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干戈的結果 展開
- 漢語辭彙
- 南宋王中創作七言律詩
干戈
漢語辭彙
干戈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gān gē。干為防具,戈為武器均為古代兵器,因此後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稱。後來引申為指戰爭。
1、乾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具體“干”指盾牌,上古時期,秦稱“盾”,山東六國稱“干”,“戈”指進攻的類似矛的武器,見上圖。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稱。
①《詩·周頌·時邁》:“戴戢干戈,載櫜弓矢。”
②漢桓寬《鹽鐵論·世務》:“兵設而不試,干戈閉藏而不用。”
③《說唐》第一回:“金鼓喧天,戈耀日。”
2、指戰爭。
①《史記·儒林列傳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②晉葛洪《抱朴子·廣譬》:“干戈興則武夫奮,《韶》《夏》作則文儒起。”
③宋王安石《何處難忘酒》詩之一:“賦斂中原困,干戈四海愁。”
④《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三回:“社稷將危,神人胥怒!某叨為嫡嗣,欲訖天誅。甲胄干戈,載義聲而生色;子孫臣庶,念先德以同驅。”
⑤清 黃遵楷 《跋》:“今海內鼎沸,干戈雲擾。”
3、指兵士,武力。
②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不是咱家口大,略使權術,立退干戈。”
4、古代武舞。
①《禮記·文王世子》:“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孫希旦集解:“干戈,武舞。”
②宋曾鞏《相國寺維摩院聽琴序》:“然習其射御於禮,習其干戈於樂。”
1、化干戈為玉帛
比喻變戰爭為和平或變爭鬥為友好。
玉帛:玉即玉,帛為絲織品。二者皆為進貢之上品,在此引申為重修於好,相互禮尚往來的意思。
譯:從前夏部落的首領鯀建造了三仞(八尺為一仞)高的城池來保衛自己,大家都想離開他,別的部落對夏虎視眈眈。後來禹當了首領,發現這一情況,就拆毀了城牆,填平了護城河,把財產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導人民。於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願意來歸附。禹在塗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上萬。
2、大動干戈dà dòng gān gē
(1) [stage a war]∶干戈:古代兩種兵器。指進行戰爭
(2) [make a big fuss over]∶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這事很簡單,何必大動干戈呢?
(3) [take effort to do]∶比喻大費手腳
(4) [attack brutally;strike violently]∶也指大打出手
3、倒持干戈dǎo chí ɡān ɡē
猶言倒持泰阿。干、戈,皆兵器。《後漢書·何進傳》:“大兵聚會,彊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為亂階。”
4、倒載干戈(倒載干戈)dǎo zài ɡān ɡē
亦作“倒置干戈”。亦作“倒戢干戈”。倒著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
《禮記·樂記》:“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將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史記·留侯世家》:“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二》:“偃革為軒,倒戢干戈,示不復用武。”《晉書·華譚傳》:“倒戢干戈,苞以獸皮。”宋王禹偁《單州成武縣行宮上樑文》:“一戎而倒載干戈,萬國而混同文軌。”亦省作“倒載”。唐元稹《奏制試樂為御賦》:“大道既移,則舞行象成於倒載;小戎或駕,則琴音決勝於騶歌。”
5、成語:干戈載戢gàn gē zài jí
【解釋】:干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載:虛詞。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來。比喻不再進行戰爭動用武力了。
2.續范亭 《忠告國民黨當局及其畫策者》:“化內戰為合作,化戰場為工場,化干戈為玉帛,化煩惱為菩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正在今日。”
4.王嘉《拾遺記》卷一 春皇庖犧:“去巢穴之居,變茹腥之食,立禮教以導文,造干戈以飾武。”
《干戈》
——王中,字積翁,南宋詩人
干戈未定欲何之,
一事無成兩鬢絲。
蹤跡大綱王粲傳,
情懷小樣杜陵詩。
鶺鴒音斷雲千里,
鳥鵲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
酩然直到太平時。
題解
作者生逢宋末亂世,戰爭不斷,兵連禍結,親人離散,兄弟飄零,其苦悶心情溢於言表。
1.干戈:戰爭。干,盾,防禦武器。戈,平頭戟,進攻武器。
2.大綱:總綱,此為"大體相同"的意思。
4.小樣:小小差異。
6.鶺鴒:鳥名,此處比喻兄弟。
8.中山千日酒:《搜神記》:"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飲之亦千日醉。"
戰爭沒完沒了,無處可以躲避;事業無成,兩鬢已斑白。我的來往蹤跡和三國時的王粲差不多,若說情懷則和唐朝的杜甫所作的詩相同。兄弟失散音信斷絕,相隔千里之遙;我在外流離失所,也像烏鵲一樣找不到棲息之所。哪裡能買到中山仙人釀的好酒,讓我一醉到天下太平時再醒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