—24° 06′之間,最低海拔1500米,最高海拔2835米,年平均氣溫14.1℃,屬冷涼多雨的高寒山區。常住人口5122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同時境內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鉛鋅礦、金礦、銻礦等礦產在境內均有分佈。建鄉以來,南美拉祜族鄉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農村面貌和居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通過“九五”扶貧攻堅和“十五”的深化發展,全鄉經濟社會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2006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661.2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66元。

2017年11月,南美拉祜族鄉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地理環境


鄉政府駐地近景
鄉政府駐地近景
南美拉祜族鄉,位於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西南部,距區政府駐地48公里,東與博尚鎮相連, 北與章馱接壤,西與耿馬縣毗連,南與雙江縣相連。全鄉國土面積120.85平方公里,介於東經99°45′—100°26′,北緯23°24′—24° 06′之間,最低海拔1500米,最高海拔2835米,年平均氣溫14.1℃,屬冷涼多雨的高寒山區。全鄉轄4個村民委員會,28個自然村,33個村民小組,境內聚居著拉祜、漢、彝、布朗、傣、佤、回7個民族,2006年末全鄉總人口4509人,其中拉祜族人口3218人,佔總人口的71.4%。
南美拉祜族鄉於1987年12月建鄉,境內既有神秘而古樸的拉祜民族風情,又有桫欏樹群、草山牧場、古茶樹林、麂子白鷳黑熊等豐富多樣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遐想。
進入新世紀,南美拉祜族鄉黨委政府緊緊抓住發展機遇,以建設“萬畝茶園及萬畝泡核桃基地和富有拉祜民族特色風情旅遊業”為總體目標,努力構建“拉祜之鄉”和“綠色林果之鄉”。已建成泡核桃12016畝,茶園7320畝,果園2910畝。與此同時,南美拉祜族民族風情園的建設也初顯端倪,民族風情園、原始森林游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遊項目正以一種嶄新的面貌等待遠方的客人。
南美鄉黨委、政府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和特點,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 資優惠政策,並確定了草山滑草場、生態茶廠、核桃加工廠、中草藥研究開發等招商項目。
南美拉祜族鄉位於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西部,介於東經99°45′-100°26′、北緯23°24′-24°06′之間。東與博尚鎮相連,東北與章馱鄉相連,西與耿馬縣接壤,南與雙江縣毗鄰。面積120.85(含國有林)(一說118.32)平方千米。總戶數1221戶、總人口4532人(2007年末),其中農業戶1100戶、4361人。有拉祜、漢、彝、布朗、傣、佤、回7種民族,其中拉祜族人口3236人,約佔總人口的71.4%。轄南美、多依、南華、坡腳4個行政村,28個自然村,33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小南美,距市區48千米。境內最低海拔1500米,最高海拔2835米。

歷史沿革


1987年12月從章馱區析設南美拉祜族鄉。1997年,面積126.4平方千米,人口0.4萬,轄南美、多衣、南華、坡腳4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530902202:~201南美村 ~202多依村 ~203南華村 ~204坡腳村 [2006年代碼]530902202:~201南美村 ~202多依村 ~203南華村 ~204坡腳村
[多依村]位於南美鄉政府以北17千米處,分佈在海拔1800—2300米之間。轄7個村民小組,267戶、1110人(約2006年)。
[南美村]是南美鄉唯一純拉祜族村,位於鄉政府以北3千米處,分佈在海拔1800—2200米之間。面積30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260戶、972人(約2006年)。
[南華村]位於南美鄉政府以南5千米處,分佈在海拔1700—2300米之間,轄9個村民小組,367戶、1475人(約2006年)。
[坡腳村]位於南美拉祜族鄉南部,屬山區,距鄉政府10千米,北與南華村相連,東鄰博尚鎮完賢村委會,南與雙江縣勐庫鎮山水相連,西與耿馬縣大興鄉接壤。全村平均海拔1710米。有5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2007年末有198戶農戶、共783人。

