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新中鎮的結果 展開

新中鎮

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轄鎮

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新中鎮,坐落在嵩山余脈——五指嶺北麓,距鞏義市區17公里,緊鄰310國道,地處鞏義、新密、滎陽登封四市交界。玉仙河縱貫南北,蜿蜒其中,老廟山奇峰異巒,風景秀麗,素有“九頂雪花山”、“九洞十八峪”、“小桂林”之美稱,是河南省著名的風景區。

據縣誌載,新中古屬東周鞏縣,明朝屬趙封保,清朝為仁里,民國初期為仁里小關區。1948年解放,1958年為新中人民公社,1960年划屬上街區,1964年復歸鞏縣,1983年建立新中鄉人民政府,1996年8月設立新中鎮人民政府。

全鎮總面積5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萬畝,轄15個村:新中村、茶店村(鎮政府所在地)、溫堂村、靈官殿村、亞溝村、峽峪村、老廟村、天井坑村、楊樹溝村,楝樹口村等等,1個居委會,人口2.3萬人。

2011年,新中鎮完成預算收入1389萬元,比上年增長2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389萬元,比上年增長10%。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380萬元、增值稅172萬元、企業所得稅72萬元、個人所得稅64萬元,工商稅收137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28%、85%、-48%、25%。農民人均純收入6863元,比上年增長13%。截至2018年末,新中鎮有40個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超市或綜合商店6個。

歷史沿革


古屬鞏縣。
明為趙封保。
清為仁里。
1958年4月,為新中公社。
1960年6月,劃歸上街區。
1964年10月,復歸鞏縣。
1983年7月,撤公社建新中鄉。
1996年8月,撤鄉設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中鎮地處鞏義市東南部,東與米河鎮相鄰,南與滎陽市劉河鎮、新密市米村鎮接壤,西南以五指嶺為界與涉村鎮相接,西與小關鎮相連,北與小關鎮、米河鎮相接,全鎮行政區域面積52.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南部為300—1000米以上的深山區,最高點為教練坑村東麥熟谷堆,海拔1108.5米,北部為300米以下的丘陵區,地勢緩平,最低點為溫堂村程坑溝口,海拔173米。境內主要山峰有:東麥熟谷堆、將軍寨、二郎寨、八峰障寨等。

水文

新中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境內最大河玉仙河,自天井坑村黑窪下河溝入境,在溫堂村四組出境,境內長15千米,流域面積36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新中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煤炭、石灰岩、耐火土、石英石、鋁、鐵、鉛等。其中已經開發的有新中煤礦。

礦藏

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煤炭、石灰岩、耐火土、石英石、鋁礦、鐵礦、鉛礦等。其中已經開發的有新中煤礦,位於新中村,該煤礦現歸小關鎮管理,具體數字不詳。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新中鎮轄新中礦區1個居民委員會,茶店、新中、溫堂、嶺溝、亞溝、池溝、石殿、楝樹口、楊樹溝、靈官殿、峽峪、老廟、桃花峪、天井坑、教練坑15個村民委員會;設有3個居民小組、116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新中鎮轄1個社區、1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茶店村新興路1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410181101001新中礦區社區
410181101201茶店村
410181101202新中村
410181101203溫堂村
410181101204嶺溝村
410181101205靈官殿村
410181101206亞溝村
410181101207楝樹口村
410181101208池溝村
410181101209石店村
410181101210楊樹溝村
410181101211峽峪村
410181101212老廟村
410181101213桃花峪村
410181101214天井坑村
410181101215教練坑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新中鎮轄區總人口2218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10人,城鎮化率1.8%。另有流動人口700人。總人口中,男性11184人,佔50.4%;女性10999人,佔49.6%;14歲以下3194人,佔14.4%;15~64歲17280人,佔77.9%;65歲以上1709人,佔7.7%。總人口均為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9.3‰,人口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長率3.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16人。
截至2018年末,新中鎮戶籍人口21713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新中鎮完成預算收入1389萬元,比上年增長2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389萬元,比上年增長10%。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380萬元、增值稅172萬元、企業所得稅72萬元、個人所得稅64萬元,工商稅收137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28%、85%、-48%、25%。農民人均純收入6863元,比上年增長13%。
截至2018年末,新中鎮有40個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超市或綜合商店6個。
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是新中農業經濟的特徵。主要形成四大區域:桃花峪、老廟利用荒山荒坡面積大、牧草資源豐富的優勢形成波爾山羊養殖基地,存欄數達到3000餘只;位於海拔1300米深山區的教練坑、天井坑,利用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空氣清新的特點,建立金銀花、小金籽玉米種植基地,小金籽玉米達千畝以上,金銀花超過100萬株,年產乾花達10噸;峽峪、老廟村的冬凌草、益母草等中藥種植基地產量達數十噸;布朗李、金太杏、黑核桃等精品水果和柿子、花椒等小雜果基地種植面積達到了120畝。
新中鎮工業經濟格局為五大行業:建材、耐材、冶鍊、化工及石材等。主要產品有:水泥、耐材、橡膠、白剛玉、凈水劑等。目前鎮工業企業共計356個,其中鎮辦集體企業5個、民營企業351個、限額以上企業5個,從業人員4592人。其中水泥行業3家,年產量達30萬噸,產值6000萬;耐材行業9家,年產值3000萬元;橡膠行業14家,年產值3000萬元;石材行業76家,年產值800萬元。
近年來,新中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鎮廣大幹群,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生態旅遊名鎮為目標,圍繞“搶抓機遇,旅遊突破,城鎮提升,跨越發展”的思路,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著力改善民生,實現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2011年,全鎮完成財政收入1386萬元,同比增長25%,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16133萬元,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0138萬元,完成招商引資7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863元。先後創成省級衛生鎮、省級園林鎮、省級生態鄉鎮、鄭州市林業生態鎮,鞏義市文明鎮,連續多年獲得鞏義市“奮進杯”銅杯、銀杯,“平安杯”先進鎮,信訪工作“紅旗單位”等榮譽稱號。

