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1908年12月9日—1977年5月26日),出生於上海。京劇女演員,工老生。
1912年,開始隨父在家練功,學習老生唱段。1915年,拜孫派老生仇月祥為師,學唱老生。1916年秋,首次在上海登台堂會戲《烏盆記》(後半出)。1919年,赴無錫正式演出營業戲;同年,加盟上海大世界遊樂場乾坤大京班,成為正式演員。1925年春,隨白玉昆戲班抵達天津,掛頭牌演出。1926年,與金少梅組班演出。1927年,因與梅蘭芳結婚而脫離舞台。1933年9月25日,正式重返舞台,在北京吉祥戲院演出全本《四郎探母》。1938年10月21日,正式拜余叔岩為師。1946年12月,與李世芳合演了劇目《武家坡》。1947年9月,參加為陝西水災義演暨賀杜月笙60歲生日演出。演出結束后,孟小冬宣布從此告別菊壇,不再演出。1949年,與杜月笙、姚玉蘭遷居香港。1950年秋,與杜月笙在香港舉行婚禮。1967年9月,遷居台北。
1977年5月26日晚11時50分,孟小冬因肺氣腫和心臟病併發症去世,終年70歲。
人稱“冬皇”的孟小冬是京劇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優秀傳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氣,唱腔端嚴厚重,坤生略無雌聲。
大事件
1908年12月9日,孟小冬出生於上海民國路同慶街觀盛里(今人民路觀盛里),乳名若蘭,本名令輝。1912年,開始隨父在家練功,學習老生唱段。
各個時期的孟小冬
1914年,隨父赴無錫、南京、濟南等地演出,扮演娃娃生。1915年,拜孫派(孫菊生)老生、姨夫仇月祥為師,學唱老生,父親囑咐其不許入旦行。1916年秋,首次在上海登台堂會戲《烏盆記》(後半出) 。
1919年3月9月至5月15日,在師傅仇月祥、父親孟鴻群帶領下,首次赴無錫正式演出營業戲,首演劇目為《捉放曹》(一說為《逍遙津》),掛牌時用藝名孟筱冬,在無錫共演出68場;7月6日,再次到無錫獻藝,在新世界屋頂花園登台,以全本《四郎探母》《桑園寄子》《翠屏山》打炮,與第一次演出相比增加了14齣劇目,演至11月初,共110天,期間無一日中斷,共演30多出
譚派和孫派劇目。結束后,又到薛觀瀾(袁世凱女婿)宅出演堂會,她在劇目《
黃鶴樓》中飾演劉備;12月1日,加盟上海大世界遊樂場乾坤大京班,成為正式演員,同台的有李春來、粉菊花等。
1920年,在乾坤大京班演出至11月合同期滿為止;12月14日,正式搭班黃金榮開設的共舞台,將藝名孟筱冬改為孟小冬,接替露蘭春在連台本戲中擔任主演,演齣劇目有《宏碧緣》《槍斃閻瑞生》等。
1921年,在上海共舞台演出至11月下旬合同期滿,應邀赴福建作短期演出,接著又赴南洋小呂宋(今菲律賓呂宋島)演出數月;同年,在百代公司灌制《擊鼓罵曹》《逍遙津》《徐策跑城》《武家坡》《烏盆記》《捉放曹》等唱片。
1922年8月20日,與師傅仇月祥、琴師孫佐臣由上海同赴漢口演出,演出期間結識女老生姚玉蘭,兩人義結金蘭。1923年春,結束在漢口近半年的演出,回到上海。
1924年6月至7月初,應邀赴無錫,在慶升園主演了《四郎探母》《失空斬》《逍遙津》《珠簾寨》《十八扯》等劇目。返回上海后,根據孫佐臣的建議,繼續走譚、余派的戲路,準備北上求師深造;同年秋,武生白玉昆在上海商議組班北上,孟小冬加盟白玉昆戲班,仇月祥、孫佐臣隨同前往。北上途中,在濟南演出數月,並被召到山東軍閥
