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螳螂拳的結果 展開

螳螂拳

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

螳螂拳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武術拳法,象形拳的一種。

發展歷程


煙台螳螂拳
煙台螳螂拳
螳螂拳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種。它是山東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列入系統研究整理的傳統武術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發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眾多武術流派之長而成,僅依拳譜所載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說,可以說螳螂拳是中國古代武術文化的載體,研究這種拳術對於了解明清之際的武術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螳螂拳是中國傳統武術中的一大瑰寶,是中華武術中的一支奇葩。在她有史記載的二百多年的傳承中,歷代傳人豪傑俊才倍涌,影響與日俱增。
螳螂拳
螳螂拳
李贊元,原名李立,清順治帝賜名贊元,字公弼,號望石。順治十二年(1655年)考中進士。翌年四月,任山東道御史。因其奏言剛直不諱,皇帝稱為“真御史”。康熙十三年(1674年)升為兵部督捕右侍郎(正二品)。李贊元官居要職,門庭顯赫,但家規甚嚴。曾題《四勿詩》:“手勿釋詩卷,身勿著華服,心勿思邪事,行勿恃蔭勢”,為教子格言,故其13子(贊元共有17子,其中6、7、8、9子夭折)皆無紈絝之習。代代恪守家訓,始有“三世八進士”之美談。
螳螂拳
螳螂拳
李炳霄,是李贊元17子一脈之玄孫,清乾隆年生人,他自幼聰穎好學,繼承家風,文武兼備,又精通醫理,未及弱冠就有附貢之名。某年參加鄉試不中,乾脆棄文從武。李炳霄本是豁達之人,他從此匿跡林泉,專一結交世外高人和江湖豪俠。適逢機緣巧合,他索性又出家為道,號“升霄道人”。李炳霄挾技遊歷天下,遍訪武林高人,虛心學習,孜孜以求,探索中華武術之真諦,將天下十八家武藝融會貫通。他由武入道,以道闡武,終得大成。
螳螂拳產生於明末清初,相傳由明末清初王郎(山東棲霞人於七)所創。於七家道富有,酷好武術,曾投萬貫家資往少林習藝,一心報效國家。無奈清兵人關,報國無門,他憤然回到山東,組織義軍,與清廷作對。有一次因寡不敵眾,幾乎全軍復滅,於隻身走到嶗山腳下,匿在漁民家中,清兵追至,於七急上嶗山華嚴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學藝的師兄---華嚴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護,師兄出寺一看,連忙入來,令於七換上僧衣,削去頭髮,扮成和尚,並且以開水燙到他臉又紅又腫,叫他睡在禪房、蓋上被子,不得出聲。俄頃清兵搜到,師兄說了這個是新來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軍官怕被傳染,只望了於七一眼就退出來。根本認不出他,瞞過了清兵。師兄對於七說,外面風聲仍很緊,叫他索性在此當和尚,避過風頭火勢再算,於七應允,因他是義軍首領,時有舊部下秘密找他,於七深居簡出,不輕易見客,與舊部下定暗號,凡來找他的,必須寫一個“王”字,交給守門和尚,守門和尚才允許進內。(“王”字就是“於七”兩字的重疊)後來於七索性說自己姓王,人呼之為王郎,“郎”是男子漢的稱呼,以後音誤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傳至今。
螂拳的手法,主要是:勾、樓、采、掛、黏、沾、貼、靠、刁、進、崩、打十二字訣。要求:“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幾下”的連環進攻。
螳螂拳的風格,總的來講,是快速勇猛、斬釘截鐵、勇往直前的氣勢。其特點是:正迎側擊、虛實相互、長短兼備、剛柔相濟、手腳並用,使人難以捉摸,防不勝防;用連環緊扣的手法直逼對方,使敵無喘息機會。手法很豐富,既有大開大合的長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在套路演練方面,講究快而不亂、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套路結構嚴謹,動作之間銜接巧妙。外功是鐵砂掌,內功是羅漢功。常練螳螂拳,可以培養人們的堅強鬥志和敏捷應變能力。
傳統武術的核心,帶領現代人類學習健身之類的必防之術。
弘揚了中國文化以及武術的內涵。
螳螂拳
螳螂拳
螳螂拳為明末清初膠東人王朗(一說是王文成,另一說王朗與王文成同屬一人)所創,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相傳,王朗祖師察螳螂捕蟬之動靜,取其神態,賦其陰陽,剛柔虛實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後、進退之法,演古傳十八家手法於一體而創螳螂拳法。
在螳螂門古老拳譜《可使有勇》(梁學香著於道光年間)中記載為“昔者王朗老師,作為分身八肘,亂接、秘手,但論虛實剛柔,其妙無敵”。在《螳螂拳譜十八家拳祖姓名》中提到“王朗的螳螂總敵”。也就是說在道光年間,所知道的螳螂門祖師,就為王朗。螳螂拳從萊陽傳出后,由姜化龍、宋子德、崔壽山、王玉山先生於清末民初先後到煙台、青島傳授嫡派螳螂拳,傳授螳螂拳的國術館遍布膠東,由於習練者眾多,逐漸形成了現今煙台螳螂門的三枝四派,分別是:萊陽三山一脈的太極螳螂,煙台郝家的太極梅花螳螂,煙台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龍口、招遠林世春一脈的六合螳螂等。1983年,在國家體委進行的“全國武術遺產搶救、挖掘、整理”工作中,萊陽民間拳師劉希雲先生把祖傳的“螳螂拳譜”獻給國家,並獲“雄獅獎”。同時,名震天下的“三山”之一王玉山先生之子王元亮先生被確定為嫡派螳螂拳傳人,並在萊陽收徒授拳。在此契機下,萊陽的武術運動,盛行一時。在萊陽習練螳螂拳的拳師大都是是王元亮先生的徒弟。另外,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許多國家都有螳螂拳的拳法在流傳,據考證均與萊陽螳螂拳有極深的淵源。