農業

2011年,新中鎮有耕地面積1.1萬畝,人均0.5畝。
2011年,新中鎮農業總產值1990萬元。
新中鎮的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861噸,其中小麥940噸;玉米818噸。有綠色農產品加工企業6家,從事種植、加工的農戶500餘戶,主要產品有柿子醋、山韭菜金銀花茶、小金籽玉米糝等,年銷售額達到500餘萬元;東南兩山以發展核桃、柿子等經濟林為主,進行金銀花、原汁柿子醋、小金籽玉米等高效農產品的深加工。
新中鎮的經濟作物有油菜、芝麻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牛、羊為主。大型農業機械316台(輛)。截至2011年末,完成農業增加值1152萬元,比上年增長3.8%。

工業

新中鎮是鞏義市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以耐火材料、橡膠製品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1.6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54.3%。
2011年,新中鎮有企業3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家,實現工業增加值1.6億元,比上年增長19.2%。其中溫堂橡膠工業園區入駐企業18家。
2011年,新中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6億元;50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4億元;招商引資750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4億元,比上年增長15.5%。

郵政業

2011年,新中鎮業務收入210萬元。

電信業

2011年,新中鎮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32萬元。

文化


名稱來歷

新中鎮原名缸窯溝、琉璃廟溝,民國元年(1912年)因仰慕孫中山先生改名新中。

交通


2011年,新中鎮主要有口五路、米楊路、魏石路和旅遊通道。開設旅遊專車8輛.
2011年,新中鎮運送遊客總量21.6萬人次。
2011年末,新中鎮道路“村村通”普及率達100%。鎮區橋樑總長度15米。

社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新中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農家書屋16個,建築面積500平方米,藏書24000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盤鼓、秧歌、嗩吶等。舉辦有正月十二文藝會演和三月三廟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新中鎮有小學3所,中學1所。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新中鎮衛生院完成診療41141人次,住院手術63台次,出院病人217人次。
2011年,新中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9235人,參合率99%。

體育事業

2011年末,新中鎮有標準籃球場8處,體育社團7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6人,所有的村都安裝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2%。

社會保障

2011年,新中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0戶,人數60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32戶,人數929人;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1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3人,農村臨時救濟800人次。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8人。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新中鎮郵政投遞線路單程長度5千米,投遞點2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函件2.5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190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8000件,征訂報紙7000份、期刊1360冊。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16個,固定電話用戶2117戶,比上年增加270戶,電信用戶普及率達81%,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寬頻接入用戶1353戶,比上年增加210戶。

基礎設施

給排水
2011年,新中鎮工業用水30萬噸,生活用水45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5%,年人均生活用水20噸,排水管道30千米。
供電
2011年末,新中鎮擁有35千伏變電站2座,主變壓器95台,總容量13500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4條,總長度63千米,用電負荷3350萬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340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8.9%,供電可靠率100%。
園林綠化
2011年末,新中鎮綠化覆蓋率45%,綠地率35%,人均公共綠地9.2平方米。

資源優勢

新中鎮具有三大資源優勢:礦石資源、礦泉水資源、旅遊資源。礦產資源貯量大,品位高。主要有煤炭、石灰岩、鋁釩土、石英石、鉛礦、鐵礦、鋁礦等。煤炭探明儲量1.5億噸左右;小龍池水含有對人體有益的20多種微量元素,被國家地礦部、水利部鑒定為AA級優質礦泉水。浮戲山雪花洞風景名勝區,是本鎮經濟的重要依託。

社會事業

近年來,該鎮共投資2400萬元,硬化道路50餘公里,改善了區內交通條件。建有線電視台1座,有線電視覆蓋率達65%,實現了“村村通”。15個村完成了農網改造,80%的農戶裝上了程式控制電話,全鎮上網戶近百家。全鎮中小學校共有16所,在校學生3920人,教職工196人,青少年受教育程度達到“普九”要求。鎮衛生院新建成3000平方米醫院門診病房大樓,並全面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全鎮中級以上職稱的科技人員有50人,聘專家和科技人員6名。

發展思路

1、工業經濟向集中連片發展,重點建好本鎮工業園區,積極創造優良環境,使園區成為高水平、高標準、高效益的工業生產示範基地。
2、依靠科技創新開發、打造特色農業產品品牌,擴大柿子醋、金銀花、小金籽玉米等旅遊產品規模,開發冬凌草、山韭菜等土特產;鞏固峽峪食用菌栽培基地;搞好教練坑優質太陽杏、布郎李種植基地;進一步建好桃花峪和老廟村的波爾羊養殖基地。
3、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大力引導、鼓勵、支持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提高個體私營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
4、多方籌資,積極發展農水項目建設,如水庫塘壩、屋頂接水、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創造有利的生態、生產、生活環境。

旅遊


新中鎮有國家3A級旅遊景區2處(浮戲山雪花洞風景名勝區、楊樹溝風景區);有豫西抗日獨立支隊司令部、豫西行政專員公署舊址——中西建築風格有機結合的柏茂莊園,景區內服務設施齊全。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19日,被評為2019年度全市消防工作先進單位通報表揚。
新中鎮創成國家級生態鎮、國家級衛生鎮、國家級園林鎮,連續多年獲得鞏義市“奮進杯”銅杯、銀杯,“五好”黨委、“平安杯”先進鎮,信訪工作“紅旗單位”等榮譽稱號。
2020年7月29日,新中鎮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為國家衛生鄉鎮(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