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良珂的結果 展開

張良珂

清末詩人張良珂

張良珂,男,字轡聯,1854出生,張庄村(今民權縣莊子鎮張庄村)人,世為書香門第。

人物履歷


清朝考城縣東有個順流方,順流方附近有個張庄村(今民權縣莊子鎮張庄村),張庄村有個張良珂。張良珂,字轡聯,生於1854年,卒於1917年,世為書香門第。自幼聰穎,才華出眾,22歲時被河南提督學使費雲芳提拔為睢州癢生。不久,又蒙學憲瞿子玖提拔,食餼(音xi贈送之意)補為廩生。光緒三十年(1904年)“以歲挨成貢生,例應銓選訓導,入資以教諭補用。”因時勢不寧,終未授職(引自張本棠為其父張良珂詩集求序文)。
張良珂博覽經史,善詩能文,性質樸、謹言行,時人謂之為葵丘奇才。平生教書育人扶持世遠,出入孝友,恭敬桑梓,飲譽鄉里。
張良珂的才華在考城文人學士中出類拔萃,居清末、民國初年豫東著名三詩人之首席。其詩風樸實無華,每有新作,士人爭相傳誦。因其學識卓而不群,考城、曹縣一帶皆慕其名。有的甚至為“未瞻其丰采”而惦惦於心,及瞻其丰采,又為未讀其詩文而縈縈於懷。即使像山東曹縣廩膳生高炳朗名揚魯西南那樣的文人學士,也因不能做其學生“親被春風”而感到遺憾。高炳朗在慨嘆張良珂隱居鄉間時,用“玉蘊石而山輝,珠懷水而川媚”來形容其才華學識,話雖有溢美之處,卻真實反映了張良珂在考城一帶的盛名。
張庄村距莊周故里青蓮寺村僅二里之遠,年少時,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中,張良珂對一代哲人莊子充滿了敬慕之情。他經常到青蓮寺村遊玩,熟悉村裡的寺、衚衕、水井、一草一木及風土人情。他曾暗暗發誓,要以庄老夫子為師,並把莊子的思想溶入自己的生命之中。他從十多歲開始接觸莊子的《南華經》,從少年啟蒙到青年研讀到老年悟道,一本《南華經》整整陪伴他走了40多年,直至生命的終點。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張良珂隱居鄉里,一邊躬耕田壟,一邊研讀莊子的《南華經》。是年春,山東曹縣名士高炳朗來到考城順流方張庄村登門拜訪張良珂。此時,年逾不惑之年的張良珂正全神貫注地研讀莊子的《南華經》。高炳朗的造訪令張良珂興奮不已。茶餘飯後,已是斜陽西掛。好友相見,談興愈濃,二人便結伴來到莊周故里青蓮寺村。
他倆步入莊子衚衕,身披散金的夕陽餘輝,頓覺有蓬萊仙境之幻境在眼前閃現。二人興奮不已,在莊子衚衕的東南隅莊子井旁停了下來。此井深數丈,井壁堅如文石,光澤似墨玉,水清而味甘,為昔日莊子生活煉丹汲水處。此時,張良珂目睹莊子生活故居的老井,遙想千年往事,滄桑巨變,不禁感慨萬千。一代奇人,獨絕千古,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世代相傳。於是,他讓好友高炳朗取出筆墨紙硯,繼而研墨揮毫,一首《莊周井懷古》絕句躍然紙上,詩云:
一抹井園帶夕陽,
名賢故里井泉香。
居民莫作滄桑感,
此井如今尚姓庄。
書畢,令好友高炳朗讚嘆不已。高炳朗道:“解讀老井,以物喻情,撫去歲月煙雲,回歸千年歷史,真仍佳句也。”此詩一出,便不脛而走。
次日,張良珂與高炳朗又結伴到青蓮寺南五公里處的唐庄村拜謁莊周陵。在莊周墓前,二人肅立良久,一任心中的思緒展翅而飛。這時,墓旁的油菜花正競相開放,三五隻白色的蝴蝶翩翩起舞流連在黃色的花叢中,徘徊於清澈細流的小河邊,盡情享受著大自然賜予的陽光清風,甘露醇漿。張良珂回味著《南華經》中的精闢哲理,聯想先賢如河流星辰,著述如恆河沙數,不論讚譽或貶斥都隨歲月流失、煙消雲散,而只有文哲大師莊周方“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於是,他文思湧起,頃刻間,一首《莊周墓》絕句詩潑灑紙上:
讀罷南華錦繡文,
焚香肅拜莊周墳。
賢愚自古皆歸土,
誰似先生百世聞。
據《老考城張氏人物誌》載:“公(指張良珂)的詩內容相當廣泛:或示後學以訓導;或寫己以自嘲,推心置腹於友人;或借景抒情於事物,臨古迹以緬懷先賢;或覽經典以述己見,感慨時事之變。”其詩作習稿在他生前大多散失,后經其子張本棠苦心搜覓,才得詩不滿百首,彙集成冊,題名為《樹人堂詩集》。現存的《樹人堂詩集》僅收詩六十餘首,序文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