起源

螳螂拳
螳螂拳
此拳據傳發源於清朝乾隆年間(也有南北朝梁武帝時一說),一名叫王郎的武術家訪友比武失敗后,一次偶然機會看到螳螂捕蟬靈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啟發,然後他捕捉了許多螳螂,經常地戲斗,觀察研究螳螂的每一細小神態動作。在精神方面他吸取了螳螂的意念高度集中、剛毅機智的氣概;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運用兩個前臂進行勾、摟、卦、劈等動作是所表現出的快速靈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仰、俯、擰、旋的靈活多變;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實、穩固以及前後左右閃展騰挪的突躍等。他編製了一些巧妙的拳術攻防組合進行苦練,再度訪友比武連連獲勝。王郎在訪友習武過程中又不斷地總結經驗,虛心學習,取長補短,豐富和改進已取得的成果,從而創立了初期的螳螂拳。明末清初時,山東有王郎者(又稱王朗者)到少林寺學藝,藝成后與韓通斗,斗敗及於樹下休息,苦思破敵之法。見一螳螂緣樹而下,乃以花草戲之。螳螂則以一刀勾一刀打,轉變有度,閃轉靈活,乃攜螳螂回寺,終日試之,而研究出勾摟刁采等螳螂手法。一日在樹下練習時,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棄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跡,變換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不久,即有人寫出拳譜。第一篇為“十八羅漢短打序”,其中說:短打者,少林福居禪師所著也,註釋詳確,義理精通…。並有“短打要論”,“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條”、“長拳即短打,短打要長拳”等等。練螳螂拳者“以此為總譜,或稱為老譜”。可見當時螳螂拳只有一種。以後一傳再傳,逐漸演變,遂分為三大派了。

流傳

螳螂拳盛行於山東省萊陽縣(今為萊陽市),趙珠、李秉霄、梁學香、姜化龍、以及近代的李坤山、王寶山、崔壽山等,都是螳螂拳的著名傳承人,尤其是后三位是中國近代螳螂拳的傑出代表人物,被武術界譽為萊陽“三山”。

山東棲霞

螳螂拳是一種模仿螳螂動作演變而來的傳統拳術,在山東膠東地區廣為流傳,是中國武術優秀拳種之一,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比賽項目。以棲霞、海陽、萊陽為代表的膠東廣大地區為螳螂拳的主要傳承地,現已推廣至全國10多個省市及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螳螂拳產生於明末清初,相傳由明末清初王郎(山東棲霞人於七)所創。十九世紀中期,棲霞的螳螂拳進入興盛期,出現了米卓福、米華彩、米華國、孫英、孫忠民、楊學海、楊學珍、楊學武、楊振寶、楊德常、鄒良等一批螳螂拳高手。由棲霞筐里人戰德所創的小架螳螂拳,傳人有張洪錫、衣壽春、單金生等。八步螳螂拳源於棲霞,並從棲霞傳入台灣及世界各地,衛笑堂、衛延義兄弟是重要傳承人。
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棲霞螳螂拳已非常普及,傳播村莊達54個,拳房屋遍及城鄉,習練者達數千人之眾。解放后,螳螂拳的發展趨於低潮,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傳習活動又進入一個活躍期,進入九十年代,再次走入低谷。目前,已成立螳螂拳協會,習練者達到百人之多。
螳螂拳在它產生的數百年裡,經過歷代武術家的總結提煉、創新發展,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實用性強的獨特風格,主要有太極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極螳螂拳、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棲霞比較流行。
螳螂拳是一種有著有鮮明的技擊特點,實戰威力強,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體育運動項目,對其進行保護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螳螂拳在王郎始創時期,只是一個雛形,也不分什麼流派,經過數百年的演變,直到清末民初,螳螂拳呈現出蓬勃繁榮的景象,習練者遍布膠東各地,聲名越來越響,從而衍生出膠東螳螂門十多個門派,其中,主要有六大流派:太極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小架螳螂拳、八步螳螂拳。而在棲霞一帶則以太極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為主,小架螳螂拳和八步螳螂拳則是唯棲霞所獨有,實用性強、威懾力大的特殊拳種。

陝西淳化

明末清初陝西省淳化縣王郎(即王文成)初練少林功夫,當看到螳螂斗蟬中得到啟發,回家后苦心鑽研,取蛙辮活動的特點,吸十八家拳法的精華,編創出“崩補”和“八肘”兩套學,並取名“螳螂十八湊”。
王郎善於吸取別家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極拳”、“通背拳”、“狸拳”等的精華,融進“螳螂十八湊”。使它在技擊手法、功路和發勁上不斷改進。因此,他活動起來陰陽分叫,上、下肢時時轉動划弧,還具太極拳的特點。上肢上下轉動,四面環繞,手的招式象朵朵“梅花”,發勁時“張如弓”,發勁結束和靜止時“縮如球”,兼有蛻簿活動之長,所以後來又改名為“太極梅花螳螂拳”,後人也稱為“太極梅花”,也有人簡稱為“梅花螳螂”,實際上都是指的同一種拳術。

