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溪鄉

星溪鄉

星溪鄉位於政和縣中部,地貫縣境南北,北部與松溪縣、南部與建甌市接壤,周邊分別與石屯、鐵山、外屯、楊源、鎮前、熊山毗鄰,四面環抱政和縣城關,地緣與地理位置優越。星溪建鄉於1984年9月,現下轄11個行政村和三個鄉辦場,佔地面積206.2平方公里,人口1.6萬,鄉政府駐地政和縣城關。星溪境內有寧武高速、省道302線和204線、縣道833線穿境而過,全鄉村場公路全面水泥硬化,交通便捷,農村安全飲水、電視、電話全面普及。

二個特點


一是城郊鄉。地處城鄉結合部,鄉政府所在地設在城關,各村場距離城關平均在10公里。離城關最近的是林屯村,只有4公里,最遠的是長際村22公里。各村海拔在400-1100米之間,具有高山、半高山、平原區三種地理氣候。二是典型農業鄉。全鄉有林地面積20.5萬畝,其中毛竹6.4萬畝,人均4畝,錐栗3.2萬畝,人均2畝,毛竹、錐栗種植面積是全縣最大的鄉鎮。耕地1.8萬畝。人均耕地1.1畝,茶葉1.2萬畝。

行政區劃


東峰村

東峰村地處政和縣東面,距政和城區五公里,東鄰念山、西接林屯火車站,302省道穿村而過。該村地域面積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00畝,山林面積11760畝,下轄橋頭、廟下、吳屯裡、茂林、大布、茶園、范屯洋等7個自然村,共有農戶664戶,總人口2396人,村民代表45人,10個村民小組。村黨組織設黨支部,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8名。全村以蔬菜、茶葉、毛竹、錐栗種植為主。
東峰村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境——道教名山大風山,每當冬雪飄灑時節,東峰觀雪即成極佳景,還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境內有臨水宮、福主廟和觀音廟3座,廟下自然村有一處商周至西漢時期遺址,曾採集到商周時期陶器罐、尊、豆等器形標本,並且紋飾十分豐富。
境內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大美星溪河穿村而過,兩岸一年四季鳥語花香,境內千畝大棚蔬菜示範基地是縣現代農業重點項目,縣高品質葡萄示範基地,也是縣政府實施“一村一品“工程示範項目”。東峰村先後獲得南平市文明村、縣“蔬菜發展先進村”、“農業產業發展先進村”、“綠色產業發展先進村”等榮譽,為東峰村創建現代農業品牌村奠定了基礎。

東山村

東山行政村下轄池坑、堀丘、山頭仔3個自然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228戶、762人。轄區土地總面積6.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00畝(水田860畝);山地面積10266畝,森林覆蓋率90%,其中,生態公益林1686畝,杉、松、雜用材林4794畝,經濟林160畝,竹林3000畝,茶園500畝;錐栗450畝;人均收入10563元。

念山村

念山村位於政和縣城東部。有8個自然村,住戶306戶、共有人口1203人,耕地面積1605畝,山地面積9995畝,森林覆蓋率79%。其中,生態公益林927畝,杉、松、雜用材林708畝,經濟林3050畝,竹林3500畝。經濟總收入 135萬元,人均純收入11288元。
近年來,念山村飛速發展,它陸續取得多個國字型大小招牌,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3A級景區、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傳統村落、福建省森林村莊、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政和佛子山景區的重要景點之一、福建省首批旅遊名村、福建省首批傳統村落、南平市十佳景觀林、南平市五星級美麗村莊。2015年12月被省農業廳授予“福建省休閑農業示範點”榮譽稱號。現在正積極爭創國家級4A級景區。

富美村

民國時期稱武溪村。富美行政村駐地林屯村。民國時期林屯村有住房29棟,住80戶180人。新中國建立后,到1988年有住房244棟,住382戶812人。星溪鄉富美村轄洋尾、林屯、溪洲、橫坑壠、壁林、鹽坑等6個自然村,共567戶,2121人。總面積2.5萬畝,有林地1.81萬畝,耕地面積2600畝,種毛竹2560畝,錐栗1500畝,茶葉6550畝,西瓜600畝。經濟總收入211.88萬元,人均純收入11849元。村委會駐洋尾。
星溪鄉
星溪鄉

梅坡村

梅坡村位於縣城北部與松溪交界處,距城關7公里,地處城鄉接合部。梅坡村共有5個自然村,村名分別是:上際、下際、富中、三百洋、楊梅林,主村在富中自然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307戶、1084人。
梅坡村轄區土地總面積4.1萬畝,山地面積43500畝,森林覆蓋率85%。其中,生態公益林0畝,杉、松、雜用材林25300畝,經濟林3000畝,竹林8700。梅坡村以打造健身康養休閑村為核心。打造“三梅”文化。位置優勢:梅坡村地處城鄉結合部,距城關7公里,松政省道穿村而過,交通便利。生態優勢:梅坡村森林覆蓋率高達85%,比全縣平均水平78%高出7個百分點。環境優勢:富中至楊梅林一帶相對封閉獨立,非常的寧靜,且是我縣第二水源頭,水質優良、清澈見底,空氣清新,富含高濃度的負氧離子,氣候溫和,素有“天然氧吧”之稱。資源優勢:富中至楊梅林自然村沿線花卉苗木初具規模,紫荊花、日本櫻花等花卉苗木達到200多畝。梅坡村2018年經濟總收入12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500元。