土著居民


[南美拉祜族]屬氐羌族群,發源於青海湖畔,自稱“葫蘆里蹦出來的人”,明末清初,因生存需要遷徙到南美,因地域封閉與外界隔絕,通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風格,時至今日依然保存著較為神秘而原始的服飾、飲食、宗教信仰、風俗、舞蹈、工藝品製作的民族文化傳統。服飾是拉祜族最具代表的象徵,拉祜同胞們喜以黑色或藏青色為基調,輔以深紅深綠色條。拉祜族是一個節日眾多的民族,一年四季有春節、土主節、搭橋節、清明節等節日。飲食比較有特色,主要以烤食為主,多喜辛辣,且男女老少都喜歡酒和吸煙。主要菜譜有魚腥菜烤魚、蘆子葉拌蜂兒、熟地毛拌木耳、黃精煮排骨、甜筍煮烏骨雞。拉祜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打歌”。

基礎設施


南美拉祜族鄉
南美拉祜族鄉
南美鄉境內有5公里以上的河流6條,徑流面積56.4平方公 里,有水利工程245件,無水庫、壩塘。全鄉有15個自然村通路;有13個自然村通電;有4個自然村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實現村村通;鄉境內建有移動通信塔2座,共有固話和行動電話389部。

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地球上爆發了一次空前的水災,洪水把一切都吞沒了,面對滔天的巨浪,人類的祖先為了保存一點人類繁衍的希望,把五十對男女分別放進了五十隻大葫蘆里,並把葫蘆放進水裡,讓它隨波漂流,其中的一隻葫蘆,隨著水流,到了這片海拔近兩千米的高原上。洪水退去,葫蘆分成了兩半,從裡面走出來的一對男女,並成了今天這塊土地上世居民族的祖先---“拉祜族”的祖先,所以,直至今天,拉祜族人都稱自己為“葫蘆里誕生的民族”,從他們世代相傳的各種圖騰中,以及流傳至今的傳說之中,都能看到拉祜族人民對“葫蘆”的無限感激與崇敬。

新農村建設


南美拉祜族鄉
南美拉祜族鄉
2006年,南美村被區委確立為全區第二批100個“三村”工程示範點后,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鄉黨委、政府的高度關 心和重視下,在區新農辦的精心指導和各掛鉤部門的有力支持下,南美村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緊緊圍繞產業培育這一核心,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生態建設為發展基礎,文明建設為精神動力,實現小康社會為目標,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制定“一方案三規劃”,狠抓各項措施的落實,建設工作順利開展,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人均一畝農田地建設情況。南美村有農田地2524.8畝,人均2.6畝,已達指標。
人均一畝經濟林果建設情況。南美村有經濟林果6045畝,其中:茶葉1785.13畝(可採摘961畝),核桃2683畝,白花木瓜1499畝,其他77.87畝,人均6.22畝,已達指標。
每戶一院安居房情況。南美村有安居房239間,佔總戶數的91.6%,仍有8.4%的村民沒有安居房,其中一部分是“五保戶”。
潔凈能源建設和安全飲用水情況。南美村有沼氣池10口,但是由於氣溫較低加之養殖業滯后沼料不足等因素,一直無法使用,考慮到這一實際情況,沼氣在新農村建設中未作推廣;南美村有30戶共125人用上了安全飲用水,仍有230戶847人沒有用上安全飲用水。
每戶有一個科技明白人。截止2007年11月,共進行科技培訓33場次,參訓人員達4300多人次,基本能夠達到每戶有一個科技明白人的目標。
每戶有一個能致富的好項目。南美村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多年來一直以種植茶葉、核桃、白花木瓜為主,考慮到南美村實際情況,著重以產業管護為主,特別是對高優生態茶園和新種植核桃的管護,以茶葉、核桃帶動南美村產業的發展。
每村有一個可支撐“普九”教育網路情況。鄉、村結合,村、校結合,建立了“控輟保學實施方案”,責任到人,已基本建立“普九”網路。
每村有一個合格衛生室情況。已建成合格衛生室一個,約40平方米。
每村至少有一個專業協會情況。已分別建成核桃、茶葉、白花木瓜的專業協會4個,每個協會有會員15人以上;成立黨群致富聯合體1個;組建新農村理事會8個。
有進村入社的硬板路建設情況。已建成村委會門前硬板路面310平方米,南楞田自然村進村硬板路一條3.27公里。
南美拉祜族鄉
南美拉祜族鄉
黨員電教室和群眾文化室建設情況。已建成黨員電教室一間,約35平方米,群眾文化室一間,約35平方米。均已按照標準要求進行設置,修建了村委會圍牆、院 子,並進行綠化,南美村辦公和組織群眾性活動的條件得到改善。
有一套維護好、實現好群眾利益的好制度建設情況。結合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實施“雲嶺先鋒”工程,抓住“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契機,進一步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做到職責和制度上牆。明確了村兩委關係和工作職責,建立黨建目標“十項制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調解委員會職責和村規民約,民兵、治保、婦女、共青團等群團機構健全。
每村有一套禁毒、“防艾”的工作制度,無新增吸毒人員情況。南美村是“無毒村”,無吸毒人員,與鄉派出所、計生站聯合建立了工作制度,責任到人,起到了很好的預防作用。
有一個團結幹事的好班子建設情況。南美村“兩委”班子人員配備齊全,“兩委”班子顧大局,團結實幹,具有開拓精神,善於學習和總結,為南美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資源