山東萊陽

螳螂拳
螳螂拳
明末,山東省萊陽縣趙家疃人士趙珠,從小攻文習武。文才橫溢,武技超人,文科會試得中進士,被放到陝西省溶化縣任縣令。其妹嫁王郎為妻。王郎見趙珠從小攻文習武,出類拔萃,便把螳螂拳傳授給他。當時,社會上武風敗壞,王郎不滿於世,決心不再傳人。無奈,趙珠就將拳術帶回了萊陽老家。從此螳蜘拳在陝西淳化縣一帶滅跡。後來,趙珠又吸取了“崩補”和“八肘”及其它拳種的精華加以變化,遵循著螳螂拳的勁路特點,編創了“亂截”。亂截之名就是從“截”取他拳之招而得(後人稱他為“亂接“或“攔接”是不正確的)。一年深秋,有一盜賊高成病危在山東萊陽縣小赤山一借野外。李秉霄把高成救到家中。李秉霄以從小習醫的高深醫術,親自配藥醫治。高成病癒後為了報恩,在李家住了一年,將自己的武技傳給了秉霄(高成學的哪家功夫,已無記載)。從此,李秉霄也踏入了武行之門。
明朝滅亡,趙珠回原籍。李秉宵也棄醫習武,拜趙珠為師。趙珠見他品德高尚,便苦心傳授,使秉霄成為一代螳螂拳大師。李秉霄晚年又摘取了“崩補”、“八肘”、“亂截”和高成授給他技藝中的要招,博採眾藝之長,編創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的精華,過去歷代拳師是不輕易傳授給他人的。
螳螂拳
螳螂拳
外國人也學螳螂拳李秉霄家,有一放牛娃是萊陽梁家夼村人的梁學香。他長大以後給李家看樹林,成了李家的忠實長工。他從小聰明好學,李秉宵夜間練功,他就夜夜在身邊伺候,並暗暗偷學了技法;李睡了之後,他再偷偷去練,經常通宵達旦。李秉霄發現了很受感動,收他為徒,親授其藝。後來,梁學香也成一代螳螂拳宗師。這期間,山東萊陽縣黃金溝人姜化龍,使用地功拳,比武敗在他人手下,深感藝功不足.他得知梁學香武藝高超后,拜其為師,苦練螳螂拳,藝成後到煙台教拳。當時,同縣趙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煙台,是煙台很有權勢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稱他宋二爺。宋二爺好武,慕名拜姜化龍門下學藝。萊陽縣由格庄還有一位羅漢拳和地功拳名師李丹伯(字仲祥),也在煙台教拳。這二個人同是武林名手,通過交往。拜為結義弟兄兄,李丹伯為長,姜化龍為次,宋子德為三,以後三人親如手足。姜化龍傳藝於宋子德,毫無保留;李丹伯和姜化龍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如姜化龍“摘要”中的“翻車”、“一肋遮半身”、“轆轤錘”等幾十個招法,都是吸取了李丹伯的要招,他又單獨創編了一套“地功拳“,後人稱為“第七段摘要”。這時,螳螂拳學的內容和招法也走上了最高階段。姜化龍在煙台共住了八年,他見宋子德功滿藝成,便辭別了李、宋二人,回到了原籍。姜化龍回鄉后便設場教學。李丹伯的侄兒李坤山拜姜化龍為師。宋子德回鄉后也設場教拳。萊陽縣崔疃的王玉山和諸陸村的崔壽山,先後也都拜在宋子德門下。以後,姜化龍和宋子德一場同教。李、王、崔在二位嚴師的指導下,完整地把螳螂繼承下來,苦練十餘年,功夫爐火純青。三人為了取人之長,又到處訪友,都從未遇到過敵手。李坤山從小喜愛大槍,曾練過“獅子個不離母”。此槍法沒有套路,只是些實戰的單槍法。後來,他把螳螂拳的特點融到了此槍之中,使此槍神出鬼沒,在搏鬥中能點得對方“指頭紅”。即朝對方前額正中一刺,讓他微微出血而不傷著;能把對方的扣子全部脫下而不被發覺。1933年全國舉行擂台賽,明令……“打死無淪,發靈樞歸返原籍”,藝弱者不敢登台。李坤山和王玉山都參加了比賽。李坤山使用了“鳳凰三點頭”、“紅娘子叫門”和“底漏槍”等槍法,奪得了大槍的冠軍,拿到金盾。南京和一些外地報紙登載:“……李坤山的大勢使人眼花繚亂,躲閃不及,真神槍也。”設擂台考贈他一塊金牌匾,為蔣介石所親書,上寫“一支幹戈震東洋,半世英雄傳大槍”。王玉山的鐵拳如暴風驟雨,他用“一肘遮半身”、“翻車”、“轆轤錘”等招法,打得對方無法招架、躲閃,幾局過後亦大獲全勝。從此,萊陽的李坤山、王玉山、崔壽山,“三山”成名全國,名揚天下。萊陽的螳螂拳也興盛一時。螳螂拳傳到李坤山、王玉山、崔壽山等人,已是第六代、第七代了。

