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翔區

雲南省臨滄市

臨翔區,隸屬於雲南省臨滄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瀾滄江與怒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上,東與景谷縣接壤,南與景東縣、鎮沅縣接壤,西與耿馬縣相連,北與雲縣交界,總面積2652平方千米。

臨翔有“中國象腳鼓文化之鄉”、“中國碗窯土陶文化之鄉”之譽,是亞洲第一大鍺金屬礦區,探明鍺煤儲量1390 萬噸,佔世界儲量的六分之一、全國儲量的四分之一。年平均氣溫17.3℃,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被評為“中國十佳綠色城市”、“中國十大避暑、避寒旅遊城市”,是亞洲微電影藝術節永久舉辦地。

2019年,臨翔區下轄2個街道、1個鎮、7個鄉。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4358億元。截至2020年11月1日,臨翔區常住人口為370947人。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縣榜”。 2020年7月10日,入選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

歷史沿革


西漢為屬哀牢地。
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設永昌郡,今臨翔區境屬永昌郡不韋縣。
臨翔區(3張)
蜀建興三年(225年),蜀漢分建寧、越雋、永昌三郡地置雲南郡,永昌郡不韋縣東南增設雍鄉縣、西南增設永壽縣,今臨翔區境屬永昌郡雍鄉縣。
晉泰始七年(271年),西晉將建寧、雲南、興古、永昌四郡合置寧州;今臨翔區境仍屬永昌郡雍鄉縣。
東晉元熙二年(420年),東晉滅亡,之後的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中國內地王朝逐步退出雲南高原,陳(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雲南高原;今臨翔區境成為傣族土目自治領地。
唐屬劍南道。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龍”(漢譯“南詔國”)政權;寶應元年(762年),“勐舍龍”(南詔國)在“勐掌”(保山盆地)置永昌節度、統轄瀾滄江以西地區;今臨翔區境屬永昌節度。
南詔大明七年(937年),前“勐舍龍”(南詔國)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大理國,沿“勐舍龍”舊制在“勐掌”置永昌節度;大理天授元年(1096年),大理國廢除節度、都督等軍事轄區,設八府、四郡、四鎮;今臨翔區境先屬永昌節度、后屬永昌府
宋為大理蒲滿孟佑地。
元中統二年(1261年),招撫瀾滄江以西各類土目設金齒等處安撫司;今臨翔區境屬金齒等處安撫司。至元八年(1271年),金齒等處安撫司分設東路安撫使(鎮康路安撫使)和西路安撫使(建寧路安撫使);今臨翔區境屬金齒等處安撫司東路安撫使。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裁金齒等處安撫司,原東路安撫使轄地設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下轄鎮康、茫施、柔遠等路;今臨翔區境屬鎮康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裁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和鎮西平緬麓川等路宣撫司、轄地併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后改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今臨翔區境屬鎮康路。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分鎮康路轄地設孟定路;今臨翔區境屬孟定路。皇慶元年(1312年),“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傣族土目兼并周邊地區、建立“勐卯弄”(漢譯“麓川國”);延祐三年(1316年),“勐卯弄”向東擴張、孟定路所屬土目歸附;今臨翔區境屬“勐卯弄”(麓川國)。泰定三年(1326年),元軍復占瀾滄江以西部分地區、孟定路西境土目又附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元朝置謀粘路(轄今耿馬東部、滄源、雙江、臨翔);今臨翔區境屬謀粘路。至正三年(1343年),“勐卯弄”擊敗元軍、趁勝追擊到“勐嶲”(漾濞江河谷),“勐谷”傣族土目(景東軍民府土知府)聞風歸附,夾在“勐卯弄”與“勐谷”之間的謀粘路被“勐卯弄”控制、后划予“勐谷”節制;今臨翔區境屬“勐卯弄”(麓川國)。