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黃連
利川黃連
利川黃連,中藥材品種,湖北省利川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利川黃連形似雞爪,稱雞爪黃連,又稱南岸味連,是黃連中的名貴品種,相傳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黃連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為“全國黃連基地”。利川黃連質量居全中國第一位,年產量僅次於重慶石柱,居全中國第二位。
中國是世界種植黃連最早的國家,利川也是中國種植黃連最早的地區之一。據顧學裘1939年在《西康藥材調查》中記載,中國從唐朝就開始人工種植黃連。利川黃連種植始於唐代,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元豐九年志》載:“施州(即后之恩施)上貢黃連十斤,木葯子百粒”。由此可見,在唐朝時,黃連就是當時極為珍貴的貢品。《宋史志》42卷26頁記載:“施州下清江郡……貢黃連”。1891年(光緒十七年)《利川縣誌·卷之七·物產篇》記載:“黃連,邑產甚多,似雞腿者良。”說明明朝土司制度時期利川黃連已廣有栽培,且有鑒別良莠的標準。其實,從唐至清代,黃連一直是利川重要的土產,並用作貢品。清朝以後,黃連種植面積逐漸增加。抗日戰爭前,利川就有部分黃連經重慶萬州(萬縣)出口日本和歐美各國。
1949年後,利川的黃連生產發展迅速。1955-1956年先後建立了國營福寶山藥材場和謀道三合藥材場(集體),成為利川黃連栽培示範基地。1954-1957年,全中國黃連年平均收購量為179.5噸,利川同期年平均收購黃連32噸,僅佔全中國收購總量的18.3%。20世紀60年代中期,黃連生產有了新的轉機,並出現持續發展的局面。在這期間開展的精細育苗、林間套種黃連、相關病蟲害防治等研究工作,獲得較好的成果,保證了黃連生產得以持續穩定的發展。1976年利川縣被定為中國重點黃連種植基地。1980年,利川黃連種植面積達到753公頃,產量140噸,躍居全中國第一位。1985年底,利川被列為黃連商品生產基地。
2003年9月由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和利川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黃連利川論壇”被認為是利川黃連發展的又一里程碑。截止到2009年底,利川黃連種植面積超過7000公頃,年產量3000噸。這其中,建南鎮的黃連種植面積就達1666公頃,是利川黃連的核心產區。2009年8月利川政府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藥協會遞交了申報利川建南鎮為“中國黃連第一鎮”的申請,力圖將建南建成“全國黃連種植示範鄉鎮”,開創利川黃連產業發展新局面。
到2010年,利川市15個鄉鎮中有14個鄉鎮出產黃連。主要生產基地有:建南、汪營、謀道、忠路及福寶山5個鄉鎮和開發區,涉及有110個村、970個村民小組、3萬多農戶種植黃連。2009年利川黃連產業總收入4億元,其中連農收入2.3億元,銷售企業1億元,加工企業0.7億元。
國營福寶山藥材場和謀道三合藥材場被評為湖北省級GAP中藥材示範項目基地。20世紀50至70年代利川市為國家商貿部、供銷合作總社指令計劃種植、調撥黃連基地。1976年,利川被定為“全國黃連基地”。1991年通過了農業部、國家計委《利川黃連基地建設項目》驗收,該項目包括苗圃體系、種植體系、技術推廣體系和加工體系建設,評為優質工程項目。1993年《中國名鄉大全》(海風出版社),利川市被評為“黃連之鄉”。2001年農業部、外貿部確定為“全國園藝產品出口示範區”。2004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發布公告,對利川黃連實施原產地域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