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又名羅漢螳螂拳,傳統拳術之一,屬於北派螳螂拳的一種。其基本架勢以“七星步”為基礎。其勁力剛脆、橫裹、直撞。練功分三部分:第一為基本功。它包括腰、腿、肩功、站樁、拍打功等;第二為套路技術。它包括小組合與套路。其套路有插捶、翻車、蹦步、攔截、摘盔、雙插花、十八梭、銼鋼、柔靈、摘要、螳螂九轉十八跌、白猿出洞、偷桃、獻果、入洞、拆手拍按等;第三是拆練。包括碰樁、踢打沙袋、排練周身十二捶、散打等。

七星螳螂拳的創始人是清朝光緒年間最末科武舉王永春,該拳創於光緒十八年(1892)。七星螳螂拳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剛柔參就,手法有虛有實,有正有奇。總則為踢、打、摔、拿、點。

基本簡介


七星螳螂拳是在螳螂拳的基礎上創建的,是螳螂拳在流傳過程中的一個分支。
螳螂拳是中國古有的一種拳術,該拳始創於梁武帝年間的王郎,王郎創拳后,擊敗少林寺僧,后入少林寺傳拳術。螳螂拳在少林寺中只傳留少數人,更是輕不外傳之拳法。
螳螂拳傳於民間是在乾隆末年,山東茶縣西北蘆郷雲花觀之升霄與少林寺僧関系頗好,學得螳螂拳。升宵學得之後,又重集了少林短打秘鑰,並有增補。
道光十二年,山東陽信縣知事衙內捕快山東平度人李之剪經項思准引見,拜升宵為師,學得螳螂拳。
光緒十四年,李之剪到煙台傳螳螂拳於王雲生、郝順昌二人。
光緒十八年,王雲生以李之剪嫡傳螳螂手、摘要、八肘等拳及與師弟郝順昌交換的小拳並少林真傳諸譜,幾經參學、研悟,應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而創立七星螳螂拳門。
七星螳螂拳手法有虛有實,有正有奇;能柔能剛,可攻可守,可縦可橫;分身八肘為母,包羅萬象;更以摘要為譬,能生千變萬化;或拍前而攻后,或擊左而破右,勢勢之中,著著之內,步法俱備,攻發即中;手出映映忽忽,手發如雷電霹靂,勢勢之內,著著之中,重重疊疊如捶山;動則如閃電,不動則如泰山;此謂渾然一體也。
七星螳螂拳總則為踢、打、摔、拿、點。踢有二十四絕命鴛鴦腿,三十六暗腿。摔有三摔六跌,共三十六摔掠。打有一百零八字打法,二十四字總法。拿有十八大擒拿法,三十六滑溜,三十六黏凍,共合七十二把拿法。點有十二大穴、二十四小穴點法等。