至正十五年(1355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元朝、其地設平緬宣慰司;今臨翔區境屬平緬宣慰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勐谷”傣族土目俄陶背叛“勐卯弄”(麓川國)歸附明朝、其地分設景東州、順寧州、威遠州等行政區;洪武十七年(1384年),“勐卯弄”迫於壓力也歸附明朝、其地設麓川平緬宣慰司;同年,景東州、順寧州、威遠州分別升級為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勐卯弄”為懲罰俄陶的背叛、出兵征討“勐谷”,俄陶求救於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勐卯弄”軍隊在定邊之戰中敗於明朝軍隊,被迫與明朝講和;明朝仍設麓川平緬宣慰司、“勐谷”仍歸其節制;今臨翔區境屬麓川平緬宣慰司。建文元年(1399年),麓川平緬宣慰使思倫法去世,“勐谷”傣族土目趁機脫離麓川平緬宣慰司,明朝復設景東府,但轄地較之前縮小。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又析麓川平緬宣慰司地設大侯長官司(今雲縣)。宣德三年(1428年),大侯長官司改為大侯州,同年,大候土知州與景東土知府爭奪原屬麓川平緬宣慰司、但已無法管控的“勐緬”(今臨翔區)、“勐梳”(今臨翔區博尚鎮)等地。宣德五年(1430年),明朝出面調解大侯土州與景東土府的爭端,將“勐緬”、“勐梳”單獨設勐緬長官司,直屬雲南承宣布政使司。正統四年(1439年),“勐卯弄”(麓川國)東征兼并勐緬長官司;今臨翔區境又屬“勐卯龍”(麓川國)。正統六年(1441年)、正統七年(1442年)、正統十三年(1448年),明朝傾半國之力“三征麓川”,“勐卯龍”(麓川國)政權被逼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地區(今緬甸克欽邦);麓川之戰結束后,明朝復設孟緬長官司;今臨翔區境屬孟緬長官司。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勐緬長官司無人襲長官職,大侯土知州三子俸開基襲勐緬長官職,勐緬俸氏傣族土司政權由此開始。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勐緬長官司由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劃歸順寧府。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土歸流,始稱緬寧。勐緬長官司為緬寧廳,屬順寧府,隸迤西道,后改隸迤南道。光緒十三年(1887年)析緬寧、勐連地,設鎮邊廳。
民國二年(1913年),改緬寧廳為緬寧縣,屬普洱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第十一視察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為第十四視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5年),為第五視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為第十視察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分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緬寧歸第五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改為第九區,駐地緬寧。
公元一世紀中期以前,今臨翔區境為傣族古國“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屬地。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設永昌郡,今臨翔區境屬永昌郡不韋縣。
公元225年,蜀漢分建寧、越雋、永昌三郡地置雲南郡,永昌郡不韋縣東南增設雍鄉縣、西南增設永壽縣,今臨翔區境屬永昌郡雍鄉縣。
公元271年,西晉將建寧、雲南、興古、永昌四郡合置寧州;今臨翔區境仍屬永昌郡雍鄉縣。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之後的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中國內地王朝逐步退出雲南高原,陳(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雲南高原;今臨翔區境成為傣族土目自治領地。
公元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龍”(漢譯“南詔國”)政權;公元762年,“勐舍龍”(南詔國)在“勐掌”(保山盆地)置永昌節度、統轄瀾滄江以西地區;今臨翔區境屬永昌節度。
公元937年,前“勐舍龍”(南詔國)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大理國,沿“勐舍龍”舊制在“勐掌”置永昌節度;公元1096年,大理國廢除節度、都督等軍事轄區,設八府、四郡、四鎮;今臨翔區境先屬永昌節度、后屬永昌府。
公元1261年,大蒙古國招撫瀾滄江以西各類土目設金齒等處安撫司;今臨翔區境屬金齒等處安撫司。
公元1271年,金齒等處安撫司分設東路安撫使(鎮康路安撫使)和西路安撫使(建寧路安撫使);今臨翔區境屬金齒等處安撫司東路安撫使。