張宗昌官邸演堂會戲多日。
1925年春,隨白玉昆戲班抵達天津,於新民大戲院演出,與白玉昆、趙美英並掛頭牌,合演了《武家坡》《烏龍院》《
汾河灣》《二進宮》《桑園會》《梅龍鎮》《槍斃閻瑞生》《十八扯》等劇目。演出期間,得到譚派名票王君直的指點;6月,從天津至北京;6月5日,搭永盛社坤班在前門外大柵欄街三慶園出演夜戲,以全本《四郎探母》打炮。后陸續於開明、三慶、廣德等戲園及城南遊藝園演出,劇目有《烏盆記》《南陽關》《四郎探母》《武家坡》《烏龍院》《連營寨》《狸貓換太子》《七擒孟獲》等,同時細心觀摩余叔岩的舞台演出;同年,在長城、麗歌唱片灌制《珠簾寨》《捉放曹》《逍遙津》三張唱片;8月,參加北京第一舞台盛大義演,與裘桂仙合演劇目《上天台》 ;8月23日,與梅蘭芳合演堂會戲《四郎探母》;12月,為北京晨鐘學校義演兩場。
1926年,將父母和弟弟由上海接到北京,定居在北京東堂子衚衕,隨後又搬遷至
東四三條25號、26號。此後一邊演出,一邊向陳秀華、陳彥衡、王君直、蘇少卿、
言菊朋、李適可、鮑吉祥等問藝,又請
楊寶忠說戲兼操琴伴奏;同年,在葉庸芳支持下與金少梅組班,在大羅天劇場演出;同年,在王克敏生日堂會上與梅蘭芳合演了劇目《游龍戲鳳》 。
孟小冬與梅蘭芳
1927年,經馮耿光等人撮合,與梅蘭芳在馮耿光府結婚,對外保密,由此脫離舞台。4月,搬至東城內務部街某巷內,深居簡出;9月14日,暗戀孟小冬的大學生李志剛,聽聞孟已密嫁梅蘭芳,圖謀劫殺梅蘭芳,結果誤殺張漢舉(夜壺張三),孟小冬與梅蘭芳成為小報議論的中心。
1928年,與梅蘭芳發生口角,於9月離開
內務部街住處,與雪艷琴在天津共演營業戲十餘天,記錄演出情況的天津《大風報》創辦人沙大風撰文稱孟小冬為“冬皇” ;11月,陪同梅蘭芳赴廣州、香港演出。1929年2月,隨梅蘭芳由廣州經上海返回北京;12月28日,梅蘭芳率團赴美演出,孟小冬與梅蘭芳在寓所送別合影。
1930年8月5日,因梅蘭芳祧母(伯母,
梅雨田妻子)去世,梅蘭芳回北京奔喪,孟小冬也到梅宅,準備以兒媳身份為婆婆奔喪弔孝,卻被梅蘭芳妻子
福芝芳阻攔。梅蘭芳勸解倆人不成,只能請孟小冬的舅父將孟小冬勸回。孟小冬因此事與梅蘭芳失和,離開北京,回到天津,在一詹姓宅中,隨女主人吃齋念佛;11月10、11日,與華慧麟合作,在天津春和戲院為賑災義演。此時,梅蘭芳也應邀至天津義演,兩人重歸於好;12月16日,在天津演出義務戲《
捉放宿店》,演出結束后隨梅蘭芳返回北京。
1931年7月,正式提出與梅蘭芳分手,脫離家庭關係,返回天津,繼續在詹宅吃齋念佛;12月9日,父親孟鴻群久患中風,病情加劇,孟小冬返回北京探視。在北京期間,請楊寶忠為其說戲調嗓;同年,在長城公司灌制《捉放曹》《珠簾寨》唱片。1932年9月,在天津拜蘇少卿為師;9月下旬,在天津出演營業戲。
1933年9月5日,在天津《
大公報》發表“緊急啟事”,說明其與梅蘭芳的關係,連載3天,隨後正式重返舞台;9月25日,在北京吉祥戲院演出全本《四郎探母》;10月19日-21日,在天津明星大戲院演出。在天津期間,向譚派名票
程君謀請益,並請程君謀為之登台操琴。
1934年,不定期在北京、天津等地演出,並向鮑吉祥學演余派戲《失空斬》《捉放曹》《四郎探母》《烏盆記》等;9月27日,在北京吉祥戲院與
王泉奎、鮑吉祥合演劇目《捉放曹》 ;12月,經楊悟山、竇公穎介紹,在楊宅宴會上拜余叔岩為師。其後,余叔岩常至楊宅為孟小冬說戲,排身段。
1935年,繼續在在北京、天津作不定期演出;11月,與
章遏雲應邀同赴上海於黃金大戲院義演,原定唱20天,但因健康關係只演了8天即中斷演出,演齣劇目有《空城計》《捉放曹》《珠簾寨》《盜宗卷》《南陽關》《烏盆記》等。