全鄉共有耕地面積13328畝,其中:水田3112畝,佔耕地面積的23.35%;旱地10216畝,人均佔有耕地2.7畝,人均佔有農田地0.69畝。輪歇地11070畝,荒山荒地11100畝,森林面積8.9萬畝,森林覆蓋率50%。境內主要動物有:熊、野豬、九節狸、猴、麝、刺蝟、獐、野貓、穿山甲、松鼠、蛇、鹿;麻雀、燕、鷹、雕、斑鳩、喜鵲、鸚鵡、畫眉、白鷳、野雞、鵪鶉、布穀、啄木鳥;牛、馬、豬、羊、雞、鴨、鵝、騾、驢、兔、狗、貓等。

人口


南美拉祜族鄉
南美拉祜族鄉
全鄉總戶數為1202戶,常住人口5122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境內居住著拉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彝族、回族、漢族7種民族,其中拉祜族人口3218人,佔總人口的72.14%,其他少數民族180人,佔總人口的4%,是一個典型的高寒山區少數民族鄉。

交通


境內有5公里以上的河流6條,徑流面積56.4平方公里,全鄉有水利工程245件,主要溝渠有南美大溝、南美中溝、山神大溝、南華大溝、小墳地溝、坡腳大溝。全鄉通車里程87公里,但僅有23公里為彈石路,其餘全部為毛路,晴通雨阻的狀況突出。

特色產業


茶葉

2006年,全鄉建成茶園7213畝(其中高優生態茶4495.42畝),為加快產業的提質增效,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南美鄉一是抽調產業掛鉤組,實行領導掛鉤到村,職工掛鉤到地塊,責任包干到人,分地塊進行掛鉤指導,把產業的管護質量作為年終考核的重要依據;二是加強制度建設,制定了《南美鄉產業管護辦法》,並在年初人代會上通過後執行。三是全面推行“林糧間作”的生產模式,穩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調優進程。

核桃

2006年,全鄉泡核桃面積10117畝,為加快產業的提質增效,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南美鄉一是抽調產業掛鉤組,實行領導掛鉤到村,職工掛鉤到地塊,責任包干到人,分地塊進行掛鉤指導,把產業的管護質量作為年終考核的重要依據;二是加強制度建設,制定了《南美鄉產業管護辦法》,並在年初人代會上通過後執行。三是全面推行“林糧間作”的生產模式,穩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調優進程;四是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兌現與核桃產業管護質量掛鉤的兌付機制,加快現有產業的提質增效。