主要流派


分北派螳螂與南派螳螂。北派螳螂相傳為明末清初山東即墨縣人王朗所創。他比武失敗后,看到螳螂捕蟬的靈巧激烈情況,有所啟發,便捕捉螳螂,觀察其運用兩個前臂的搏鬥技巧,從而創造了勾、摟、采、掛、刁、纏、劈、滑等多種武術手法,成為別具一格的北派螳螂拳。
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據傳是清代廣東人周亞南創始的,其技術和理論與山東傳的北派螳螂完全不同,而與南拳各派技術卻極相似。上述南北兩派螳螂拳外,在北派螳螂的基礎上又經多年傳習或與其他拳法混合,還有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產生。
螳螂拳主要流傳於山東膠東各地。主要流派有“太極”、“七星”、“梅花”、“六合”四大派。七星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在動作的組合結構上更為相近。這兩種螳螂拳的許多套路名稱,動作組合,攻防辦法等方面都大同小異。
“梅花”名主要來自梅花螳螂拳講究出手成撮,多以幾招連貫為伍,強調招招相連、一招三變、以活為上,遇回為高,加之步法的靈活變換好比朵朵梅花迎雪開。由於勁法上講究“順勁、巧勁、柔勁”,較比七星螳螂拳在剛柔相濟等方面更為深化些,所以有人稱梅花螳螂拳。
少林螳螂拳是少林寺正宗拳法之一,屬於象形拳,講究臂肘出擊靈活,變化多端,動作敏捷,剛柔相間。集技擊與修身於一體,活學活用,配合實戰教學,攻防自如,實用性更強!
其主要流派如下:①太極螳螂拳。來由於宋子德宗師,在繼承古傳螳螂拳的基礎上,創編了《崩步》套路,演化出365手《摘要》,使螳螂拳加以完善。它以《亂接》練手稍之勁,以《崩補》練身法之變化,以《八肘》為母演勁法之變化,更以《摘要》為綱,演全身之變化。內功以《三回九轉羅漢功》築基,以《神仙起居法》、《易筋經》、《太上養生法》、《十二動功》輔之,講究以“空氣”為絕佳之練功器械。器械方面有《老子鴻門文武劍》、《十八槍》、《太極玉環刀》、《掠水棒》等。②梅花螳螂拳。講究出手成撮,招招相連,一招三變,以活為上,迂迴為主。魚鱗步靈活變化,恰似朵朵梅花。勁法上講究順勁、巧勁、柔勁。練功內容和七星螳螂拳大體相似。套路有翻車、蹦步、攔截、梅花路、白猿偷桃、八肘、傳技、摘要等。③六合螳螂拳(又名馬猴螳螂)。與前兩種流派差異較大,動作、勁法更傾向於柔。六合螳螂主要吸取了一些拳論中所載的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要領,強調以“意變”導“形變”,意會身隨,以人之勁為勁,引進落空,要求活似機輪,圓似鋼球,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勁力分剛、柔、明、暗、滑五勁。套路主要有短錘、雙封、鐵刺、藏花、仙手奔、照面燈、截手圈以及六合摘要、九十三手等。
螳螂拳又可分北派螳螂與南派螳螂。北派螳螂拳傳於山東省膠東一帶,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據傳是清代廣東人周亞南創始的,與南拳各派相似。螳螂拳形成了六合螳螂拳(又名"馬猴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極螳螂拳")、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流派。按發勁的形式劃分,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等屬"硬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屬"軟螳螂拳"。
螳螂拳派別雖多,但都強調:象形取意,重在取意;剛柔並重,強剛極柔,處處帶有彈性;長短兼備,上下交替,內外相接,處處保持完整性態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連而巧妙,穩健而靈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穩,穩中求精。螳螂拳還強調沉肩、垂肘、活腕、擰腰、坐胯、扣膝,拳諺有“腰送客走,胯坐帥府”和“移動靠腿腳,力蓄在襠腰,擋風阻雨兩臂搖”之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螳螂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
六合是指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六合螳螂拳對“以意變導形變”的要求更為嚴重嚴格,講究輕靈、柔順、巧妙;要求活似機輪、圓似剛球、一動皆動、一靜皆靜、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勁類主要分明、暗、剛、柔、滑五勁,從勁路和套路組合形成看有更明顯的演化特點。六合螳螂拳同“七星”“梅花”在動作的組合結構、套路內容、演練風格上差距較大,在剛柔勁法的選擇上更傾向於柔,因此有人稱它為“軟螳螂”。人體的結構同螳螂的結構不同,要把螳螂的特點在人體上提練成“拳術化”,避免“動物化”,勢必“重在取意”。

風格特色


螳螂拳在演練時是一類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的拳術,在學習時,要求以空氣為最佳練功器械,在武術各拳類中具有顯著的獨特風格。
崔壽山前輩所著《太極螳螂拳譜》之《敘言》中寫道“公(李秉霄)得異人傳,能取內外兩家之長而兼之,集內家的跌法和外家的短打於一身,吸取了螳螂的許多特長編製的一類優秀拳術。在長期的傳習過程中,又廣泛地吸收其它拳術的一些優點加以改造,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而形成的一個獨立拳派。

梅花螳螂拳

螳螂拳[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
螳螂拳[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
梅花螳螂拳為山東威海都蓮茹所傳,以後傳至東北及南方和全國各地,其拳偏剛,故有人稱為"硬螳螂"。身法要求:擰腰坐胯,意形並重,內外兼修。步型有馬步,弓步、虛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環步。歌訣:"騎馬登山吞托式,禦敵跨虎姿"稱為螳螂八勢,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攔截、梅花糖儲翻車、勾法、螳螂撲蟬、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槍、劍、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種。手法概括有十二個字,即提拿封閉、粘黏幫貼、來叫順送,動作靈活多變,非常機警,進退自如,神形具備。暴發力及寸勁最多。各種勁法齊全,腿法與腳法有彈蹬掃掛、抄踹擺踢。以及反尖腳、斧刃腳和撩腳、杵腳。扣心腳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疊肘、墩肘、拐肘。頂肘、轉肘、撲肘、朝天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過叫八肘而已。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頂端部位,在技擊手法上皆稱為肘,這樣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彌肘皆是。
譜上說:“全身十二捶,閃賺雙手扣。”其十二捶是:“頭腳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根心位(根字即和的意思)。”扣者如鈕扣之扣。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說。真可謂全身是打,無處不打。故梅花螳螂拳為長短具備,剛柔相濟之拳術。總之技擊性很強,屬於短打類型的拳術。行功歌訣:子午卯酉晝夜還,燒酒房事不可貪,輕擊重打有先後,日將月就勿間斷,昔日依此成羅漢,我輩學來作奇男,千錘萬煉猶嫌少,何惜工夫一百天。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又名羅漢螳螂拳。相傳為姜化龍所傳。“七星螳螂與梅花螳螂內容與技擊特點大同小異,其練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又說是七星拳而得名。七星拳強調七星式”,實為七個部位,即頭、肩、肘、拳、膝、胯、腳作為種技擊手段。有七星拳、崩步、攔截、梅花轆、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撲蟬、八肘、摘要等30餘套。器械套路有刀、槍、劍、棍、拐子、流星、三節棍、大梢子、大刀、雙鉤等等。
其勁法偏剛,亦有柔勁,是剛柔相濟的勁法。有長手有短手,其長可放長擊遠.其短有肩肘胯膝。身法是腰為軸,以胯為核心。
拳法之主要特點:樸實、明快而有力,不招不打,招之即打,連招帶打。真所謂“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一連十下。”此是螳螂拳拳法、技擊上總的要求。欲達此目的非一日之功。