1937年4月,在天津中國大戲院與
張君秋、周瑞安、
李多奎、李春恆、吳彩霞等演出《失街亭》《烏盆記》《武家坡》《盜宗卷》《法門寺》《四郎探母》等劇目;5月,應上海黃金大戲院之邀,與章遏雲、陸素娟為該戲院遷址重新開張剪綵。剪綵結束后,杜月笙四夫人姚玉蘭將其留在身邊,同住在姚玉蘭處18層公寓(今錦江飯店),由此孟小冬與杜月笙開始有了接觸;11月,日寇佔領上海,杜月笙與姚玉蘭逃往香港,孟小冬回到北京。
1938年,經杜月笙的賬房黃國棟在上海聯絡,孟小冬曾往香港九龍,與杜月笙、姚玉蘭相聚數月,后經上海返回北京;10月21日,在北京泰豐樓,孟小冬正式拜余叔岩為師。鑒於余叔岩每天傍晚才起床,所以孟小冬每天下午請余叔岩的琴師王瑞芝給她吊嗓練唱,然後在晚7時左右到余府學戲,至凌晨下課返家;12月24日,在北京新新戲院進行了拜師后的首次公演,演唱了余叔岩親授的劇目《洪羊洞》,余叔岩親臨戲院把場,配角有李春恆、裘盛戎、鮑吉祥等,王瑞芝操琴。
1939年至1942年,繼續在北京每日與琴師王瑞芝往余叔岩處學戲,基本停止演出。1943年5月19日,余叔岩因病去世。此後,孟小冬隱居北京。
1945年,為慶祝抗戰勝利,與
程硯秋在廣播電台合唱劇目《武家坡》,但因病體力不支,只唱了一句西皮導板“一馬離了西涼界”,後由
楊寶森代替唱完;9月,杜月笙先行返回上海,讓賬房黃國棟寫信給孟小冬,催其南下。孟小冬接信後來到上海,與杜月笙同住在18層公寓。在上海期間,常參加吳彬青家的藝術沙龍。
1946年約5月,孟小冬以探母為由,向杜月笙、姚玉蘭辭別,返回北京;12月,北京各界為慶祝抗戰勝利,在懷仁堂開堂會戲,孟小冬與李世芳合演了劇目《武家坡》 。
1947年5月,為杜月笙60歲生日義演,提前赴上海排練;9月3日,為陝西水災義演暨賀杜月笙60歲生日演出開始,共義演10天,孟小冬於7、8兩日連演劇目《搜孤救孤》,飾演主角程嬰。演出結束后,孟小冬宣布從此告別菊壇,不再演出,隨後返回北京。
1948年下半年,平津戰役打響,杜月笙派人將孟小冬接到上海。1949年4月27日,與杜月笙、姚玉蘭遷居香港,住在堅尼地18號。1950年秋,與杜月笙在香港舉行婚禮。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病逝,孟小冬分得遺產2萬美金;約11月,與姚玉蘭失和,搬出堅尼地18號,遷居銅鑼灣使館大廈公寓,深居簡出,只偶爾由琴師王瑞芝為之操琴,吊吊嗓子;同年,協助孫養農撰寫《談余叔岩》一書。
1952年5月,結識畫家張大千;同年秋,參加歡送張大千僑居巴西惜別宴會,孟小冬即席反串劇目《
貴妃醉酒》助興,並贈張大千自唱錄音帶。1953年,為孫養農所著《談余叔岩》一書作序,題為《仰思先師》 。
1955年春,琴師王瑞芝離開香港返回大陸,孟小冬的調嗓改由琴師任莘壽、郭曉農、趙仲安等代替。此時,也有人勸說孟小冬返回大陸,孟小冬未同意。
1957年春,民主人士
章士釗受周恩來總理之託,南下做統戰工作,試圖遊說孟小冬重返內地,允諾可安排她到戲校教課,並為其拍攝舞台藝術片,但孟小冬最終婉拒了。
1958年,遷入摩登台居住並教授學生。1963年春,
北京京劇團組團赴香港演出,主要演員有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
趙燕俠等,行前受周恩來總理委託,邀請孟小冬回大陸觀光,后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