林屯村

一、村情概況
【區位交通】
地理方位:林屯村位於政和縣城南郊,距離縣政府和鄉政府均2.5公里,地處龍潭溪下遊河谷地帶,地形近似盆地,三面環山,一面鄰水,是政和縣之南大門。東鄰寶岱村,南界章口村,西連地坪村,北部則與城關相連接。
地貌地形:平均海拔高度為230米,最高海拔高度260米。
交通環境:位於國省道204線旁,方元快鐵站(在建)所在地。
【區劃人口】
共有5個自然村,村名分別是:林屯、下馬石、茶嶺、嶺尾、方元,主村在下馬石自然村;共有6個村民小組、630戶、2390人,其中男性1218人、女性1172人,人口較多的姓氏有:張、黃,佔65%。不是少數名族村。常住人口1820人,其中60歲及以上360人,佔19.7%;青壯年勞動力1020人,佔56%;16歲及以下315人,佔17.3%。外出流動人口570人,佔全村人口23.8%,主要流向和從事行業是:主要流向上海、廈門、北京等地,從事行業主要為經商(布匹生產、個體戶、開酒家等)、務工。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轄區土地總面積1.9萬畝,其中耕地1730畝(水田1730畝),人均耕地0.7畝,實際耕地面積1730畝,地流轉390畝,魚塘30畝。
森林資源:山地面積1.2萬畝,森林覆蓋率90%。其中,生態公益林1340畝,杉、松、雜用材林1460畝,經濟林6000畝,竹林2000畝(人均0.8畝)。是省級生態村。
旅遊資源:境內鷹咀岩景點,是城郊休閑旅遊景區,不但環境深幽秀美,而且有多處冰川遺跡,每年夏秋季節均接待眾多遊客。
動植物資源:境內有許多古香樟和楓樹,其中方源村和茶嶺村各有一株掛牌保護的古樟樹,樹齡均500年以上。
【土特產品】(包含產品名稱、規模、品牌等情況)
1.茶葉種植2000畝;
2.毛芋種植600畝;
3.冬筍、春筍年產量約100萬斤;
4.錐栗種植2000畝。
【人文歷史】
歷史文化:是革命老區村,林屯村電廠後門山及茶嶺村園頭山,1982年各發現一處商周遺址,曾採集到甗、尊、罐、豆等標本,被確認為是政和縣古人類活動遺存之一。境內有古剎小報恩寺,創建於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明嘉靖、天啟及清康熙間曾多次重修,現存主體建築為民國2年(1912年)重修。1991年縣人民政府批准該寺正式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
傳統習俗:農曆七月二十日為該村福主廟會,為期2天,有抬神主游遍各自然村以祈求風調雨順、四境平安的習俗。
二、產業發展情況
【主導產業】
傳統產業:
1.茶葉共計2000畝,每畝效益是3000元;
2.毛竹共計2000畝,每畝效益是800元;
3.錐栗共計2000畝,每畝效益是2000元;
4.毛芋共計6000畝,每畝效益是8000元。
【第三產業】
本村境內有農家樂2家、村淘電商1家,具體經營規模及效益情況:
1.下馬石酒家,佔地面積100平方米,年經營性收入100萬;
2.茶嶺酒家,佔地面積600平方米,年經營性收入150萬;
3.村淘電商,佔地24平方米,年銷售額6萬元。
【經濟組織】
現有專業合作社、互助組、家庭農場等2家,分別是:
1.毛芋專業合作社,帶動100戶300多人發展毛芋種植;
2.茶葉專業合作社,帶動200戶500多人發展茶葉種植。
【農民收入】
2018年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0元,較2017年度增長11.6%;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是銷售筍、竹、毛芋、茶葉、錐栗等農特產品。

