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棗
和田玉棗
和田玉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和徠田地區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種植區內降水稀少、乾旱多風,氣溫變化較大,晝夜溫差大、年溫差懸殊,適宜種植棗樹。和田玉棗,鮮棗果實大,大小不勻,果皮光滑,果形端正豐滿、果皮薄,深紅色,果肉厚,肉質細而鬆脆,汁液中多,味甜,可食率96.3%,其果實呈圓柱形或長倒卵形,果實品質上乘,適宜制干、加工酒棗和蜜棗,果實在產地於9月中旬成熟。
2009年07月14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和田玉棗”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和田玉棗
和田玉棗
和田玉棗
和田玉棗
新疆從西漢“絲綢之路”開通之後,歷朝歷代在此墾荒種田,紅棗被逐步引進種植約有上千年的歷史,並逐步形成哈密、和田、喀什、阿克蘇等戈壁沙漠地區特有的紅棗品種。和田古稱“於闐”,歷史上曾與疏勒、安西、龜茲並稱為安西四郡,是新疆最南端的城市,是“絲綢之路”南道人類活動的重鎮。西域的玉石、寶馬、瓜果經由這裡傳到中原,中原的絲綢也從這裡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域。早在商周時期,古於闐就和中原有過物質交流。
前68年,漢宣帝“遣衛司護鄯以西之諸國”,於闐正式納入漢朝中央政府的統轄之下。古於闐是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有豐厚的佛文化遺產;許多著名高僧如晉時法顯、唐時玄奘都曾涉足和田。和田氣候溫暖,特產豐富,民風淳樸,素以“金玉之邦、糧棉之倉、絲綢之路、瓜果之鄉著稱於世。《梁書》記載於闐“其地多水潦、沙石、氣溫宜稻、麥、蒲桃。國人善銅器果瓜菜與中國等(同)”。《隋書西域傳》載:“土多麻、麥、粟、稻多園林”。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說於闐“宜谷稼,多種果”。在已發掘的洛浦山普魯古墓葬中(戰國至三國時期)出土了桃、杏、酸梅等果核。在民豐尼雅遺址中,曾發現桃、杏、葡萄、梨、沙棗等水果。佉盧文書還記載精絕(今民豐縣境內)國出土石榴。這些記載和出土文物證實,於闐的園藝非常發達。
解放后,由於和田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光熱資源優勢以及適宜紅棗生長的土壤條件,紅棗種植規模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和田玉棗
2009年底,和田地區和田玉棗種植面積30餘萬畝,保護面積2000公頃,年產量1.35萬噸。
和田玉棗
2006年,和田玉棗還在第二屆中國(國際)棗產業發展高層論壇上榮獲金獎。
和田玉棗
和田玉棗產區位於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與墨玉縣境內,地域保護範圍為農十四師皮山農場、224團(皮墨開發區)、47團三個團內。地理坐標東經79°15′52″-79°17′58″,北緯37°12′04″-37°13′32″。
• 生產技術要求
和田玉棗種植採用近年來廣泛推廣的棗樹“矮、早、密、豐”栽培技術模式,生產過程嚴格按照“綠色棗園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執行,其主要內容包括有:土、肥、水、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以及採收、分級、包裝、貯藏、運輸等項管理技術措施。
(1)生產基地的選擇要求:和田玉棗生產基地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墨玉縣與皮山縣境內,周圍無工業或礦山的直接污染源(“三廢”的排放)和間接污染源(上風口和上游水域的污染)。該地域的大氣、土壤、灌溉水經檢測符合國家標準。土壤質地主要為棕漠土,灌溉水源為昆崙山冰潔雪水,有機肥料來源充足,品種優良,樹勢健壯,栽培管理比較先進,有經驗豐富、熟知棗樹“矮早密豐”生產技術栽培的基地負責人和專業技術人員。
(3)生產過程管理:
種植模式:栽植株行距配置有1.5x4米、1.5x2米、1x2米、0.5x2米、0.5米x1米五種模式。畝株數111株、222株、333株、666株、1333株。老果園種植模式為1.5x4米,新建果園以0.5x2米為主,採取酸棗直播建園,優勢在於密度適宜,嫁接成活率高,建園快,提前見效。
土壤管理:包括間作和中耕鬆土。間作一般在建園的前期進行,因這時棗苗小,樹冠也小,行間空間比較大,可以適當地間作一些矮桿作物,如豆類、棉花、小麥等,或間作飼草,如大葉苜蓿、苜蓿,一年生或多年生飼草。中耕鬆土在灌完萌芽水之後進行,用小型拖拉機帶上小犁鏵或鏇耕機,進行行間和株間中耕鬆土,一般中耕3-5次,行間中耕深度20厘米,株間深度不超過15厘米。