1964年,遷居北角繼園台5號,平時居家休養,練習太極拳。1967年春,與遷居台灣的姚玉蘭通長途電話,兩人重歸於好;9月,受姚玉蘭之邀請,乘安慶輪移居台灣,於9月12日下午1時半,抵達基隆,隨後到台北定居。
1968年,居住在台北信義路,發表聲明,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定期去昆明街法華寺念佛誦經。平素在家靜養,以看電視、打牌消遣。1970年10月,為香港《大成》雜誌的特刊“紀念余叔岩80誕辰”撰文《紀念先師余叔岩先生》 。
1976年11月15日,往法華寺誦經,隨後眾弟子及親友為其在家中“暖壽”;11月16日,舉行慶祝70大壽典禮。1977年5月25日,在一陣劇烈的哮喘之後,孟小冬突然昏迷,送至醫院搶救無效,於5月26日晚11時50分,因肺氣腫和心臟病併發症去世,終年70歲;6月8日,在台北舉行了1000餘人參加的公祭儀式和葬禮。
孟小冬的祖父孟長七,藝名孟七,為京劇武凈兼武生,能戲很多,尤其是武戲有不少“絕活”,曾在太平天國時期英王
陳玉成辦的“同春社”科班教戲。大伯父孟鴻芳,演武生改小丑。二伯父孟鴻壽,唱文丑,亦通
京胡。三伯父孟鴻榮,演文武老生兼武凈,藝名“小孟七”。六叔孟鴻茂,工小丑。
孟小冬的父親孟鴻群,演老生兼紅生,1932年2月在北京去世。母親張雲鶴,1952年在北京去世。
1927年,與梅蘭芳結婚。1931年7月,正式與梅蘭芳分手。
1950年秋,與杜月笙在香港舉行婚禮。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病逝。
1952年春,在香港菽園嚴欣祺府上,由孫養農舉香,孟小冬正式收錢培榮、
趙培鑫、吳必彰為徒。在港台期間向她問藝者主要有李猷、趙從衍、李相度、蔡國蘅、丁存坤、張雨文、沈太魁、黃金懋、汪文漢、龔躍顯等。
孟小冬有四隻愛犬:白蘭地、安蒂、拉克和香檳。
| | 孟小冬的代表劇目 |
劇目名稱 | 備註 | |
---|
《碰碑》 | 《捉放曹》 | 《洪羊洞》 |
《盜宗卷》 | 《魚腸劍》 | 《烏盆記》 |
《空城計》 | 《珠簾寨》 | 《御碑亭》 |
《搜孤救孤》 | 《擊鼓罵曹》 | 《四郎探母》 |
唱片 | 時間 | 發行公司 | 演員 |
---|
《捉放宿店》 | 1921年 | 百代1面 | 孟小冬飾陳宮、孫佐臣京胡 |
《逍遙津》 | 百代1面 | 孟小冬飾漢獻帝、孫佐臣京胡 |
《武家坡》 | 百代2面 | 孟小冬飾薛平貴、孫佐臣京胡 |
《徐策跑城》 | 百代2面 | 孟小冬飾徐策、孫佐臣京胡 |
《打鼓罵曹》 | 百代2面 | 孟小冬飾禰衡、孫佐臣京胡 |
《烏盆記》 | 百代2面 | 孟小冬飾劉世昌、孫佐臣京胡 |
《珠簾寨》 | 1925年 | - | 孟小冬飾李克用 |
《捉放曹》 | - | 孟小冬飾陳宮 |
《逍遙津》 | - | 孟小冬飾漢獻帝 |
《珠簾寨》 | 1931年 | 長城2面 | 孟小冬飾李克用、楊寶忠京胡 |
《捉放曹(行路)》 | 長城2面 | 孟小冬飾陳宮、楊寶忠京胡 |
《捉放曹(宿店)》 | 長城2面 | 孟小冬飾陳宮、楊寶忠京胡 |
孟小冬生的明眸隆準,扮鬚生星眉劍目、端莊儒雅,予人以好感。
孟小冬的颱風極佳,用“溫文儒雅,俊逸瀟灑”八個字可以概括,使人有“與君子交,怡怡如也”的感覺。
孟小冬有一副好嗓子,五音俱全,四聲具備,膛音寬厚,最難得的是沒有雌音。拜余叔岩為師后,又練出沙音,更臻完善。