寶岱村

寶岱村是省老區基點村——寶岱村隸屬星溪鄉,位於政和縣城郊,與長際、章口、林屯、東峰、東山村相連,庇鄰熊山街道、鎮前鎮外屯鄉,與建甌市川石鄉邊溪村隔村相望。村部距縣城關18公里(其中盤山公路約15公里),下轄的前寶岱、后寶岱、丘氽、前山、山峽子5個自然村,下設7個村民小組,550戶,戶籍人口2069人,人均純收入11065元。自然村平均海拔700米。林地面積22321畝,生態公益林3670畝,水田面積2100畝。全村盛產毛竹(15000畝)、錐栗(4000畝)、茶葉(400畝)、毛芋(300畝)。地含豐富的金、銀、鉛、鋅、鎢等礦產資源。
風景名勝:分散座落在政和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的大風山(海拔1209米)為中心的20平方公里區域面積範圍內海拔最高,古籍載,商周時彭祖之鼓師趙元琦在此修道升天,曾曰“不畏大風,則大山可登”,故後人以“大風”名之。山有五峰並列,古志稱“絕類廬山五老峰”。峰頂有仙殿,近俯城關,遠眺湛廬;有靈泉龍井、飛升岩、元代高僧泗洲禪僧石造坐像和皇太姥魏夫人騎牛遊玩此山所留牛跡3處,故亦稱此山為太姥山,是福建多處太姥山之一。境內虎坑瀑布群從前寶岱一直延伸到丘氽自然村,千姿百態,氣勢磅礴。還有野生猴子出沒,數量最多可達百隻成群。
寶岱村是閩北著名的紅土地,曾留下許許多多英烈的足跡。在南方三年游擊戰爭中,寶岱是閩北紅軍成功推行統一戰線“法寶”的發源地。1946年,閩浙贛省委書記曾鏡冰到延安向黨中央彙報閩贛蘇區在游擊戰爭中創造“三大法寶”做法時其中講到統一戰線法寶,就是用閩北紅軍與大刀會在政和縣寶岱村結盟作為事例來說明的。事隔50年,1986年開國中將、原中顧委委員、濟南軍區司令員饒守坤專程來到政和縣,重遊了當年親率閩北紅軍與大刀會談判結盟地點寶岱村,可見當年“結盟”意義的重大。饒守坤司令員在前寶岱村赴“鴻門宴”與大刀會首領談判舊址目前還在,是重要的紅色遺址。

地坪村

一、村情概況
【區位交通】
地理方位:位於政和縣南部邊沿16公里處,距離縣城和鄉政府所在地12公里,舊時因村莊建在一片田洋上,故名地洋。東鄰章口村,東南與小紹村毗鄰,南與建甌市川石鄉邊溪村相連,西接石屯鎮際下村,北鄰林屯芳源村。
地貌地形:屬高山地帶,平均海拔750米,最高海拔850米。
交通環境:寧(德)武(夷山)高速公路從轄區內的地洋、上余屯等村穿境而過,星溪鄉林屯村至地坪村有鄉村公路與縣道連接。境內各村均有村道可通,行政村地洋距離芳源快鐵站(在建)7公里。
【區劃人口】
共有7個自然村,村名分別是:上余屯、下余屯、上圳坑、下圳坑、地洋、上洋、新源,主村在地洋自然村;共有6個村民小組、352戶、1200人,其中男性682人、女性572人,人口較多的姓氏有:余、張、謝,佔比71%。不是少數民族村。常住人口502人,其中60歲及以上311人,佔60%;青壯年勞動力107人,佔20%;16歲及以下97人,佔20%。外出流動人口698人,佔全村人口58%,主要流向和從事行業是:主要流向福州、廈門等地,以務工(工廠、私人企業)為主。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轄區土地總面積22961畝(平方公里/畝),其中耕地1863畝(水田1863畝),實際耕地1500畝,人均耕地1.5畝,閑置耕地363畝,已流轉耕地0畝;魚塘0畝。
森林資源:山地面積23184畝,森林覆蓋率91%。其中,生態公益林3989畝,杉、松、雜用材林4109畝,經濟林4000畝,竹林9000畝(人均7.5畝)
礦產資源:源鑫礦業礦區在地坪村底部(鑫源礦業企業不屬於星溪鄉產業)。
旅遊資源:系美麗鄉村,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到地坪村視察指導工作。
動植物資源:地洋自然村香樟1顆,樹齡500年;柳杉5棵,樹齡230年(其中,地洋自然村2棵,上余屯自然村3棵)。
【土特產品】
1.高山地瓜干,年產量0.8萬斤;
2.錐栗4000畝,年產量約80萬斤;
3.蘋果柿100畝,年產量0.3萬斤;
4.冬筍、春筍,年產量10萬斤。
【人文歷史】
歷史文化:座落於地坪滿月山之滿月庵,創建於南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已有800餘年歷史,明、清兩代多次重修,近年重建。宋時在庵旁建有棲雲樓,是名士蔣粹翁隱居之所。其庵之上峰頂,又有滿月仙殿,相傳乃真人顧思遠修道升天處,今尚有清乾隆時的遺存。明人郭斯垕有《游滿月庵記》和《滿月洞天》詩傳世。在上余屯村大窠林山頂上,原有七層石塔一座,名文筆塔,系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時任政和知縣唐晉和典史潘世傑捐俸倡建。民間相傳該塔所在之文筆峰正對縣衙大堂,山上妖孽作崇,干擾縣官審案,故建塔鎮之,民間因此也稱其為鎮妖塔。后因遭雷劈而毀,其基址猶存。
傳統習俗:下余屯村羊角寺,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六日均舉辦誦經廟會,俗稱“走彌陀”;地洋滿月庵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日為神誕廟會,附近村民如約而至,到滿月庵誦經念佛,規模比羊角寺大。