公元1278年,元朝(原大蒙古國)裁金齒等處安撫司,原東路安撫使轄地設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下轄鎮康、茫施、柔遠等路;今臨翔區境屬鎮康路。
公元1286年,裁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和鎮西平緬麓川等路宣撫司、轄地併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后改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今臨翔區境屬鎮康路。
公元1289年,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分鎮康路轄地設孟定路;今臨翔區境屬孟定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傣族土目兼并周邊地區、建立“勐卯弄”(漢譯“麓川國”);公元1316年,“勐卯弄”向東擴張、孟定路所屬土目歸附;今臨翔區境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326年,元軍復占瀾滄江以西部分地區、孟定路西境土目又附元朝;公元1327年,元朝置謀粘路(轄今耿馬東部、滄源、雙江、臨翔);今臨翔區境屬謀粘路。
公元1343年,“勐卯弄”擊敗元軍、趁勝追擊到“勐嶲”(漾濞江河谷),“勐谷”傣族土目(景東軍民府土知府)聞風歸附,夾在“勐卯弄”與“勐谷”之間的謀粘路被“勐卯弄”控制、后划予“勐谷”節制;今臨翔區境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元朝、其地設平緬宣慰司;今臨翔區境屬平緬宣慰司。
臨翔區
臨翔區
公元1399年,麓川平緬宣慰使思倫法去世,“勐谷”傣族土目趁機脫離麓川平緬宣慰司,明朝復設景東府,但轄地較之前縮小。
公元1403年,明朝又析麓川平緬宣慰司地設大侯長官司(今雲縣)。
公元1428年,大侯長官司改為大侯州,同年,大候土知州與景東土知府爭奪原屬麓川平緬宣慰司、但已無法管控的“勐緬”(今臨翔區)、“勐梳”(今臨翔區博尚鎮)等地。
公元1430年,明朝出面調解大侯土州與景東土府的爭端,將“勐緬”、“勐梳”單獨設勐緬長官司,直屬雲南承宣布政使司。
公元1428年,麓川平緬宣慰司脫離明朝、恢復“勐卯龍”(麓川國)向周邊擴張。
公元1439年,“勐卯弄”(麓川國)東征兼并勐緬長官司;今臨翔區境又屬“勐卯龍”(麓川國)。
公元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傾半國之力“三征麓川”,“勐卯龍”(麓川國)政權被逼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地區(今緬甸克欽邦);麓川之戰結束后,明朝復設孟緬長官司;今臨翔區境屬孟緬長官司。
公元1486年,勐緬長官司無人襲長官職,大侯土知州三子俸開基襲勐緬長官職,勐緬俸氏傣族土司政權由此開始。
公元1597年,勐緬長官司由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劃歸順寧府。
公元1747年,清朝裁勐緬長官司、改土歸流設緬寧廳。
公元1913年,民國政府裁府,緬寧廳改為緬寧縣、上屬滇南道(后改普洱道)。
公元1929年,民國政府裁道、縣一級行政區由省府派出的行政督察專員管轄,緬寧縣先後歸第十一區、第十四區、第五區、第十區、第五區、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管轄。
公元1950年,緬寧縣成立人民政府,上屬大理專區。
公元1952年,緬寧縣划入緬寧專區,為緬寧專區駐地。
公元1954年,緬寧專區改為臨滄專區,緬寧縣改為臨滄縣,臨滄縣屬臨滄專區、為臨滄專區駐地。
公元1959年,臨滄縣、雙江縣曾合併為臨雙縣,幾個月後又各自恢復建制。
公元2003年,撤銷臨滄地區、設立地級臨滄市,撤銷臨滄縣、設立縣級臨翔區,縣級臨翔區屬地級臨滄市。
2019年4月30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決定臨翔區退出貧困縣序列。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1年3月,全縣分為一、二、三、四、五區。
1957年,撤區並鄉,劃分為23個鄉1個鎮。
1958年11月,撤鄉建7個人民公社。
1960年7月,城關鎮從城區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城關鎮人民公社。
1961年4月,調整為12個公社,136個大隊。
1969年4月,合併為9個公社。
1973年,增設那招公社,全縣轄10個公社,128個大隊。
1983年7月,撤銷人民公社,設10個區公所1個鎮,下設102個鄉,3個居民委員會。
1987年7月,撤區建鄉,將博尚區的坡腳鄉和章馱區的多衣、南美、南華3個鄉劃出成立南美拉祜族鄉。全縣設9鄉2鎮。
2000年,轄2個鎮、9個鄉:鳳翔鎮、博尚鎮螞蟻堆鄉、章馱鄉、南美拉祜族鄉、忙畔鄉、邦東鄉、馬台鄉、那招鄉、平村彝族傣族鄉、圈內鄉。
2003年,撤銷臨滄縣設立臨翔區。
2005年撤那招鄉併入博尚鎮,撤鳳翔鎮、忙畔鄉,設立鳳翔街道、忙畔街道。全區轄2個街道1個鎮7個鄉。