武術起源


七星螳螂拳的創始人是清朝光緒年間最末科武舉王永春,該拳創於光緒十八年(1892)。
王雲生的【螳螂拳考】描述:
螳螂拳始創於梁武帝年間之王郎,帝初年,當時之名家雲集少林比試拳腳,山西太原郡有王郎字法明,入茅山隨師陶弘景字通明謚真白學煉丹術,兼習佛道及拳腳,陶隱居傳狸拳於朗。郎得此拳後輿少林僧較之,數戰未勝。僧嘰笑之曰:移山倒海何足驚,茅山道士久落名,有人學得佛門業,束手敢敵百萬兵。郎聞之愧憤交加,氣鬰至癲。一日棲於樹下,忽聞樹上有蟬鳴,舉目見一蟬與螳螂爭鬦,蟬用四足不能勝其螳螂之兩臂,蟬墜地,螳螂逐而捕。郎心頓悟,取其歸,並以草桿戲之,取其法,朝夕苦修,將螳螂捕之功悟徹拳理中。數日覆寺中與僧較技,郎以螳螂之雙刀手法,一叼一刀,封其雙目,系敗諸僧。諸僧敗北,方丈遂請郎入寺,授其法,創出第一法,即雙螳螂,後又傳蹦捕手法及捕蟬之法。其第一套拳,名曰蹦捕,其手法有三十六招,因郎原習狸拳,故此拳中還留有狸拳手法。又創出螳螂捕蟬拳,最後又亂接一套拳,郎在寺傳授三年後,隨師覆茅山隱居修練不出。其師陶公曰:今數十年中,能勝少林者鮮矣,汝今勝之,可謂螳螂縂敵矣。師並為郎隱居志銘云:紱冕豈榮,雖璜非寳,萬禮求真,緘茲內抱。武帝大通二年正月十四日升仙,出太宵經,並有拳術刀劍録等著。螳螂拳在少林寺中只傳留少數人,更是輕不外傳之拳法。
到宋末時,福居禪師刪集了拳術刀劍録,又增集了十八家拳法,撰冩了少林衣缽真傳羅漢短打秘鑰,即所謂之少林螳螂拳,但此拳亦不輕傳,只有少數人能學得此拳。
螳螂拳傳於民間是在國朝乾隆末年,有山東茶縣西北蘆郷雲花觀之升霄與少林寺僧関系頗好,學得螳螂拳。升宵學得之後,又重集了少林短打秘鑰,並有增補。
京都城西直門外白雲觀閆玉清亦好武術,遨遊大江南北求師訪友,得升宵傳以螳螂拳法,閆以為此拳應為世用,隨將此拳傳於旗人項思准,項傳於直棣滄州白兔庄楊俊譜。
道光十二年,王科辰舉,山東陽信縣知事衙內有捕快山東平度人李之剪,爰習拳腳,項見其人品端正,勤修好學,經其引見,拜見升宵為師,學得螳螂拳。
李之剪先後在閩侯濟南任過捕快,當過擭衛,設過鏢局。告老還郷後,足跡天下。在光緖十四年至福山煙台傳螳螂拳於王雲生及郝順昌二人。白日傳拳於王雲生,晚宿郝家,傳拳於郝。
王雲生以螳螂拳為主綜合所學諸家拳法潛心研悟,應自家堂號“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取名“七星螳螂拳”。隨之其師弟郝順昌也創出“鴛鴦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拳法特點


一、勁整力圓 周身相合
二、拳緊體松 輕沉兼備
三、貫穿緊湊 節奏明快
四、剛柔相濟 長短互用
五、開合收放 蓄髮相變
六、騰挪閃展 身法靈活
七、勾摟纏封 變化無窮

拳功體系


功法

功法是七星螳螂拳的基礎,功法的研究和習練是內氣、內勁、內功的培養和提高。古人云:“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拿住丹田練內功,壯內以助其外。羅漢十八功、三回九轉排打功是練內氣、內勁培養整體力的內功。
1.三回九轉排打功
三回九轉排打功,是練內氣,內勁,筋骨皮之功法。此功能使人通周身氣血,排到哪氣可到哪,此功可增強抗擊,增加臂力、腿力,能使身體堅實強壯。此功既不傷皮肉,亦不損筋骨,是強壯筋骨的最佳功法。
2.羅漢十八功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內外俱練,以內為主,動靜相兼,以靜為主”。羅漢十八功為十八式,在練功方法上,崇尚練意不練氣,練氣不練力,練力易斷,練氣易滯,練意則通。本功著重釆氣,服氣,導氣、行氣、運氣,在內氣壯大的基礎上積蓄真元之力,以意行氣,按竅運氣,採用自然呼吸,使五臟通暢調和,關節自開,丹田氣充足,精氣自滿,神氣常清。練功貴在精、氣,神,精神貫足,內勁充足,內功渾厚,拳術的威力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能達到螳螂拳功夫的境界,這就要靠內功的基礎。