章口村

章口村位於九蓬至長際公路的交叉路口,山谷河邊,四周環山。在民國時期僅有住房3棟,住10戶30多人。到1988年有住房13棟,住22戶95人。現為章口行政村駐地。章口行政村下轄章口、岐山等8個自然村,共有人口1245人,耕地面積1633畝,林業用地31112.16畝,毛竹林5000畝,板栗1200畝,糧食總產量490.6噸。經濟總收入78.92萬元,人均純收入10450元。

長際村

長際村位於城南20公里處,地處龍潭溪上游之南源,屬高山地帶,平均海拔600米,最高海拔1200米。長際行政村下轄下宅、上山崗等10個自然村,到2018年共有431戶,1558人,轄區土地總面積4.9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2.7萬畝,森林覆蓋率80%,耕地面積1960畝,竹林1.1萬畝,錐栗6500畝。經濟總收入700萬元,人均純收入4500元。

九蓬村

九蓬村位於政和縣城東南處,距縣城20公里,境內群山連綿,著名的九龍崗即在其境內,龍潭溪則從村北穿境而過。東鄰鎮前茶溪村,南界長際村,西連章口村,北接寶岱村,下轄前九蓬、后九蓬、朝陽、寶嶺、上國樓、下國樓等6個自然村。全村住戶282戶,1023人,村委會駐前九蓬自然村,平均海拔510米。
轄區土地總面積2.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74畝;山地面積2.3萬畝,森林覆蓋率90%。其中,生態公益林8950畝,杉、松、雜用材林6090畝,經濟林1700畝,竹林8950畝,是省級生態村。
九蓬村是革命老區,2015年被評為國家級古村落。主要經濟作物有錐栗、果樹、茶葉、竹筍等,2018年經濟總收入達到1175萬元,人均純收入11490元。

大紹坑村

現為星溪鄉林場場部駐地。星溪鄉林場屬鄉辦集體場,創建於一九七四年,場部設在大葯坑,距縣城4公里。四至;東與富美村相鄰,西與解放村相鄰,北與梅坡村相鄰,南與解放、勝利村相鄰。以場帶村,附屬3個自然村(為後壩、大葯坑、小葯坑),現有村民48戶,187人口。共有土地面積4090畝(其中:集體林地面積2360多畝,村民林地面積1500多畝(種植毛竹、錐栗、茶葉),農田230畝。附屬村民勞動力以務工收入為主,人均收入8000多元。后壩、大葯坑3.2公里道路已水泥硬化,交通便捷,村民飲用自來水,村村通電。

廟下村

現為星溪鄉茶場場部駐地,茶場1965年始起,是人民公社,社辦企業。1967—1968年全社各村支持茶場,為茶場開發茶園70年開發茶園有300多畝,73年發展到500多畝,70年有集體房屋1棟,有集體食堂;71年辦起豬場、磚瓦廠、三廠合一企業單位。有耕地面積100多畝,小麥、黃豆、地瓜等200畝,每年社員分紅對比還有利潤交鄉政府,那時候是香茶場,每個星期都有領導參觀指導工作。(73年有集體豬場2棟,初制廠倉庫2棟,76年有茶樓1棟,場部1棟,豬場4棟)。82年分田到戶,集體茶園有富美的為富美村民管理,有東峰的為東峰村民管理,有100多畝由場村民管理,集體根本無收入。現有個人房屋23棟,集體房屋3棟,32戶,人口136人,耕地面積60畝,茶園200畝,錐栗、毛竹等250畝,人均收入6000元。

暗橋村

現為星溪鄉良種場場部駐地。民國時期有住房3棟,住10戶30人。原屬梅坡行政村管轄,1984年劃為鄉良種場。住86戶,共有人口284,耕地(水田)面積143畝,山地面積2800多畝,人均純收入11300元。村內建有縣木材綜合加工廠、石油公司油庫、星溪中學等單位。

自然資源


星溪鄉
星溪鄉
星溪鄉礦產及水力資溪豐富,有金、鐵、鉛鋅、銅、大理石等礦藏。20世紀90年代以來,立足資源優勢,實施“突出工業,突破工業”戰略,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發展水電,礦業及農副產品加工三大優勢產業,先後引進龍潭溪、七星溪大型水利綜合開發工程;金峰、政龍、源鑫等礦業公司;順華、茗香軒等食品、茶葉加工及頁岩機磚等企業。竹木、清水筍、錐栗保鮮等傳統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進一步發展。至2006年底,全鄉有規模以上企業15家,其中鑫奎、金峰、順華、政龍、茗香軒、龍潭溪水電、七星溪水電等7家企業被列入縣規模以上企業。當年全鄉工業總產值7215萬元,自2002年以來年均增長21%,規劃總面積4000畝的東峰縣級工業平台正在加緊實施中,第一期1500畝開發工程已經啟動,一個新型工業城不久將在星溪的土地上出現。