區劃現狀

2019年,臨翔區下轄2個街道、1個鎮、7個鄉。臨翔區人民政府駐鳳翔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530902001000鳳翔街道
530902002000忙畔街道
530902102000博尚鎮
530902202000南美拉祜族鄉
530902203000螞蟻堆鄉
530902204000章馱鄉
530902206000圈內鄉
530902207000馬台鄉
530902208000邦東鄉
530902209000平村彝族傣族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翔區
臨翔區
臨翔區地處臨滄市政府駐地,位於雲南省西南部,瀾滄江與怒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上,緊靠瀾滄江沿岸,位於東經99°49′至100°26′,北緯23°29′至24°16′之間,東與景谷傣族彝族拉祜族自治縣接壤,南與景東彝族自治縣、鎮沅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接壤,西與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相連,北與雲縣交界,東西橫距55公里,南北縱距83公里。總面積2652平方公里。

地形

臨翔區地形由北向南傾斜,東西寬55公里,南北長83公里,平均海拔1500里。

氣候

臨翔區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8℃-17.9℃,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有“亞洲恆溫城”之稱。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臨翔區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鍺煤、高嶺土硅藻土、銅、鐵、鉛、鋅等16種53個礦屬。臨翔區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鍺煤、高嶺土、硅藻土、銅、鐵、鉛、鋅等16種53個礦屬。臨翔是中國的“鍺礦之都”、“三土之鄉” ,是亞洲第一大鍺金屬礦區,探明鍺煤儲量1390 萬噸,佔世界儲量的六分之一、全國儲量的四分之一,鍺產品的研發居全國之首,銷售量居亞洲第一。稀土、硅藻土、高嶺土儲量大,硅藻土儲量高達8.22 億噸,高嶺土可采儲量1018萬噸,佔全國儲量的八分之一。
水資源
截至2012年,臨翔區水利資源豐富,有瀾滄江和怒江兩大水系,有大小河流48條。臨翔區水利資源豐富,境內有瀾滄江和怒江兩大水系,徑流面積覆蓋全區。水資源總量22.84 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達39.59 萬千瓦,水能資源可開發量19.4 萬千瓦。

林地資源

臨翔區是滇西南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區,全區森林覆蓋率達76.3%,活立木蓄積1140 萬立方米,植物79 科47種植 種植,國家一、二、三級保護植物80 余種。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臨翔區總人口32萬人。共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23個少數民族分佈。
截至2018年末,臨翔區常住人口為33.9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9.11萬人,鄉村人口14.84萬人。年末公安局戶籍人口328295人,少數民族人口74408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22.7%。人口出生率為13.1‰,人口死亡率為6.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9‰。
2021年7月14日,臨滄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臨翔區常住人口為370947人。

經濟


綜合

2011年,臨翔區完成生產總值42.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增長16.1%;財政總收入5.12億元,比2010年增長36.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9.14億元,比2010年增長53.82%(其中:城鎮建設投資完成36.1億元,佔61%)。
2018年,臨翔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4358萬元,同比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3897萬元,增長6.2%;第二產業增加值401166萬元,增長11.7%,其中:工業增加值228372萬元,增長13.3%;建築業增加值173325萬元,增長8.8%;第三產業增加值579295萬元,增長7.7%。三次產業結構由2017年的14.9:36:49.1調整為15.07:34.75:50.18。人均地方生產總值34102元,同比增長4.05%。非公經濟增加值570089萬元,增長10.9%,佔GDP比重達到49.4%,比重與上年持平。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臨翔區新增固定資產投資開工項目52個,新增固定資產投資208920萬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32870萬元,同比增長28.45%,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03069萬元,同比增長92.72%,商品房屋銷售面積397373平方米,同比增長21.09%;建築安裝工程投資完成額285944萬元,同比下降27.97%。
財稅收支
2018年,臨翔區完成財政總收入152900萬元,同比增長14.16%。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9479萬元,同比增長12.24%,地方一般預算支出328729萬元,比上年增加33330萬元,同比增長11.28%。
人民生活
2018年,臨翔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4元,比上年增944元,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000元,同比增長24.03%;農民人均生產糧食382千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51元,比上年增2213元,增長8.6%;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8604元,同比增長1.47%。

第一產業

2011年,臨翔區完成了瀾滄江經濟帶熱區產業發展規劃和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加大對咖啡、雲南堅果等熱區作物的開發扶持力度,統籌抓好核桃、烤煙、茶葉、油菜、甘蔗、畜牧等產業,新植核桃10.3萬畝、烤煙8.3萬畝、雲南堅果1.04萬畝、咖啡0.3萬畝,完成中低產林改造7.5萬畝、中低產茶園改造2.4萬畝。完成油菜種植5.4萬畝,總產量達1.09萬噸。完成糧食總產9萬噸,比2010年增長13.33%,完成蔬菜種植3.58萬畝,比2010年增長2.5%。投資3481.23萬元,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3.07萬畝。組織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22588人,完成目標任務20580人的109.7%;累計轉移就業21344人,完成目標任務20440人的104.4%。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5.3億元,比2010年增長29.3%;實現畜牧業產值5.7億元,比2010年增長45.5%。
2018年,臨翔區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7389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6.2%;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496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95%;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40259萬元,增長6.82%。
種植業
2018年,臨翔區實現糧食總產量91369噸,比上年增加390噸,同比增長0.43%;完成烤煙產量7520噸,下降16.77%;完成油菜籽產量13948.5噸,比上年減少1200噸,減少7.39%;完成甘蔗產量101355.5噸,比上年減少1645.1噸,下降1.6%;蔬菜種植面積50485畝,增長2.3%,產量63009.2噸,增長2.7%。
林業
2018年,臨翔區森林面積189000公頃,森林覆蓋率74.26%,營造林任務完成率100%,自然濕地保護率70%。茶葉種植面積234005萬畝,增長1..02%,完成毛茶總產量16297.7噸,同比增加1102.6噸,增長7.26%。核桃種植面積919395萬畝,下降0.01%,產量11511.3噸,增長13.2%。
畜牧業
2018年,臨翔區完成肥豬出欄13.59萬頭,同比增長5.66%;肉牛出欄1.01萬頭,同比增長4.73%;肉羊出欄4.73萬隻,同比增長4.01%。完成肉產量15058噸,比上年增加811噸,同比增長5.69%。