拳法

拳法是七星螳螂拳體系的核心,以羅漢短打秘訣為綱要。七星螳螂拳講求“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柔”,手法上強調十二字訣:勾、摟、采、掛、崩、劈、刁、砸、粘、拿、幫、靠。在風格特點上,進退虛實,長短起落,閃展騰挪,竄跳出入,剛柔相濟,開合收閉。在技擊上,虛虛實實,隨機應變,取上而打下,打下而取上,由里門反外門,外門反里門,招之即打,打之即招,連打帶招,招帶打,聲東而擊西,忽起忽落,長有七長之妙,短有八短之強,八八六十四門,九九八十一化。其拳法勁路為快、脆、囫圇勁(整體勁)。其拳路有插捶、崩步、攔截、挫剛,柔靈、十八梭、小翻車、大翻車,摘要六路、四段八肘、劈捶、截捶。白猿係為指路、偷桃、人洞、獻桃、出洞、獻書等。
七星螳螂拳

器械

器械是七星螳螂拳的輔助練習,從某種意義上講,器械就是拳之延長,練好器械必須有功和拳的基礎。其主要器械有:七星劍、白猿追風劍、燕青刀、梅花刀,六合棍、五虎群羊棍、梅花槍春秋大刀等。
1.七星劍
七星劍是七星螳螂門主要器械之一,劍法為點、撩、穿、劈、刺、挑,粘、纏、帶、掛、滑、截,前六字以攻為主,后六字以化解為主,整套劍法,舒展大方,樸實無華,虛實無定,內外合一,招招相化,靈活運用。
2.白猿追風劍(加踏罡布斗即為天罡劍,俗稱七星劍)
七星螳螂門之白雲追風劍與其他劍有區別,屬雙手握劍用之,七星螳螂門中此劍知者甚少,秘不外傳,此劍最長不過四尺四寸(1.46米),劍柄為劍通身四分之一為宜,以此分之方可得心應手。此劍劍法有:點、刺,洗、格、崩、劈、撩、抹、穿、托、掃、截、攔、雲、絞、掛、鉤,纏、搓,剪、滾、漏等。動作樸實,輕沉兼備,內外合一,剛柔相濟,逢實則虛,逢虛則實,靈活善變,收發自如,乃上乘劍法。有二十四劍訣。
二十四劍決
滾手連環左右防,一升一降把身藏。
拔草尋蛇找外腕,鳳凰點頭佔中央。
劍換左右手絕妙,奇取中門步在先。
吞吐步法身如燕,敵進我取精確准。
撲腿下截反取上,連環撲步截下踝。
秋風掃葉反臂撩,迅雷閃電劍蓋頂。
霸王摘盔刺太陽,白猿入洞掏心窩。
風輪劍法真奇妙,橫掃千軍左右旋。
上來崩撩下來砸,中平劍來滾手化。
劍批諸法雲中行,十字批劍有剛柔。
刺搓剪格任君用,抅崩撩劈劍法精。
3.六合棍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六合棍,天下第一棍,後傳于山東省煙台市福山區南塗山一帶,吸取了少林棍法和其他家棍法的精華彙集而成。六合棍的內容十分豐富,有點、抵、卷、攪、撩、挑、掛、提、劈、刺、穿、壓、抽、帶、纏、攔、封、閉、圈、抱、雲、掃、插、挾、掄、拖、架、搪、崩、扎、摑、搗、戳、撅、比、滾、漏等技擊方法。六合棍受螳螂拳功勢凌厲、迅疾多變風格的影響,又經過王永春不斷研習提高,因此是一種實用性強的棍法,具有結構嚴謹、動作樸實、剛柔相濟、上下相隨、快速多變、技擊性強的風格特點,更加突出了六合棍法連棍帶槍的特點。

對練

對練可以提高知己知彼、進攻與防守的能力,又可通過互練來檢驗手法、步法,勁力正確與否,同時也能提高練拳者的興趣,對練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由於對練可以避免直接散手中的無意傷害,所以作為一種向散手過渡的訓練方法。對練套路有拍案、桃花散,摘盔、崩步對摺、摘要對打、大靠、交平等。多年來,七星螳螂拳以其完整的體系、系統的理論、鮮明的特點、獨特的風格,顯著的效能和中華民族文化特色而蜚聲海內外,這一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正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