經濟發展


星溪鄉
星溪鄉
星溪鄉具有中山、丘陵及河谷盆地等多種地形、地貌特徵及相應形成的立體氣候特點,為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提供了條件。然建鄉初期,經濟發展形式單一,豐富的自然地理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加以傳統的經營體制和經營方式的束縛,經濟發展水平低下。1988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僅781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568萬元,工業總產值213萬元),人均純收入僅550元。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結構及農業結構的相應調整,星溪鄉的經濟發展走上了快車道,經濟實力逐年提升。2018年,全鄉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9.67億元,比增18.3%;農業總產值2.23億元,比增1.5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完成國地稅2910萬元,比增9%;完成縣級收入1886萬元,比增17.7%。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平穩增長態勢,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
星溪鄉是傳統的農業鄉鎮,有豐富的農林資源,改革開放前以傳統水稻種植為主。1990年以後,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加強農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創立綠色、特色產業,確立了竹、栗、茶、煙、菜、瓜等六大產業的主導地位,創建八大優高特色產業帶。2006年,全鄉林地面積達20.34萬畝(有林地15.68萬畝),佔全縣11.8%,森林覆蓋率64.2%;木材生產量13343立方米,居全縣第二位。毛竹林面積7.22萬畝,佔全縣竹林面積20.5%,居全縣10個鄉鎮之首。錐栗面積近3萬畝,佔全縣錐栗總面積五分之一,年產量1020噸,佔全縣總產量的14.1%。全鄉現有茶園面積1.2萬畝,並建立了3個千畝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年茶葉總產值1050萬元。此外,煙葉、大棚蔬菜、西瓜等特色種植業均得到長足發展。2006年農業總產值5955萬元,是1988年的10倍。

社會事業


星溪鄉
星溪鄉
交通便捷為星溪鄉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省道302線從中部穿境而過,即將動工建設的寧武高速公路則從星溪鄉的南部過境。建鄉以來先後投入300多萬元興建鄉村公路89公里,區內全部行政村及鄉辦場均通公路,鄉村水泥硬化公路里程近50公里。在經濟全面發展,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的同時,各項社會事業也得到協調發展。全鄉已安裝程式控制電話1200多門,電視入戶率達95%。2005年星溪中學正式更名為政和縣第四中學,並多次擴建和增添教學設備,現有16個教學班;星溪學區下轄11所完小,在校學生近2000人。鄉文化大樓落成,佔地112平方米,建築面積672平方米。2006年成立東峰村業餘藝術團,是全縣第一個村級業餘藝術團體。農村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除鄉衛生院外,共建村衛生所12所,有鄉村醫生22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進展順利。社會福利事業相應發展,2005年全鄉享受低保326戶968人,發放低保金29.04萬元,2006年增至33.40萬元,並實施貧困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全鄉減免金額達3.65萬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不斷推進,人均住房面積1984年僅28平方米,2006年提高到61平方米;鄉村通電率已達98.6%;先後投入125萬元,建成村級人飲水工程11個。幾年來累計鋪設59個村水泥巷道2萬多平方米。規劃面積200畝的林屯城郊新集鎮建設工程正在逐步實施。
目前,我鄉全力推進衢寧快鐵、國省道過境線征遷,保質保量建好安置房,確保拆遷戶安置到位。緊抓重點項目建設的有利時機,整合周邊資源,輻射帶動周邊村形成大集鎮,建設林屯火車站新區。多方協調,爭取將林屯新區納入城區規劃,推進林屯新區提檔升級全面建設。

旅遊資源


豐富的旅遊資源是星溪鄉的一大財富,其人文及自然景觀各具特色。東部的大風山是政和歷史上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不但景色秀美,且有諸多歷史遺存;念山村則以古樹、梯田、園林及民俗最具特色,是全省100個旅遊名村之一;南部的章口—九蓬和章口—長際峽谷,則以林茂谷深,氣候宜人為特色,是理想的休閑及生態旅遊之地。
為實施一村一品戰略,做強重點村、特色村。以念山村為旅遊開發主線,不斷完善景區建設,打造休閑養生旅遊村;東山村以配套念山景區設施為主,打造茶旅文化特色村;東峰村在千畝大棚蔬菜基礎上,引導好新引進的企業發展多肉植物、花卉、葡萄採摘等規模產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打造農業生態休閑村;富美村繼續完善茶基地建設,大力推廣茶文化,打造茶文化綜合創意村;梅坡村依託地域和生態環境優勢,打造健身康養休閑村;九蓬村將修復、修繕傳統古村落,恢復古名居。