第二產業

2011年,臨翔區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6.36億元,比2010年增長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56億元,比2010年增長34.2%;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7.4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增長25.1%。
工業
2018年,臨翔區實現工業總產值701715萬元,同比增長20.86%,全部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28372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3.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5.3%。
建築業
2018年,臨翔區實現建築業總產值304354萬元,同比增長14.83%。房屋建築施工面積765875平方米,同比增長24.71%,房屋竣工面積308395平方米,同比下降20.27%。

第三產業

臨翔區
臨翔區
2011年,臨翔區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21.55億元,完成目標任務21.5億元的100.2%,比2010年增長2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695元,完成目標任務14950元的98.3%,比2010年增加1695元,比2010年增長13%;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394元,完成目標任務4028元的109%,比2010年增加1065元,比2010年增長32%;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5億元,完成目標任務25.5億元的100%,比2010年增長25.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完成控制在7‰以內的目標任務;
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完成控制在4%以內的目標任務;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完成下降2%的目標任務;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控制在104.8%,比控制目標1高出3高出高出1.8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達46%、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1.3%,均完成了提高2.3個百分點的目標任務。
國內貿易
2018年,臨翔區共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0898萬元,比上年增長12.39%。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市場完成432860萬元,增長13.05%,農村市場完成218038萬元,增長11.12%。按行業分:商品批發零售完成576603萬元,增長12.66%,住宿餐飲業完成74295萬元,增長10.4%。
招商引資
2018年,臨翔區共完成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2507982萬元,同比增長18.1%,其中省外到位資金2019989萬元,同比增長24.56%。
郵電通信
2018年,臨翔區完成郵政業務總量4431萬元,同比增長11.3%。
旅遊業
2018年,臨翔區旅遊業實現接待旅客536.37萬人次,同比增長45.39%,其中海外旅遊者9770人次,增長35.32%,國內旅遊者526.57萬人次,增長45.57%,實現旅遊總收入516385萬元,增長52.93%。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臨翔區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為4085636,增長4.4%,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2151377萬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92845萬元,增長9.85%,其中住戶存款餘額825127萬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0252萬元,增長8.2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934259萬元,比去年同期減少31978萬元,下降1.63%。
保險業
2018年,臨翔區完成各種保險收入73841.47萬元,比上年增長20.54%。