歷代祖師譜


鼻祖

王郎
升霄道人

初祖

李之剪 李義春

始祖

王雲生

二世祖

王世祿(王雲生之子)范旭東 遲書洛

三世祖

郭嘉祿、楊維新林景山 羅光玉、王傳義(王雲生之孫)
趙亮甫、張有德、肖樹賓、劉永昌
註:為什麼把李之剪、李義春定為初祖,按魁德堂王公雲生七星螳螂拳歷代祖師譜中記載,“在創七星螳螂拳之前,雲生學李公義春之華山派長拳及李公之剪之螳螂拳,吾以螳螂拳為主,綜幾家拳法,創出七星螳螂拳,原先之拳不叫七星螳螂拳,而這些師傅是吾當初學拳的師傅,而吾不能沒有師承,也不能自己創派而忘其祖師,所以把幾位師傅尊為七星螳螂拳初祖,王郎、升霄為鼻祖……”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弘揚發展


經過老一代的老拳師的繼承與發展,七星螳螂拳的門徒已經遍布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

史實部分


李之剪晚年傳螳螂拳予王永春(字雲生)、郝順昌。王最初拜李義春道長學華山派拳腳,后又學地蹚拳、羅漢拳。在習得螳螂拳手法后,與師弟郝順昌串換拳法套路,以螳螂拳為主綜合其所學,潛心研悟,於光緒十八年創出七星螳螂拳。
王雲生在“七星螳螂拳生化之理諸打法 兿術備要譜 魁德堂”中記載: “七星螳螂拳緣起 余少之時朝文暮武習文履試不第而棄之專攻武道於國朝同治五年師承福邑芝罘煙台毓璜頂華山派第十七代法嗣李公義春道長門下習華山拳腳及心法同治十一年又至文登求學地龍經光緒十四年在煙社教此時又得平度李公之剪嫡傳螳螂手摘要八肘等拳法近廿套又與師弟郝順昌交換小拳十餘套並得少林真傳諸譜幾經參學研悟...既應我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而重立門者七星螳螂拳至此始矣茲恐久而失傳數典而忘其祖故簡敘緣起教后昆弗忘之雲爾 時在光緒十八年正月吉日 山東省登州府福山縣芝罘煙台西闗 魁德堂主王雲生曉諭堂內(王雲生印)”
王永春傳七星螳螂拳於范旭東。
范旭東有九大弟子,即:羅光玉、趙亮甫、林景山、肖樹賓、王傳義、郭家祿、張有德、劉永昌、楊維新。

口訣心法


十八家手法歌

太祖的長拳起首,韓通的通背為母。
鄭恩的纏封尤妙,溫元的短拳更奇。
馬籍的短打最奇,孫恆的猴拳且盛。
黃祜的靠身難近,綿世的面掌飛疾。
金相的磕手通拳,懷德的摔捋硬崩。
劉興的?]摟采手,譚方的滾漏貫耳。
燕青的占拿跌法,林沖的鴛鴦腿強。
孟蘇的七勢連拳,崔連的窩裡剖鍾。
楊滾的棍采直入,王朗的螳螂總敵。
(註:除王朗外,其他十七人皆為宋朝人物或宋朝小說人物)

十二字訣

勾、摟、采、掛、刁進、刁打、粘黏、貼靠
黃漢勛宗師曾把“刁打”改為“崩打”,唯晚年已正名“刁打”。

八剛

泰山壓頂,迎面直統,順步雙掌,疊肘硬拱,貼門靠壁,硬崩伏底,左右雙棍,摔捋兩分。
歌曰:有門則由徑以升堂,無門則破壁而入室。
飛杵千斤,擊毫髮而莫損,荊軻匕首困於難使。
青絲一線,擊虎臂而有餘,搏虎擒龍隨手而得。