六合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是以山東招遠市穿林家林世春所傳的螳螂拳,因林以農為業,傳人不多,林之師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有蹼相連,人稱為"鴨子巴掌",以後得知其名叫魏德林,是江洋大盜、實是反清復明的義士,越獄逃至林世春家避難。自稱是王郎之再傳弟子。
六合螳螂拳是螳螂拳系中的一個流派,過去在山東黃縣、招遠等地勝極一時,演練者甚眾。以後流傳至東北、北京、南方以及港台等地。
六合螳螂拳與其它各種螳螂拳相比較,有明顯的不同之處。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剛暗柔勁為主,很少有暴發力,其勁多為內含,故有人稱為軟螳螂。
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於太極拳的含胸技背,又不同於長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於八卦掌的緊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寬腹實,松肩探膀,腰如鑽桿,手僅機輪。並要求內外兼修,意形並重。
步型步法有弓步、馬步、提前拖後步、前擺步、后擺步、三角步、滑步、閃騙步、坐步、流水步等等。其坐步近似形意拳的三體式,左右閃騙步、三角步近似通臂拳的步法。其中的提前拖後步是前腳一收,足跟提起,速大步前進,後腳拖進,非常快速向前逼近,前後擺步隨身轉動,向外門逼近。三角步、閃騙步更是靈活多變。
手型有拳、掌、指、勾、爪五種。握拳時中指凸出即尖拳又名錐子捶。手法上有十六字即勾摟刀采、崩砸掛劈、沾黏貼*、閃賺騰挪並多纏繞旋轉及風掃勁的手法。所以說有"鯉魚掃尾,棍牛鞭之"(棍音困,是抽的意思,是山東地方語)的勁造。
腿法彈蹬掃掛、抄踹擺踢,以及反尖腳、斧刃腳等。在技擊使用手法時突出表現快近嚴密,手手連環,連擊不止。怎練怎用。五漏之手,纏絲之手,是技擊性很強的一種短打型拳術。
眼法要求,手到眼到,有"神似貓捕鼠,眼若鷹捉雞"的說法。
六合螳螂拳所以有人稱為"馬猴"螳螂,因其動作似馬猴,兩臂鬆柔而長,松肩探膀,放長擊遠,故有"馬猴形象、螳螂技巧"之說。演練起來綿綿不斷、一氣呵成,非常連貫緊湊,亦很舒展大方。
六合螳螂拳套路有:三捶(此為拳是基本套路)截手圈、仙手錛、鐵刺、葉底藏花、照面燈、雙封、鏡里藏花、短捶等等。
六合螳螂拳的勁法,以暗剛暗勁為主,很少有暴發力,但不是完全沒有。分析起來其勁法是比較全面的,包括有20餘種勁法,分為兩大類,即主勁與輔勁。主勁有明剛勁、暗剛勁、明柔勁、風掃勁、纏封勁、鋸挫勁等6種。輔助勁有長勁、短勁、粘黏為勁等等19種之多。

招式動作


螳螂拳出神入化
螳螂拳出神入化
螳螂拳是一類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的拳術。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類似刁勾,名"螳螂爪"。主要手法有勾、摟、采、掛、刁、纏、劈、按,崩、扎、滑、截等。主要步型有虛步、四六步、麒麟步等。主要步法有滑步、跟步、踏步、拖步等。基本身型要求頂頭、沉肩、垂肘、活腕、擰腰、坐胯、扣膝。身法要求腰部和上肢靈活,臀以下要穩固,即所謂"枝搖根固"、"只動腰、不走胯"。勁法講究柔纏、剛發,脆快抖彈。一般都是纏圈與抖髮結合為用。發勁多通過幌腰抖臂,形於手指。其運動特點取螳螂擋車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多短手快打,招勢連環。講究隨其勢打,尋其隙打,見空就打,出手打,回手也打,以打為守,實劈硬砸。拳法有砸、彈、劈、挑、蹦、勾等。套路結構嚴謹,銜接巧妙。發勁剛而不僵,柔而不軟,短中寓長,快速敏捷,具有螳螂的形象。螳螂拳派別雖多,但都強調象形取意,重在取意,"重意"不"重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連而巧妙,穩健而靈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穩,穩中求精。螳螂拳氣勢要求緊快即眼快,器械套路有螳螂棍、刀、雙鉤等。

學習技巧


七長:鑽、劈、崩、橧、掛、圈、漏
1、拉鑽直捅謂一長2、里處翻牽謂二長
3、崩捶側擊謂三長4、插橧破打謂四長
5、圈曲窩炮謂五長6、斜圈泠橫謂六長
7、勾漏纏鞭謂七長
八短:頂、榜、枕、采、懇、隨、格、貼
1、側后頂腆是一短2、跛腿陽榜是二短
3、跛腿枕肘是三短4、進步采肘是四短
5、入手懇肘是五短6、隨肘護中是六短
7、格肘遮身是七短8、貼肘護肋是八短

學習要領


功力練習的方法,主要有幾種:
1.抓鐵球練習。
2.抓罈子練習。
3.推磚或推啞鈴練習。
4.擰千斤棒練習。
5.拍打座沙袋練習。
6.皮條練習。
7.插小豆桶練習。
8.打踢吊沙袋練習。
9.舉石擔或舉啞鈴練習。
以上各種練習是加強臂、拳、腕指的力度、硬度、強度。另有藥方,每次練習后洗燙以舒筋活血。

技擊原則


螳螂拳雖屬“象形拳”類,但從總體來講是“重意”不“重形”。螳螂拳氣勢要求緊快即眼快、手快、身快。演練要式快招連、一招三變,氣勢逼人而又變化莫測,處處表現出剛柔相濟、長短互用,勇猛潑辣,機智靈活,變化多端的風格。
螳螂拳各種不同派別,在演練上有很大不同,比如六合螳螂就是取意的典型。少林螳螂對形體更加講究一些。這只是偏重的不同,事實上都是講求形意合一。形是載體,意是本質。
螳螂拳譜

總論

拳打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倒不如將計就計,借力打巧,乘風行船,四兩打八千斤,學拳之道至此盡矣。
總論歌訣:螳螂七字化為成,看打采移不落空。
前步引進後步跟,五門六法變化生。
五門六法
五門:即軟、硬、斜、串、隨(亦稱五個門頭)是本拳功法、勁法配合的技擊方法的集中體現。
六法:即鷹眼、猴手、狼盤、雷炸、龍形、狗腰。