黃巢起義

念山村原名黃念山,歷史是很久遠的,與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有關。唐朝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春,濮州(今山東鄄城北舊城)人王仙芝在長恆起義,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起義軍接連攻克曹州、滁州等地,所到之處開倉放糧,百姓歡呼震天。公元876年2月,王仙芝在一次突圍中不幸戰死,其餘部跟隨黃巢繼續戰鬥。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三月,黃巢率軍攻佔毫州,眾人推舉黃巢為黃王,號衝天大將軍。建立了官制和農民政權后,起義軍在全國取得節節勝利。黃巢從浙江入閩,入閩前的九月,起義軍攻佔越州(今浙江紹興),唐浙東觀察使崔謬逃走。唐廷派張磷率軍迎戰,黃巢於是轉而攻打福建,開山路700里從浙江毗鄰的政和入閩,十二月攻佔福州。當年起義軍部隊在政和休整,以念山村為基地開展練兵,目前村裡還保存有當年起義軍部隊的練兵場--黃巢坪,以及戰士們喝水用的黃巢井等遺址。

念山廟會

念山村位於星溪鄉東部,距縣城僅11公里,交通便捷。唐僖宗乾符五年(878),黃巢起義軍入閩后曾分別在政和之淛山、念山安營紮寨,操練部隊,在念山村如今尚有當年黃巢操練部隊的“黃巢坪”、“黃巢井”遺址。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當地照例要連續三天舉行紀念黃巢義軍的廟會活動,規模之大遠近聞名,這一獨具特色的民俗沿襲數百年而不衰,堪稱一絕。

念山生態旅遊

星溪鄉
星溪鄉
念山村海拔480米,其村落就散布在茶園飄香的山坳之間,掩映於古樹蔽日、修竹臨風之中,尤其是那沿七星溪左轉右旋,層層抬升的梯田,更是難得的景緻,置身其中,讓人領略到一派閑致的田園風光。村中數百株古銀杏、古香樟、古紅豆杉、古楓樹,樹齡均在數百年以上,至今仍鬱鬱蔥蔥,成為遊人探究大自然奧秘的絕佳景緻,而2000多畝毛竹林婀娜多姿,更得遊人青睞。2006年,該村被評定為全省100個旅遊名村之一。為進一步開發該處的旅遊資源,2006年,在省工程諮詢中心等有關部門的協助下,已完成“念山生態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工作,相關工程已著手建設,一個理想的近郊生態旅遊區,即將以其不凡的面貌呈現在遊客面前。

特色農業


林業

星溪鄉
星溪鄉
星溪鄉林業生產在全縣舉足輕重。90年代前後,通過消滅荒山,採取大規模的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限額採伐等措施,推進林業生產的健康發展,2006年全鄉林地面積20.34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15.68萬畝,佔全縣11.8%,木材生產量13343立方米,居全縣第二,其中提供商品材4664立方米,佔全縣的8.3%,森林覆蓋率64.2%。全鄉劃定生態公益林面積2.64萬畝,集體林權改革明晰產權面積16.42萬畝,發證14.93萬畝,林改工作為全縣前列,2006年12月獲省委、省政府“福建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先進集體”殊榮。

竹業

星溪鄉
星溪鄉
星溪鄉的綠色、特色產業。1985年建鄉之初,全鄉竹林面積3.08萬畝,畝立竹量僅40—60株;90年代,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竹業作為特色、綠色產業得到高度重視,相繼採取墾複、施肥、擴鞭、建立高產示範基地、護筍養竹、節水滴灌、修建機耕道等措施,全鄉形成以地坪村為主,連接長際、九蓬、寶岱、梅坡、念山等村的八大優高特色經濟帶之一。2006年全鄉境內毛竹林面積(不含小徑竹)7.22萬畝,位居10個鄉鎮之首,佔全縣毛竹林面積35.3萬畝的20.5%,畝產竹量120—200株;全縣毛竹林面積5000畝以上的行政村16個,星溪鄉有6個;其中寶岱村1.38萬畝;2006年全縣提供商品毛竹540萬根,星溪鄉為125萬根,佔全縣生產量23%;生產筍乾648噸,居鄉鎮第三,佔全縣總產量4028噸的15.4%。

錐栗產業

星溪鄉是政和縣錐栗發源地和主產區之一,1987年前為自發生產階段,以農戶零星分散種植和野生為主。1987年開始有組織的規模開發利用。2000年縣政府出台《政和縣實施錐栗產業化意見》 ,2001年提出“科技興榛、富縣富民”的戰略目標,把錐栗生產定位為“綠色和特色”產業來抓,並制定一系列鼓勵扶持措施,全縣農民種植積極性空前高漲,錐栗開發熱潮迅速掀起;先後,政和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錐栗之鄉”,“大真王”錐栗品牌被國家工商局認可使用,被中國經濟林協會評審為“中國名優果品”,福建省消費者委員會評為“綠色消費推薦產品”,南平市知名商標認定委員會評選為“閩北知名商標”。星溪鄉緊緊把握錐栗發展契機,組織發動農戶,建設以地坪為主,連接章口、九蓬、長際、寶岱等村的萬畝優高農業特色經濟帶,並在地坪村建立優良品種采穗基地、優良品種種質示範園和高產優質錐栗示範片,推進全鄉錐栗生產科學發展。至2006年,全鄉錐栗面積近3萬畝,佔全縣總面積五分之一,錐栗產量1020噸,佔全縣總產量7085噸的14.1%,產品主要銷往上海、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主要品種有:油榛、白露仔、黃榛、烏殼長芒、大尖嘴、長芒仔、嫁接毛榛等。