文化


臨翔區
臨翔區
臨滄區文化在土司建置初期以佛教文化最盛,改土歸流後漢文化大量傳入,各民族文化交融,至民國初期有新文化興起。
臨滄文化事業自民國時期開始繁榮,縣城設有圖書館,有滇戲玩友班子和學校話劇團演出,鄉間有打歌舞蹈和山歌對唱。在東城建蓋文人墨客聚會之所“儀鳳樓”,後設有圖書館、民眾教育館,彭桂萼、邱原明等組織警鐘社,出版《警鐘》季刊,旅省學生會在昆明出版刊物《新緬寧》。
1949年人民自衛軍創辦《老百姓報》。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2000年以後,城鄉物質文化生活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每當重大節日和大型慶祝活動,城鄉普遍組織有文藝演出,耍獅子龍燈,遊園舞會等。區境內設置有臨滄市群眾藝術館、圖書館、民族藝術團、影劇院、廣播電視台、區圖書館、區文化館、詩社、老幹部書畫協會等文化單位和文藝團體,以及鄉村社區的老年協會活動十分活躍。地方志辦公室先後編纂出版《臨滄縣誌》、《臨滄縣年鑒》、《臨翔區年鑒》和其他部門志、專業志數十種。文藝創作繁榮,滇劇、地方民族劇以及傳統詩書畫聯作品不斷在中國雲南省比賽中獲獎,湧現出一批具有實力的文學藝術創作隊伍。辦有刊物《臨滄文藝》、《南汀河》、《臨滄詩詞》、《芳草》等,編輯出版文學書刊數百種。特別是臨翔區委宣傳部主辦的綜合性刊物《南汀河》,自2006年改版以後,由最早的間斷性出版,到季刊發行,再到雙月刊出版發行的飛躍。
南美拉祜族服飾
南美鄉拉祜族由於長期以來與外界接觸少,交流少,因而服飾地為地地地保留了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
拉祜族崇尚黑色,他們認為黑色象徵著吉祥美麗、端莊大方、高貴純潔,因此拉祜族服飾以藍、黑為主要顏色,傳統的男性服飾是對襟無領上衣,兩袖的中間部分為黑布,袖端另接與整個面料相同的色布,多為淺藍色,長及腰部。衣領和袖口另鑲色布條。下著寬檔長褲,形似蜂筒。
關於“蜂筒褲”,傳說南美拉祜族嗜煙,煙霧一起,蜂子就聞味而逃,只有掛蜂和蜜蜂不逃,反而尋著煙味向人靠攏。所以,南美拉祜族人認為掛蜂和蜜蜂是自己的家族,他們把掛蜂的蠟供在家中,加以崇拜,於是男子的褲子就做成蜂筒的樣子。當代拉祜族男子的服飾已經相對簡化,民族特徵不多,但仍背挎包。
拉祜族婦女的服飾則保留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服飾特點。在拉祜語里,南美拉祜族婦女的服飾稱為“阿波哈拖”,為有領右開襟的長袍,兩側開衩,長及腳面,形同芭蕉葉,據傳是因為拉祜族崇拜芭蕉樹,所以服飾中不可或缺的加入了圖騰崇拜。
女褲長及膝蓋上方,褲腳寬大,邊緣用各色絲線綉成花邊。衣領上用三色的布條拼成一排,直至腰際,布條上再綴上若干排銀泡,有的做工精細的服裝,所鑲的銀泡多達600餘個,且數量只能是雙數,因為拉祜族人認為“筷子是一雙,才能夾住東西,走山串寨也要二人成行”,所以衣服上的銀泡數量也是要雙不要單。
南美拉祜族打歌
南美拉祜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打歌”。拉祜族“打歌”一般以蘆笙伴奏,打歌種類多樣,花樣百出。從內容上看,有表現動物生態情趣的,如斑鴻拾食、畫眉拾食、布穀(鳥)歌、麂子歌、蒼蠅搓腳等,也有表現勞動生產生活的,如掃地歌、扯藤子歌、背背籮歌、哄娃娃歌等。有表現團結的,如江內江外歌、三進三退歌等,共計24種,72般變化。
南美拉祜搭橋節
南美是迄今為止唯一保留搭橋節傳統節日的拉祜族聚集地。搭橋節是雲南省乃至全國獨一無二的節日,也是拉祜族最隆重的節日,相當於漢族人的春節。相傳很久以前,拉祜人民生活自由自在,幸福美滿,萬事順利。後來,隨著社會變遷,自然環境惡劣,拉祜人民生活開始走向低谷,民族部落四分五裂,豬牛病死,莊稼受災,生活日趨貧困,拉祜人民面臨著生存的危機。在這個災難深重時刻,拉祜人民萬般無奈,只好求神拜佛,修橋保路為人多行善心,到河邊磕頭求拜。傳說是水龍保護了他們,他們求水龍不要再讓河水淹蓋田地莊稼。求自然神靈保佑家家戶戶平安。從此以後,拉祜人民生活生產復興,民族旺盛,萬事順利。
臨翔區傣族象腳鼓
傣族的象腳鼓因鼓身似象腳而得名,廣泛用於歌舞和傣戲伴奏,集宗教和娛樂的功能於一體,是傣族人民生活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
臨翔區手工製作象腳鼓,較好地保留了象腳鼓製作的傳統工藝,但是因為手工製作較慢,經濟效益不明顯,目前臨翔區境內僅有忙畔街道青華社區、忙鞏村、博尚鎮勐准村等有部分藝人從事象腳鼓手工製作。因為製作的象腳鼓聲音雄渾,回聲較好,臨翔區的手工製作象腳鼓已經能滿足區內對手工製作象腳鼓的需求。多年來,臨翔區的傣族同胞一直堅持和弘揚象腳鼓文化,在象腳鼓手工製作和象腳鼓舞方面都頗具特點,並不斷發展。2011年5月,臨翔區“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被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3年5月,臨翔區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象腳鼓文化之鄉”。