澆水:棗園一般年份應進行五次灌水,第一水在萌芽前進行,第二水在開花前進行,第三水在幼果期進行,第四水在棗果膨大期進行,8月中旬-9月上旬是棗果需水高峰期,此期需酌情灌水1-2次,第五次在土壤封凍前完成。灌水量以浸透根系分佈層40-60厘米為準,生長前期保持較高的土壤濕度(70%-80%),生長後期保持中等水平的土壤濕度(50-60%)。灌水方法主要採用溝灌、小畦灌和滴灌三種。
施肥:10月中下旬-11月中下旬施基肥,施肥量根據樹體大小而定,幼樹(1-3年生)10-20千克/株;初果期(4-6年生)20-40千克/株;盛果期(7-10年生)40-50千克/株。同時適量加入氮肥和磷肥。施肥方法採用在樹冠投影線處穴施、環狀溝施或溝施,深度40-60厘米。追肥的適宜時期在萌芽期、開花期和果實膨大期三期,前期追肥以尿素為主,配施磷肥;中期以磷肥為主,適當配施氮肥和鉀肥;後期追肥以鉀肥為主配施磷肥。葉面追肥一般從展葉開始,每隔15-20天噴一次。坐果前以噴施氮肥為主,磷、鉀肥為輔;坐果后以噴施磷、鉀肥為主,氮肥為輔;生長中、後期以噴施果樹專用肥、複合微肥或0.3%磷酸二氫鉀為主。
整形:適宜密植栽培的豐產樹形為小冠疏散分層形,小冠疏散分層形的樹體結構:干高:40-50厘米,樹高:1.5-2.5米左右,冠徑:2米左右,主枝:5-6個,分三層著生在中心主幹上,第一層3個,第二層2個,第三層1個。有效棗股留量:400-500個。主幹上不留側枝,每個主枝上選留2-3個側枝,側枝順向著生。直接培養大、中、小型結果枝組。第一層層內距為40-60厘米,第二層距第一層的間距80-120厘米,層內距為30-50厘米,第三層距第二層的層間距為50-70厘米。此樹形特點是:骨架牢靠,層次分明,通風透光良好,易豐產。隨著密度的增加,樹體高度與冠幅相應縮小。
修剪:幼樹期應先結果后整形,修剪時期要冬夏結合,以夏為主,修剪措施上應以輕為主,促控結合,多留枝、留壯枝,對幼樹的增枝擴冠主要採取打頂、摘心、短截和回縮等項措施;盛果期修剪主要是打開光路,解決好光照,培養更新結果枝組,採取間移或間伐、回縮、疏枝和結果枝組培養更新等措施,以維持樹勢、延長結果年限為最終目標。
病蟲害防治:
1、農業防治。清除果園枯枝落葉,深翻施肥,秋冬剪除病蟲枝,早春刮除翹皮,束物誘殺,夏季摘除蟲梢,選用無病態果苗。
(4)產品收穫規定:採用人工無傷採摘的方法。采前剪短指甲,輕摘輕放,採摘盛棗容器,選用潔凈的食品級周轉筐等,以防損傷棗果,保證鮮棗的質量。鮮食棗果在脆熟期收穫,干制棗果在完熟期收穫,新疆除少部分鮮食外,90%以上都是晒成干制紅棗。
(5)生產記錄要求:在紅棗生產過程中,嚴格記錄生產的各環節,各項農事操作,設立專門的記錄員負責農時操作記錄;農藥使用記錄檔案應完整、真實,並按作物分別記錄使用的農藥名稱,包括通用名和商品名、登記證號、劑型、防治對象、時間、施用量、次數、安全間隔期;肥料使用記錄檔案應完整、真實,內容包括肥料名稱、登記證號、類型、施用量、施用方法、次數等;及時做好各類農時操作記錄、產量記錄和產品銷售記錄;記錄妥善保存兩年,以利可追溯性檢查。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和田玉棗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嚴格按照綠色食品乾果NY/T1041-2006質量體系要求進行管理;生產環境質量達到NY/T391-2000產地環境條件標準;農田灌溉水質符合GB5O84-92標準;產品質量達到NY/T428-2000食品標準;投入品嚴格執行NY/T393-2000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394-2000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
• 包裝標識等相關規定
(1)晾曬:收購的紅棗立即攤放到預備好的曬場或加工車間,
嚴格按照收購順序,分期分批晾曬。晾曬過程中,經常翻動紅棗,保證晾曬均勻。
(2)清洗:晾曬后的紅棗分批分量地放入加工車間,由清洗機自動進行清洗,必須達到表面乾淨光亮的要求。
徠(3)分級:分為四個等級,鮮棗特等棗果實橫徑3.7厘米;鮮棗一等棗果實橫徑3.2-3.7厘米;鮮棗二等棗果實橫徑2.7-3.2厘米;鮮棗三等棗果實橫徑2.3-2.7厘米;單果橫經不足2.3厘米的棗為等外棗。鮮棗相應等級制干后就是相應干棗等級。
(4)烘乾:分級后的紅棗,統一通過烘箱集中烘乾,烘乾后的紅棗達到市場的商品銷售要求。
(5)包裝:包裝鮮棗與干棗的容器要求大小一致,有精緻袋裝,規格為500g和1000g。紙箱裝,規格為2千克和10千克。要求整潔、衛生、乾燥、牢固、透氣、美觀、無污染、無異味、無蟲蛀、無腐朽變質現象。瓦楞紙箱按GB6543的規定執行;塑料袋按GB4456和GB588-89的規定執行。
(6)標識: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和田玉棗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
(7)運輸:鮮棗在採摘、挑選、裝箱、裝車運輸過程中,要求輕拿輕放,輕裝輕卸,鮮棗與干棗避免風吹、日晒、雨淋以及途中顛簸,並嚴禁與有毒物品混裝混運。
(8)貯藏:新疆特別是南疆干棗最好的貯藏方法是:塑料袋小包裝貯藏和氣調貯藏。貯藏倉庫要求保持溫度15度左右,注意防風、防火、防盜,定期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