旅遊業

南美拉祜族鄉
南美拉祜族鄉
依託南美拉祜族神秘古樸的拉祜族特色文化背景,以及 南美拉祜族鄉境內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充分展示南美鄉獨有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觀,以建成“滇西南拉祜文化的薈萃之地”為目標,促進南美拉祜族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提高拉祜族群眾的生活水平,突出“建好一個中心,帶好五大景區,組成一條精品旅遊線,推五項旅遊產品,形成一個重要旅遊區”的“山鄉拉祜風情”主題,即把南美拉祜風情園建設為南美的旅遊依託中心,旅遊接待集散中心地;逐步建設好和培育好人工狩獵場;完善交通道路體系,使中心地、人工狩獵場、掛蜂岩瀑布、白石崖景點、千畝野生古茶林和草山滑草場,連接成一條精品旅遊線路。

醫療服務


(一)計劃生育工作
南美拉祜族鄉
南美拉祜族鄉
2006年,南美鄉自然增長率為5.08‰,計劃生育率達100%,合格村創建率達100%,計劃外多孩控制為零,三術率為84.55%,綜合節育率為86.69%,避孕及時率為83.67%。為進一步提升計生服務質量,南美鄉對計劃生育服務所進行了調整充實,並進行翻新建設,新翻新的計劃生育所佔地面積400多平方米,業務用房120平方米,設有B超室、手術室、悄悄話室、診療室、婚育學校等科室,為全鄉育齡群眾提供了全方位的宣傳教育、培訓、諮詢、葯具發放、避孕節育、生殖健康保健等技術服務。在建設好鄉級優質服務機構的同時,南美鄉注重抓好村級優質服務網路的建設,各 村均有計劃生育宣傳活動室1個和專職計生宣傳員1名,且制度完善,責任明確,運作及時,能隨時準確的掌握全鄉及各村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動態。同時,通過落實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優、免、補”政策,對穩定全鄉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計劃生育優質服務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
(二)醫療衛生工作
南美鄉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5個,醫務人員5名(西醫),病床4張。私營診所5間,從業人員5名(西醫)。南美鄉全面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互助工程, 2006年完成新型合作醫療互助1055戶4150人,參合率達95.2%,有效緩解了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

教育現狀


南美鄉原有完小1所,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初期,1992年成立了南美中學,在2005年教育綜合改革后,合併設立了1所九年制中心學校,全面負責南美鄉的教育事業。學校校園環境優美,學習氛圍濃郁,治學之風嚴謹,2006年底,共有中學部和小學部教學點10個,教職工48人,教學班25個,在校學生458人,學前班學生81人。教育綜合改革后,中心校積極開展“三教統籌”的辦學模式,打破原有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實行“一長管三校、一師任三教”的管理新機制,教育資源得以進一步整合,教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各教師的責任心、事業心進一步增強,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全鄉中小學入學率達99%以上,鞏固率達98%以上。