十二柔

見剛而回手,入手而偷手,截手而滾手,棍手而漏手,
直統而勾手,采手而入手,摟手而進手,磕手而入手,
撲手而進手,挑手而入手,開手而疊手,粘手而破手。

八打

一打眉頭雙睛二打唇上人中
三打穿聰耳門四打背後骨縫
五打脅內肺腑六打撩陰高骨
七打鶴膝虎頭八打破骨千斤
每部位皆屬次要,雖不致命,亦必重傷,如遇強手,非此不足以致
勝,然不可輕予施用,以傷好生之德,慎之慎之。

八不打

一不打太陽為首二不打正中鎖喉
三不打中心兩壁四不打兩肋太極
五不打海底撩陰六不打兩腎對心
七不打尾閭風府八不打兩耳扇風
皆致命之處,非性命相搏,幸毋施用,若彼不念人命之為重,亦只招之而已。
(“八打”就是,一打眉頭雙睛(眉弓及眼睛),二打唇上人中(人中穴),三打穿腮耳門(面頰和耳門),四打背後骨縫(肩胛骨內外緣),五打肺腑胸膛(兩肋),六打撩陰高骨(恥骨),七打鶴膝虎頭(骸骨),八打破骨幹斤(臁骨);而“八不打”是,一不打太陽為首(太陽穴),二不打對正鎖口(胸口劍突),三不打中心內壁(硬軟肋結合部),四不打兩肋太極(兩腋),五不打海底撩陰(下陰),六不打兩腎對心(腰眼),七不打尾閭風府(骶尾骨),八不打兩耳扇風(耳窩)。)拳套有四十套。有五套基本拳法,即崩步拳,十四路彈腿,十八叟,躲剛、及插捶。其他有五花手(梅花掌、梅花拳、梅花腿(共2路)、梅花手、梅花落(路)、白猿窺宴、白猿出洞、白猿偷桃、螳螂出洞、螳螂偷桃、雙插花、小虎雁、八肘、柔靈、醉羅漢、連環扣打、連環錦套、大架式、小架式、大翻車、小翻車等拳套;器械對拆等等。

拳術內容


不同支派有不同內容。步法有七星步、猿猴步等十八馬步法。
拳法有勾摟采捅捶、七星補捶、連環圈捶、黑虎偷心等十五種拳法。
腿法有掃堂腿、穿心腿等十五種腿法。
掌法又有梅花掌、翻天印掌、磨盤掌等大八種掌法。
拳術對拆有:桃花傘對打,大扎對打等,共四套。套路對子。
兵器套路有:梅花子午單刀、滾堂雙刀、燕青單刀、五行單刀、軍中大刀、六合單刀、六合雙刀、春秋大刀、子午劍、文武八仙劍、梅花槍、七星雙鐧、秦家雙鐧、六合棍、五郎棍、虎尾三節棍、虎頭雙勾、地堂鞭等二十六套
兵器對打有:雙刀對槍,三節槍對槍,共有十二套。
一套健身十八羅漢氣功,以及鐵沙掌
檳城精武,馬來西亞流傳套路計有:
拳套:
四路沖捶、十四路彈腿、十八叟、黑虎交叉、崩步、躲剛、插捶、柔靈、白猿出洞、白猿偷桃、連環錦套、一路摘要、二路摘要、三路摘要、大架式、小架式、飛雁掌、八肘、四路奔打、四路分打、燕子投林、連環扣打、連環錦套、螳螂捕蟬、螳螂手一路、螳螂手二路、螳螂出洞、螳螂偷桃、梅花手、梅花拳、梅花落、大翻車、小翻車、落鷹掌、攔截等等。
對練拳套:
領崩步、領躲剛、桃花散、偷接、領白猿出洞、拍按等等。
兵器套路:
燕青單刀、五行單刀、軍中大刀、子午劍、八仙劍、三節棍、梅花槍、六合槍、六合棍、五郎棍、齊眉棍、虎尾三節棍等等。
兵器對練:
五郎對棍、三節棍對槍、雙匕對打、空手對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