孟小冬的唱功,除了因有嗓子,可以任意發揮,無往不利以外,最寶貴的,是她唱得十分考究,一絲不苟,不論上板的、散的、大段兒的,或只有兩句,她都搏獅搏兔,俱用全力。在《烏盆記》(又名奇冤報)中,【
反二黃】一段,除了腔好以外,她還唱出一種悲戚、冤枉、訴苦的氣氛來。最後的高潮,是公堂那段【碰板流水】,“未曾開言淚汪汪”,雖然面朝里唱,卻是字字清楚,抑揚得宜,珠走玉盤,並剪哀梨。在《四郎探母》中,坐官一段慢板,唱腔悠揚以外,孟小冬還唱出憂思煩悶的氣氛來。與公主和六郎對口的快板,及哭堂別家的散板,都是全力以赴,前者爽脆,後者跌宕。
孟小冬的念白髮音準確,咬字清晰,抑揚頓挫,徐疾有致。在《空城計》中,頭一場“坐帳”那段“羽扇綸巾……”的大引子,孟小冬念得字音正確,陰陽分明,有韻味、有氣氛,而且還有丞相的風度。
在做表方面,孟小冬臉上有戲,善用眼神,表演不瘟不火,妙造自然。在《空城計》“聞報”一場,旗牌送來地圖,孟小冬念“展開”以後,開始看圖,先上下左右粗看一下,表示先要了解地理位置。然後仔細觀看,一見營盤扎在山上,立刻臉上表情驟變,先驚愕,再詫異,再轉變為惋惜、失望,不但有層次,有交代,而且轉變得快。馬上抬起頭來,用眼神表示出急智和決斷,吩咐旗牌:“快快去到列柳城,調回趙老將軍,快去!”邊念邊做手式,最後念到“快去!”時,用手一揮,表示出緊急命令的重要來,念、做、表情俱到。
孟小冬天賦好,女人而無雌音,是千千萬萬人中難得一見的。因此,她學得精刻到什麼程度,都能發揮盡致,無往而不利。揣摩劇情,刻畫人物,做派的細膩傳神,如入化境。而扮相的優雅,身段的瀟灑,尤其餘事。(京劇評論家丁秉鐩評)
在余派弟子中,孟小冬堪稱為得其真傳者,她程門執轡,苦修五年,以驚人的毅力和虔誠地態度繼承了余派的衣缽,身肩重責,將余派曲藝傳播大江南北。她取得的成就,為京劇女演員在戲曲舞台上爭得了應有的地位,傾動眾生的同時也在中國近代戲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人民政協網評)
孟小冬是一位傑出的京劇女演員。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女老生中算得上首屈一指。特別是在余派老生的傳承方面,有著特殊的重要地位,可以說是最具影響力的余派傳人。(中國戲曲學院戲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柴俊為評)
1977年3月底,孟小冬生前所遺錄音,經整理以《凝暉遺音》為名發行。
1978年,孟小冬的義女
杜美霞等人成立了“孟小冬女士國劇獎學基金會”,提供獎學金給優秀、有潛力的京劇人才。
1995年11月,余叔岩孟小冬藝術學會在天津成立,並召開了“第一屆余叔岩·孟小冬藝術研討會” 。
1998年11月,“第二屆余叔岩·孟小冬藝術研討會”在天津召開,同時出版了圖書《余叔岩孟小冬暨余派藝術》 。
2009年9月1日,由萬伯翱、馬思猛創作的孟小冬傳記《孟小冬:氍毹上的塵夢》正式發行。
2014年11月13日,孟小冬基金會、
北京京劇院、北京電視台科教頻道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推出“餘音繞梁—京劇名家名劇演唱會暨‘冬皇故物’專題展覽” 。
2019年5月10日-12日,根據萬伯翱、馬思猛創作的孟小冬傳記《孟小冬:氍毹上的塵夢》改編,由編劇庄一,導演姬沛創作的話劇作品《冬皇》在中國人民大學如論講堂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