扶貧開發


南美拉祜族鄉
南美拉祜族鄉
拉祜族屬氐羌族群,發源於青海湖畔,是一個遊獵民族。就南美拉祜族的歷史來講,至今不過500年,與漢族5000年悠久文化相差甚遠,因遊獵生活需要,南下經瀾滄 江河谷遷棲至南美,該民族歷史上以狩獵為生,長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因此思想意識、生產、生活等各方面仍然保留有民族習俗的殘餘,具體表現在:一是拉祜族一步從原始社會跨入社會主義社會,沒有經歷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歷史形態,致使拉祜族群眾還保留有原始共產主義成份,私有觀念淡薄,缺乏商品意識,難以接受新生事物;二是由於南美拉祜族長期過著狩獵生活,不善於從事農業生產,學會種田只有近50年歷史,不會計劃生產、耕作初放、廣種薄收,往往是“種一皮坡、收一土鍋”,大部分群眾需靠國家救濟度荒;三是不會安排生活,有了就吃、就喝,沒了就熬、就睡,酒和辣子是生活中的兩大嗜好;四是居住條件、方式十分落後,拉祜族群眾由於受遊獵生活影響,居無定所,95年以前全鄉拉祜族群眾沒有一戶住瓦房,住的全是簡陋的草頂木掌樓,大部分群眾吃、穿、住、行等所有財產加起來不超過500元,而且一家人無論幾代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圍住一個火塘生活,這種草房按拉祜族習俗是“三年兩頭換”、“人死一把火”,既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又造成森林資源的嚴重破壞。
建鄉到1995年期間,各級黨委、政府對南美鄉的扶貧工作十分重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由於方法措施單一,雖有一定成效,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加之由於群眾素質低、基礎設施薄弱,全鄉發展十分緩慢。95年底,全鄉人均佔有糧食僅為278公斤,人均純收入僅為272元,每年需靠縣上救助救濟糧20萬斤方能度荒,是一個典型的高寒山區少數民族貧困鄉。由於以上原因,1995年底,南美鄉被省政府列為了全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鄉黨委、政府緊緊抓住機遇,圍繞扶貧開發這一中心,先後實施了安居工程、組織生產安排生活工程、基礎設施工程、經濟發展工程、教育科技培訓工程等五大工程和民族特困鄉、重點村、整村推進項目以及“三村”建設等工程,打響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扶貧攻堅戰,取得了明顯成效,全鄉呈現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各民族團結和睦,社會穩定,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的良好局面。

招商引資


南美拉祜族鄉牢固樹立“招商引資是發展第一要務”的理念,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熱情服務,營造寬鬆的投資環境,招商引資取得明顯成效:一是引進個私企業出資300餘萬元收購南美拉祜王酒廠,進行改造擴建,幫助協調用地1000餘平方米,並完善了相關手續;二是為博海公司承辦的南美拉祜族生態精製茶廠建設項目協調土地2000餘畝,該公司投資300多萬元完成茶葉種植1000餘畝、進廠道路8公里,廠房建蓋600平方米正在擴建中。

農村市場


南美拉祜族鄉
南美拉祜族鄉
南美拉祜族鄉現有集市一個,為南美街,位於鄉政府所在地。全長5 00餘米,寬20餘米,地面為部分彈石路面,是全鄉重要的物資交易場所。每到街天,雙江縣、耿馬縣、臨翔區的商家紛紛到此進行交易,趕集人數達2000餘人,交易額達10餘萬元。

農村科技


南美拉祜族鄉
南美拉祜族鄉
南美鄉以鄉科協為樞紐,以多形式、多層次的方式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緊緊圍繞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驗性進行科技普及,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做到短訓、長訓及實地面授等多形式結合的一體系統培訓,與一事一訓相結合的技術普及推廣,使全鄉廣大群眾增強對科學技術知識的共識,增強自身科技意識,使全鄉各族人民依靠科技推動農業經濟 建設發展。年內共開展實用技術培訓105期,2976人次,其中三天以上培訓2期,270人次,1—2天以上培訓期數18期,780人次,現場培訓620人次,以會代訓550人次,55歲以下農村黨員培訓136人,村社幹部培訓26人。培訓的主要內容是脫毒馬鈴薯種繁、飼草種植管理、核桃種植管理、木瓜後期管理、玉米新品種規範種植管理技術;畜禽、山羊養殖防疫技術等,還應用科教錄像放映科技片6場,觀看人達660人次,印發科技資料1000多份,採用多形式的科技培訓、宣傳,使群眾“科技興農”意識有了增強,一部分群眾已嘗到接受科學技術的甜頭,已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