打手歌訣

七星步奧妙出奇,八開步快馬難追,哪怕他人多詭計,只要我能精巧取。武花式叉步挎襠,轉環手虛實難當,如猿奔四面八方,打來人不慌不忙。中宮步練法罕有,學到家如彪如虎,倘對手若不遠走,若遲疑必敗之憂。裹合手法術精強,步跟步自然難防,飛騰跳躍式中藏,三法連環步跟上。伏虎式軟硬相隨,變化手進退如雷。
斗敵人,他不識高低;受擊打,一定錯迷。
扒門靠式法變用,一見手馬到成功,借你力大千斤,難逃藝高壓人。
鐵山靠裡外使用,身手步與眾不同,不知者大膽跟進,中一手立掃威風。里插手快如神風,進退法不得停留,外插手式式雄固,指東打西真傳授。收掩結果技法稀,低進高取人不知,上下招法隨意變,由里及外不空回。步法變化須輕快,由外及里變化靈,轉環化手靠法跟,身動手進步不停。
形如風擺楊柳,靜如山嶽,動如雷炸,手似車輪腰似軸,腳步好似卷地風,眼如鷹視不放鬆。手到步隨,力貴迅發,機貴神速。拳打烏明珠,棒打十指間。

八剛

泰山壓頂,迎面直通,順步雙掌,疊肘硬碰,貼門靠壁,硬崩伏底,左右雙捆,摔捋兩分。
歌曰:有門則由徑以升堂,無門則破壁而入室。
飛杵千斤,擊毫髮而莫損,荊軻匕首困於難使。
青絲一線,擊虎臂而有餘,搏虎擒龍隨手而得。

十二柔

見剛而回手,入手而偷手,截手而滾手,捆手而漏手,直統而勾手,采手而入手,摟手而進手,磕手而入手,撲手而進手,挑手而入手,開手而疊手,粘手而破手。

重要賽事


2010年《武林大會》將於6、7月份在北京舉行,而由青島響虎武術俱樂部承辦的螳螂拳大賽全國海選已經拉開帷幕,各種前期準備活動正在緊張進行中。
此次海選將從全國各地的螳螂拳選手中選出能力優秀者參加總決賽,海選全面啟動了網上宣傳報名模式,各大讚助商紛紛助理螳螂拳海選活動。

代表人物


李秉霄

李秉霄,清乾隆年間萊陽赤山史家河人,外號李二鉤和二鉤爺,是清順治年間兵部右侍郎李贊元的第十七代。(據李贊元的第十五支家譜載:"李姓是從福建遷至海陽縣鳳城西關,李的十八子則分佈萊陽。海陽各地",他們承認二鉤爺是他們的祖輩,秉霄開始從文考取貢生,后因再考不第而棄文習武,苦練數年後,成為螳螂拳的一代宗師(因他練的雙鉤很出色,所以人稱李二鉤)。秉霄傳藝給萊陽赤山村人趙起祿、乳名珠、清嘉慶年間人。起祿、傳藝給萊陽梁家夼人梁學香。

梁學香

梁學香,字書圃,清道光年間人,外號梁一眼,。家裡的堂號為"德順堂",梁是螳螂拳的重要傳播人。他的身體瘦小,但其武藝過人,據家鄉的後人粱振照講:"我現在住的六間房子是姜化龍給蓋的,當時姜問梁學香房子蓋的結實不結實,梁講:"結實是結實,不過經不起我三頂(臂肘)肘,當地人叫胳膊肘都叫“拐幾頂子”,"梁在東山牆上靠了一腚肘,結果東山牆從上至下裂了一道縫",粱學香先生傳藝較廣,就目前所知,他先後在海陽、萊陽、棲霞、黃縣、文登、芝罘、榮成、牟平等地都授過徒,在北京開過絲綢店也傳過藝,據梁氏祖譜載:"恩賜七品職"至於他何時何地任何職,後人不清楚,調查也無結果,據初步調查,在煙台市範圍內梁學香的部分徒弟有:"梁敬川、姜化龍,李明環、孫碤、郝宏、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蔣老七、修坤善、祝永修等人,其能繼承粱學香技藝,有一定名望能向下傳播的是:姜化龍、梁敬川、郝宏、修坤善等人,而姜化龍則是梁學香后該拳種的主要傳播人。

姜化龍

姜化龍,字雲生,生於1855年,卒於1924年,萊陽黃金溝人,萊陽縣誌載:'化龍身不滿五尺,又凝肥,若無能者,及試其伎則靈巧若猿'。姜化龍不僅個人武高藝精,而且傳藝面較廣。他的授拳足跡遍及膠東半島,還在張作霖手下授過拳腳。同時他與宋子德合作研究螳螂拳技術,對該拳的技術發展做出了貢獻,姜化龍與宋子德、李丹伯、王永生等為結拜弟兄。

郝宏

郝宏,字蓮茹,煙台市萊山區初家廟後人,生於1864人年,卒於1914年,也是粱學香之後該拳種的主要傳播人之一,郝開始習羅漢拳,在北京比武時,因槍術出色,人稱"神槍郝',后從師粱學香,與學香之子梁敬川結拜弟兄,與敬川互相交流螳螂拳技藝,30多歲時回煙台授拳,40餘歲去逝。