交通


臨翔區
臨翔區
臨翔區距省會昆明598公里,國道214線和323線穿境而過,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臨滄機場每天有航班飛往昆明、大理和思茅。隨著糯扎渡電站建成后瀾滄江航運開通,又可與緬甸等東南亞國家水路相通,成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開發的前沿陣地。
截至2018年末,臨翔區通公路里程1815千米,其中:國、省道公路348千米,縣、鄉公路1117千米,村、社公路339,專用公路11千米。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業實現增加值1661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7%。
臨翔區距省會昆明598千米,國道214線和323線穿境而過,臨滄機場每天有航班飛往昆明、大理和思茅。隨著糯扎渡電站建成后瀾滄江航運開通,又可與緬甸等東南亞國家水路相通。

社會


教育

臨翔區
臨翔區
臨翔區文化教育早為清雍正十年(1732年)開設的童蒙館,相繼有私塾出現。民國十九年(1930年)後學校完全取代私塾,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全縣有71所小學、1所中學,在校中、小學生2600多人。
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舊學校,創辦新學校,學校達115所,學生5400多人,學校教育穩步發展。後來,由於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和1966年後“文化大革命”洗劫,學校秩序混亂,教學質量下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學校教育有了生機,正常發展。
1990年臨翔區辦有幼兒園3所、小學467所、中學19所,中、小學在校學生4.1萬多人,教師2000多人。此外,縣內辦有省、地直屬師範、衛校、農校、財校、技工學校等中等專業學校和1所高等院校。到2006年臨翔區中小學幼兒園發展到4所,在校學生(在園幼兒)7113人,教職工143人。
臨滄教育事業早在明清和民國時期就很有成效,培養出不少有識之士,為文化教育奉獻的有彭應聰、楊潤之、何士林、丘廷和、彭桂萼、劉御、蔡國銘等人;為國家興亡報效的有彭仲倫、廖鼎銘等人。他們中,有的是臨滄最學校創學校學校學校的先驅;有的畢生奮力於桑梓文化教育,培育英才,收集文獻;有的留學日本並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回國投入反清討袁鬥爭,報效國家。
截至2018年末,臨翔區共有學校數256所,其中:普通中學23所、小學校數110所,幼兒園116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7所(含1所特殊教育學校);有在校生85604人,其中:普通中學在校生28969人、小學在校生28193人、幼兒數11303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7139人(含特殊教育在校生363人);專任教師5516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2367人、小學專任教師1749人、幼兒專任教師849人、中等職業教育專任教師551人(含特殊教育專任教師54人)。教育經費總支出63177萬元,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90%,初中毛入學率117.81%,青壯年文盲率0.13%,,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99.16%,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9年。

醫療衛生

截至2010年,臨翔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設3個中心、9個站,共有村衛生室102個,每個村設2名村醫。截至2018年末,臨翔區共有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98個,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754人,實有床位數3857張。財政公共衛生支出5688萬元,同比增長25.12%。
截至2018年末,臨翔區共有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98個,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754人,實有床位數3857張。財政公共衛生支出5688萬元,同比增長25.12%。

社會保障

臨翔區到2011年底,2.44萬人享受農村低保,8923人享受城鎮低保,農村五保對象2128人得到全面供養,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8498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15201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11740人。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廣覆蓋,參保人員達14128人,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成年居民提高到242元、學生兒童提高到202元,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3萬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達16113人。新農合參合人數達228186人,參合率達96.51%,人均財政補助提高到200元,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5萬元。新增城鎮就業人員5012人,開發公益性崗位204個。
2018年,臨翔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19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3.05萬人;城鄉居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16.4萬人,累計發放基礎養老金67764萬元,城鄉居民參加社會基本醫療保險25.7萬人。全區城鎮新增就業4441人。

社會福利

2018年,臨翔區城鎮居民有4.88萬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發放城市低保金2418.98萬元;農村居民有15.62萬人享受農村低保,全年發放農村低保金2624.42萬元。

環境保護

2018年,臨翔區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0.82%,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2.7%,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