茶葉產業

星溪鄉茶葉種植歷史悠久,主要品種有政和大白茶、本地小茶,品種單一,茶園開墾質量差,栽培方法傳統,管理措施落後。1979年,全鄉茶園面積2300畝,總產量60噸,畝產26公斤,總產值30萬元。80年代以來,隨著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健全完善,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茶葉科技的普及推廣,茶園推廣梯層開墾,保持水土,先後引進福安大白茶、福雲六號、七號、595、梅占、福鼎大毫、台茶、九龍大白等早、中、晚芽優良品種,進行合理搭配種植,改過去單行單株栽培為雙行雙株密植栽培,畝植茶苗由過去1000餘株增加到4000-6000株,產量逐年提高;1985年茶園面積3600畝,總產量90噸,產值72萬元;90年代初,全縣山地大開發,茶葉生產歷經新的發展階段,1995年,茶園面積達6000畝,總產225噸,產值230餘萬元;至2005年,全鄉茶園面積8600畝,產量900噸,畝產超過100公斤,年總產值1530萬元,相當於1979年的50倍,茶業生產已成為該鄉一大綠色特色支柱產業。茶葉加工原以粗製為主,是“政和工夫”紅茶和白毫銀針的主產地之一,主要品種為紅茶、白茶、綠茶。2003年新建順華茶廠,以生產珠茶為主,建立富美、念山、林屯三個千畝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2005年加工銷售400多噸,產值1500多萬元,稅利40萬元;2005年,原正禾茶廠與北京茶葉總公司合資創辦茗香軒茶廠,建立有機茶基地500畝,無公害茶園2200畝,主產品“政和工夫”紅茶系列已註冊為中國名茶品牌,有機茶基地通過國家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質量安全(QS)認證和瑞士IMO機構認證;2006年6月底,生產加工綠茶115噸、紅茶40噸、白茶5噸,產值500多萬元。

西瓜種植業

以口感純正、皮薄肉紅、質脆汁多、鮮美可口而深受消費者厚愛的“富美西瓜”為標識的星溪鄉西瓜種植業,是該鄉農業新興的一大特色產業。解放前,平原區幾個村就有小面積種植西瓜,在城關零售,60年代至70年代末,林屯、富美、東峰等村村民,利用山地、茶園種植西瓜,面積在650-1200畝間徘徊,主要品種為馬蘭、新澄1號等,畝產量400-650公斤,產值120-140之間。1980年後,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健全完善和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西瓜產業相應發展,1986年,全鄉種植面積達到1500畝,畝產量900公斤,畝產值230元,主要品種有馬蘭、新澄1號、建雜1號等;1987年開始在雙早大田種植西瓜,引進新品種有巨龍、特大新紅寶、紅珍寶、長樂西瓜等,單瓜重5公斤以上,畝產量750-1300公斤,產值提升到360-450元。90年代初,隨著全縣山地大開發熱潮的掀起,該鄉大面積山地套種西瓜,種植面積創歷史新高,達3500-6000畝,主栽品種巨龍、特大新紅寶、紅珍寶、巨寶等單瓜重6-15公斤,畝產量最高達1750公斤,但由於外銷渠道不暢,城關市場有限,曾一度出現賣瓜難,瓜農增產不增收狀況。1990年,全鄉西瓜面積不到3000畝,跌至低谷。21世紀以來,政府加強了農產品信息服務,拓展產品流通渠道,提高打造品牌意識,引進推廣聖農仔、特大花種、抗病霸星、益農特大西紅寶等優質新品種,西瓜種植逐年得到恢復;2004年,全鄉種植面積3200畝,畝產量1500-2400公斤,畝產值1200-2100元,產品80%外銷廣東、上海、浙江、寧德、福安等大中城市。是年,富美村西瓜面積1100畝,總產量300萬公斤,產值超100萬元,僅此一項,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產量和效益均創歷史最高,該村組建了“富美西瓜專業合作社”,印製“富美西瓜”標識贈送瓜農,網上發布銷售信息,招聘客商,拓寬渠道,當年外銷西瓜100萬公斤以上,佔總產量三分之一,富美村成為全縣首個西瓜品牌村。2006年全鄉種植西瓜面積2800畝,畝產量1850公斤,畝產值2590元,總產值7250多萬元,農民增加純收入669多萬元。