修坤善

修坤善,海陽縣東村西河人,生於1861年,卒於1946年,是梁學香晚期徒弟之一,除在本縣傳藝外,40多歲時到棲霞等地傳藝。
孫碤,棲霞縣鐵口宋家埠人,清武秀才,梁學香晚年時,孫將梁請到家裡授拳三年。
梁敬川,是梁學香之子,據其後代講:敬川曾保過鏢,在北京比過武,考過頂子,先後在萊陽、煙台、北京等地傳藝。
姜化龍一支的流傳情況及代表人物
劉祖源照片
劉祖源照片
姜化龍先生傳藝廣,弟子多,在當時有威望的為:劉祖源(萊陽北關村人)宋子德,李坤山、、姜東洋、紀雷山、袁子、于振江、崔羅亭等人。目前尚健在的有閆學信和姜化龍的外甥李殿魁。和劉祖源現在萊陽市城鄉鎮北關村)和劉永銓(現在在台灣中興大學教授生化工程學博士后)的孫子劉永仁(
宋子德,字耀坤、萊陽趙格庄人。因家庭富裕人稱宋二爺,年令與姜化龍相同,卒於化龍之後,宋子德原習猴拳和長拳,后與姜化龍結拜,始習螳螂拳,因其有文化、故對螳螂拳理論上的整理和發展有一定貢獻。宋先後在萊陽,煙台等地授拳,培養出一批有名的螳螂拳師,如:王玉山、崔壽山、趙石亭、宋環亭、姜吉和、紀春亭、姜玉龍等。
劉祖源,1947年從青島去台灣居住台北先後在馬來西亞東南亞等國家進行螳螂拳傳授,其子劉維坦曾是民國時期膠東地區著名籃球後衛身高170多受其父影響其球風步伐靈活有無影步和螳螂步之稱。劉祖源現在在萊陽還有大量房產,民國時期稱萊陽“北門裡第一富家”
李坤山,原隨父李丹伯習長拳,三合功,后隨姜化龍習螳螂拳,任萊陽縣國術館長,曾代表山東省參加過1933年在南京舉辦的第二屆國術國考,國術館解散后,任過鄉校校長等職,後去台灣。
膠東一帶對習螳螂拳功夫深並有一定造詣的拳師推舉為:"三山、兩亭、一郝",三山為:李坤山,王玉山、崔壽山,兩亭為:宋環亭、趙石亭,一郝為:郝宏,另外,還有鐵胳膊姜玉龍。
郝宏一支的流傳情況及代表人物
郝宏傳藝於煙台等地,技藝好的有其長子郝恆議,二子郝恆祿,四子郝恆信,五子郝恆坡等人。
郝恆議,1885年-1923年,先後在北京、哈爾濱。濟南等地傳藝,曾任張宗昌部隊的武術教官。
螳螂拳大師郝恆祿
螳螂拳大師郝恆祿
郝恆祿,字綏唐,號雲穀子,1887一1948年,技藝精湛好交友,好念經,外號人稱:"郝老道"。先後在煙台、青島、蓬萊、哈爾濱、上海、北京等地授過藝。曾任吳佩孚部隊的武術教官和蓬萊縣國術館副館長,去逝於上海。
郝恆信,字綏林,1893-1957年,外號人稱"郝四彪子",為人忠厚老實,以氣功、硬功著稱。在煙台授藝數十年,曾任煙台特區國術館教員,煙台的"郝家拳房"為當時煙台的八大拳房之一。
郝恆坡,外號人稱"五猴子",他的功夫紮實,技術精巧,身體靈活,先後在濟南、蓬萊,青島、大連等地授藝曾任青島市第五十國術講習所所長。
螳螂拳大師郝恆祿之子郝斌
螳螂拳大師郝恆祿之子郝斌
郝賓(又名郝斌),字善卿,1906一1984年,是郝恆祿之子。自幼隨父習梅花螳螂拳,曾去大連向紀春亭深造過"摘要拳",在梅花螳螂拳的演練與使用上有獨到之處。他傳藝於牟平、煙台、青島、東北等地,曾任牟平縣國術館最後一任館長,現其徒弟眾多,遍及國內外。
林景山為七星螳螂拳第四代傳人,授業於七星螳螂拳第三代傳人范旭東門下,為第三弟子。林景山的同輩師兄弟有:郭嘉祿、楊維新、羅光玉、遲祝恩、王傳義等。林景山自幼愛好習武,但由於家境貧寒,不得不在他只有十四歲的時候隻身來煙台,被萊陽縣同鄉會會長、煙台天寶恆經理蓋先生介紹到南大道永昌糧店打工。當時,范旭東的拳房就在離糧店不遠處估衣街,林景山就經常利用閑暇工夫跑到拳房外偷偷看范教武,並憑著記憶模仿著練習偷看來的一招一式,這樣日子常了,就引起了范的注意。他將林景山叫到屋裡,林景山便將自己的身世經歷告訴了范公,一個少年痴心習武的精神感動了范公,范公便叫林景山將學到的套路演練看看,雖然林景山當時演練的套路並不很完整,但動作和功架卻很正規。於是范公便將林景山收為門下,其時是一九零二年,從此林景山正式步入武術生涯。
王勇,青島響虎武術俱樂部總教練。螳螂拳第八代嫡系傳人,王教練出身於武術世家,從小受家庭熏陶,八歲時隨祖父王玉山習練太極螳螂拳,其祖父王玉山是參加過中央國術館舉行的第二屆國術國考(擂台賽)並獲優勝獎,威震武術界的“萊陽三山”之一。王勇1977年跟隨父親王乾、伯父王元亮系統習練螳螂拳。經多年的習練,系統掌握了螳螂拳的基本功、套路、理論及功法。

霍耀池

霍耀池,廣東順德人,生於1892年,以“金鉤手”著稱,是廣東近代著名武術家,螳螂拳南傳廣東后的代表人物,霍氏為螳螂拳在廣州、香港等地的傳承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霍耀池12歲在香港跟隨山東拳師鮑光英學習螳螂拳,1938年後返回廣州收徒,門人眾多,曾獲當時中國銀行副總裁霍寶樹先生贈“媲美元甲”稱號嘉譽其精湛拳術和愛國熱誠。1942年,霍耀池在廣州西堤看到數個日本兵正在百般刁難和凌辱幾個從北方來的賣藝人,他路見不平,上前去展開拳腳,一躍連出三腿,把鬼子踢入珠江,從舉成為羊城的武林佳話。當時廣州西關盛傳“山東螳螂霍耀池,始創金鉤成大師,一躍連出打三腳,身懷絕技鮮人知”,此事使學習螳螂拳頓時蔚然成風。