旅遊


風景名勝

茶文化風情園:位於市區以北3公里的忙畔鄉青龍山,佔地面積110公頃,於1997年批准立項,1998年被省政府列為25個旅遊精品工程之一,總投資3480萬元,工程分三期建設,2001年1月24日開始試營業,4月15日正式開園,熱血傳奇私服並於同年被臨滄市旅遊景區(點)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為AA級景區。
五老山森林公園:五老山森林公園位於臨滄城東面,距市區18.7公里,區域面積約5萬畝,地勢北高南低,主山脊由五老山峰向南北延伸,形成瀾滄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的分水嶺,最高海拔為小龍潭2700m,最低海拔為金竹林河1900m,五老山主峰海拔2583米,位居旅遊區範圍中心位置。
臨翔區
臨翔區
西門公園:西門公園是臨滄市唯一的城市公園,於1990年建成開放,分為花卉植物觀賞區、兒童遊樂區、動物園、盆景區、運動休閒遊賞區、民族風情區等,於2001年經臨滄市旅遊景區(點)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A級景區(點),佔地面積57畝,綠化率達80%以上。
靈山勝境:是臨翔區重要的名勝古迹之一,位於臨滄城東南4公里處,因建於“靈應山”而得名,始建於清嘉慶十三年,環抱於青山綠水之間,氣勢宏偉、怪石嶙峋、青泉飛濺、曲徑通幽、景光落布、綠樹成蔭、殿亭輝煌,通過重修擴建,現已建成陪景牌坊、雙輝塔、忠武亭、德景靈隱殿、靈露、交通亭、武警橋亭、金融亭、水池曲橋、工業館等景點,吸引著眾多的旅遊愛好者和宗教信徒前來觀光和朝拜。
南美拉祜風情寨:南美拉祜風情寨建設面積達40餘畝,投資30餘萬元,於2004年10月建成12戶農家樂、一個中心打歌場、民族工藝展覽室、叫魂台、射弩場等,其中農家樂以拉祜族飲食習慣為基礎,以魚生、蘿蔔葉舂多依、蕎粑粑蘸蜂蜜、綠子葉拌蜂蛹等為特色。
蓮花塘娛樂度假區:蓮花塘娛樂度假區位於臨滄城以南12公里,機場路旁,投資1500萬元,佔地1000多畝,其中森林600多畝,果園200多畝,金竹林100多畝,魚塘及其它佔地100多畝。建蓋歐式與中式建築風格相結合的賓館2幢,有床位189個,可容納20人的會議室1個,釣魚台24個,大小餐廳2個,區內建有蓮花湖、七星拱橋、八角亭、百畝果園、金竹林、觀賞亭、釣魚台、馨香蓮花池、人工松山林等景點,是一個集休閑、娛樂、度假為一體的旅遊休閑度假區和個體私營建設旅遊業的典型代表。
曼來湖水景區:坐落在博尚鎮,始建於1958年,佔地3200畝,180萬平方米水面。四面環山,蒼松翠綠,溪流縱橫,百鳥啼鳴,稻穀飄香,是一幅濃淡相宜、幽逸淡雅的山水畫。

地方特色

平村傣族彝族鄉位於臨翔區東南部,距市區102公里,是一個民族風情濃郁的民族鄉。平村在歷史上是景東土司和勐緬土司友好和睦相處的見證。據說,這塊土地是景東土司和勐緬(今臨翔區)土司聯姻,景東土司把它陪嫁給女兒的嫁妝,人們把這片土地又稱為姻脂地。
臨翔區
臨翔區
彝族性格開朗,熱情大方,以勇敢吃苦勤勞為榮。這個民族用火般的熱情給這片土地揮灑出絢麗的色彩。
彝族是火的民族,彝族的骨子裡是燃著火的。沒有“火把節”就不能稱為彝族。關於火把節的過法,似乎每一個彝區都有自己的一個慶祝方式,而平村的彝族也不例外。
彝族摸黑臉
臨翔區摸黑臉是彝族有趣的習俗。每年四、五月份的栽秧季節,彝族寨子都要相互請工幫忙栽秧,就在栽完秧回歸的路途中。男女老少把早已準備好的滲有油膩的黑灰拿出互相賽抹,抹得越多越黑就越好。摸黑臉當地彝族人稱之為“糊倉底”,抹得越多越黑就越好,就預示著那家人來年糧食一定飽滿豐收。
傣族潑水節潑水節實為傣族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曆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
傣族搶親
傣族最興搶親。姑娘出嫁前許多“小卟哨”(小姑娘)夥伴把她團團的圍護著。男方事先按約好相當數量的“卟冒”(小夥子)到女家搶親,小夥子要進到房內把“小卟哨”一個個拖出去,最後親長把姑娘護送或背出門給男家。出門時要打傘,胸前掛明鏡。據說可射邪氣。那一帶仍傳承著這種習俗。

代表人物


丘廷和(1884~1963),字鳳笙,別號悟庄道人,臨滄縣鳳翔鎮人。民國時期,為緬寧縣第一屆參議員。
彭桂萼(1908~1952),字小圃,筆名震聲、丁屹、長戈、號兵、彭鵬等。馬台鄉大忙頂村人。1946年11月當選國大代表,出席中華民國國民代表大會。

獲得榮譽


2019年6月,臨翔區獲“中國最佳國際休閑旅遊目的地”榮譽稱號。
2019年8月,臨翔區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縣榜”。
2020年7月10日,入選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
2020年9月,被授予雲南省“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
2021年5月10日,入選雲南省第一批學校體育綜合改革試點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