煙葉產業

星溪鄉煙葉種植歷史悠久,早在南宋時期就有旱地栽培,明清時,以黃念山(今念山村)村為代表的“念山煙”,以其葉厚、質重、色金黃、味特醇而聞名遐邇。建國后,隨著烤煙捲煙工業化生產的發展,農家種植面積逐年縮少,至90年代末幾乎絕跡。煙葉作為星溪鄉農業特色產業起步於2002年,為了加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冬閑田、雙早田,開發冬春農業,提高複種指數,提升農業經濟效益,縣、鄉政府和煙草主管部門,大力宣傳組織,鼓勵扶持農戶種植髮展煙葉生產,並從種子、肥料、地腹、農藥的賒銷,煙技員無償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技術服務,建立烤煙房補助到最低保護價收購等方面制訂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獎勵措施辦法。是年,該鄉林屯村首開先河,引進示範種植雲煙58、K326兩個品種124畝,獲得成功,平均畝產干煙葉196.5公斤,產值1857.3元,扣除物化成本、人工成本,每畝純收入1136.63元,比種植雙季早稻畝增收近500元;2003年煙葉種植推廣到富美、念山、東峰等村,全鄉種植面積330畝,總產量53噸,產值60.9萬元;2004年種植面積551.57畝,總產43.76噸,產值93.7萬元;2005年,鄉黨委、政府加大煙葉生產扶持力度,制訂發展規劃,增加煙區農田基本建設投資,煙葉種植擴大到寶岱、章口、地坪等村,全鄉種植面積擴大到733.65畝,總產58.69噸,產值118.3萬元,平均畝產值1612.5元,純收入1237.5元,是年,僅林屯村有69戶農戶,種煙面積473畝,總產量41.18噸,產值86.99萬元,平均畝產值達1839.1元,成為全縣種植面積最大,效益最高的“煙葉村”。2006年,全鄉種植煙葉有林屯、念山、富美、東峰、寶岱、章口、地坪、梅坡等8個村,面積866畝,總產量142.69噸,產值167.14萬元,煙農增加純收入128.17萬元,為縣、鄉、村新增稅收51.8萬元。經過短短5年的發展,星溪鄉煙葉種植業成為富民、富村、富鄉的“三富”農業特色產業。

珍稀動物養殖

星溪鄉
星溪鄉
2000年4月,經省林業廳批准,星溪鄉於距城關3.5公里的山峽仔自然村籌建“山峽野生動物訓養繁殖場”,試養猓子狸10隻、豪豬3頭,翌年初又養麂5隻;至2002年6月,先後投資60萬元,建成養殖廠房一幢400平方米,飼養活動場7000平米,飼料種植場10畝,成功馴養了豪豬112頭(母豬74頭、雄豬38頭)、花面狸46隻(雌狸34隻、雄狸12隻)、麂15隻(雌麂10隻、雄麂5隻);2003年,養殖猓子狸達180多隻,豪豬存欄138頭,出欄40頭,麂22隻;2005年,因“非典”風波,剩餘猓子狸26隻均予撲殺;至2006年底,養殖豪豬370頭,其中:能繁母豪豬70頭,種用公豪豬18頭;野豬6頭,其中能繁母豬2頭,公豬1頭,肉豬3頭,麂27隻,能繁母麂有10隻,年產值150萬元以上。經過幾年探索養殖,山峽養殖場基本摸清三種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攝食、生長繁殖規律和常見疫病及防治等,積累了一定經驗,為進一步做大做強珍稀動物養殖業,拓展市場空間,提高養殖效益提供了可借鑒的依據。

重點企業


茗香軒茶廠
茗香軒茶廠
茗香軒茶廠
本廠原為“正禾茶廠”,成立於2000年。后與北京茶葉總公司合資建廠,更名為政和茗香軒茶廠。企業佔地16畝,有收購點初制車間、精製車間及窨制車間、揀剔車間、包裝車間、半成品倉庫、成品倉庫、冷庫、農資倉庫。技術人員擁有評茶師2名、中初級評茶員3名、質量檢驗員6名等。企業一如既往地以生產的安全、衛生為原則,按傳統工藝精心製作各類產品。
政和順華茶葉有限公司
座落於政和城關以南3公里的林屯村。該公司系星溪鄉政府於2003年引進浙江茶葉出口茶廠投資興辦,公司佔地面積10畝,總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第一期投資600萬元,日處理青茶3—5萬斤,日產成品茶葉5000—8000斤,主要產品以生產珠茶為主,銷往國外。公司法人代表范德順。
該公司於2003年11月15日動工興建,在縣、鄉、村三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下,僅用半年時間,全面完成征地、三通一平、廠房建設、機器設備安裝等工作,於2004年3月16日竣工並投入生產。為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經營效益,提升產品質量,2004年又投資300萬元,新增一條茶葉精加工生產線,並在富美、念山、林屯三個村共建立3000畝的無公害茶葉基地。從2005年開始,企業年產值達1500萬元,年上交稅利達40萬元,是星溪鄉經濟發展的骨幹企業之一。