周振東

周師振東山東福山人氏。生長於老煙台街,幼時住所周圍設拳坊多處,足踢拳撲之聲遙可相聞。每每有閑即往,自窗欞空處觀摩,心嚮往之。及稍長,遇螳螂拳老拳師於枝如(化龍)先生,悉心請教,刻苦參學,得偷桃、窺園等三套拳法。於老拳師觀師品行卓越,於武學一門尤有悟性,亦全意傳授,兩年未竟而藝已傳罄。後於老拳師鶴駕西歸,師行長子禮為師主殯,極盡弟子之事,為人稱道。
及師長,得大機緣,遇太極螳螂拳第八代嫡系傳人所城張楷堂祖師。張祖所嗣之所城張氏,為煙台邑最早之城市居民,祖上於明朝即為朝廷重臣,於煙台建所,世代抵禦倭寇,守衛疆土。至張祖,家財萬貫,富甲一方。張祖受祖上蒙蔭,家學淵源,自幼好武,先後師從多人,均得大成就。后延請萊陽太極螳螂拳七祖崔壽山先生至家,厚祿款待,六年而得太極螳螂拳精粹。張祖惜拳如命,授徒尤嚴,然遇師一見如故,視為己之大弟子。后師之姐嫁入張家,張祖更為傾囊相授。師亦倍惜機緣,極意參究,日殝化境。張祖嘗嘆:使崔祖再生,亦當稱汝藝之精。及張祖年老,則令師代為授徒,故張祖末期弟子,與師名為兄弟,實為師徒。師於張祖處先後一十六年,學得大小摔捋、八方、中路翻車、亂接、崩補、梅花路、五段分身八肘、六段摘要等近二十段太極螳螂拳套路,並羅漢拳、太極劈(梅花劈)二節、白猿偷桃、穿技四節等八段郝家梅花螳螂拳套路,梁敬川先生所傳之螳螂手一套,及引龍出水刀、螳螂劍、螳螂大槍等器械套路,為螳螂拳一門之集大成者。
師之武藝得自張祖,全盤繼承內家拳術以內御外之精髓,而又經廣泛切磋、實戰研討,納入現當代技擊之術,遂使螳螂手法潛力得以充分發揮,古今貫通形成全新風格,甫一出山即名震膠東。海陽陳氏,自幼研習八卦掌,為掌門大弟子。其師逝后,五日不食不飲為其守孝,之後遍出江湖,未嘗敗績,至煙台不久即震動全邑。煙台武林邀師出面,與約毓璜頂。師有弟子梁氏名宏偉者,替師出手。陳氏遞招輒仆,凡三次,莫名其妙。師念其至孝,悉心為之批解,陳氏心悅誠服而去。李氏,生有異相,高出師一頭有餘,拳如酒罈,嘗於海邊捕撈魚蠣為生,手掌到處,岩崩石裂,蠣殼紛飛,后經高人指點,為煙台武術名家。一日,李氏參與聚會,與師之友口角至於動手,一招即將師之友壓於掌下,而睨視師,意在挑釁。師不得已而演手,崩拳一出,李氏直跌出丈余,耳上血流如注,拜倒賓服。
師性情豪放,任俠仗義,路見不平即出手相助,雖年輕時即義名遠播。煙台街高氏,自幼習拳,藝高而德寡,每有心得,或尋人打鬥,或踢人武館,武林人士既怒且畏。后與部分人士相聚,口無遮攔,遍評煙台名家宿輩,且欲與論及長短。師顧及友長名譽,昂然而出,交手三招,高氏跌扑三次,骨折衣破,顏面盡損,從此銷聲匿跡。師德馨而識廣,向不囿於門戶之見,每有誠心向學者,均悉心教授,毫無保留。昔者隨師習藝者,如梁氏宏偉、趙氏德安,均為一時豪傑。七星螳螂拳門凌老先生,逾七十而遇師,得聞“玉環步”、“鴛鴦腳”、“蹬踢”之妙;梅花螳螂拳師張氏曾師從螳螂拳郝家,后經師點撥,習得郝家“穿技”絕技。太極螳螂拳師李氏,乃崔壽山先生之師弟王玉山先生一枝後人,聞師之名,事師甚恭,請教多年,受益良多,始振王師威名。如此種種,數不勝數。現師所教授者,大多經曆數位拳師,其中不乏名家宿輩,及見師,如久渴而遇甘霖,欣服而入門下。目前,師所教授者遍布海內,遠涉歐美,有桃李滿天下之譽。
師以武為寄,淡泊名利,向來不與人追逐。后因同道友徒之所求,宏揚太極螳螂一門之所需,始參與部分活動,然一出動,即為天下所重。師現為中國武術六段,任山東省武協會員、煙台傳統功夫委員會副主任、煙台武術協會螳螂拳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近年率弟子參與國際國內演武比賽,獲各類獎項百餘個,其中冠軍、一等獎、第一名、優勝等榮譽近半數。1998年率團參加中國青島國際武術錦標賽,師獲男子螳螂拳優勝獎;1999年參加第二屆中國青島國際武術錦標賽,獲男子螳螂拳優秀表演獎;2002年參加山東省“寶源杯”螳螂拳錦標賽,獲個人全能一等獎;2003年參加全國傳統武術交流大賽,獲一等獎;2005年參加第二屆中國煙台國際武術節,獲一等獎;同年參加第二屆中國煙台國際武術節螳螂拳故鄉行活動,獲優秀螳螂拳師獎;當年代表太極螳螂拳門獲煙台市十大拳師稱號。其女周蕾自幼與師習武,藝殝成熟,1999年於第二屆中國青島國際武術錦標賽奪得螳螂拳女子甲組第一名,2000年於第三屆中國青島國際武術錦標賽獲螳螂劍第一名。丁亥年四月,師應危鳳池先生之邀,率團赴香港參加首屆國際螳螂拳群英大會,太極螳螂拳必因此而進一步播布天下,發揚光大。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萊陽市文化館、棲霞市文化館、青島市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青島鴛鴦螳螂拳俱樂部獲得螳螂拳項目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